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性

  • 荣格原型理论视野下《天龙八部》人物形象分析
    原型理论;阴影;自性【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33-0025-03【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33.008一、慕容复——性格割裂者形象慕容复是个性格被割裂的人,他一面是翩翩君子,一面是卑劣小人。他在二者之间摇摆不定,最终性格中的恶劣面占据上风,也由此酿成了他悲惨的结局。(一)假面下的割裂性格荣格把男性的阿尼玛和

    今古文创 2023年33期2023-09-19

  • 荣格原型下《克拉拉与太阳》中的母亲形象
    母亲原型、阴影与自性,从而更深刻地透析母亲形象的潜意识内部,并由母亲对自我认知的变化为分析母亲形象提供更多阐释空间。关键词:《克拉拉与太阳》 荣格 母亲 阴影 自性《克拉拉与太阳》是英籍日裔作家石黑一雄(Kazuo Ishiguo,1954-)创作的一部最新力作。这本书以机器人克拉拉的角度展开叙述,透过冰冷的机械视角去观察千状万态的社会现实,探究复杂的人性。该小说自出版以来便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国外学者主要研究小说的计划性报废文化与伦理责任问题。Adam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3年6期2023-06-29

  • 重思慧能的“自性” ——从体、相、用出发
    心在于“心”。“自性”作为心的一种新的概念,在禅宗的历史上也经历了一个演变。最初在达摩这里,心被具体化为“如来藏藏识”。他依据《楞伽经》将如来藏与阿赖耶识统一起来,以此作为人的内在佛性。这一佛性拥有染净不离的二重属性,贯穿于禅宗整个思想脉络体系之中。与此同时,马鸣菩萨的《大乘起信论》也把如来藏思想和唯识学相结合,并做了进一步的发挥。他将佛、觉、理、智等早期佛教概念,全囊括到了“一心”中,且这“一心”为一切众生所具足。这一思想标志着对佛的外在偶像化的崇拜开始

    湖北社会科学 2022年1期2022-11-08

  • 自性化与禅悟 ——论荣格心理学与禅宗的亲缘性
    学的形成,特别是自性化理论的构建从东方智慧中汲取了丰盛的养料。几乎在他的每本著作中,荣格都会提到东方智慧给予他的启示。例如在为卫礼贤编著的《金花的秘密》一书所撰写的前言中,荣格提到与弗洛伊德决裂后,他陷入几近自闭的迷茫状态,是德国汉学家卫礼贤寄来的中国道家经典《太乙金华宗旨》如一道亮光射进了他的心灵,帮助他坚定了自己理论前行的方向;在其系统介绍“共时性”理论的论文《共时性——一种非因果性联系原则》中,荣格指出《易经》中所描述的卦象和占卜原理为其“共时性”思

    湖北社会科学 2022年8期2022-11-08

  • “缘起性空”与虚无主义问题 ——一个现象学的方法谈
    “现象学还原与无自性或空性”。笔者后面会展开论述这个论题。佛教中“无心”的主张和要求在许多方面与胡塞尔于1905年期间提出的“现象学还原”的方法相一致,而且彼此可以用来相互诠释。严格意义上的现象学还原是指“超越论现象学还原”。它相当于胡塞尔的另一个术语“现象学的悬搁”,胡塞尔在1913年的《纯粹现象学与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一卷中对它们做了详细的说明。这里的问题都涉及被悬搁的是什么,或被还原的是什么?它们与佛教中“无心”之“无”有关。胡塞尔的“超越论”的含义

    哲学分析 2022年1期2022-10-31

  • 荣格原型理论视角下《小偷》中的人物形象解读
    桑亚逐渐实现了“自性化”发展。本文旨在以荣格原型理论为基础,深入分析电影中角色形象。心理学是一个繁而杂的领域,很多人文和自然学科都与心理学息息相关。在电影《小偷》中,导演对原型理论的熟练运用,不仅使角色立体化,还让角色的心理历程透明化。原型理论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荣格的重要理论之一,原型是“人类原始经验的集结。”荣格十分看重这种集体深层心理的原始发生,把它在后世的呈现看成是一种“原型”的展开。他提出了一些在每个人的精神发展和社会适应中发挥特殊作用的原型,如人

    海风 2022年4期2022-06-09

  • 试论宗喀巴对佛教中道论的发挥 ——从命题、阐释、方法的视角
    以缘起为基础,以自性空为核心的龙树中道论。就宗喀巴中道论的学派属性而论,属于应成中观学派的中道论,所以他的中道论主要是在佛护、月称创立的中观应成派中道论基础上的进一步发挥。宗喀巴发挥佛教中道论主要在《菩提道次第广论》《菩提道次第略论》《中观根本慧论——正理海论》《入中论善显密意疏》《佛理精华缘起理赞》《辨了义不了义善说藏论》等著作中体现出来。一、宗喀巴对佛教中道论的发挥之一:提出自性空与现象有“互不妨碍相互依存”的命题佛陀在《杂阿含经》中开创性地提出“离于

    青海民族研究 2021年2期2022-01-01

  • 惠能禅学的“三无法门”之解密
    ,就是惠能所谓的自性。[1](P71)惠能所谓的自性是什么?自性,即自身本来具足的性质性能。自性不是某种东西自身本来具足的性质性能,而是一切东西自身本来具足的性质性能。“本来具足”意味着自性既非从外获得,亦非后天习得,而是天然禀赋、自然就有的性质性能。故而,自性就是自然性。自性不是某种东西的自然性,而是一切东西的自然性。一切东西本来具有的性质性能只有一个,就是恒常变化而变化恒常性。正如先哲所言:“一切皆变,唯变不变。”这个唯一不变的变化性就叫做恒常变化而变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2期2021-12-31

  • 惠能禅学美学与王阳明心学美学关系研究
    之审美境界——“自性”,并提出了无需出家修行、在家修行亦可成佛的审美实践理念。惠能的这一美学内涵,是其禅学美学思想能够在古代中国占据统治地位的儒家美学思想环境中,得以后继有人、持续发展的主因,也使其美学具有了中国化特征。惠能的禅学美学思想对明代新儒家王阳明(1472—1529)的心学美学之建立与发展带来较大影响,使其心学美学带有较为明显的禅学美学色彩。王阳明对其心学的语言表述,不仅与惠能的禅语类似,而且到了搬用惠能禅语原句的地步,前者与后者关系之亲密,由此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7期2021-12-31

  • 空有之争视域下净土宗思想呈现——以省庵思齐为例
    ”本来所指向的对自性的否定,一变而为对自性(佛性)的肯定,从而实现了从“空”向“有”的转变。在空与有的张力中,净土法门成为了沟通外在与内在、佛教理论与主体自性的最佳途径。空有之争;净土宗;省庵思齐“空有之争”是佛教哲学的核心议题,一般指印度佛教时期中观宗与唯识宗的争论,但是从佛教思想发展来看,又不限于此,而是围绕形而上的“实体”展开,并贯穿整个佛教思想发展过程中的理论运动。当佛教传入中国后,空有之争以一种与印度时期截然不同的形态呈现出来,“事实上,影响着中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21年2期2021-12-05

  • 法相庄严齐物论 ——章太炎对《齐物论》的唯识学解读
    、阿赖耶义、“三自性”义等思想义理。二、“四寻思”义章太炎在《齐物论》解题中运用了法相唯识宗的“四寻思”义。在章太炎看来,法相唯识学的“四寻思”就是涤除名相执著、实现万物平等的基本途径。“四寻思”,即《瑜伽师地论》三十六所说的名寻思、事寻思、自性假立寻思和差别假立寻思,由此可以认识到各种事物不过是虚幻不实的名字表达,是心识相分的因缘变现。所谓自性以及事物间的各种差别无非一种假设,从而获得“名寻思所引如实智、事寻思所引如实智、自性假立寻思所引如实智、差别假立

    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4期2021-12-04

  • 苏童《罂粟之家》的心理原型分析
    之后,沉草实现了自性,达到了人格的统一,在罂粟缸中获得了重生。在荣格心理学原型的视角下,《罂粟之家》是主人公刘沉草摆脱双重身份,实现人格自性的一次隐喻。关键词:心理原型 人格面具 阴影 阿尼玛与阿尼姆斯 自性《罂粟之家》是苏童“枫杨树系列”作品的代表之作,同时也是先锋文学的杰出之作。小说讲述了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在现代社会转型中逐渐走向衰亡的故事。该小说以主人公刘沉草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展现了丰富的心理原型象征及隐喻。荣格认为,原型即典型的反复出现的意象。[1]

    文学教育 2021年8期2021-09-06

  •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城市社区治理的“自性
    展理念的引领下“自性”发展的路径。关键词:新发展理念;城市社区;社区治理;“自性”治理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陕西省教育厅一般专项科学研究计划“优势视角下陕西农村地区0-3岁婴幼儿亲职教育路径探析——基于某村的质性研究”(20JK0297)研究成果。社区治理是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的基石,是服务居民的最直接、最具体、最基层的组织。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上实现社区治理的创新化。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新发展理念的提出,不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1年5期2021-08-02

  • 论《坛经》的道德修养伦理思想
    都需要成佛和返回自性从而使人人都可以成佛,进而从“认识”到“顿悟解脱”,道德主体借着实践智慧自发地出于善、完成善。这样的思想揭示了提升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对今天的我们也极具意义。关键词:《坛经》;道德修养;自性;顿悟中图分类号:B9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916(2021)08-0143-03两千多年前佛教从印度传到我国,从东汉至今与我国本土儒、道文化思想相融合,逐渐本土化。禅宗的出现在佛教发展史上非常重要,在唐朝末年五代十国时期,形成了

    西部学刊 2021年8期2021-07-11

  • 荣格集体无意识理论下《堂吉诃德》中的人物自性化发展过程体现 ——以桑丘·潘沙为例
    荣格集体无意识的自性理论来看,纵然如同桑丘一般的底层群众心中怀有良善,却终究会因时代的局限而被禁锢。因此若以该理论重新解读桑丘等人物形象,不仅能看到该群体挣扎在疲惫生活的转变,更能从中曲折地观察出不同时代对于这一群体的双重意义。1 荣格集体无意识及自性理论简介从精神分析心理学来看,荣格不仅将弗洛伊德的个体无意识扩大到集体层面,还提出生活在同一社会的人民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及思想均带有一定的相似性,而这些相似性正是人类社会在长期的文化积累的过程中,其思想、文化、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33期2021-03-07

  • 别让人生“卡壳”
    失了人所有的圆满自性,将自己弄得有棱有角,在与人的摩擦、纠缠中,或者說在“刺人”中,棱角被卡住,使得自己不能正常运转了。六祖慧能说过:“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在我们清净的本心中,一切智慧福德圆满具足。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拨开陈旧观念,不良情绪、习惯,无端怀疑等“我执”的迷雾,让一切如是地显现出来。这世间很多美好的东西皆是清净而圆满的,也就不会发出卡壳的声响。如天色晴霁,星月交辉,清净而圆满,是不声不响的;苍山覆雪,明烛天南,清净而圆满,是不

    思维与智慧·上半月 2020年12期2020-12-28

  • 《坛经》中“人”的生存意义
    。关键词:本心;自性;禅定;生灭去来;生存意义自佛教传入后,在本土文化的影响下,关爱生命情感的现实需求,禅宗有着自己的独特的生命观照思想。《坛经》作为禅宗的基本经典,记录了慧能生平事迹和说法思想。一、禅定的境界感悟传统佛教的禅定意义,都有印度坐禅冥想的影子,教导方法仍以“静心、念佛、坐禅”为修行实践。《坛经》则否定了传统意义上的禅定之法,根据主观的心理状态和实际的现实状况出发,对禅作出了新的阐释。师示众云:“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

    西部论丛 2020年16期2020-12-23

  • 别让人生“卡壳”
    失了人所有的圆满自性,将自己弄得有棱有角,在与人的摩擦、纠缠中,或者说在“刺人”中,棱角被卡住,使得自己不能正常运转了。六祖慧能说过:“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在我们清净的本心中,一切智慧福德圆满具足。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拨开陈旧观念,不良情绪、习惯,无端怀疑等“我执”的迷雾,让一切如是地显现出来。这世间很多美好的东西皆是清净而圆满的,也就不会发出卡壳的声响。如天色晴霁,星月交辉,清净而圆满,是不声不响的;苍山覆雪,明烛天南,清净而圆满,是不

    思维与智慧 2020年23期2020-12-12

  • 試論《六祖壇經》中的“自我”維度
    大師提出的“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的思想,强調“自作主宰”與“自家擔當”的精神氣質,是《壇經》對於中國思想史的一大貢獻,也在中國人的精神世界中留下了不可忽視的印記。對於六祖闡述的“自性自度”這一思想,學界已有一些相關的討論。然而其中大部分論述是從禪宗史的角度涉及該問題,往往簡單帶過,並未細加詮解(1)參見洪修平《中國禪學思想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韓風鳴《解脱論——禪宗解脱哲學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方立天《禪宗概要》,中華書局

    隋唐辽宋金元史论丛 2020年0期2020-12-02

  • 如何读《坛经》
    键词:《坛经》 自性 解脱论 修行论 方法论佛教是一种宗教,也是一种文化,它与儒、道两家思想共同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三大主干,千百年来在塑造中华民族的人格,推动中华文化向前发展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自从踏入中土的那天起,就不断中国化,经魏晋南北朝至隋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八大宗派——天台宗、三论宗、唯识宗、华严宗、律宗、净土宗、密宗、禅宗,这八大宗派的形成标志着佛教中国化的完成。在这八大宗派中,对中国文化影响最大者当数禅宗。禅宗由

    名作欣赏 2020年6期2020-06-24

  • 佛学思想对于石涛艺术心灵论中“心灵转化”的影响
    要:佛学的关于“自性”的学说对于石涛美学中心灵转化影响较大。石涛的《画语录》核心内涵之一即“心灵转化”则体现了佛道精神的渗透。石涛借用佛家的“如来藏”清静之心,意图将艺术家内心自觉灵明发明。本文从佛道学说的角度分析石涛对于心灵之“灵”的重视,从而能深入了解“自性”之于绘画的意义。关键词:艺术心灵 自性 佛学 本真之我石涛画语录一大核心内涵是去除心灵的遮蔽,将自己内在的创造“真性”发挥出来。①前人研究中发现了其心灵论的重点,认为要从心灵出发感受蒙养、生活之理

    艺术研究 2020年1期2020-04-23

  • 复仇斗争中的自性化之路
    阿尼姆斯    自性荣格心理学认为,人格作为一个整体就被称作精神(psyche)。“Psyche”这个拉丁词的本意就是“精神(sprit)”或者“灵魂(soul)”[1](29)。精神可以分成三个层次: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不同于个人无意识,是一种普遍存在于每个人内心深处并有着超个人心理基础的精神系统,它具有集体性、普世性、非个人性的本质,且不是单独发展而来,而是通过遗传得来的。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基本上是由原型(archetype

    文教资料 2020年3期2020-03-26

  • 如何读《坛经》
    》的核心范畴是“自性”。在《顿渐第八》中,惠能说:“吾所说法不离自性,离体说法,名为相说,自性常迷。”惠能的禅学思想体系与一切教门,包括解脱论、修行论、方法论等,都是建立在“自性”这块基石之上的。阅读《坛经》,如能抓住“自性”这一范畴,会收到纲举目张之功效。何为自性何为自性?佛教的“自性”,一般而言,是指诸法本自具有的永恒不变的本性,它为佛教中观学派所否定,该派认为诸法性空,本无自性,而惠能所说的“自性”与此不同。惠能所谓“自性”,又称“实性”“佛性”“本

    名作欣赏 2020年16期2020-03-12

  • 纠葛中的自性朝圣之路
    之间的矛盾展开。自性是荣格集体无意识理论中的核心性所在,体现了人在经历一系列心理意识的冲突后整合出的一种升华、和谐的心理境界。本文以荣格的自性原型理论为基本脉络,分析《红字》中人物的自性显现的心理历程,进而以自性原型为基本立足点展现《红字》主题。关键词:《红字》 自性 集体无意识荣格将弗洛伊德的个体无意识发展到集体无意识层面,扩大了理论的范畴,并提出在一个社会中,人们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及思想均带有一定层面的相似性,而这些相似性正是世世代代积累下来的集体无意识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0年5期2020-03-01

  • 自性之路:《悉达多》的分析心理学解读
    在悉达多最终完成自性化的目标之前,我们难以忽略这部以印度社会为背景的小说中,主人公悉达多和佛陀乔达摩的名字加起来便是佛教创立人释迦牟尼的本名——乔达摩·悉达多。迦摩罗对于悉达多来说是阿尼玛意象,那么悉达多和乔达摩的关系就是阴影与原型。一般来说,我们很容易简单地认为乔达摩和悉达多是一个人的两个面,但是,悉达多和乔达摩的性格与精神等并不是完全对立互补的,简单相加无法成为乔达摩·悉达多,因为乔达摩的境界是悉达多想要追求的,他抛却了一个个人格面具,越来越逼向自性

    文教资料 2019年35期2019-12-27

  • 内外之际:《坛经》的智慧
    《坛经》与 “自性清净”在阅读《坛经》的过程中,“自性清净”一词总是萦绕于脑海。我们知道,源起于印度的佛教,如龙树与提婆创立的中观般若学,主张“八不中道”,即“不生不灭,不一不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龙树《中论》),用这来破除一切邪见,讲求“诸法性空”,一味追求空,而最终面临着将佛与佛法也推入“空”的悬崖边上的危险,危及自身存在的合法性;而禅宗自六祖慧能开始,受到《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影响开悟,把重点落实到“明心见性”,追求“自性清净”上来

    人文天下 2019年1期2019-12-22

  • 我国社会政策的“自性”特征与发展
    社会政策发展的“自性”特征及发展前景做一些分析。社会政策的内涵及其发展(一)社会政策的提出及基本涵义要研究我国的社会政策发展,需要参考和借鉴国际经验,因为社会政策是现代社会的产物,我国是经济社会现代化的后来者。社会政策产生和发展的一般历史不是本文的研究对象,但是我们还需要对社会政策发展的基本历程和社会政策在不同国家、不同发展阶段的内涵做些分析,因为这与本文力图阐述的我国社会政策的“自性”相关。从国际上看,社会政策的产生和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1601年英国《伊

    社会观察 2019年10期2019-11-20

  • 知行合一.真爱教育之道
    因果,无因果不了自性;无自性不知天命,无天命不晓大爱;无大爱不承自然,唯自然可载万物;万物生而不息皆因“太极”而“无极”,静语默言亦嫣然,谓之真.爱二、知行合一.真爱教育之术——千古一圣王盘古开天地,本源已俱足木火土金水,圣王三二一女娲化万物,造人尽其用日月星水气,太極而无极伏羲参规律,纪童嫣贯之风雨雷电光,生命不止息炎帝与黄帝,创造真与爱农工商军法,明名于天地不同的时空,万物是皇帝千古一圣王,将文明延续三、知行合一.真爱教育之法——纪.童.嫣纪以戒为师,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52期2019-09-10

  • 基于荣格的原型理论解读电影《饥饿游戏》的女主凯特尼斯的人物形象
    、阴影、阿尼玛和自性等原型理论对《饥饿游戏》的女主角凯特尼斯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探究她如何在险境中生存,内心各种原型如何冲突与挣扎,一步步战胜来自外界权威和自己内心精神压力,突破自我,为自己而战。关键词:原型;人格面具;阴影;自性一、饥饿游戏的背景及意义《饥饿游戏》这部电影讲述了在战后的荒地上,人们带着反叛和恐惧的心理过着贫穷的生活。而新政权随时面临崩溃,因此他们想通过一个可怕的游戏“饥饿游戏”来控制所有地区:从12个区挑选出12对男女作为贡品送入充满各种

    北方文学 2019年21期2019-08-18

  • 《坛经》中“自性”对艺术创作的启示
    在《坛经》中的“自性”主要体现在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众生皆有自性,何期自性本自具足;第二个阶段是当向外寻求时,迷失了本心本性,则需“除却迷妄”,返归本心;第三个阶段是除却妄念后,回归本来面目,返回到人的本性,“自性常清净”即明心见性。其对艺术创作的影响也体现在三个阶段,首先艺术创作的根本源泉来源于创作主体内心的情志;再者需排除自身的各种主观欲念和个人得失对于主体的影响,即回归主体的本心本性;最后创作回到最初的本源后,我中有物,物中有我,主客体浑融一气,则

    滁州学院学报 2019年6期2019-03-21

  • 论《坛经》的“自性自足”思想
    主要呈现于关于“自性”的见解之中[2-3],即对“自性真佛”的理解和论述。这些理解当然是对的,但却并不是全面的理解。因为这些观点忽略了“《坛经》中的自性何以是真佛”这一逻辑关系。《坛经》的核心思想,不但强调了自性,更强调了自性之自足,就是不须借助于外物而自证成佛、自得圆满的一种真如状态。自性是《坛经》的本体论,而自足是《坛经》的方法论。只有自性还成不了佛,须经过自足这一方法论的匡范,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所以自性自足才是《坛经》的核心思想。自性自足的

    肇庆学院学报 2019年4期2019-01-29

  • 浅析《坛经》中的“自性
    人的著作,在以“自性弥陀”为其核心思想的《坛经》中,“自性”无疑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文章认为,《坛经》中的“自性”,同时具备了出世性与入世性这两个既对立又统一的特征。关键词:坛经;自性;出世;入世作者简介:程杰(1993-),女,汉族,湖北随州人,新疆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1-0-01《坛经》是慧能门人对其在韶州大梵寺讲堂为僧俗一千余人说

    青年文学家 2018年11期2018-06-22

  • 怀珠乞讨
    明体”,性,就是自性;你这个自性、你这个法性,是清清净净、光明遍照的体。可是你不知道,你把它忘了,就如“衣里明珠”。因此,人人都是衔着无价宝珠(常住真心性净明体)而生,虽有无价宝珠,因为自己不知道,就不能利用。我们的这个常住真心性净明体,也就等于这无价宝珠一样,但是你不知道自己本来就如此富有,还在向外求玄。所谓“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就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法华经》中释迦牟尼佛讲的一则:从前有一个穷人,有一天,他到一个有钱的亲戚家里作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17年13期2018-03-26

  • 禅悟·自性·高山流水
    心性本体论”、“自性”等概念,对中国文艺批评被西方理论裹挟的潮流进行了醒观与清理。他进行中国古典的“转化性创造”,与挚友高行健对他的启悟密切相关。本文总结刘再复对高行健的评述。关键词:禅悟;自性;高山流水;刘再复;高行健中图分类号:I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677(2018)1-0020-101989年之后,刘再复漂泊异国,开始他的“第二人生”①。他远离文学潮流,卻依然不倦地思索与写作,陆续出版了9部《漂流手记》,还写了许多学术著作,成为一个

    华文文学 2018年1期2018-03-05

  • 通往佛陀的自性之路 ——荣格视角下的佛教生态思想探析
    )用梦中的神谕“自性与莲花”来概括他的著作——《荣格心理学与藏传佛教:东西方的心灵之路》[1]133-134,跟随这个声音,他开启了通往佛教的心理学之路。借助荣格(C.G.Jung)的宗教心理学研究,他发现了佛教与心理学在自性层面的互通,进而阐述佛教之于现代人的心理意义。作为“最重要的宗教心理学家之一”[2],荣格的宗教研究起始于他对《太乙金华宗旨》(T’aiIChinHuaTsungChin)的心理学述评,即《〈太乙金华宗旨〉的分析心理学评述》。该文又被

    中州大学学报 2018年2期2018-01-14

  • 以荣格原型理论分析《天之骄女》中马琳的悲剧
    尼姆斯、阴影还有自性这四个方面。揭示马琳悲剧造成的心理原因即是各原型无法统一,致使她的自性无法实现。关键词:马琳;人格面具;阴影;阿尼姆斯;自性作者简介:苗莹莹(1990.2-),女,陕西省榆林市人,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6--01《天之骄女》是英国女作家卡里尔·丘吉尔在20世纪80年代创作的戏剧作品。一经剧场演出,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

    青年文学家 2017年36期2018-01-12

  • 浅论荣格心理分析的自性
    摘 要】荣格的“自性”是指个体内在心灵结构和秩序的准则,并把自性作为人格的核心;荣格的自性概念与弗洛伊德的“自我”概念和科胡特的“自体”概念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荣格对中国文化深感兴趣,其自性的概念与中国文化中的禅宗和道家等思想也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荣格还提出了“自性化”的概念,即指一个人最终成为他自己,成为一种整合性的、不可分割的、但又不同于他人的发展过程;荣格认为心理分析不同于一般的心理治疗,其目的在于自性化,实现人格的整合与完善。以上观念构成了荣格自

    科技视界 2017年19期2017-11-17

  • 《八月之光》中乔安娜的人格原型分析
    阴影;阿尼姆斯;自性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20-0188-02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20.118威廉·福克纳的作品“刻画出西方‘现代人的困惑与苦恼,对他们的异化感、孤立感表示出深切的關怀”。小说《八月之光》中有很多异化的人物形象:为身份追逐一生的乔、孤僻怪异的乔安娜、精神恍惚的海托华等,他们行为异常,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除了战争和历史变迁的影响,人

    学周刊 2017年20期2017-06-15

  • 请别对自己“要求太高”
    都有很美的内在。自性,在每个人心中。(1)所有知识我都得掌握;(2)所有知识我都得使用;(3)所有使用我都得正确。这种有些极端的表达,其实是全能自恋的一种表现。即,我是一个全能妈妈,我要知道所有对孩子好的知识,我还要将这些知识都运用得当。如果光这份全能自恋,那问题还不算大,关键是,如果知识没掌握、有了好知识没使用,或使用不正确,那么都会引出她一个可怕的感觉:你这个人是错的,既然错了,你就没资格活在这个世界上。将这一点谈透后,她总结说:就好像,每一件事都决定

    健康人生 2016年11期2017-01-06

  • 六祖《坛经》开示语新解
    2005)“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这首偈语是《坛经》的开示语,也是整部《坛经》的纲要。以往人们对这首偈语的涵义有过多种解释,其中都有可商榷的方面。正确领会这首偈语的涵义,才能正确诠释《坛经》的全部经义;也只有通过正确诠释整部《坛经》,才能更好地领会这首偈语的涵义。佛,即觉者。无觉,即无佛。所以,人的先天清净不等于菩提自性,从觉悟中得来的清净才是菩提自性。人的佛性顿悟有多个层次,要想大彻大悟而成真佛很不容易,需以超强的聪明才智加上超凡的毅

    韶关学院学报 2016年7期2016-04-13

  • 《坛经》中的“性空”思想初探
    空;不二;佛性;自性禅宗自谓:“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1]对此,有人误以为“不立文字”是实指禅宗没有言说文字,然而这种表面上的文字理解违背了禅宗不立文字之真实涵义。《缁门警训·卷七》有言:“来教又谓:道若不在言语文字上,诸佛诸祖何谓留许多经论在世?经是佛言,禅是佛心,初无违背。但世人寻言逐句,没溺教网不知有自己一段光明大事。故达磨西来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谓之教外别传。非是教外别是一个道理,只要明了此心不着教相。今若只诵佛语而不会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6年1期2016-03-28

  • 荣格原型理论视阈下的加布里埃尔
    、阿尼玛、阴影和自性几个重要原型,对《死者》主人公加布里埃尔进行分析解读,以透过众多显性表征充分彰显加布里埃尔的整体形象、性格特点、人格构成及其动态发展、渐趋平衡的变化态势。加布里埃尔既有着积极正面的人格面具,且因对之过分认同而出现人格面具膨胀;其阿尼玛内涵复杂,既有以其妻格莉塔为具象所体现的正面特质,又包含众多负面内容;同时,其人格结构中蕴含着自私利己之阴影,而其本人则不知不察。在圣诞之夜诸多意外事件促发下,加布里埃尔于顿悟中感知阴影的在场,开启全新的自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2期2016-03-17

  • 五行框架下的自性化探究
    7)五行框架下的自性化探究罗建平 李毅(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上海200237)五行是以土为核心的自组织系统,在古代术数传统中,土空间上位于中央,谓之中央土,处于枢纽地位,具有统摄力。在时间上分布于四季,谓之四季土,具有余数、变易、灵动等特性。土的中心地位对应着心理结构中的自我意识。而土分阴阳,在荣格心理学里,阴土为自性原型(中央土,坤卦),而阳土为自性化(四季土,艮卦)。相应的精神系统也分别对应着其他五行:金为人格面具(乾卦),木为力比多或阴影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6期2016-03-07

  • 基于个案分析的旅游摄影心理及自性化研究
    过程就成为了心理自性化的过程。那么旅游摄影作为与旅游行程相伴随的记录手段之一,也就成为一种有效的研究心理现象的工具。旅游中拍摄到的照片是人们进行旅游体验交流的最佳语言。这时的照片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通过按下快门而被留存的物理瞬间,就像绘画等艺术作品一样,照片实际上也是一种对自己主观世界的展示。非常多的信息都被蕴含在了旅游照片当中:拍摄的对象、色彩、构图、焦距、明暗、光线;拍摄者的状态、角度等等,不同的照片都是不同的旅游者对这些信息元素的主观选择和综合运用,旅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16年6期2016-01-24

  • 《坛经》心会
    师度佛度,转变为自性自度;由原来的注重禅修静坐,转变为道由心悟;由原来的经变教,转化为不立文字;由原来的出世间求解脱,转化为即世间求解脱。这些转变,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思维底蕴,同时又是对于原始佛教的更进一步的提升。慧能以绝伦的慧根,一超直入如来地。他回应五祖的诘问,称“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打破一切世间的壁垒,直指本心。做学问每艳称东、西、古、今的差别,殊不知这些分别,都不究竟。学问的究竟,应该指向人生的终极,否则无论如何华丽,都是皮相之学。与慧能同

    中华儿女 2014年22期2015-01-17

  • 浅析宗喀巴与王阳明对物质世界的认识
    万物皆没有独立的自性,即万物实相或本体为性空。正如《中论》有偈言:“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2]对于缘起的作用,宗喀巴阐述更为全面与圆润,“诸法缘起即是性空,何以故,是无自性故。诸缘起法其性非有,无自性故。何故无性,待因缘故。若法有性,则无因缘亦互有,然非如是。故无自性,故说为空。如是我语亦是缘起,故无自性,无自性故,说空应理。”[3]宗喀巴认为,万物必须因一定的原因或条件(因缘)产生,而非独立永恒存在,“故无自性”,无自性即佛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5期2014-03-03

  • 论自我主体与自性、个性、共性的关系
    川平论自我主体与自性、个性、共性的关系张川平主体的自我呈现是一个从共性到个性再到自性的过程,通过“我—它”之辨确定类属共性,通过“我—你”之辨和“我—他(她)”之辨彰显个性,通过“我—我”之辨实现“自性的开显”——朝向自己的“永恒的回归”。“自性开显”意义上的主体确立和自我肯定需要主体具备“行动能力”和“自由空间”,前者关涉诸般“自我训练”、“自我修持”的技术,以实现自己对自己的“治理”和“拯救”,它的前提是个体拥有主宰自我的权利。后者以“自治自律”取代“

    南京社会科学 2013年12期2013-03-20

  • 自我与自性的整合 ——多丽丝·莱辛《幸存者回忆录》的一种解读
    1004)自我与自性的整合 ——多丽丝·莱辛《幸存者回忆录》的一种解读黎 会 华(浙江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幸存者回忆录》是多丽丝·莱辛关注“内心空间”的一部重要小说。小说主人公进行自我探索,经历揭开创伤、内在成长、自性涌现,最后在自性引领下最终达到个体人格的整合统一与完善。主人公的意识自我与其无意识的自性的整合过程,揭示了自性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同时认识象征人格完整的自性对现代人实现心灵完整也具重要意义。《幸存者回忆录》;自性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2期2012-04-13

  • 论黄庭坚融通儒释的修养理论
    了自身本有之真如自性,然后通过对此真如自性的护持,最后达到随缘任运之精神境界。这与他身为儒者对儒家修养功夫的阐发具有内在的对应关系。而黄氏有关儒释修养论的探索与阐发,亦对思想界的儒释整合做出了重要贡献。黄庭坚;修养功夫;儒释融通黄庭坚对于佛学之理解,及其研习之路径,大致而言是由反观自心而明了、体悟真如自性,在实现了此种明了、体悟后谨慎护持之,使之不受外界之染污,由此而达“随心所欲而不逾距”的随缘任运境界。黄氏的此种修行特点与其儒家修养功夫具有内在的对应关系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1期2011-10-18

  • 圆测对《解深密经》有无说之诠释
    切法相品,第五无自性相品,第六分别瑜伽品,第七地波罗蜜多品,第八如来成所作事品。在此七品中,初四品诠显境,次二品诠显行,最后一品诠显果,其逻辑次序意为,先辨明正理,然后依之起行,最后由行证果。《解深密经疏》分为十卷,目次为:卷第一序品第一;卷第二胜义谛相品第二;卷第三胜义谛相品之余,心意识相品第三;卷第四一切法相品第四,无自性相品第五;卷第五无自性相品之余;卷第六分别瑜伽品第六;卷第七分别瑜伽品之余;卷第八地波罗蜜多品第七;卷第九地波罗蜜多品之余,如来成所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年3期2011-08-15

  • 试论惠能心性论对二程的影响
    。惠能的心性论以自性为核心概念,打通了身、真心、自性和佛性,充分肯定了个人的价值和地位。二程在批评禅宗社会影响的同时,又在吸收和改造惠能思想的基础上建立了以天理为中心,把情、心、性、理相贯通的心性论体系,丰富和发展了儒家哲学。惠能;二程;心性论在中国思想史上,佛学和儒学在历史进程中是相互影响的。心性问题是佛教的根本问题之一,在汉唐时期传入中国后,又受到儒家心性论的影响。正如赖永海所说:“儒学影响佛教最大者是人性、心性论。”[1]57惠能心性论深受儒家心性论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4期2010-04-07

  • 郭象的自然观述论
    通过自生之自然、自性之自然、理之自然及无为之自然诸义,郭象建立了一个完整的自然哲学体系,在理论形态上不仅是对前人的重大突破,亦将道家之自然观发展至其极。关键词 自然 自然观 自生 自性 理 无为〔中图分类号〕B23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09)03-0038-07おお“自然”是道家哲学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概念,其作为一个哲学范畴最早始于《老子》一书,《庄子》沿用之,后经王充、王弼之发展,至郭象而至其极。郭象之自然观虽有上承于

    人文杂志 2009年3期2009-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