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教师发展的起跳板

2016-01-06 15:14胡怀珠
江西教育A 2015年11期
关键词:读书老师教育

胡怀珠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考察时指出,“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能成为好老师的方法和途径,方方面面,许许多多,作为一线的教师队伍管理者,通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与实践,我深深感受到要成为好老师,最值得努力的是读书,读书可以长久地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更能提高教师的品质素养,读书真的是教师发展的起跳板。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智慧。从学习开始

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普通教师常常深感教师工作的繁重和精神的压力;作为一名管理者,又深感教师成长的缓慢和底气的不足。虽不要求每位教师都成为教育家,但如果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一旦形成,不管优劣,就一成不变,一直沿用到退休,这不成了教育的悲哀吗?读书,方能改变教师一成不变的教育方式。

教师自古就被称为“智者”。但是“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学识储备不足、知之甚少,教学中必然捉襟见肘,更谈不上游刃有余。有人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有一桶水。”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个要求显然远远不够了,教师要有一缸水、一池水,还应该是一池活水。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巴丹在《阅读改变人生》中也写道:“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身为教师,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因此,我们需要教育的“活水”,而“活水”就在书海之间。由此可见,博览群书对于教师而言,是最基本的素质修炼。

好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当由三块组成,即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王栋生老师在《不跪着教书》一书中谈到怎样做才是一个“不跪着教书”的人,首先说到的是“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教师读书是关系教育成败的大事。教师不读书,就没有教育理想,没有教育信念,没有教育思考,没有教育智慧,没有教育活力,没有教育创新,一句话:就没有教育生命。教师是天生的职业学习者,职业读书人。教师只有活到老学到老,才能一辈子“站直了”教书!

“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底蕴。来自于读书

记得在我区教育系统首届读书节活动中,一位领导谈到创建书香校园时说,校长不读书,老师们会读吗?老师们不读书,孩子们会读吗?当我们提出读书的要求时,就要从自己先做起。做到每天读书半小时,每月读完一本书,把读书当作一种习惯。是啊,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做一个“读书人”。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难忘的友谊,就是一种真正的备课。高万祥老师的《优秀教师的九堂必修课》一书提炼出了教师自我进修的九门必需课程,既是职业攀升的九个台阶,也是人生和事业成功的九个生命密码。而这九门必修课的第一课便是“读书修身,读书致远”。

那么教师需要读什么书呢?从经典文化到教育专题,再到名著散文都是不可缺少的。就如牛肉、牛奶和米饭、蔬菜一样,给人带来不同的营养和维生素。中国的古典文化孔子、孟子、庄子及先秦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陶行知、叶圣陶、蔡元培等教育家的著作,外国的苏格拉底、柏拉图、黑格尔、罗杰斯等都是不错的选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理想国》《爱弥儿》《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等。而像《教师博览》《读者》这样的刊物,余光中、季羡林这样的名家作品,以及中外名著和推荐学生阅读的《窗边的小豆豆》《草房子》《夏洛的网》等也要读一读。

面对林林总总的经典书籍,我们可以先选择一本读透读烂,把主要内容装入脑子里,掌握其精神实质所在,这样就会熟记于心,脱口而出,进而能够举一反三、一通百通。而对于教育教学专家的著作和教育报刊,要根据自己的工作需要、任教学科、性格特点等,先挑选一个教学主题进行深入钻研,收集资料,长期跟进,掌握精髓,并在实践中应用。只要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必有所成。之后,再由一个专题拓展到多个主题,触类旁通,就能够快速地将“一口井”变成“一片湖”,站在成功者的肩膀上会看得更远,走得更快。

阅读,能悄悄地、渐进地改变人的素养和行为,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用在教学上也是这样的。博览群书-的老师,其上课水平、教学能力也相对更好,教学气场无形中形成。像王崧舟这样的名师在教学《长相思》《枫桥夜泊》时,无不透出他深厚的文化底蕴。俗话说“肚里有货,心里不慌”,其学生成绩当然也与此成正比。李希贵说,语文学科的基础就是阅读,如果没有阅读作为基础的话,孩子们的其他能力是很难得到提升的。他相信,阅读的力量能够影响孩子终身。而教师更应该有思想地教语文。李希贵认为,无论是语文教师,还是想要贯彻落实语文教改的校长和教研人员,都要从读书开始,丰富自己的思想内涵,并且边读边思考,边读边实践,让阅读成为推动语文教学改革源源不断的能量。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发展。依赖于研究

《大学》中有一句最著名的话是:“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要想达到认识明确,关键在于穷究而使之明白事物的道理。要在读书中求知,在实践中求知,而后明辨事物,尽事物之理。”书籍就像一条纽带把课堂教学实践和教育教学科研连接起来了。

理论向实践的转化是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方向,这样的教师应该不仅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还具有对教学实践的理性思考和深层探究的工作品质,不断阅读、学习新的理论,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观点,并用“写”来呐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只有这样不断地学习、追求、发展和提升,才能克服一己教育教学经验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教学一线的教师们博览群书后结合新课改,才能真正从教学实践中寻找有实际意义的问题作为课题研究内容进行探讨,从而培养“带着问题搞科研、带着科研进课堂”的意识。这样实现通过“阅读反思——实践探索——总结提炼”的过程引领教师走进教科研,在教科研中更高层次发展专业,使得教师队伍的素质更上一层楼。

阅读除了可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服务于教学工作外,还能激发写作欲望,提高教师的写作水平。很多教师在撰写教学论文或教育随笔时深感理论的缺失和不足,反过来又需要加强阅读,通过不断阅读,补充养分,才能继续思考,深刻思想,推动下一步写作。这样的写作既锻炼了教师思维,又提炼了教师思想,还促进了教学能力。阅读、教学、写作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形成了读、写、教三位一体的关系。

苏霍姆林斯基说,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立学以读书为本,让我们把读书进行到底吧!(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清河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读书老师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我们一起读书吧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读书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