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一堂合格课的基本要素

2016-01-22 21:04廖继原廖扬珺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41期
关键词:表达方式基本要素教学内容

廖继原 廖扬珺

摘要:如何衡量一堂课整体上是否达到教学要求,从而具备需要的质量水准?需要怎么来满足这些要求呢?文章认为,有那么几个基本要素,只有当这些基本要素都满足,才能认为课堂教学满足要求,缺一不可。对于如何满足这些基本要素,提出了解决的途径。

关键词:基本要素;引入途径;知识完整性;表达方式;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1-0281-02

上好一堂课,需要一辈子不断努力,而且是永无止境的。有时可能还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在很多方面其实做得很出色很不错,但由于某个方面考虑不妥,从而使得教学效果很不理想,甚至导致整个一堂课都归于失败。因此,我们有必要提出这样一个思考:一堂课堂是否合格,必须满足哪些基本要求?由于这些要求的任何一个做得不好,都会导致整个一堂课变成不合格,所以,这些要求,对于一堂课来说至关重要,从而成为判断一堂课是否合格的基本要素。

由此明显看出,对一堂课的基本要素进行分析研究是很有必要的。不但对于有一定经验的老教师很有必要,对于刚走上讲台不久的年轻教师,更为重要。作为年轻人,在教学手段不多经验不丰富的时候,如何不出现较大失误,保证课堂教学的基本可行,是必要的。文章的主要作用就是提出了保证课堂教学在几个方面的基本要求,避免了虽然许多部分很好却某一个部分不足导致整体教学效果严重下滑的局面,从而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哪些要求是至关重要的,必须作为课堂的基本要素呢?如何满足这些要求,有什么具体的且能普遍适用的方法?

基本要素有四个,分别是:适宜的教学内容,引入途径,知识完整性以及易于理解的表达方式等。

一、适宜的教学内容

教学的内容如果不合适,那么这一堂课必定会是失败的,道理无需多说。问题是,一堂课该讲哪些东西?很多老师在看了若干参考书和文献后,得到了很多很多相关的内容,而且还都是很有价值的。那么,到底讲授哪些部分合适?是自己熟悉什么讲什么,还是对什么有兴趣就讲什么,甚至想怎么来就怎么来?可以肯定,上述这些做法都是不合适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根据两个方面来进行取舍。第一,要根据学科的结构要求。学科结构的形成,有着本身的支撑系统,相互间有着必然的逻辑性和相关性。每个知识点,都会在相应学科中处于相应的位置,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教学内容必须满足这个结构要求。第二,相关知识点在实际中的运用情况。一种理论,一种基本原理,在实际中是怎么应用的,具体运用的时候用什么样的方式,有什么技巧,要注意些什么,当前的状态是什么,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学生应该掌握的,教学内容的选取应该与实际运用相结合。

二、引入新领域的途径

有时候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堂课,对于已经熟悉该内容的专家、内行,从内容上看,他们听了觉得很不错,无论内容的选取、布局等等各方面都很好,因而赞不绝口。可另外一方面,对于不熟悉该内容的学生,他们听了却是目瞪口呆,不知所云。这些现象,就是没有设计好引入途径所造成的。

众所周之,一个人的各种知识的集合,是在某种范围领域内的。对于这个范围和领域之外的概念,人们不但会有陌生感,而且可能无法理解,甚至无法去想象。这是因为,新知识处于一个完全不同的范围和领域。如何让学生听懂新领域内的新知识呢?这就需要在新、老领域之间搭设一个通道,通过这个通道,把学生从原有的老领域引入到新领域中来。这个通道就是引入新领域的途径。有时候,新老领域之间是宽阔的康庄大道,可以很轻松地将学生带引过来,有时候,则可能是崎岖的陡峭山路,这个通道很不好行走。但不管怎么样,这个通道老师一定得搭建出来。那么,该怎么来搭建呢?有三个方法。

第一,逻辑推演法。这要求新老领域之间的知识本身具有逻辑上的关系,同时,学生也具有相应的推演能力,这时候,运用逻辑肯定能建立一个途径。如数学方法便是很常见的逻辑推演方法之一。

第二,生活经验法。对有些概念,由于极为抽象,仅仅依靠逻辑可能很难以让人理解,有时甚至无法使用逻辑方法来建立。如果生活经验中有相关的感性体验,借助生活经验,事情也许就变得相对简单。比如,对刚刚接触负数概念的小学生,就很难理解负数。如果只是把相关概念和运算规则讲出来,运用逻辑方法进行推演,学生很难真正弄懂。这时候,借助生活经验会更好。

第三,相似联系法。有些概念,不能使用逻辑,日常生活中也很少遇到。但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总有某些共性,因而有着一定程度的相似性,根据这些相似性进行联系,相应建立起引入的途径。如“建筑学”立面造型中,关于“韵律”的概念,一方面,至少在目前不能用逻辑方法来推演,另外一方面,对于工科学生,生活经验此时也难有什么帮助。那么,在新老知识中找某种相似点,如“重复,间隔,共鸣,押韵”等等,从而建立途径,把新知识运用老概念来描述:“韵律,就是把很多建筑构件如何进行排列的一种手段,每隔一定间隔的重复,构件的形态都会有某种程度的共鸣,就像诗歌隔一定的字数后会押韵一样,从而形成视觉上的节奏”。这样,学生就很快能建立起新知识的相关概念。

三、知识完整性

如果学生自己看书,效果和听老师授课是一样的,那么,老师的讲课就完全是多余(且自己看书用的时间肯定比讲课少得太多太多,因此学习效率还更高)。但事实上,极少有学生能完全通过自学把一本书真的学透彻。仅仅通过文字,很多东西是难以读出来和领悟到的,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大打折扣。因此,老师的授课,就是要能把学生从字面上看不到的东西讲出来,而且这种讲解,不是把与知识点相关的东西,一点点都分开来慢慢讲,而是基于老师对自身厚博知识的透彻理解,融会贯通后再删繁就简,本来复杂纷繁的内容,讲授出来却变得简单明了,这就是很多老教师说的“一桶水的内容,倒出来的只能是一杯”。反过来,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喝的是一杯,得到的却是一桶水的容量,这样就会透彻、全面和完整,学生的学习才有深度。老师授课和学生自学的区别,也就体现在这里。例如,对于土木工程,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是公认的核心课程,而正截面抗弯承载力计算则是核心中的核心,于是,很多人在讲授这一部分,便详细讲解了使用环境、工程背景、试验的操作过程,仔细分析破坏形态,深入研究四个基本假定、极限状态下截面应力状态等等,这时候发现课时用掉很多很多,但承载力的计算方法还没开始讲,这显然很不合适。有些则相反,在简要概述试验情况与破坏特征后,就用牛顿的静力平衡概念,直接得出计算方法。这样一来,知识的深度和完整性都不够。那么,如何做到既完整又不占用较多课时呢?在简要说明试验情况和破坏特征以及截面应力图以后,有两点需要学生注意:一是截面实际应力图很复杂不利于实际工程使用,二是实际材料不是牛顿力学中的假想材料,对这些都需要处理,在处理过程中相应引入四个基本假定,并以此为理论基础推导出承载力计算公式。这样给学生的虽然只是一杯水,却有着一桶水的容量。

四、易于理解的表达方式

有些人讲课,别人一听就懂,而有些人讲课,却是谁都不明白他在讲什么,甚至连内行专家都听不明白。显然,这里涉及到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教学方法,另外一个就是表达方式。虽然本文也属于教学法研究的范畴,但此处关注的明显是第二个,即表达方式。那么,对于高等院校的理论教学,能不能找到一个简单易行、可以通用且还能易于理解的表达方式呢?与中小学学生不同,高等院校的学生基本属于成年人,有着较强的接受、理解和分析能力,表达方法只要能满足平常成年人的要求即可。基于经验的总结,本文提出的表达方法就是——“精简”。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将字数压减到最少。这就是说,无论什么具体情况,即使找不到较为合适的角度和方法来表达,那么,采取精简的手段,也一定能让听众听懂。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其重点突出,本质更容易凸显出来,也就更容易被人接受和理解。这就好像一头豹子藏在草丛中,很难被发现,因为周围有多余的东西混在一起不容易辨别。如果一头豹子只是独立地站在地面上,便是一目了然,立马就能识别。将核心内容无遮挡地显露出来,这就是精简的作用。例如,学生问国庆期间放假上课怎么调整的,有人便复制了这样一段很多人都看到过的文字:“10月1日至7日放假调休,共7天。其中10月1日-3日为国庆节法定假日,10月4日(星期六)与10月5日(星期日)照常公休,10月6日(星期一)与9月28日(星期日)对调,10月7日(星期二)与10月11日(星期六)对调”。可学生们看完,没几个搞清楚了到底哪天该上哪天的课。精简后,变成:“1到7号放假,9月28日(星期日)上星期一的课,10月11日(星期六)上星期二的课”,大家一下就都清楚了,虽然没说,但都知道这是对调的结果。

显然,要求精简但不能少说,即使一个字少了,原意就变了。自然的,精简,就要求尽力不要多说一个字,说得越多,不但本质和重点越难以突出,越不利于理解,而且,多余的语言极大损伤了老师绘声绘色的讲解氛围。

根据上面的论述,已经知道,以上四个方面,任意一个没做好,都将会导致整个一堂课的失败,所以,可以将其作为判断一堂课是否合格的基本要素。同时,对如何满足这些基本要求,相应提出了具体的解决途径。

参考文献:

[1]刘念超.论精讲多练教学法[J].交通高教研究,1994,(03).

[2]陈红,龙如银,芈凌云.浅谈注重创新能力培养的开放合作式教学[J].江苏高教,2003,(02).

[3]郭裕源.课堂教学创新策略初探[J].教育发展研究,2003,(10).

[4]杨少勇.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尝试[J].右江医学,1994,(04).

[5]丁文霞,王浩.本科专业基础课“精讲精练”课堂教学法的实践与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9,(02).

猜你喜欢
表达方式基本要素教学内容
论旋律创作的基本要素
将感悟能力培养植根于有效的阅读活动中
形神是中医辨证要素的首要元素——中医辨证常用20个基本要素与形神的关系
图案的艺术表达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论社会治理协同机制的基本要素、实现形态与构建原则
从自身实际出发,整合、提炼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要素和用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