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2013年西安市新城市贫困人口格局演变

2016-01-16 03:21暴向平,薛东前,马蓓蓓
关键词:空间格局西安市贫困人口

1990—2013年西安市新城市贫困人口格局演变

暴向平1,2, 薛东前1*, 马蓓蓓1, 刘溪1

(1 陕西师范大学 旅游与环境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19;

2 呼伦贝尔学院 旅游管理与地理科学学院, 内蒙古 呼伦贝尔 021008)

摘要: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分析法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对1990—2013年间西安市新城市贫困人口格局演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西安市新城市贫困人口总体数量呈现上升态势,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均呈现上升趋势;西安市新城市贫困人口空间分布总体呈现空间异质性特征,新城市贫困人口空间格局由“整体破碎+局部集聚”向“圈层放射+局部嵌套”变化;西安市新城市贫困人口中心表现出向西南连续迁移的发展趋势,总体上呈现东北—西南向的空间分布格局;西安市新城市贫困人口格局演变是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继承、住房分配制度和住房改革、城市规划导向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新城市贫困; 贫困人口; 时序变化; 空间格局; 西安市

中图分类号:C922; C913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4291(2015)01-0103-06

doi:10.15983/j.cnki.jsnu.2015.01.215

收稿日期:2014-05-06

基金项目: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J08F22)

Pattern evolution of new urban poverty population in Xi′an city from 1990 to 2013

BAO Xiangping1,2,XUE Dongqian1*,MA Beibei1,LIU Xi1

(1 School of Tourism and Environment Sciences,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119, Shaanxi, China;

2 College of Tourism Management and Geographic Sciences, Hulunbuir College,

Hulunbuir 021008,Inner Mongolia, China)

Abstract:By interview method, questionnaire,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alysis method and spatial analysis of GIS, the pattern evolution of new urban poverty population of Xi′an city from 1990 to 2013 was analyz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number of new urban poverty population showed a rise trend, and its absolute difference and relative difference both showed a rise trend.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new urban poverty population showed spatial heterogeneity. The spatial pattern of new urban poverty population changed from “overall broken+local gathering” to “circle radiation+partial nesting”.The center of new urban poverty population migrated southwestward continuously, and the direction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presented northeast-southwest.The social spatial structure development, housing system reform and urban planning resulted in the dynamic spatial pattern of new urban poverty population in Xi′an city.

Key words: new urban poverty; poverty population; time series change; spatial pattern; Xi′an city

城市贫困与城市发展相伴随,城市贫困是城市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的一种社会经济问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进入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结构转型的“双转变”时期,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发展空间不断向外延伸,大量下岗、失业人员出现以及高校扩招致使高校毕业生数量增加,扩大了城市贫困人口的规模。国外社会学和地理学学者一直比较关注城市贫困阶层的空间分布及其演化特征[1-3]。新城市贫困是由于经济重构以及社会变迁所造成的以失业、在业低收入、无保障、种族分异、移民贫困等为主的新的城市贫困问题,表现为一个处于社会低层的新的贫困阶层的产生[4]。国内学者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也逐渐关注城市贫困空间分异特征,主要包括:随着城市社会分层现象的不断加剧,贫困群体逐渐向城市的某些特定区域集聚而出现“贫民区”[5-7];城市流动人口的聚落分布[8-9];城市贫困群体社会极化和空间分异,贫困阶层集聚和低收入邻里类型研究[10-15]。苏勤等认为转型期我国新城市贫困人口年龄偏大,文化素质偏低;下岗、失业人员,外来、流动人员和企业离退休职工已经成为新城市贫困人口的主体,这与传统的城市“三无”贫困人口有着本质的区别[16]。胡晓红对西安市城市贫困空间分异进行了研究[17]。本文从微观视角出发,以小尺度的街道办事处(以下简称街道)为基本研究单元,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和ArcGIS 9.3空间分析方法对1990年以来西安市新城市贫困人口格局演变进行研究,以期为西安市解决贫困问题提供一定参考借鉴。

1研究区域、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从微观视角切入,以西安市53个街道为基本研究单元。数据来源主要有两部分:第一部分为2013年9—12月西安市城6区调查数据,根据各个街道人口数量按一定比例随机发放调查问卷并访谈,对西安市居民的收支情况及基本生活状况进行调查走访;共发放3 210份,问卷全部回收,其中有效问卷2 921份,有效率达到91%。第二部分为地图数据:在ArcGIS 9.3软件中采用xian_1980地理坐标投影,以1∶1万西安市交通地图为底图并结合西安市遥感影像将其配准,经过矢量化处理后,得到西安市53个街道办事处行政区划图。

1.2研究方法

1.2.1恩格尔系数法和收入比例法 采用恩格尔系数法和收入比例法确定西安市贫困线。具体方法如下:在调查问卷中筛选食品支出占总支出比例大于0.5的所有居民为绝对贫困人口[18];收入比例法把一定比例的最低收入居民定义为贫困居民[19],考虑西安市实际并咨询相关专家,文中将人均收入低于西安市人口平均收入1/3的人口视为相对贫困人口。文中确定这两部分群体为贫困人口,利用恩格尔系数法计算得到贫困线。

1.2.2GIS空间分析 利用ArcGIS 9.3软件的趋势分析、空间中心分析(均值中心分析)和方向性分布分析工具(标准差椭圆),从总体上分析西安市新城市贫困人口格局演变特征并将其可视化。

2西安市新城市贫困人口的

时序变化规律

利用恩格尔系数法和收入比例法相结合的方法计算得到贫困线,结合问卷调查数据通过比例法获取西安市各街道贫困人口数量,计算得到1990年、2000年和2013年新城市贫困人口数量、增量、增长率、标准差和变异系数(表1)。

表1 1990年、2000年和2013年西安市新城市贫困人口变化

从表1可知:(1)新城市贫困人口总量呈现上升态势。1990—2013年,贫困人口略有增加,增量为152 054人;总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990—2000年,急速上升阶段,贫困总人口由445 753上升到827 782,10年间增长了382 029人,年均增长率为6.39%;2000—2013年,急速下降阶段,贫困总人口从827 782减少到597 807,13年间减少229 975人,年均增长率为-2.47%。(2)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均呈现上升趋势。绝对差异用标准差来测度,1990—2013年,标准差从4 836上升到7 737;相对差异用变异系数来测度,1990—2013年,变异系数从57.50上升到68.60。

3西安市新城市贫困人口的

空间分异特征

3.1新城市贫困人口格局的时空分异

3.1.1空间异质性特征 为了直观地揭示西安市新城市贫困空间的整体规律,利用ArcGIS 9.3对西安市新城市贫困人口分布进行趋势分析(图1)。图1中每根竖棒和采样点代表街道新城市贫困人口及其空间位置。在表示东西向的x、z平面和表示南北向的y、z平面上将53个街道贫困人口作为散点进行投影。在x、z向和y、z向上所有投影点各形成一条最佳趋势模拟曲线。可见,1990年西安市新城市贫困人口分布从东到西呈现东高西低趋势,从南到北呈现中间低两边高的趋势(图1a);2013年西安市新城市贫困人口分布从东到西和从南到北均呈现中间低两边高趋势,两个维度上基本都呈现“U”型分布(图1b)。由此可见,1990—2013年西安市新城市贫困人口空间格局有明显分异,空间上呈现不均衡分布状态。

图11990年(a)和2013年(b)西安市新城市贫困人口空间分布趋势

Fig.1Spatial distribution tendency of new urban poverty population in Xi′an city in 1990(a) and 2013(b)

3.1.2空间格局演变 为了更加清晰判断西安市新城市贫困人口整体分布特征演变,综合考虑西安市行政区划、城市空间演变的历史轨迹和城市交通环线等因素,将研究区划分为内城(明城墙以内)、主城(明城墙以外至二环线)、近郊(二环线以外至绕城高速)和远郊(绕城高速以外)四个圈层,利用ArcGIS 9.3中最佳自然断裂法将1990年和2013年新城市贫困人口分成5类并将其可视化(图2)。可知,1990年新城市贫困人口在城区东北和西南相对集中,总体呈现相对破碎状态(图2a);2013年新城市贫困人口由内城向远郊呈现逐渐增长趋势,基本沿圈层向外呈放射性分布,圈层中间部分区域有嵌套分布(图2b)。

图21990年(a)和2013年(b)西安市新城市贫困人口空间分布

Fig.2Spatial distribution of new urban poverty population in Xi′an city in 1990(a) and 2013(b)

3.2新城市贫困人口中心的时空轨迹及集中趋势

利用ArcGIS 9.3中的空间中心分析工具计算得到西安市几何中心和3个时间断面的贫困人口中心(图3)。可以发现几何中心位于解放门,1990年新城市贫困人口中心位于长乐西路,2000年新城市贫困人口中心位于中山门,2013年新城市贫困人口中心位于西一路,3个时间断面西安市新城市贫困人口中心和几何中心并不一致,同样也反映西安市新城市贫困人口空间分布不均衡。总体表现为新城市贫困人口中心向西南连续迁移的发展趋势。西安市新城市贫困人口中心的移动与城市发展空间不断向西向南拓展态势密切相关,大量农村空间被不断扩入,这种态势必然促使西安市新城市贫困人口分布中心发生西南向移动。

3.3新城市贫困人口分布的主要方向及离散趋势

利用ArcGIS 9.3中的方向性分布工具计算得到1990年、2000年和2013年3个时间断面西安市新城市贫困人口的标准差椭圆(图3),相关指标见表2。新城市贫困人口中心是椭圆的中心,转角为新城市贫困人口分布的主要方向,长轴长代表新城市贫困人口分布最多的方向,短轴长代表新城市贫困人口分布最少的方向。由图3和表2可知:(1)1990—2013年标准差椭圆的覆盖范围有所增大,表明西安市新城市贫困人口分布集中于核心圈层但范围有所扩大;(2)转角由62.954°增加到73.165°,表明西安市新城市贫困人口分布总体上呈现东北—西南向的空间分布格局,这与西安市城市发展空间格局基本吻合;(3)转角的增大表明西安市新城市贫困人口分布格局仍在向西南方向集聚,这与贫困人口中心的西南向移动相呼应;(4)长轴的缩短以及长轴/短轴数值降低,表明西安市新城市贫困人口仍在进一步集聚,离散趋势不明显。

图3 西安市新城市贫困人口中心轨迹及标准差椭圆变化

4西安市新城市贫困人口格局演变的

影响因素

4.1社会空间结构的继承

西安市发展历史悠久,社会空间结构具有一定的继承性。民国年间对“满城”的整修后开辟为新市区,陇海铁路通车后建成了银行、厂房、仓库、铁路局等以及后来在北大街东侧和北关自强路建设居民区,奠定了明城墙内老城区商住混杂的格局。“一五”至“七五”期间,中央、省、市属大中型工业企业纷纷在西安布点建设,形成了西郊“电工城”、东郊“纺织城”和机械工业区以及南郊几所大专院校为基础的文教区。与此同时,配套建设了一批家属区,出现了“单位大院”式工作—居住混合格局。近些年,城市空间的不断向外拓展以及环线建设,周围越来越多的土地被辟为城市建设用地,新城市贫困人口格局更趋复杂化。

4.2住房分配制度和住房改革

西安市在建国后1950年代规划形成东郊纺织工业和机械工业区、西郊电工程区,在其周边地区兴建了大量住宅区,由此进一步形成工作—居住混杂区。后来由于企业改制导致大量下岗、失业职工在此聚集。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住房商品化和住房补贴货币化政策的实施,高收入群体根据个人收入、偏好等自由选择居住空间,而且选择住房时更多考虑生活便利和出行方便程度、居住环境等因素,而低收入群体和贫困家庭不得不选择继续居住在旧城区未经改造的旧住宅或城市边缘及近郊工业区周围的经济适用住宅中。

4.3城市规划导向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1953—1972年)》中确定东郊纺织工业区、西郊电工程区、南郊文教区、北郊以陇海线为界线的文物大遗址保护区、中部为居住区、商贸区的功能格局;《西安城市总体规划(1980—2000年)》提出重点开辟新的功能区,分别在西南、东南和北郊建立新开发区。《西安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中分为4大产业区划:老城区发展人文旅游,文化服务以及商业零售业;西南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东北部和东南部发展文化、旅游和物流业;北部发展出口加工以及现代制造业。这些宏观层面上功能区的划分对西安市新城市贫困人口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西安市2002年正式启动城中村改造工作,2007年开始大规模拆迁改造城中村,这对外来务工人员和大学毕业生的租房问题影响很大。内城保护和新功能区开辟、遗址保护区开发和各类开发区建设以及西安市政府由莲湖区北迁至未央区,这些城市内部微观层面改造规划使西安市新城市贫困人口格局更趋破碎化。

5结论

1990—2013年西安市新城市贫困人口总体数量上升,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均呈现上升趋势;新城市贫困人口空间分布总体呈现不均衡状态,新城市贫困人口空间格局发生由“整体破碎+局部集聚”向“圈层放射+局部嵌套”的变化;中心分析表明新城市贫困人口中心向西南连续迁移的发展趋势,标准差椭圆分析表明西安市新城市贫困人口分布总体上呈现东北—西南向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中考虑城市空间的可视化和数据的可获取性,以微观尺度的街道为基本研究单元分析新城市贫困人口格局演变具有现实可操作性。基于问卷调查数据和访谈数据,利用数理统计分析与ArcGIS 9.3空间分析方法和前人使用统计数据对西安市新城市贫困人口格局宏观层面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本文进行了微观层面研究,展现了新城市贫困人口格局演变中的更多细节。西安市新城市贫困人口格局研究对转型期西安市可持续发展有重要影响,可以为西安市反贫困政策制定以及城市中不同区域反贫困模式的选择提供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1] Yeates M H, Garner B J. The north American city[M]. New York:Harper& Row, 1980.

[2] Michael J White. American neighborhoods and residential differentiation[M]. New York: Russell Sag Foundation, 1987.

[3] Larry R Ford. An new improved model of Latin American city structure[J]. Geography Review, 1996(3): 437-440.

[4] 刘玉亭,何深静,顾朝林,等.国外城市贫困问题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03(1):78-86.

[5] 陈涌.城市贫困区位化趋势及影响[J].城市问题,2000(6):15-17.

[6] 李潇,王道勇.中美两国城市贫困区位化比较研究[J].人口学刊,2004(1):53-57.

[7] 高云虹.中国转型时期城市贫困区位化现象探析[J].当代财经,2010(8):81-87.

[8] 刘海泳,顾朝林.北京流动人口聚落的形态、结构与功能[J].地理科学,1999,19(6):497-503.

[9] 姚华松,许学强,薛德升.广州流动人口空间分布变化特征及原因分析[J].经济地理,2010,30(1):40-46.

[10] 吕露光.城市居住空间分异及贫困人口分布状况研究:以合肥市为例[J].城市规划,2004,28(6): 74-77.

[11] 顾朝林,克斯特洛德C.北京社会极化与空间分异研究[J].地理学报,1997,42(5):385-393.

[12] 袁媛,许学强.国外城市贫困阶层聚居区研究述评及借鉴[J].城市问题,2007(2):86-91.

[13] 刘玉亭,吴缚龙,何深静,等.转型期中国城市低收入邻里的类型、特征和产生机制:以南京市为例[J].地理研究,2006,25(6):1073-1082.

[14] 袁媛,许学强,薛德升.转型时期广州城市户籍人口新贫困的地域类型和分异机制[J].地理研究,2008,27(3):672-682.

[15] 何深静,刘玉亭,吴缚龙.南京市不同社会群体的贫困集聚度、贫困特征及其决定因素[J].地理研究,2010,29(4):703-715.

[16] 苏勤,林炳耀,刘玉亭.面临新城市贫困我国城市发展与规划的对策研究[J].人文地理,2003,18(5):17-21.

[17] 胡晓红.转型期西安市城市贫困空间分异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2010.

[18] 马新文,冯睿.利用扩展性线性支出模型测量西安市贫困线研究[J].软科学,2005,19(6):11-13.

[19] 骆祚炎.利用线性支出系统ELES测定贫困线:兼比较几种贫困线的测定方法[J].统计与决策,2006(18):25-27.

〔责任编辑程琴娟〕

第一作者:王一民,男,讲师,主要从事体育教育学与运动营养学研究。E-mail:yiming@snnu.edu.cn

*通信作者:熊正英,男,教授。E-mail:xiongzy@snnu.edu.cn

猜你喜欢
空间格局西安市贫困人口
亲子创意美工展
西安市第四医院
隐形贫困人口
123的几种说法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广义水资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价指数的
基于CA-Markov模型的西安市热环境模拟研究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进展与展望
云南省烤烟产量空间格局及其原因分析
要让贫困人口真正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