浅谈小学语文各阶段如何运用比较阅读

2015-12-23 02:08冯春侠河北省秦皇岛市北戴河新区小蒲河小学066000
学周刊 2015年21期
关键词:字义事物课文

冯春侠(河北省秦皇岛市北戴河新区小蒲河小学066000)

浅谈小学语文各阶段如何运用比较阅读

冯春侠(河北省秦皇岛市北戴河新区小蒲河小学066000)

比较阅读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方法,是一种层次较高的研究型阅读,也是思维深化的重要手段和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方法。但是,小学低、中、高各年级如何具体运用比较阅读这一教学方式,是个值得探究的问题。本文试图从比较阅读的内容、形式这两方面,具体分析比较阅读在各年级如何更好地加以应用。

比较阅读年级阶段阅读内容阅读形式

我国《现代汉语词典》对“比较”的解释是这样的:“就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的事物辨别异同或高下。”“比较”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是确定事物异同的思维过程。人们认识事物,往往始于比较。将“比较”这一方法迁移到阅读教学中来,就是比较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和“总目标”中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这些年来,学语言、学表达是语文教学改革深入的关键,也成为小语届的共识。比较阅读正好适应了这种需要,在发展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语言、学习表达方法、培养欣赏评价能力、写作能力等方面,显现出较大优势。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局限于“这一篇课文”,通常是以“这一篇”为中心来学习它,反映的是“以文为本”“教课文”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也更多地体现“教师怎样教”。

而比较阅读则超越了“这一篇”的局限,打破了“教课文”的现状,不再仅仅学“这一课、这一段、这一句、这一词”,而是由此及彼、举一反三,与课内、课外同类进行横向或纵向的比较,引导学生在自主体验、分析、归纳的过程中,由表及里地准确把握住它们的本质特征,加速对知识的消化、迁移、运用,由点到线、由浅入深地构建知识、方法体系,达到触类旁通、事半功倍、将薄书读厚的效果,真正体现“用教材教”“用课文学语文”。

比较阅读的主要作用就是通过比较凸显主体事物,显示异同,使其特点更加鲜明。可以说有比较才有鉴别,有比较才有认识,有比较才有创造。因此,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也能从很大程度上开拓学生的视野。这是当今众多教学方法中大力提倡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那么,小学低、中、高各年级如何具体运用比较阅读这一教学方式呢?笔者在此提出如下思考,以期和各位同仁一起商讨。

我们知道,小学各年级阶段的学生在生活环境、性格特点、认知经验、语文素养等方面存在差别。因此,同一个比较点,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学生对它的理解、接受程度也会不一样,教学效果自然也就参差不齐。所以,一定要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恰当选择比较的材料、内容、角度和方法。

课堂上,字、词、句、段、标点的比较是大家常见的,也是比较阅读最基本的内容。此外,我们所倡导的比较阅读还包括篇章比较的专题总结课、拓展提升课、学法迁移课等内容。

比较阅读从形式上来说,也是丰富多彩的,如词句比较阅读,段落之间的比较阅读,篇目之间的比较阅读;还可以小到修辞手法、表达方法、语言特色、人物形象、篇章结构等方面之间的比较阅读。

一般而言,我们要按照由易到难的规律进行教学。“字、词、句”的比较各年级都应进行,但小学低年级应主要进行“字、词”的比较,中年级应注重“句、段”的比较,而高年级则更应侧重“段、篇”的比较。这是符合小学各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的,也是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低年级语文教学重点是字词教学。汉语中有很多同音字、多音字和相近字,学生容易搞混。我们可以将字形、字音或字义相同、相近的字放在一起学习,比较异同,防止读错或写错。如将拼音字母“b d p q”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认读。把汉字“未、末、”放在一起,通过比较明确字形上的细微差别和字音、字义的不同。对于此种教学,教师要联系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必要时,教师要给予必要辨析,进行比较学习。如联系字形、字义进行学习,同音辨形析义,把单个字的读音放在词、句中比较分析。在辨析字义时,教师还可将音、形、义三者结合起来整体把握,进行组词、造句的练习,在多种语言环境中比较字义的差别。

课程标准对中年级阅读教学提出了包括识字在内的十五条目标要求,其中,在句、段方面的要求是这样的:“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因此,中年级的句、段教学被提上了日程。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应在词句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对段落理解和对文章内容把握的训练。如三年级下册《燕子》一文,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要把燕子比作“五线谱”呢?通过比较二者有什么共同点呢?这种比较教学有助于学生对燕子形象的理解,对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起到了促进作用。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文素养,比较分析能力也比中、低年级提高了很多。因此在平时教学中,除了加强句、段的学习外,教师应引导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和文章写法的解读。一篇文章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如果孤立地阅读不一定能够准确地把握住,但如果把它和同类的文章进行比较,就容易理解和把握文章的特点。篇章比较主要有三种新课型——专题总结课、拓展提升课和学法迁移课。如每一单元的各课文内容都存在一定的联系,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找出异同点,这就是总结课的一种类型,这种比较阅读方式可大大加深了学生对本组课文的整体把握。以“篇”为单位,通过题材比较、主题比较、语言比较、结构比较、表现手法比较等多种渠道,使学生从一篇到多篇,从一课向一单元,从一文向一类拓展、迁移、总结、提升,帮助学生生成新的发现,打开联系的视野,产生更多元的思维,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比较可以明是非、辨美丑、识优劣、知好恶。通过比同,可以使事物共同点得以强化,使知识系统化;通过比异,可以使事物特点得以凸显,使视野得以开阔。如果我们能恰当、长期地坚持在比较中阅读,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必能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灵活而深刻,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学生比较能力的形成必将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责编张景贤)

猜你喜欢
字义事物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啸”的历史与字义变迁
查字典如何选择字义
奇妙事物用心看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一把破扇引发的“憾”与“撼”
春天来啦(2则)
《孙子·计篇》字义探微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