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个案分析的旅游摄影心理及自性化研究

2016-01-24 11:44秦凤华王凯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自性旅游者摄影

秦凤华 王凯

(1.呼伦贝尔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内蒙古 海拉尔 021008)

(2.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 内蒙古 海拉尔 021000)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进行心理分析和心理成长的方法不断丰富,笔者认为作为一种将人在旅途中的身心状态反映到照片之中的旅游摄影,也可以成为对心理进行分析、反思与调试的一种有效方法。

旅游摄影,是指旅行者在旅游过程中进行的摄影,也就是用摄影记录旅行的过程。现今旅游与摄影已经密不可分,人们在旅游时都会携带照相设备,随着旅游爱好者越来越多,旅游摄影也必然越来越热门。摄影与旅游,可以说相伴而生,相得益彰。与专业摄影不同,普通人的旅游摄影,往往随性而为,会根据自己的兴致留下影像,表达自己对旅游行程的理解和兴趣,不仅在摄影中可以看到自己的旅行轨迹、回味自己的心路历程,影像中的人物可以成为原型,欣赏影像的过程就成为了心理自性化的过程。那么旅游摄影作为与旅游行程相伴随的记录手段之一,也就成为一种有效的研究心理现象的工具。

旅游中拍摄到的照片是人们进行旅游体验交流的最佳语言。这时的照片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通过按下快门而被留存的物理瞬间,就像绘画等艺术作品一样,照片实际上也是一种对自己主观世界的展示。非常多的信息都被蕴含在了旅游照片当中:拍摄的对象、色彩、构图、焦距、明暗、光线;拍摄者的状态、角度等等,不同的照片都是不同的旅游者对这些信息元素的主观选择和综合运用,旅游者不单纯是以“旁观者”的态度记录旅游景象,而是在游历的所有场景中随意选取他们有感而发的内容进行拍摄,表达他们的认知态度和人格追求。正是由于旅游照片包含旅游者程度很高的主观感受,每一张照片呈现的状态为分析研究各种各样的旅游者在拍摄时的心理状态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线索。通过照片,就可以对旅游者的摄影心理进行事后分析。

在进行旅游摄影时,人们既满足了“向外看”观赏探索世界的需求,同时也可以满足“向内看”认识自身的心理健康需要,而且在这一过程之中旅行者是不关注名誉、地位、金钱等物质利益的,对旅游影像的欣赏和回味又使个体体验了旅游时的情境,进一步促进心理自性化。

笔者查阅了知网、万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等相关论文网站,关于旅游摄影的文章大都是从摄影学的角度进行探讨,从心理学角度进行研究的几乎没有。截至2016年5月1日,“通过旅游进行心理成长”为主题进行搜索,只查到一篇从旅游摄影进行心理分析的论文资料。该篇论文通过个案研究,为旅游者摄影行为的心理分析提供有益的尝试。认为旅游者常常通过照相机镜头表达自己的旅游欲求,行使其“观看者”和“拍摄者”的权力,表达他们对旅游目的地的理解和认知,以及对旅游目的地的人与物甚至照片阅读者的欲求。文章以互联网为基础作资料收集,以旅游照片为研究资料,使用内容分析法,从照片内容和表现形式等方面,对旅游者摄影行为的心理特征、对拍摄对象及阅读者的态度进行研究。[1]

二、旅游摄影心理及自性化分析

笔者选取真实个案,说明旅游摄影对心理分析与自性化的作用。以某女性为个案,通过对她同其家人(爱人和女儿)某次旅游所拍摄的照片的事后分析研究,发现无论从拍摄者和被拍摄者的角度,都能发现该女性的某些个性特点,并且这些个性特点与随后进行的人格测验结果高度吻合。结合我国古代思想家观点以及现代心理学理论的论述,笔者认为通过旅游摄影进行心理分析并进行调适是可行的。

首先,从被拍摄者的角度分析。与被选取对象同行的其爱人拍摄的旅游照片中共有该女性照片140张。大致统计见表1:

分析:事实上,旅游者作为客体在被摄影时,除了自身事先设计好的 pose,以及根据摄影师的要求摆出的姿态之外,每一方寸之间都能投射出旅游者当时的身心状态以及和周围人事物的关系。

1. 可以看出,在别人的眼里,该女子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和女儿在一起(占56%),为女儿服务,这与该女子所摄影拍照片反映的内容一致。

2. 除了和女儿一起之外,该女子的状态有些单调拘谨,表现在情景照中该女子姿势基本是如上表所示的状态,可以推断她开始旅游时对自己有些不自信,比较关注别人的看法。之后,有很大的改观,也能反映出旅游带给人的好处。

其次,从拍摄者的角度分析:该女子共使用手机拍摄照片254张,大致统计见表2:分析:虽然自身条件限制、环境提供的景象有限等因素会影响拍摄的内容,但从每张照片中仍然可以多次领略旅游时的美妙的自然风光和独特心理感受。人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旅游过后,不可能每时每刻地记得旅游地的自然风光、气候特点、人文习俗等方面的特点,但摄影作品能够触动人们的记忆,将美妙的感觉找回,并且将自己的感受随时和别人交流。

表1 某女性旅游被摄影统计

表2 某女性旅游摄影统计

1. 就该女性来说,可以看出,这次旅游她所拍摄的照片中,单人照居多,其中,单人照数量从多到少依次为:女儿65张、爱人30张、同伴6张、导游5张 。说明女儿在她心目中的位置最重要,旅游中该女子的绝大多数注意力都在女儿身上。家人其次,其他人关注的很少。

2. 该女子拍摄的远景画面只占37%,可以大致判断可能是性别的限制,使她没有拍摄出很多远景以显示磅礴的气势,该女子拍摄的中景画面比较多,符合她女性温婉叙事的性别特征,也反映出她的视野还是有些受局限的。

该女子拍摄的近景画面只占18%,可以看出照片不够细腻,可能与她初次和家人外出旅游 ,时间匆忙、经验不足有关。

3. 值得注意的是,该女子在旅游拍摄中重复的照片占到了照片总数量的五分之一以上,说明一方面该女子可能做决定比较草率(还没想好就拍摄),但做出决定之后又会考虑的比较周全(同一个景色多拍几张)。

为了验证以上分析的可信程度,在旅游回来一周内对该女子运用瑞格心理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中的16PF进行了人格测试,测试结果如下图所示:

表3 被试卡特尔16种人格测验(16PF--成人) 因子图

可以看出该女子情绪发展比较稳定成熟、稳重、守法但严肃、在陌生的环境中会比较拘谨,,能够较好地处理一般化的问题,但有些孤独、郁郁寡欢,不善言谈,人际交往范围狭窄,表现出一定的果敢和魄力,直率、朴实,处理方式可能还不太成熟。以上图表反映得人格特征与旅游照片的分析是一致的。

关于如何发挥旅游摄影的心理分析以及自性化的作用,就本文的案例而言,笔者进行了如下尝试:

首先,与该个案访谈,帮助引导她运用传统的方法进行心理成长,在认知与行为上放手让女儿自己去成长、要给女儿留出独立的思考空间指导其以后的行为、多走出去开阔视野、增强人际交往的主动性、学习与陌生人进行交往的技巧等等。

其次,建议她经常欣赏自己的旅游影像,回忆旅游的情境,发挥影像中原型的自性作用。随后该女子反馈确实当回味欣赏一幅幅旅游作品时,是一种愉悦享受,心灵得到满足,追求得到升华,身体得到养护,自信心得到增强。

通过与该女子平时行为的对照,以及对其家人朋友以及同事的访谈,普遍认为以上分析是准确的,策略也具有很强的实效性。

三、理论探讨

在我国古代,就有许多关于心理和外界客观事物相互关系的论述。如思想家荀子认为神非由神自生,必感于物而后生,“形具而神生”, 之后提出“精合感应 ”,精合,指精神同外物相接触、相遇合;感应,指外物感人而人有应接,有反应。形不能自生精神现象,必须感于物才能产生精神现象;人的心理乃是外物的作用所引起的人对它的反应。“物感”“人应”才能产生心理现象。王廷相、王夫之认为要产生心理,人就必须与外物相交。还必须使形、神、外物三者结合起来,这里的形,即一定的感觉器官,神即人的欲望和理解力,最后一个环节是外物。只有三者相交,才能产生感知。[2]

“人应”的形式有很多,旅游中的摄影便是记录人们在旅游时的心理状态的一种很好的“人应”形式。而朱熹的知虑心理思想中则创造性地把思虑分为“思”和“虑”两个不同层次的思维过程。“思”是对感性材料进行初步加工,“虑”是在思的基础上对事物进行详细、周密的反复审视。认为“心与理一,永远不忘”说明思维必须与记忆结合。记忆能“助其思量”,不思则“记不细”。[3]

现代心理学也认为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的反映,心理健康的人主客观是统一的,心理活动是协调的,个性是相对稳定的。个体在与周围事物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不断成长,即分析心理学的所谓自性过程。

关于自性,有各种解释,魏广东认为荣格分析心理学的“自性”应该是这样的一个概念:自性是集体无意识中的一个原型,它形成于人类早期,却存在于每一个现代人的心中。自性不仅仅是集体无意识的核心……,自性还是整个心灵的核心。正是在自性的力量的作用之下我们的心灵才变得和谐有序、整合统一。

魏广东还认为所谓的自性包含以下三个含义:其一,人格的发展目标就是促进自性的实现(所谓自性实现就是让自性的原型从无意识状态变为意识状态);其二,自性是一个促进心理各个矛盾部分融合以及促进心理各个部分均衡发展的原型;其三,自性如果得到实现,个体将超越一切心理矛盾成为一个完全和谐统一的人或者说是佛或者是圣人。[4]

本文所指的自性化是指自性从无意识状态进入意识层面的过程,即个体在生活中和某些具有象征意义的人或事互动,达到自性的目的的过程。

《庄子·内篇·大宗师第六》:“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意思是说自然像个大力士,他有无穷的力量在运转。大自然赋给我形体,用生活来使我劳动,用岁月来使我年老安逸,用死亡来使我永远休息。自然是变化的,人必须顺应自然。这样才能不喜不惧、生死如一。[5]

荣格曾引用《庄子》关于大力士的寓言,来说明只有当“自我”不再关注那些所谓的“有用”(名利地位等)的事情时,转而去关注无意识自性,这时心理的整合才真正开始了。[6]

既然自性是有一些常见的象征形式的,当人们在沙盘中、绘画中或者梦中梦见这些东西说明自性在发挥其作用了。笔者认为在旅游中进行摄影以及欣赏旅游摄影像时自性也在发挥作用,旅游影像也是促进自性化的有效方法。旅游照片就像一面具有投射作用的镜子,既映照出了镜头前面的形形色色的景象,也反映出了镜头背后的旅游者本身的整体人格风貌。我们通过旅游者的照片除了可以再次欣赏旅行中的风光之外,还可以判断摄影者的兴致所在,分析摄影者在旅游时的心理状态。

综上所述,旅游摄影既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旅游者作为摄影主体和摄影客体的心理状态,也可以在摄影和欣赏影像时推进个体的自性化,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心理成长的有效方法。

猜你喜欢
自性旅游者摄影
重思慧能的“自性”
——从体、相、用出发
喀拉峻风景区旅游者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行为研究
如何读《坛经》
以荣格原型理论分析《天之骄女》中马琳的悲剧
《八月之光》中乔安娜的人格原型分析
旅行社未经旅游者同意安排购物属违约
WZW—bewell摄影月赛
浅论生态旅游者的分类与识别方法
最美的摄影
摄影42℃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