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系膜脂膜炎影像分析

2016-01-26 15:24马辉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年3期
关键词:膜炎包膜肠管

马辉

肠系膜脂膜炎影像分析

马辉

目的通过腹部64层螺旋CT及1.5超导磁共振(MR)对肠系膜脂膜炎多例影像检查及诊断的分析, 加强对肠系膜脂膜炎疾病的影像诊断认识。方法5例中老年肠系膜脂膜炎患者, 行64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检查, 其中2例行腹部MR增强及抑脂肪序列检查。测量对比肠系膜病变强化区域CT值, 观察强化特点及肠系膜血管。结果5例患者病变区域全部来至肠系膜根部范围, 与周围正常脂肪组织及肠管界线较清楚, 2例病变呈云絮状稍高密度, 边界较清晰, 其间少量索条。1例病变区以软组织肿块及纤维化为主, 周围肠管及肠系膜结构稍聚集。2例以纤维索条及小结节病变为主, 血管周围见“脂肪晕环征”。4例病变周围见“假肿瘤包膜”征象。增强检查病变区强化不明显, 其中1例肠系膜上动脉管腔狭窄, 4例病变周围肠袢推移。增强各期强化范围<15HU。结论肠系膜脂膜炎多层螺旋CT及MR检查, 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征, CT后处理成像技术可清晰准确对病变观察, 为诊断重要手段。

肠系膜脂膜炎;64层螺旋CT;超导磁共振

肠系膜脂膜炎是肠系膜脂肪组织的一种非特异慢性炎症, 通常形成肿块, 可引起淋巴管阻塞, 导致胸腔乳糜液及胸水, 临床较少见。以往又称肠系膜脂肪营养不良、纤维性肠系膜炎、硬化性肠系膜炎。肠系膜脂膜炎至今较常用。病理以慢性炎性细胞浸润、脂肪坏死和纤维组织结节形成, 似“假肿瘤肿块”为特征[1]。以往肠系膜脂膜炎不易被诊断,随着影像技术发展, 发现率提高。通过5例此病例的多层螺旋CT及MR检查, 回顾性分析此病影像表现, 提高对它的早期诊断。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4月本院收治的肠系膜脂膜炎患者5例, 均经腹部多层螺旋CT及MR平扫及增强, 诊断为肠系膜脂膜炎。其中男3例, 女2例, 年龄45~60岁。其中1例经病理学证实, 4例通过CT及MR表现及临床表现作出诊断。全部患者因不同程度腹部疼痛就诊。2例腹部触诊可触及肿块, 肠管活动度减弱。1例阑尾切除, 1例腹部有外伤史, 1例女性伴有类风湿性关节炎, 其中2例入院后做MR增强, 并行抑制脂肪序列检查。多层螺旋CT及MR诊断标准:①肠系膜区脂肪单发或多发软组织密度病变或广泛增厚, 小肠系膜密度增高, 不均匀似脂肪组织, 高于腹膜后脂肪密度, 界限清楚, 见假包膜, 不侵犯肠系膜血管, 部分血管周围模糊, 病变轻度推压邻近肠袢但不侵犯,亦可以引起周围系膜结构及肠管聚集。②非特异慢性炎症或脂肪细胞变性坏死。③已排除胰腺炎, 肠道感染等引起的肠系膜区脂肪变性坏死。

1.2方法 64层CT及超导MR平扫及增强三期检查, 经图像后处理, 对肠系膜区病变结构进行CT值测量, 观察强化范围。

2 结果

全部5例肠系膜脂膜炎起源肠系膜根部, 与周围及腹膜后脂肪界限较清楚。4例病变周围见“假肿瘤包膜”征象。2例病变云絮状, 稍高于脂肪密度, 2例脂肪密度不均匀, 其内见肿块样改变, 内见纤维索条及软组织结节, 界限清楚, 血管周边脂肪未见异常, 可见“脂肪晕环征”。1例似软组织肿块,血管结构包埋, 未见明显“脂肪晕环”及“假肿瘤包膜”征象,周围系膜结构及肠管稍聚集, 肠系膜血管位于其中。增强检查, 1例肠系膜上动脉局部管腔狭窄, 部分小肠肠管显示肿胀。4例病变区肠袢被轻度推移。增强检查, 肠系膜病变区未见明显强化, 强化范围CT值最大≤15 HU。MR增强, 病变各期强化与CT强化相似, 抑制脂肪序列, 稍高脂肪密度区及肿块区未见信号降低。其中1例肠系膜区肿块形成, 周围肠管聚集, 临床症状明显, 触及肿块, 手术探查, 病理证实为脂肪纤维化病变, 伴有慢性炎症侵润。

3 讨论

肠系膜区由脂肪组织及肠系膜血管和淋巴管构成。非病理下脂肪、血管、淋巴结等结构, 通过调节CT窗宽、窗位可见脂肪密度内的小血管和小淋巴结。肠系膜结构有利腹内炎性、肿瘤等病变扩散, 也对腹腔积液、脓肿起分隔作用。肠系膜内有丰富血管、脂肪、神经、淋巴等, 原发或继发性病变较多, 随着影像技术飞跃发展, 多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日趋完善, 肠系膜正常解剖和变异可清楚显示, 增强检查能准确地评估肠系膜血管结构。肠系膜脂膜炎是肠系膜脂肪营养不良和收缩性肠系膜炎间病变, 属于硬化性肠系膜炎中一种。脂肪坏死为主称脂肪营养不良, 慢性炎症为主称肠系膜脂膜炎, 脂肪纤维化为病变终末阶段, 称收缩性肠系膜炎。病理包括肠系膜脂肪坏死、慢性炎症和脂肪纤维化。组织学由脂肪坏死、退变, 噬脂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不同程度的纤维组织组成。各种结构常共同存在, 免疫组化有不同改变。病因不确定, 多与腹外伤、手术、感染、溃疡和局部缺血而引起肠系膜损伤后非特异性反应有关。也包含部分自身免疫性疾病, 如肉芽肿疾病、风湿病、血管炎、恶性肿瘤。

男性多见, 较轻者多无自觉症状, 体检发现。有症状者大多腹痛, 触及腹部肿块、肠道功能异常, 严重可并发小肠梗阻或缺血。病变不同阶段产生不同症状。肠系膜脂膜炎影像改变根据不同病变时期, 表现不尽相同。本组2例为炎性细胞浸润、脂肪坏死, 典型表现为肠系膜根部血管周围不同范围脂肪密度呈片状、云絮状不均匀增高, 模糊不清。大血管周边形成“脂肪晕环”, 肠攀移位, 外周见薄层“假肿瘤包膜”。脂膜炎与正常脂肪组织的分界清晰, 2例脂肪密度增高, 形成小条片状软组织肿块, 内见不同程度纤维索条及软组织结节, 小血管周围模糊。1例 “假肿瘤包膜”征象不明显,纤维索条及明显肿块样病变为主, 未见明显强化, 血管结构被病变包埋, “脂肪晕环”显示不清, 周围结构及肠管聚集。可能是炎症纤维化程度较重所致。所有病变均未见钙化、囊变。增强此例肠系膜上动脉不同程度管腔变窄, 血管受累。文献报道部分肠系膜脂膜炎伴血管狭窄时, 即会产生小肠局部缺血坏死、梗阻等相关临床症状, 必要时应手术治疗。多层螺旋CT作为主要检查方法, 加以MR辅助检查, 对“脂肪晕环”及“假肿瘤包膜”的观察, 以及肠系膜血管的观察有重要优势。

肠系膜脂肪密度增高病变包括多种, 如肠系膜水肿、腹腔炎症、外伤出血、肠系膜原发肿瘤、肠系膜侵犯或转移。如肠系膜水肿, 多种原因组成, 肝硬化、低蛋白、心力衰竭、血管炎、创伤、水肿多弥漫、皮下水肿与腹水同时存在[2]。肠系膜栓塞, 水肿较局限, 鉴别关键为增强能发现肠系膜血管栓塞部位及血管狭窄程度。肠系膜血肿, 高密度肿块, CT值较高, 约40~60 HU, 病史及抗凝治疗。肠系膜侵犯或转移性, 种植转移与脂膜炎相似, 但转移部位较多, 如大网膜、腹膜及腹腔脏器, 增强检查转移结节强化明显, 可鉴别。肠系膜区脂肪类肿瘤, 强化不明显或条纹状强化, 但不具有脂肪晕环及假肿瘤包膜。慢性纤维包裹性腹膜炎, 小肠管聚集,周围低密度纤维包膜, 病变呈梭形, 边缘强化较强。周围脂肪密度无明显改变。总之“脂肪晕环”、“假肿瘤包膜”可以作为区分其他病变主要征象。

多层螺旋CT及MR检查, 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 是肠系膜脂膜炎诊断及随访的重要手段, CT及MR增强原理相同, MR特殊序列扫描对病变区观察起到进一步认识的作用。作者认为对肠系膜脂膜炎的影像诊断, CT为首选, MR检查作为重要补充较为合理。由于疾病有特殊性, 影像检查不明确病例, 活检病理诊断尤为重要。临床症状无明显进展可采用保守治疗, 复查, 此病发展迅速, 应早期手术治疗。

[1]卢光明.临床CT鉴别诊断学.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 2011: 566.

[2]郭启勇 .实用放射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110.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03.068

2015-09-29]

113004 辽宁省抚顺市第三医院放射科

猜你喜欢
膜炎包膜肠管
假包膜外切除术治疗无功能型垂体腺瘤的疗效
肥料包膜材料使用安全风险评价和控制研究
基于塞丁格技术的套管法在更换鼻肠管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颈肩痛,小心颈肩肌筋膜炎
结节性筋膜炎的MRI特征性表现
产前超声诊断胎儿各级肠管回声增强的临床价值分析
魔芋葡甘聚糖-乙基纤维素包膜尿素的制备及其缓释性能
嗜酸性脂膜炎1例与相关文献浅析
对假体隆乳术后包膜挛缩的最新认识
阻力针法联合针刺后溪穴治疗颈肌筋膜炎10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