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语境视角下的日语词汇探析

2016-01-22 21:06丁文霞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41期
关键词:文化语境跨文化交流

丁文霞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词汇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词汇是文化的符号,反映着文化的发展,变化和差异。日语词汇教学必须在文化语境视角下将词汇和文化有机结合起来,让学习者真正深入地了解日本文化,从而顺利进行跨文化交流。

关键词:文化语境;日语词汇;跨文化交流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1-0075-02

恩格斯曾说“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①词汇是语言学习的基础,是构成语言系统的支柱,是语言系统中的核心知识领域,因此,词汇教学研究是外语教学研究中的一个关键领域。而传统的日语词汇教学侧重强调字面意思的解释,忽视词汇的文化内涵,致使学习者难以扎实掌握词汇,同时也存在基本词汇掌握扎实,实际交流时却出现表达差异的情况。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将文化渗透到语言教学中。随着语言研究的不断深入,关于语言与文化研究及教学的专著与论文日益增多,提倡外语教学中加强文化渗透的研究也不在少数。而其中将文化与词汇联系在一起加以探讨的研究较少,因此笔者尝试从文化语境视角出发,在参考相关先行研究的基础上探讨文化语境与日语词汇的关联,希望能为日语词汇教学提供些许参考。

一、关于语境和文化语境

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首先提出语境这一概念。他认为语言是人们行为的方式,语言与环境紧密结合在一起,语言不独立于语境而存在。语境与语言有密切关系,语境对理解语言提供一定的背景知识,起一定的解释性作用,同时也有一定的制约性。之后英国著名研究语言学家弗斯对语境研究又进一步深入,将语境概念引入语言学,提出语境理论。韩礼德完善了马林诺夫斯基和弗斯关于语境的思想,从语言的功能出发,提出系统功能语境理论。他将语境分为文化语境,情景语境和上下文语境。中国语言学家胡壮麟将语境分为语言语境,亦称为上下文语境(指语篇自身的结构及逻辑连贯);情景语境(指的是语篇所涉及的具体场景,事件及参与者);文化语境(语篇所涉及的文化、社会背景等)。申小龙指出,语境包括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语言因素指的是言语交际的上下文。非语言因素包括说话的背景和情景。背景指的是百科知识(常识)、特定文化的社会规范以及交谈双方之间的关系等;情景包括交谈的主题,交际的程度、时间、地点。②可见,研究者从不同领域和学科视角对语境做了界定,虽然目前尚没有一致的界定,但大都包含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三个层次。

胡壮麟先生指出文化语境是语篇所涉及的文化,社会背景。众所周知文化的涵盖范围极广,既有衣食住行,又包含在特定环境中所形成的处事哲学、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宗教信仰、思维方式和语言形式等等。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在特定语境和情境中使用的语言也会受到其社会文化的影响,深深地烙上文化印迹。因此语言的学习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在文化语境视角下组织语言教学也是尤为必要的。

二、文化语境视角下探讨日语词汇的必要性

早有研究者指出“各种民族文化对本民族语言的文字,语法,语音,词语都有深广的影响,其中尤其是词语,是语言诸要素中最为敏感,内涵最为丰富的部分,也就是最能反映民族文化特点的部分。”③而词汇以外的其他诸语言要素对文化的体现较少。邵敬敏早在1992年便指出“文化对语言的影响是不均等的。好比阳光照射,阳的一面照得到,阴的一面则未必。反映在语汇(甚至包括文字)上最浓烈、明显、突出、集中,而在语音、语法上比较清淡……”④日本学者角田太作则明确地说:“一般的に言って、音声、音韻が文化を反映しているとする根拠は無い。”⑤可见词汇最能表现文化的差异及特点,不同民族的文化通过不同的语言加以表达。例如日语中关于鱼的词汇特别丰富,这反映了岛国日本鱼文化特别丰富多彩。汉语中有关亲属称谓的词汇较其他语言丰富,在中国文化中几乎每一种身份的亲戚都有特定的称呼,如女性长辈就有“姨妈,姑妈,婶婶,伯母,舅妈”等称呼,而日语中只有“おばさん”,英语只有“anti”,这充分现了汉语深受中华传统文化心理影响,较为重视家庭观念。因此日语词汇教学实践中应有意识地加强日本文化知识的传授,特别是词汇所蕴含的文化背景的讲解,使学习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词汇,顺利进行跨文化交际。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词汇之间也很难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如日语中的“女流作家”,表示对成功女作家的褒奖和称赞,而在汉语中“女流”包含贬义,是对女性的轻视,不尊重。这起源于中国长期的男尊女卑的传统思想。“あなた”一词虽然大致相当于汉语的第二人称“你”,但具体使用范围却跟汉语相差甚大。日语中あなた一般用于关系比较亲密的人之间,不用于长辈,尊长等身份地位较高的人。同时该词还可用于处于恋爱中的少男少女之间,婚后的日本妇女称呼自己的丈夫等。所以,因此在语言教学中必须在特定文化背景下理解词汇内涵,否则会给学生造成学习和理解上的障碍。

目前日语词汇的教学现状也要求词汇教学中需要导入文化因素。以笔者所在学校——济宁学院为例,我校开设的日语课程分别为面向英语专业学生的第二外语课程和面向计算机科学系对日软件外包方向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两个专业的日语词汇教学均存在较多问题。教师迫于课时少,教学任务重的压力,词汇教学中局限在音、形、义的讲解上,较少讲授和语言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学生将主要精力用于专业课学习上,对于日语词汇重视程度不够,倾向于死记硬背。同时学校整体学习日语的氛围不够浓厚,缺少诸如日语角,日本文化讲座,日语广播等资源。由于以上一系列不利因素,学习者普遍反映日语词汇难记,随记随忘,掌握不牢固;或者在运用已掌握词汇时,因使用场景不对导致语意和表达的差异。

正如胡文仲指出的“只学习语言材料,不了解文化背景,犹如只抓住了外壳而不领悟其精神。”⑥日语词汇不仅仅是音、形、义的简单匹配,它是承载文化信息的元件,不同的文化风貌会反映在不同民族的语言中,所以日语词汇教学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教育,也是文化教育,更是语言教育和文化教育的统一。

三、文化语境下的日语词汇教学方法

基于文化语境与词汇的紧密联系以及日语词汇的教学现状,日常词汇教学中教师应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文化意识培养与文化知识的导入。日语词汇教学应在讲解过程中渗透日本文化知识,要求学习者能够理解词汇中蕴含着的文化内涵,从而能够在异文化交流中减少摩擦,更好地实现跨文化交际。

1.中日文化对比法。中日两国自古以来文化交流久远,两国文化既有相似性也存在差异。利用对比法讲授日语词汇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中日词形相同,词义相同的词汇。如山、水、川、人、学校、課長、部長、一、二、三、豚、猫、犬、心理、感覚、高い、楽しい等,此类词汇在日语中所占数量较多,多用汉字书写,主要是一些人名、地名、方位、物体名词,心理感觉等词汇。学习此部分词汇可以借助汉语优势能够更好更快地学习。二是词形相同,词义部分不同或完全不同的词汇。该部分词汇词义存在扩大或缩小甚至感情色彩不一致的情况。“爱人”在汉语中是已结婚的夫妻互相称呼对方的说法,而在日语中“愛人”指情人、恋人或“情妇,情夫”,如果在日本朋友面前介绍自己的妻子或丈夫使用“愛人”就会产生误会。通过对比分析的教学方式能够有利于学习者掌握词汇的含义,也能够避免学习者在使用词汇时出现混淆。

2.情境交际教学法。通过设计营造特定情境、人物、事件帮助学生进入相关角色,重现现实情景进行交流。日语教材大多编排使用场景对话,教师可将词汇的文化切入点在情境引入并让学习者运用到模拟场景中反复练习。如设计打电话场景,要找的人不在时接线员可以说“~~は今席を外しております”通过场景演练学习者可以熟练掌握“外す”的用法。通过此方法还可以发现学习者在实际生活中会出现的偏误。如いい、けっこう既可表示接受,赞同等肯定意义,又可表示拒绝,反对的含义。通过不同情境的对话可以让学习者体会到这两个词汇在不同情境下的具体含义,从而能够根据不同语境灵活准确地选择恰当词汇。

3.直观感知文化法。对于特定文化词汇,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幻灯或者视频进行直观展示。比如在学习“すし”时,运用图片展示“すし”的制作原料、类型,也可播放视频让学习者了解“すし”的制作过程,甚至可以让学习者参与到“すし”的制作过程中。通过一系列展示学习者能够直观感知“すし”,深化对“すし”的理解,提高对日本文化的兴趣。通过直观感知文化的方法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从而找到提高日语教学效果的新方法。

由于词汇本身承载着丰富多彩的文化,所以词汇既是语言要素更是文化的要素。教师在了解中日两国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在词汇讲解中比较分析两国文化差异;创设情境对话,让学习者在实际场景中体会词汇的文化含义;通过直观感知文化的方法将文化因素导入词汇教学。教师只有立足于文化语境视角,切实将文化和词汇有机结合才能提高日语词汇的教学质量,增强学习者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注释:

①符小军.日语词汇教学[J].科学教育论坛,2005,(22).

②鲁畅.语境视域下的日语词汇教学策略[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8(3).

③④⑤转引自李庆祥日语词汇与文化——日本人的「(縮み)志向」与「野菜のミニ化[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7,128(1).

⑥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参考文献:

[1]徐灿.论中日文化差异与日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0(6).

[2]黄双颖.谈高校二外日语教学与日本文化[J].消费导刊(文化研究),2008,(10).

猜你喜欢
文化语境跨文化交流
文化视域下社会流行语传播特性分析
基于性别和观看模式的思考
情景教学在日语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大学英语中的文化语境教学模式初探
跨文化交流中的商务英语语用学能力培养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