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欣赏课对网络视频资源的有效借鉴

2016-01-22 16:39蔡勤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41期
关键词:分层次教学网络资源建构主义

蔡勤

摘要:美术是一门文化课程,所以它最容易和其他艺术融合,它的资源是多元的,由于它的多元性所以美术课程呈现出后现代主义课程的特点。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教学带来丰富的资源,有效借鉴是提高课堂效益的有效途径之一。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依托在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论基础上,我们的社会已经进入到一个信息化的社会,现在的学生是屏幕一族,视觉化种族。而互联网上可是资源越来越多。抓住了信息传播的本质和学生学习原理,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使教学产生质的飞跃。

关键词:网络资源;有效借鉴;分层次教学;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建构主义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1-0232-02

社会已经进入一个信息化时代,信息的呈现形式是图形,人们进入了一个读图时代。现代媒体和教育技术发展到如此高度,给教学带来如此多的方便和如此丰富的效果,视而不见,避而不用,实为迂腐,难以体现“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可端赖于此,离之则束手无策,无法进行教学,同样不可取。

一、初识网络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引用的视频很感兴趣,在寻找教学视频的时候我发现网络中有大量可以借用的教学资源。比方说在凤凰宽屏《人物》里的米开朗基罗,优酷网里的《最后的晚餐》,还有一些很不错的创意视频。这些视频展示了动态、立体和多元性。在讲解历史和建筑文化的时候起到很好的作用。

教学视频资源分成几类。第一类:言简意赅、主题明确、手法新颖用以点名主题的。比方说《战争与和平》中引用的影子舞,《托物寄情》的歌曲视频。第二类:解决画面重难点的。比方说,绘画作品视频,例《清明上河图》、《韩熙载夜宴图》长卷视频播放;《早春图》中局部放大展示部分;《萨埵太子舍生饲虎》分解画面的;《米开朗基罗》理解画家创作情境的。第三类:对于教学内容起到借鉴作用的,例2005年风靡网络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搜狐视屏《四大文明交汇的敦煌》,《壮美的敦煌艺术》,第四类:带有现代艺术特点的,比方说公益广告,创意视频;代表作品有《超级变、变、变》和《未来世界的样子》等视频,作为作品的发展补充。

以《心灵的慰藉》一课为例。(湘教版高中美术教材第二单元辉煌的美术历程第三课)。这一课在刚开始备课的时候自己对于讲解内容并不感兴趣。在百度视频中搜索教学资源的时候,搜索到搜狐视频《中华文明大讲台》这个栏目,有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杨琪教授对于敦煌的讲解和传授。分别为《四大文明交汇的敦煌》,《壮美的敦煌艺术》、《敦煌壁画》上和下,每节约45分钟,以讲授为主,配有大量敦煌的艺术图片,有少许面对大学生的互动。看完视频之后我对敦煌艺术产生很大的兴趣。在对所吸收的知识进行筛选之后,并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把本课的教学内容定为敦煌的雕塑和壁画,并借用了视频里面的内容和相关图片。

二、根据教学目标,借用网络资源

【案例】:

同为宗教壁画,所以在导入部分采用类比的方式。引用两幅西方宗教油画《最后的晚餐》和《西斯廷圣母》,通过对画面构图和人物的动态、神态的鉴赏方式入手引导学生欣赏敦煌壁画的方法,借用杨琦教授面对大学生的开头讲解方式。

教学内容部分:壁画部分欣赏我虽然采用了视频中的部分图片和内容。但是将敦煌壁画的故事内容根据教学的动态生成我设计了明线和暗线两条发展线,明线是《尸毗王割肉贸鸽》(北魏)→《萨埵太子舍身饲虎》(北魏)→《腋下降生》→《西方净土变》(唐)作品的赏析,主要是壁画的构图方式和人物动态和神态的描绘。暗线对通过释迦摩尼入世前→出生→得道成佛→佛教盛世的佛教文化本土化情境的展现。

雕塑部分着重表现外来文化给美术创作带来的影响和佛教的本土化变化。通过三个方面展示:一是敦煌雕塑受希腊印度中原艺术的影响;二是菩萨的性别变化;三是菩萨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其中引用了杨琦教授讲座的许多菩萨形象图片。

虽然学生表现出对课程内容的关注,但是自主探究性不强,课堂中虽然有互动,如涉及到敦煌莫高窟的地理、历史条件、宗教的起源部分。对于课文的知识点和重难点,学生的参与度较少更谈不上探究。教学内容受视频资源影响很大,难度大,只是吸引学生听而未吸引其动。如一开始用西方宗教画作为解读佛教壁画的引子对于高中生来讲并不合适,难度偏大,兴趣点会下降。因为他们还没有开始欧洲绘画的欣赏。而在《萨埵太子舍身饲虎》中,敦煌254窟的要比428窟的难度大,虽然254窟《萨埵太子舍身饲虎》的艺术性比较高,但也不适合高一的学生。同样,254窟《尸毗王割肉贸鸽》艺术性虽然高于275窟的《尸毗王割肉贸鸽》,但是艺术语言的分析也要难于275窟。作为教材的话,还是选择适合学生的心理和认知特征的作品。进行有效借鉴是我们提高课堂的有效途径之一。有效借鉴首先要学会对材料的有效处理。有效借鉴不是简单的抄袭,必须有自己的创新。为了让学生参与到重、难点的解决,我查阅了相关的理论书籍,采用了分层次教学理论,分层施教是分层递进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

三、根据教学理论,借鉴网络资源

【案例修改】:

导入部分我改用2005年春晚《千手观音》视频播放来揭示课题——心灵的慰籍,有异曲同工之妙,难度降低且注意力上升。

壁画部分本土化倾向——我是采用教材中的一系列图片:印度笈多式佛头→克孜尔石窟第27窟壁画《尸毗王割肉贸鸽》(北凉),从艺术语言入手分析他们的外来文化特点。重点部分在《萨埵太子舍身饲虎》(北魏)这幅作品上表现的本土化倾向。有了前面艺术语言分析的结果,加入中国最早的山水画作品顾恺之《洛神赋》图和中国嘉峪关魏晋末壁画视频,让学生从熟悉的卷轴画和墓室壁画表现方法中寻找中国化的语言特色。在分层的教学中也可看出学生的分层和互动情况,保持原教案的佛教文化的情境教学。

雕塑部分,采用比较观察法断臂维纳斯和敦煌里45窟(盛唐)的东方维纳斯的雕塑对比,引导学生“发现”观察,用差异导向主题——中国雕塑的特点。并请两位同学上讲台分别扮演东西方维纳斯的动态,再次比较动作造型和雕塑作品的变化——衣服皱褶的变化。当我提出使用什么样的道具使他们具有佛教雕塑特点的时候,学生不约而同的想到给这两位同学系上“袈裟”。这样的互动方式言简意赅而又印象深刻。所以当学生在莫高窟4幅不同时期菩萨找出变化来的时候他们有话可说气氛热烈。

课堂的结束部分我播放了2008年春晚获奖舞蹈《飞天》,再现敦煌艺术的魅力。并说明敦煌是我国取之不尽的艺术宝库,为了检查学生对课程的吸收和创新,我要求学生以敦煌壁画和雕塑为设计元素创作一件作品。

附:学生作品

本案例中教师通过多次“改编”,借鉴多种教学策略,是基于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后现代主义所喜爱的特色是多元的、折衷式的,并且强调作品的主题要具备多重的解读性与阐释的作用。多元文化的本体则是以表现出其文化本源的方式而不断循环,并提倡要利用折衷主义的论调以及使用历史的素材去整合过去和现在。后现代主义者试图去结合过去的想法并使之持续至今。

也是基于建构主义的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建构主义认为,科学知识是由学习者自己主动建构的,建构必须有基础,基础就是每个人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这是知识的生长点,或者说知识是通过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生长”出来的。因此,教学不是传递科学知识的过程,而是创设一定的环境和支持,促进学习者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

建构主义的课程观不可避免的带有后现代主义色彩。优化实验探究的组织,让学生能经历探究过程,获得较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正是倡导实验探究所要达到的目标。这样的改动是否有不妥的地方我以为作为教师仍需要做以下的提升:

1.观念先行,实践在后。作为一线的老师,更喜欢课堂实践而忽视教学理论的学习。但是任何时间都是依托在教学理论基础之上,当然不否认在事件的过程中我们很可能已经接触到一些先行的理论,但这是一些无意识的状态,吸收先进的理论有助于我们保持敏感的教学动态和正确的研究探索。

2.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课堂动态生成。学生是课堂的根本,教师的实践活动离不开课堂。美术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那么在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成功的构建新的生活经验、知识结构是十分关键的一步。脱离学生生活经验的美术体验犹如一座“空中楼阁”——少了“根基”。而这个根基是自主构建学习的一个必要条件,是基础部分。同样,课堂生成也离不开学生主动探索,课堂教学活动才会出现动态,才会不断生成活力。

3.优化教学资源,提高教学策略。信息爆炸的时代,在历史上的任何社会形态中,都不曾有过如此集中的形象,如此强烈的视觉信息。以图像来表达、理解和解释事物的文化形态。没有成为“图像”的就是不现代的,就是不时尚的。这一方面显示着美术欣赏课的重要性。一方面也表示着视觉文化的多样化。网络时代向我们传达一个信息:学生的生活方式起了变化,教学要从学生的兴趣点入手,从他们的生活经验出发就要寻找新的突破口,寻找新的资源并能有效借鉴到教学当中,使美术课堂教学与时俱进,与生活相关联,与学生共鸣。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课堂:永远的相对主义[J].中国美术教育,2012,(2).

[2]王大根.什么是后现代艺术[Z].2006.

[3]蔡铁权,姜旭英,袁运开.新编教学科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分层次教学网络资源建构主义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借鉴建构主义思想培养财会专业人才
网络资源在高中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谈网络资源在大学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的应用
网络资源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运用
对等网络资源搜索模型研究
建构主义视角下的翻译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