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之美 人文之爱
——人文医学名家与医学生面对面

2016-01-24 22:32姜海婷
中国医学人文 2016年6期
关键词:医患人文教授

文/姜海婷



医学之美 人文之爱
——人文医学名家与医学生面对面

文/姜海婷

什么是叙事医学?如何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技术的发展和医患关系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不解决医生收入问题,就难以唤回医学人文精神?医学在生命的长河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4月9日下午,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院长张大庆教授、山西医科大学校长段志光教授、大连医科大学医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赵明杰教授、山东省生命伦理研究院院长陈晓阳教授、哈尔滨商业大学党委常委程伟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心身医学及临床肿瘤诊疗博士生导师何裕民教授等6位人文医学名家齐聚南京医科大学学生活动中心,与在场百余名师生面对面,共话医学之美,彰显人文之爱。

医疗观:多一个方法,比别人高一个层次

“大家都一样看病,你多一个方法就比人家高一个层次。”何裕民教授说,“中国留下的东西很多,我们站在公允的角度看待中医和西医,西方医学确实不错,第一时间解决很多问题。但是,对于很多慢性病、综合性疾病、多因多果的疾病,就需要更多的方法补充。国家发布的发展中医纲要中第一次提出中医是重要的医疗资源、产业资源、传统文化资源、科技创新资源和生态资源。中国人不差原创,差的是走完最后一里地的精神。”“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精神科医生发现仅仅依靠科学技术诊断治疗,有些疾病是无法治愈的。这就要求医生要了解病人的病史、家庭状况之类的,这些都可以帮助医生寻找病发原因。其实,在以前的诊疗中,询问病人的病史、关注病人情感生活是一项基本技能。”张大庆教授从精神科的治疗方式向同学们解释了叙事医学的兴起。

但是,随着时代技术的发展,医生逐渐忽略患者本身的叙事,而越来越依赖仪器检查的结果,“影像检查和各种物理化学的诊断,只能做到客观的评价,但另一方面,病人的疼痛、病苦以及疾病给他带来的一些困扰仅仅靠这样的一些指标是很难判断的。尤其是在精神卫生领域,叙事显得尤为重要。”因而,医学界又重新提出了叙事医学的概念——医生主动与病人交流,用叙事的方式来了解患者的生活状况以及病史。同时,在长期高强度的工作中,医生也需要发泄。向自己的同行诉说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这也可以舒缓医生的职业倦怠,减缓压力。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引到中国36年来,从观念上来说,大家都知道医学模式,教科书也逐渐转型,但是理论和观念在耳熟能详的情况下,实践严重滞后。”赵明杰教授介绍,我国著名心血管专家胡大一教授一直致力于将精神心理卫生作为心脏整体防治体系的组成部分,倡导和推动国内双心医学的步伐。从事心血管病研究几十年之后,胡大一发现,许多心血管病患者合并有心理问题,心脏与心理疾病互为因果,相互影响,导致疾病恶化。部分心血管疾病患者尽管进行了药物治疗及支架手术,但是由于合并心理问题,很难恢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因此,提出心脏与心理二合一的“双心门诊”,既要看机体上的疾病因素,也要看心理因素。

随着社会发展,面对一些老年化疾病、慢性病,将病人的叙事、医生的叙事,并且把整个医疗保健都纳入到这样一个“讲故事”的过程中,使患者更好地理解疾病,更有利于治疗,在诊断疾病的同时,为更好地理解人提供一条很好的路径,丰富了现代医疗诊断技术。

对此,何裕民教授也就此谈了自己的看法:“叙事医学起源于叙事心理学,现代医学经历了三波,第一波是实证医学;第二波是循证医学,是对实证医学的纠正;第三波叙事医学是对循证医学的纠正。”中国消化病学奠基人、著名内科学专家张孝骞教授曾说自己看了2000多个伤寒病人,没有两个病人是完全相同的。“每个人都是个体!但是,我们从教科书上学到的知识都是规范的统一化的,是共性的,不能了解个性的。而每一个个案都不一样,因此,我们要通过叙事方式了解每个病症的个性。”何教授指出,医学人文绝不是可有可无、用来点缀的软实力,而是帮助每个人提升水平的一个必备能力!如果有了这个技巧,那么,面对每个病人都能得心应手。医学人文教育就是帮助大家关注人。

金钱观:医务人员该如何看待收入?

“不解决医生收入问题,就难以唤回医学人文精神?”现场同学提出很现实的医务人员待遇问题。对此,山西医科大学段志光教授认为,“角度选择不同,视野不同,对问题的看法也就不同,境界也就不同。”《吕氏春秋》中记载楚王失弓,楚王说“楚人失之,楚人得之。”追求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孔子则说“人失之,人得之。”试图找到囊括宇宙万物理论的老子认为“失之,得之”,失就是得,得就是失,体现出一种辩证的味道;追求超越生死苦恼的释迦牟尼佛认为连生死苦恼都超越了,还谈什么丢失的弓箭呢!

“医学在市场中参与,但是不能作为交换!”对最现实的金钱问题,段教授认为,市场本身是一个在固定的地点和时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有几个要素:购买力、购买欲望。而医学本身始终是仁慈的,但始终有道德生存要求,要从人道的角度考虑。患者把钱交给医生,但是医生不能因为收了这个钱就应该等价地为其治疗。因为从仁慈的职业角度,不能认为等价的。而且费用体现不出医务工作者的价值,现实中,医务工作者确实收入不是很高,一定的物质条件得不到满足会影响工作的积极性,但是无法改变医生的职业操守。

段志光教授认为,“医学是一个人学的职业,我们需要学点哲学正确地看待这个职业;另一方面,也需要了解这个社会,我们的教育存在偏差,更多地教授大家科学技术的知识,但是,都需要更多地引导大家超越科学技术,去了解社会因素;我们应该超越医患关系,去了解这个社会,我们对待患者的态度也就不一样了。这是职业精神和专业精神的问题,我可能钱不够,但是,我有这个精神,有这个专业的要求来把病人看好。”段教授提到自己一个大学同学毕业三十年来,虽然自己挣得不是很多,但是面对农村来的没有钱的患者,都自己悄悄把钱交了,到现在已经自己花了三十多万。我想这个问题,不单单是收入是不是少了,或者说多花点钱,就会更好一些,应该上升到职业精神和专业精神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的社会身份高了,社会自然会考虑这个问题,也会更加和谐地发展。

“你为什么要学医?你学医的目的是什么?”山东大学陈晓阳教授反问在场的医学生们,“医学不是一种交易!”陈晓阳教授提到自己曾经看过的旧版《柯氏外科学》扉页上印的八个字——“先交朋友,后做手术”,这就是人文精神!是对人的尊重,对生命的尊重,对生命的敬畏,我们学医是为了健康,为了救死扶伤,陈教授认为医生不是修机器,要平等看待病人,了解他的需求,而不是因为自己拯救了病人就觉得自己高人一等。给病人、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是打好医患关系的第一步。“如果最先关注的不是患者,而是钱,那么在今后的行医过程中就会面临许多与现代医学模式不相适应的问题。”

何裕民教授则认为,“不解决医生收入问题,难以唤回医学人文精神”是一个伪命题!“其实每个医生只要坚持一直做下去,虽然经济收入上比不上马云,至少不会贫穷的!”只是,随着社会高速发展、社会浮躁,人的欲望也在不断膨胀。”目前,很多年轻人在刚毕业进医院工作时,期望值太高,希望三年有房,五年有车,觉得工资与一般的四年制专业毕业生相同,但压力却很大,就觉着不值。“但是换个角度思考呢?你得到的仅仅是钱吗?医生得到的仅仅是钱吗?医生除了工资还能收获感情!这份感情,是钱买不到的!帮人一次,记你一辈子。这个记你一辈子,是永远无法用钱来衡量的。这就是最好的佐证。”此外,每个优秀的医生都是经过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临床打磨的,每一个患者都是为自己提供经验积累的,自己又有什么资格高人一等呢?医生是很有价值的,通过付出来得到回报,只不过这个回报是要有一个磨炼过程的。“现代社会发展太快速,每个人的价值不止是钱来衡量的。”

“土豪很有钱,但是他素养不高。有钱,能得到尊重吗?有钱,但是能和你交心吗?”赵明杰教授认为,人文精神要求有素养,素养是一个人的形象,他寄语在场师生,立志做医生,就要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教养的人、一个有理想的人,给人送来福音,有坚定的职业信念和做人信念,不要做土豪。

关系观:先交朋友,先交心,再治病

“在现代化技术中,医生是受益者也是受害者。借助技术,诊断变得更方便了,医生也变得懒惰了,医患之间也更冷漠了。以前,医生都是上门就诊,语境不同,患者心理也不同,医生也有较多的时间与病人交流。不像现在,面对高强度的工作,接待一个病人三分钟,医生一直在看化验单,没看病人一眼。交流的匮乏埋下了纠纷的祸根。”段志光说道,“发展的问题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要懂得医学之美,要掌握人文之爱。”

段志光教授巧妙地将哲学与医学联系到一起,将“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到哪里去?”与患者结合在一起——患者是身体不舒服的人,从家里来到医院寻求医生的帮助,希望能得到治疗,需要得到医生的帮助。医院是一个充满焦虑、充满恐惧、充满希望、甚至充满死亡的地方,虽然没有人明确说要到医院干嘛,但都用行动明确表明——“我不想去见马克思”,每一个人来就医的时候,都有一个潜台词——“我需要你的帮助”,希望痊愈回家。“有些专家学术很好、医疗技术也很好,但是讲的东西相当专业,以至于其他科室的医生都听不懂,更何况是患者呢?如果患者听不明白,又如何配合治疗呢!医患是一个统一体,光有医生,没有患者,又如何对抗疾病呢?”

陈晓阳教授举了一个很生动的例子:“有个有眼疾的病人在经过治疗之后仍然感觉不舒服,但是检查时也看不到出血点了。医生就在一盆清水里滴了一滴红墨水说:‘这里面我滴了红墨水,它已经扩散开来了,但是你看不到,炎症没有消,物质没有被吸收,就有刺激。你的病情也是这样的。’这样的解释就是十分通俗易懂的,医患沟通要考虑采用患者明白的话语,患者明白了自己病症原因也就不会无缘无故找医生麻烦了。”

“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就应该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中,学习优秀医者人文关怀的细节,将来就会成为好医生。”陈晓阳教授以受伤后换药为例,讲述如何成为一个好医生——“有的医生、护士‘哗’一下撕胶布,弄得患者龇牙咧嘴,医护人员却视而不见;有的医生和护士在撕胶布和敷料的时候,就压着皮肤慢慢撕,这样就不疼了;而有的医生和护士就更加细心了,蘸了生理盐水,将胶布湿润了慢慢撕,这样就一点不会痛了。”

“医患沟通绝对是一个先交朋友,先交心,再治病的过程。”何裕民教授感慨,“看了这么多医生,还没有和患者发生冲突。提高人文能够帮助自己成长,医生首先应该认识病人,病人是有不同类型的,有些大爷大妈稍稍安抚一下就会很高兴;有些有知识的要深入讨论;有些偏执的要循循善诱。‘首先你要识人,然后将心比心’。”“医患关系紧张的症结到底是什么?”这也是社会持续关注的问题,现代医生很有怨气,曾经医生都是白衣天使,但是现在社会也有不少人认为医生是“白狼”,究其原因,这种医患之间的撕裂和对立源于医患双方的信任匮乏,赵明杰教授特意剖析了哈尔滨的少年杀医事件。少年家境贫寒、缺少亲情、六次求医未果后再次走进医院,医生的冷漠激怒了少年,酿成了悲剧。

《医学与哲学》杂志社在2003年召开的关于医学人文走向临床会议上有个临床医生站起来问:“社会对我那么不公,我凭什么要这样做?”赵明杰教授说道,“事实上,你改变不了社会的时候,先问问自己作为一个医生,应有的良心、应有的社会职责有没有做到?这个很重要!”大部分医生还是受患者尊重的,每个患者进医院都是抱着“求”医的态度,患者从弱势人群,走到强势,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医生的冷漠、病痛的折磨让患者心生无奈,造成医患之间有问题、矛盾、紧张、冲突,甚至于伤医,这是一种从“求”到“无奈”,再变成“愤怒”的一个过程,引发一系列的医患纠纷问题。造成真正医患冲突只是冰山上的一角,海平面以下的东西还有许多,例如患者体验、心理因素、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等等。智商再高,但是为人冷漠、没有恻隐之心的人是不适合做医生的!

中医药出身的程伟教授与在场师生分享了中国苏州最早的西医医院博习医院的十条《公约》,每一条都彰显着医学人文精神,但是,现在面临着复杂的形势,如果我们发自内心关心病人,发自内心提高自己的本领,尽全力为病人服务,医患关系也就会更加和谐。

生死观:生老病死是一个必然的过程

“人总是希望有越来越好的结果,但事实上,生命是必然会走向死亡。医学在这对终极的矛盾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传统医学认为只要有1%的希望就要付出100%的努力,不管它生命质量如何。“中国人更多的是念生拒死,事实上严格地说,有生就有死,死是一个必然的结局。”赵明杰教授说道。

“人的衰老是人生命的一个必然过程,我们需要坦然地面对生老病死的过程。”面对生与死,张大庆教授举了大马哈鱼的例子,大马哈鱼年复一年、不辞辛劳地逆流而上到水流上游产卵,死后将自己尸体作为养分孕育后代,构成生命的循环。“人类的生命也是一代一代地更替着、传承着,我们要坦然面对生死,同时我们也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生命是一个矢量,一去不复返,我们要把握有限时间致力于医学事业,造福后人。”

当我们生命最美好的时候,将自己的创造和自己的财富,捐献出来。带着财富而死的人,是一种羞耻。你们身边有土豪的时候,也要帮助他们。使得更多的人因为他们的财富受益。被人评价“死于53岁,但一直活到98岁”的美国大富豪洛克菲勒事业大成,但53岁前长期烦恼、贪婪、恐惧和高度紧张的生活已经严重损坏了他的健康。但是,后来在医生的建议下,洛克菲勒不再只想着如何赚钱,而开始思考如何用钱去为人类造福。致力于教育与医学事业,他成立基金先后创办了芝加哥大学、洛克菲勒大学和北京协和医学院。“洛克菲勒就是在有限生命里实现了自我价值,使最多的人受益,使得有限的资金,更好地服务于人类。”

“《尚书》上记载,人有五福,第一福是‘长寿’,第二福是‘富贵’,第三福是‘康宁’,第四福是‘好德’,第五福是‘善终’。”何裕民教授分享了古代汉族民间关于幸福观的五条标准。“人都要死的,珍惜现在的每一天,过好每一天。可以有远大的目标,但是要脚踏实地,一点一滴地实现目标,做好眼前事。到时自然会收获,这个社会是公平的,付出了总会有回报。”

段志光教授补充道:“每一个人自己能够控制的时间,就是在死亡到达之前的那段时间,所以,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段时间,为自己从事的职业,为社会永续发展,为人类文明的传承,作出自己的贡献。从医学角色角度来讲,医生和病人都是工具,都是为人类永续、社会和谐、文化传承,来承担自己的责任,在自由支配的时间里面扮演好医学角色。陈晓阳教授则用了15个字概括了医学在生命长河中的作用:“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

作者单位/南京医科大学

猜你喜欢
医患人文教授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刘排教授简介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一句“咱妈的病”让医患成为一家
解开医患千千结
分级诊疗 医患各自怎么看?
医患矛盾再会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