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扩充中药资源的设想△

2016-01-26 20:40邢军
中国现代中药 2016年6期
关键词:药性中医药中药

邢军

(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四川 成都 610016)

·中药文化·

海外扩充中药资源的设想△

邢军

(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四川 成都 610016)

随着中医药事业不断发展,我国中药资源的种类和数量正日益减少。本文通过梳理古时输入中国的外来药物情况,并结合药用生物的分布、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以及中药药性研究概况,提出从国外寻找中药新资源的可能性,为扩充中药资源提供新思路。

中药资源;外来药物;一带一路”战略;扩充

中药资源是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重要基础,我国有着“世界之最”的中草药资源。全国第三次中药资源普查结果显示,我国现有中药资源种类12807种,其中植物药11 146种,动物药1581种,矿物药80种[1]。近年来,中医药事业发展处于快速期,国内外对中药需求量的急增,同时,我国土地资源减少,生态环境恶化,中药无序开发等现状使中药这一有限的自然资源承受着巨大压力,野生中药资源消耗严重,珍稀濒危中药基因资源面临流失之厄,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己成为中药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战略课题。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促进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加强对中药资源的保护、研究开发和合理利用[2]。目前,国家正通过各种措施积极保护中药资源,包括建立植物、动物自然保护区,以及开展野生中药变家种、家养或进行野生抚育。2002年初,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并施行《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中药材GAP),力图实现以利用人工培植资源为主直至不再利用野生资源的战略性转变。同时,国家通过全国性中药资源普查,或根据生物亲缘关系、民族药或民间药、新技术、新方法以及综合利用等寻找和扩大新的中药资源。但客观来讲,目前中药材的供需矛盾仍十分突出。本文梳理了古时输入中国的外来药物情况,并提出在海外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设想,为寻找和扩大中药资源提供思路。

1 海外寻找中药资源的“时”、“空”依据

1.1 时间依据—外来药物古时不断输入中国,融入中药

历代诸多文献及本草学著作就有诸多输入中国的外来药物记载。东汉王充在《论衡·儒增篇》记载:“周时天下太平,越裳献白雉,倭人贡鬯草。”即表明商周时代就有外来药物输入。我国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有胡麻、犀角等外来药记载。唐朝政府编撰的我国最早的一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由国家颁布的药典-《新修本草》记载了由印度传入的豆蔻、丁香等;大食传入的石榴、乳香等;波斯传入的青黛等。宋朝政府修订的《开宝本草》中外来药物,有胡黄连、白豆蔻、益智仁、芦荟等。《圣惠方》中以外来香药命名之方剂,据专家统计达100余首,如乳香丸、沉香散、木香散等。宋朝政府官方所编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记载的至宝丹、苏合香丸等名方,仍在当今使用。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更是吸收了大量的外来药物,书中共收录外来药物200余种,其中新增10余种,包括番木鳖、巴旦杏等。清代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也收录了外来药物近50种。至今,许多外来药物,如檀香、沉香、乳香、没药等,已是祖国医学临床应用中必不可少的常用药材,成为中国传统医药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3-7]。

1.2 空间依据—国外生物资源丰富

1.2.1 历版中国药典及各地方中药材标准新增的植物药材品种基源主要包括同科属不同种植物、同株植物不同药用部位等。而很多与中药基源同科属的植物,其种类除部分分布于我国外,还广布与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比如,五加科植物,中国分布28属,154种;而世界分布150属,900种;百合科植物,中国分布55属,335种;世界分布175属,2000种。由于地域的自然条件、气候类型、植物区系和自然资源的差异,各大洲呈现出独特的药用植物分布,其数量和类型都有很大差异,一些植物资源丰富的地区,比如广袤的高加索、北美森林,南美雨林,非洲草原,热带海岛雨林等,可为中药资源拓展提供广阔的海外天地。

1.2.2 2016年,国家颁布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明确提出中医药实施“走出去”战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动海外创新发展。在规划纲要中有一重要任务就是积极推动中医药海外发展,扶持中药材海外资源开拓,加强海外中药材生产流通质量管理。国家“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目前涉及65个国家和地区,涵盖欧亚大陆、东南亚,从热带到寒带,从平原到高山,生物多样性和蕴藏量也异常丰富。例如,位于北线上的俄罗斯联邦和我国东北有相当长的边境接壤,而且其在远东地区的植物区系及西伯利亚植物区系和我国大小兴安岭植物区系相同,有许多相同的药用植物种类[8-9]。位于中线上的吉尔吉斯斯坦拥有药用价值的植物约200 余种,其中30 余种虽然在两国都有药用,但传统用药部位和用药特点不同,近40种在吉尔吉斯斯坦作为民间传统用药而我国未见或少见其传统药用记载,另有60余种植物在吉尔吉斯斯坦分布,而我国无分布并具有独特的传统药用功效[10]。而塔吉克斯坦气候条件受地形地貌条件的影响,呈现亚热带、温带及寒温带3 种相异的气候条件,生物多样性很丰富,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种类也有自身的特色,如百合科葱属、菊科蒿属、景天科红景天属的植物的开发利用较多[11]。位于南线的中南半岛5国,其植物多样性非常丰富,且类型与中国西南部省份比较接近,科技部已于2009年启动“中南半岛药用植物资源信息系统建设”项目,一方面对该地区的国家进行技术和经济的支援,另一方面,为我国对该地区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奠定信息基础[12]。另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南线上的印度尼西亚,该国热带雨林面积广阔,拥有药用植物7500种,且在该国作为原料药材使用的就有1100种[13]。

如能与相关国家就此展开药用资源合作,符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利于促进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进中药产业化和国际化,构建合作共赢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实现合作放大辐射效应。

2 国外潜在中药资源如何“转正”

以上几点,为海外寻药源提供了时(历史)空(植物分布空间)依据。那么下一步,如何使丰富的海外植物资源中药化呢?中医药作为一门传统学科,也是一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学科。中药(广义) 应是基于我国传统医学理论或经验的天然药物及其制剂,既包括传统意义上的中药,也包括民族药、草药,甚至部分国外传统药物;既包括复方、单方,也包括不同精制程度的药物组分乃至有效成分结构修饰物。

古时,来自海外的药物,只要可以防病治病,历代医家就运用中医药理论进行推导,并结合长期临床实践验证其药性、确定其功效,最终将其纳入“中药”的范畴。近代以来,外来输入药物进入中药的步伐相对放缓,可能与中药药性理论继承和发展的步伐还未跟上有关。中医药学的理论、方法和概念不能拘泥于传统,应具有开放性和兼容。

近年来,国家连续将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纳入“973”计划中医专项并投入巨资,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利用新方法、新技术对中药药性理论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在用现代科学阐释中药的四气、五味及归经等方面取得一定进展。肖小河[14-15]等探索制定了“寒热为纲,还原整合,模而不型,背景求同”中药药性研究策略,建立了基于热力学思想的中药药性差异表征方法体系和技术平台,初步阐释了中药寒热药性的生物热力学内涵和特点。贺福元[16]等基于超分子化学研究中药的归经,设想作为天然超分子“印迹模板”聚集体的中药进入人体后,寻找到与自身“印迹模板”相吻合的人体经络脏腑的超分子主体发生自识别、自组织、自组装与自复制作用,从而产生针对经络脏腑的特异性药效,宏观上表现出中药归经现象。王建[17]等提出按中药功效分类,依循“品-质-性-效-用”为路径的综合研究模式,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脏腑辨证为核心,以寒热辨证为纲要,设定药性整体与效应关联的观测指标,融合多学科知识,采用多种现代技术,开展系统、深入的多维研究,探寻基于功效分类的药性理论现代科学内涵。刘培勋[18]等提出中药药性物组学以中医药学、中药药理学、天然药物化学等为理论基础,以中药药性物质组为研究对象,以数据库、高效液相色谱、质谱等方法为技术支撑,探索中药药性的本质。张明发[19]等结合作者15 年来对温里药“温里”药理研究之成果,阐述了干姜、肉桂等8 味温里药温中散寒的现代内涵。邓家刚[20]用FAAS测定并比较了十味平性活血化淤中药中微量元素Fe、Cu、Zn和Mn的含量。结果显示十味活血化瘀中药均含有Fe、Cu、Zn、Mn等4种元素。周正礼[21]等分析了20种典型寒性中药和热性中药的总糖含量。结论是中药的寒热药性与总糖含量有明显相关性,寒性中药的总糖含量明显低于热性中药的总糖含量。吴斌[22]等探讨了温热药治疗虚寒证的分子机制,结论是温热药主要影响了代谢基因的表达,疗效与证候的基因表达谱存在明显差异,可能是通过基因网络发挥治疗作用。除此之外,有学者还对化学元素进行药性研究,盛良[23]认为化学元素也有寒热温凉四性,给出电子而吸收能量的元素为寒,接受电子而放出能量的元素为热,由元素原子外层元素四性是电子的给出或吸收数量所决定的,电子得失有难易不同,故元素有寒凉温热四性。这些探索中药药性机制的研究为扩充新的中药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为进一步拓宽中药药性研究的思路,作者认为可否将与某些已研究较为深入的中药,将其同科属且蕴藏量丰富的海外物种,纳入我们的研究视野。另外,一些潜在的“海外中药”可能也是其他传统医学,如印度医学、希腊—阿拉伯医学使用的传统药材,可借鉴其在这几种传统医学中应用的理论基础,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进行比较,更有利于探究其中药的药性,缩短海外药物“中药化”的周期,尽快贴上“中药”的标签。这样的中药更加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有利于中医药事业持久发展。

3 展望

海外扩充中药新资源这一举措,既有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现实意义,又符合“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我国可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探讨共享药用植物资源,并支持有实力的中药企业走出去,尝试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和中药生产基地,比如在与中国接壤且气候相似的俄罗斯、中亚、南亚国家的适宜地区等,扩大已有中药资源规模。

结合“一带一路”,在海外拓展中药新资源的同时,还可加强符合国际市场需求的中药产品研究开发,打造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品牌,推进中药产业化和国际化。构建功能互补、合作共赢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实现合作放大辐射效应,推动各国家之间中药资源对外交流合作纵深发展。

随着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工作的推进,中医药对健康和疾病的认知方法和治疗理念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为中医药国际化深入开展提供了机遇。相信海外拓展中药新资源这一举措可将各国中医药国际合作的全面开展提升到一个新水平。

[1] 周荣敏,田侃,贺云龙,等.中药资源法律保护现状与完善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6,27(2):464-467.

[2] 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17(5):381-383.

[3] 孙晓燕,徐丽莉,王兴伊.《本草纲目》芳草类药物中外来药物的研究[J].中医文献杂志.2013,5:7-8.

[4] 谭晓蕾,彭勇.《本草纲目》收录外来药物的整理研究[J].中药材,2014,37(11):2099-2103.

[5] 孟乙强,王雨婷,王守友.《本草图经》引用外来药物析[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1991,7(3):30-31.

[6] 金素安,郭忻.外来药物传入史略-宋金元至明清时期[J].医史博览,2011,2:23-28.

[7] 金素安,郭忻.外来药物传入史略-先秦至隋唐五代时期[J].医史博览,2011,1:25-29.

[8] 王良信.俄罗斯药用植物资源研究开发动态[J].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1994,1:48-49.

[9] 王良信.俄罗斯43年植物资源学研究简述[J].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2008,23(6):252-255.

[10] 王国强,黄璐琦,谢冬梅.吉尔吉斯斯坦传统药用植物概况[J].中国中药杂志,2014,39(3):391-396.

[11] 吾买尔夏提.塔汉,黄俊华,魏岩,等.塔吉克斯坦药用植物资源与利用[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14,33(4):51-54.

[12] 刘海波,彭勇,张新国,等.中南半岛药用植物资源信息系统建设[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0,12(6):923-928.

[13] 张新国,林余霖,李果青.尼泊尔和印度尼西亚药用植物研究开发概况[J].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1996,11(5):212-215.

[14] 肖小河,肖培根,王永炎.中药科学研究的几个关键问题[J].中国中药杂志,2009,34(2):119-123.

[15] 肖小河,王永炎,刘义.从热力学角度审视和研究中医药.中医药学术发展大会论文集,168-173.

[16] 贺福元,邓凯文,杨岩涛,等.基于超分子化学的中药药性理论研究方法探讨(1)中药归经[J].中国中药杂志,2015,40(8):1623-1629.

[17] 王建,曾南,夏侯林,等.中药药性理论研究模式的新思路[J].中医杂志,2013,54(3):99-102.

[18] 刘培勋,龙伟.中药药性与中药药性物组学[J].中国中药杂志,2008,33(14):1769-1771.

[19] 张明发,沈稚琴.温里药“温中散寒”药理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0,7(2):30.

[20] 邓家刚,刘进,覃洁萍,等.FAAS测定十味平性活血化瘀中药中Fe、Cu、Zn、Mn的含量[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09,16(1):49.

[21] 周正礼,李峰,李佳.20种中药总糖含量与寒性药性关系探讨[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3(1):5-6.

[22] 吴斌,杨丽萍,张天娥,等.热药疗寒的基因表达谱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6,31(11):

[23] 盛良.论化学元素具有寒热温凉四性-论中药四性与现代化学的统一[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3,9(1):14.

ConceivementofExploration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ResourcesAbroad

XINGJun

(Administration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ofSichuan,Chengdu610016,China)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he course of tradional Chinese medicine,the sorts and amounts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resource are increasingly reduced.In order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CM,the explo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sources from overseas is conceived by reviewing the history of the importation of foreign drugs in China in ancient times,the actual distribution of medicinal resources and national "The Belt and Road" strategy.This paper provides a way of thinking for the expans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sources.

Chinese materia medica resource;foreign drugs;abroad;"The Belt and Road" strategy;expansion

10.13313/j.issn.1673-4890.2016.6.024

2016-04-20)

中央本级重大增减支项目(2060302)

猜你喜欢
药性中医药中药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这十年》
中药久煎不能代替二次煎煮
《四部医典》的跌打损伤外用方剂用药规律及药性探析
您知道吗,沉香也是一味中药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不仅仅有中药
基于药物功能的中药药性研究
“中药零食”怎么吃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