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信息类专业转型发展思路研究——以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系为例

2015-12-23 04:04谢四莲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实验专业教师

谢四莲,成 运,李 强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信息科学与工程系,湖南 娄底417000)

地方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1]。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关键时期,推动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2],对我国的教育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必要性

(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要求高等教育转型发展

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均需要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支撑,包括数量、层次和结构的多重支撑。亚洲制造业协会首席执行官罗军曾指出,当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驱动时期,中国制造业的应用技术和应用技能型人才需求将有一个巨大的空间[3]。随着以技术装备多且投资量巨大为主要特点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二)转型发展是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大学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已经历了多次转型发展。从早期单一的“人才培养”转型到“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并重,再转型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位一体,直到今天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四驾马车并驱前行的复杂的社会组织。大学的每一次转型发展既有来自外部的压力,也有来自大学组织自身的本位诉求。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要实现大学教育由学校本位向社会本位、传授型培养模式向“产学研一体化”集成型培养模式、封闭发展向开放融合、单一模式向多元集成的转变,最终形成与地方经济社会良性互动的优选路径和运行模式,集聚“弯道跨越”的核心竞争优势,实现与地方经济社会协同发展之中国特色地方大学的建设目标。

二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主要思路

下面以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系为例进行讨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实现转型,重点要完成以下任务:

(一)构建创新技术应用人才培养模式

制定符合技术应用型人才成长特点的培养方案,全面推进学分制和模块化教学,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多样化人才培养方案。广泛开展校企合作,积极推进产教融合,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全面启动校企合作教育,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4-6],把合作教育直接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中,形成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评价体系。支持用人单位直接参与课程设计、评价和国内先进课程的引进[7],积极推行基于实际应用的案例教学、项目教学,专业课程运用真实任务、真实案例教学比例要达到70%,主干专业课程用人单位的参与率达到60%。

(二)调整学科专业结构

1.调整专业建设思路和导向

按照娄底市产业发展“四转三化”要求,围绕“一城两业”重点,对接相应服务产业链,调整改造7 个专业模块,重点建设“计算机类”、“电子通信类”两大专业群(见表1)。提升学科专业建设对地方(娄底)、长三角、珠三角、西部(成都、昆明、重庆)等区域信息人才需求的吻合度、依存度、贡献度和满意度。

表1 专业方向与对接岗位一览表

2.改进专业建设组织方式

按照“专业学的”要适应“企业要的”的思路,建立校企互动专业建设机制,让企业深度参与专业建设,使专业建设高度适应企业发展需求。

3.改造专业模块和结构

依据行业、企业的从业标准和职业流程,改造专业模块和结构,改进课程设置和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

(三)重构专业课程体系

按照专业培养目标要求,明确专业应具备的各种能力(10-15 项)。然后根据各种能力要求,确定其应掌握的知识点,构造能力与知识点的对应关系。再根据知识点重构课程名称,构建以公共基础课、专业通识课、专业主干课、专业拓展课为基础的新的课程体系[7]。按照行业标准和职业要求,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推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促进师资队伍建设和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大力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四)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

1.教学内容改革

通过增、停、并等方式对教学内容交叉重复的课程进行整合优化,性质相近的课程由教师轮流教学,理论教师与实践教师互通教学;将职业资格考试内容渗透到相应专业课程课堂教学内容之中;同头课程教师集体备课,统一教学内容、教学进度、考试内容和方法;专业主干课程、专业模块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必须增加实验实训项目,实践教学环节课时比例应不少于总课时的40%。

2.教学方法改革

按照实验室和多媒体教室功能合并的思路,加强实验室建设,改善教学手段;加大自助式网络教室建设,鼓励师生利用网络资源,改革教学方式;要求每门专业课程用不少于50%的课时进行案例教学;鼓励教师通过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方式,改革教学方法。

3.教学方式改革

在教学时间安排上,推行分段式教学,分布学生学习压力;在课堂教学组织方式上,专业通识课、基础理论课合班上课,专业技能课、实验课分班分组教学;在教学任务分配上,实行课程负责人负责制;通过开展各类模拟大赛、假期社会实践、学科竞赛等系列活动,丰富第二课堂学习内容。

4.考核方式改革

教师可以针对不同课程的性质和特点,选择闭卷、开卷、讨论、答辩、调查报告、项目设计、实践操作、专业技能测试、课程论文等灵活多样的考核形式,或采用上述方法的组合,建立多元的考评体系,科学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

5.加大大学物理与公共计算机课程的改革力度

通过对各理工科专业进行调研,了解各专业对大学物理内容的需求,针对不同专业进行模块教学,适当加入各专业相关实例。大学计算机课程的改革思路是:通过对学校各个专业对计算机的要求进行调研,采取模块化教学,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选择相应的模块。

(五)重构实验教学体系

1.实验教学体系

实验教学体系分为三个层次,均为独立课程。

第一层次(第1、2 学期)是公共基础实验。对于电子通信类专业,内容为大学物理实验与信息技术基础实验(主要由计算机专业的硬件实验项目组成)。对于计算机类专业,内容为电子技术基础与信息技术基础实验。具体由物理实验室、电子电工中心与计算机实验室开出。每个项目一般安排3 课时,学生可独立完成,构建多个实验模块供学生选择,以一人一组网上预约方式进行。达到培养基本实验技能,掌握实验基本方法,提高科学素养的主要目的。

第二层次(第3、4 学期)是专业基础类实验。对于电子通信类专业,内容为电子技术工程实验(由电路分析、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高频电子线路、信号与系统、单片机实验等项目组成)。对于计算机类专业,内容为信息技术工程实验(由网络技术、网络安全技术、服务器技术、光纤技术、通信原理现代交换原理、物联网技术等组成)。具体由电子信息中心与计算机实验室共同开出。每个项目安排3-8 课时,小项目1 人一组,大项目2人一组,两者相结合进行。达到培养专业实验技能,提高专业知识应用于工程项目能力的目的。

第三层次(第5、6 学期)是专业方向与选修实验。要求按学生的就业发展设定,学生可按个人的爱好、学习能力自由选择,重视学生个性化发展,工程实用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培养。实验项目来源于专业课程项目、老师科研课题、企业专项、各种竞赛项目等。主要由专业老师、科研团队、企业专家、竞赛指导员等完成。

2.课程设计综合技能训练体系

课程设计综合技能训练体系是一种分散性与集中性实践相结合的一类实践性教学环节,分为三个阶段,在第1、3、5 学期进行。

第一阶段(第1 学期):电子通信类专业(物理学、计算机类也可参加),各种电子元器件的识别、分类、功能查询,基本电路的认知,手工对通孔元件与贴片元件的焊接训练。计算机类专业,中英文输入训练、C 语言程序设计。学生自学为主,集中考核过关,竞赛评优。第二阶段(第3 学期)电子通信类专业(物理学、计算机类也可参加),单片机课程设计。计算机技术类专业,综合训练(一)。2 人一组,多个真实项目,集中实训二周。第三阶段(第5 学期),专业方向课程设计,综合训练(二)。多个人一组,多个真实项目,集训二周。

3.工程训练课程体系

工程训练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校企合作教育周,分为行业认知、项目体验、工程实践三个阶段,在第2、4、6 学期进行;二是各种学习自主研究性项目;三是各种综合竞赛。

4.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在第7 学期进行,为期12 周(实习时间从第2 周至14 周,15 周至18 周回校总结),主要采取到签约单位或工作性质对口的用人单位实习、现场生产实习、承担生产或销售任务实习等形式。

5.实验室开放

实验室全面开放是高等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客观要求。实验室开放不仅对学生的技能训练,而且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都具有重要作用。针对不同性质的实验室,采取不同的开放模式,包括时间开放、空间开放、内容开放等等。逐步加大实验室的开放力度,包括计算机机房,硬件实验室、创新实验室等,正常课时外开放实验、实训场地不少于4个,开放总时数每年不少于500 时数。

(六)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师资是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系部要有一支职称、年龄、学历、专业结构合理的队伍才能支撑专业的良好发展。按照“引培并举,以培为主;专兼结合,以专为主”的思路,通过内部培养、外部引进、外聘兼职等方式,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通过3-5 年努力,内部培养“双师型”教师25-40 名,外部引进“双师型”教师5-10 名,外聘兼职“双师型”教师10-15 名,力争“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40%以上。

1.“双师资”教师队伍培训

系部建立青年教师进企、事业单位实践进修制度,通过企业挂职、跟班锻炼,提升青年教师的实践应用能力,了解地区产业发展最新动向。首先,坚持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培养双师型教师。从企业聘请工程师或聘请企业高水平工程专家来校兼职任教,鼓励教师考取各级别的工程师。其次,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师资培训。通过访学、进修等多种形式,加强对骨干教师的培训。在教师绩效考核、职务(职称)评聘等方面向“双师型”教师倾斜。加强国际合作交流,从时间、经济和培训等方面支持和鼓励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外应用技术型高校访学、研修、开展合作研究,学习应用人才培模式和管理经验。

2.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专任实验师资队伍

学校和系部在制定政策时,努力做到使专任实验教师三个不吃亏,即“工作量不吃亏、工资待遇不吃亏、职称评定不吃亏”。

3.建立一支精干的实践环节管理队伍

系部成立工程训练中心,负责全系的实践教学环节安排、管理、监控与考核,并从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给予全面支持。

4.建立教学与科研团队

各教研室根据自身的特点,发挥自己的特长,建立教学与科研团队。公共教研室可成立三个“图形图像”软件应用团队:①平面图形类,主要软件有Photoshop,CorelDraw,illustrator;②三维动画类,主要软件有3DMax,Maya 等;③计算机辅助设计类,主要软件有AUTOCAD,PRO/E 等。软件工程教研室可建立软件开发团队,成立软件开发项目组。电子技术教研室可建立电子产品开发团队,成立电子产品制作与开发项目组等。通过建立各种应用技术团队,促进教师的教学与科研能力的提高。

三 地方本科院校信息类专业转型发展主要

通过本方案的执行,按照职业岗位要求和发展需求,进行专业设置和培养方案的制定,使毕业生技术应用能力达到信息类先进水平,创业人才培养有重大突破,初次就业率达到85%以上,对口就业率达到75%以上,毕业生起薪水平、就业稳定性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1]汪明义.对地方本科院转型发展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4(8):65-71.

[2]孙明英.区域性大学转型发展及其路径探析:以武陵山片区为例[J].高等理科教育,2014(4):11-17.

[3]刘献君.论大学办学特色的创建[J].高等教育研究,2012(1):51-56.

[4]徐亚丰,贾连光,田斌,等.高校与企业产学研合作模式研究[J].中国建设教育,2008(12):15-18.

[5]刘欣.产学研合作助推地方大学转型发展[J].教育与职业,2013(9):4-8.

[6]付八军.创业型大学研究述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7):7-10.

[7]荣军,李岩.澳大利亚创业型大学的建立及对我国的启示[J].现代教育管理,2011(5):115-116.

[8]潘懋元,周群英.从高校分类的视角看应用型本科课程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10(3):4-7.

猜你喜欢
实验专业教师
记一次有趣的实验
最美教师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教师如何说课
做个怪怪长实验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NO与NO2相互转化实验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