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央一号文件”溯源农村发展改革建设的实践
——基于山东东阿县实证调查

2016-01-27 06:47路怀金孙慧敏李宁阳
中国果菜 2016年8期
关键词:村庄农户农业

路怀金,孙慧敏,李宁阳

(山东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泰安271018)



从“中央一号文件”溯源农村发展改革建设的实践
——基于山东东阿县实证调查

路怀金,孙慧敏,李宁阳*

(山东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泰安271018)

本文从实际出发对溯源农村发展改革建设调查,在隶属乡镇级村庄、办事处级村庄、经济开发区级村庄及县城驻地级村庄的现貌中发现多年来改革普及的先后问题,通过若干事例举证聚焦农业、农村及农民发展圈子,论证从2004年到201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在农村发展改革建设中落实的可行性与价值性,对于揭示最基层农村问题、反应最基层农民情况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农村发展;改革建设;实践考究;调查

2015年2月1日,由新华社全文刊发的“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将公众视线转移到农村问题上,党中央从2004年至2015年连续12年发布以“三农”(农业、农村、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着重强调“三农”问题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重中之重。当前,庞大的农村人口基数是农村发展面临的现状,解决好以农业、农村、农民为主的“三农”问题是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长远发展。

毛泽东认为,调查就是解决问题[1]。理论源于实践,更服务于实践,深入到田间地头实际考究才能解决农村发展改革建设攻坚时期的根本问题。在2014年7月到2015年9月共计14个月时间,笔者对山东东阿县驻地铜城镇、工业园经济开发区、新城街道办事处、姚寨镇等下辖农村进行走访调查,通过与农户聊天、文字记录、拍照等形式获得许多一手资料,根据细心梳理发现,一个有关农村发展改革建设的横向对比图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

1 从“中央一号文件”看农村的“昨天与今天”

“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的“三农”问题是党中央高度重视的重大战略问题,也是当前国家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我国是个农业大国,也是个农业弱国,农民在全国人口总数中占有绝大比例,农民的平均生活水平在全国处于最低阶层[2],而在连续几十年的农村改革发展建设中采取的系列措施和发生的变化,毫无疑问是“中央一号文件”在其中起的决定性作用。

1.1关于农户收入来源问题

“中央一号文件”多次提出并强调要确保提升农民收入,在实际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农民的收入来源更加多样化。笔者于县城驻地级村庄与一农户交谈,他表示自己是土生土长农村人,利用土地种粮、种菜之余,因村庄靠近县城缘故,较易“走出去”务工增加收入。此县城驻地级村庄目前是立体农业发展,近500户的村民既有承包土地广泛种植核桃的,也有种植韭菜、豆角等蔬菜及西瓜、桃子等水果的,其中葡萄种植成了规模,村支部委员会牵头于2013年成立葡萄种植合作社。

在多数调查农村,除秋收几天外,多数农户的务农以外时间十分空闲。年长者因身体原因只能靠务农获得相应收入,而年轻人则多数选择外出务工,尤其对种植土地较少的农户更为普遍。近90%的调查农户认为,靠务农种地取得的收入只够用于日常零花,而生活所需中的大部分花费来源主要依靠务工收入。当然,在各级别村庄均有种地专业户,他们承包的土地较多,专门依靠务农种地为生的收入也相当可观,而且还有政府粮食补贴。

1.2关于科技观念助力粮食增产问题

“中央一号文件”要求确保粮食稳增产、农民稳增收,但总体土地面积有限,可人口却不断增长,尤其在十八届五中全会全面放开“生二孩”之后,在有限的土地上确保粮食的连年增收,如果不从粮食品种或肥料等可行性方面下功夫,就难以确保粮食稳增产、农民稳增收。2015年1月,农业部曾专门提出马铃薯“晋升”主粮战略[3],让马铃薯与小麦、玉米、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并驾齐驱”。要想让科技解决粮食增产问题,农民的科技观念是重点,毕竟种植粮食的主体是农户,他们觉得科技助力粮食增产有道理,就会按照某个科学方法实际操作,倘若“钻牛角尖”且固守几十年前的种植经验,肯定会影响粮食增产。虽然可寄希望于农业科学家耗费数十年再研究出新粮食品种,但是远水不解近渴。

通过调查可知,几乎所有农户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观点坚信不疑,尤其是在种植过程中的土地肥料及喷撒农药选用上,他们愿意多花务农成本购买效果好、见效快的肥料或农药,目的就是粮食增产增收,引用一位农户的语言就是“投资科学”,只要粮食能增产,他们愿意多投入成本。东阿县各三农服务站销售的化肥、农药等各类农用产品价格不一,但绝大部分农户会乐意购买好的科技品牌。“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科技服务农业,在调查的各村庄几乎全部配套了三农服务站,有关打药、施肥的相关问题都会有农户去咨询。

1.3关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问题

“中央一号文件”曾多次提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究其根本,在农村发展改革建设中就是“磨刀不误砍柴工”,基础设施建设普及与农业水平发展成正比。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涉及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诸多方面。比如联合收割机、大型播种机、大马力拖拉机等基础机械设备,也有道路、桥梁、水渠等配套设施,同时也包括技术下乡等“软件”配备。

农业基础设施发展确实是因实际而议,每个村庄的农业机械化普及落实有先有后。在隶属乡镇级的各村庄,10年前是没有农业机械化大型设备,而隶属县城驻地级村庄则早接受使用了“新事物”,以县城为中心画圆,离着县城越远则农业基础设施普及程度就越晚,因此还曾兴起一种务农副产业,有远见的农户买了联合收割机后到其他偏远一点的乡镇“做买卖”,并收取一定的报酬。随后几年的农业基础设施已普及东阿县全县每一个村庄,以农业机械化发展先后而产生的“买卖”就不好做,每个村庄形成各种市场占有量。但是新问题的出现是农村土地流转跟不上,造成农业基础设施过分富余或“大材小用”匹配不当。

1.4关于水利建设问题

要兴农业,必须要搞好水利,不论是“中央一号文件”把水利作为基础设施来提,还是于2011年专门把涉农水利建设单独提出,节约型用水、节约型农业,无疑要将相关问题落到农村实际。东阿县依傍着黄河近57km,其也是县域全境农业灌溉的不竭资源,“靠水吃水”是依靠黄河搞农业,建国初期的多数村庄是用桶装满黄河水,然后用牛车运到田间地头,再由农户一勺一勺地往地里洒水,此过程完全人力操作。

随着时代发展及“中央一号文件”在农村发展改革建设中的落实,各村庄挖了农用水渠,从黄河主干道往田地引水,一是,方便储水以备不时之需;二是,打破农业种植季节性、周期性,可随时做到农业灌溉。各沟渠将黄河水分流,就像纵横交错的公路网络一样,“水网”与“路网”并列前行,只要是在县域内,不论国级、省级、县级或村村通公路,与之配套的就是沟渠,然后就是大片大片的农用耕地,水利设施已经得天独厚。在调查中的不少农户对沟渠建设颇有见解,30年前是“锄头,铁锨,男劳力”人力挖沟,沟渠浅且容水量小,从黄河的引水容量就得计算好,稍有不慎就会导致河水溢出泛滥成灾,而现在的沟渠挖掘是机械操作,即便是将暴雨降水量考虑在内,也有容纳能力。

2 当下农村发展改革建设的若干建议

2.1农业机械化与土地流转配套前行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部分是农业机械化普及,土地流转即为最大程度上把每一农户的土地动态整合于一起,进而最大效应地凸显农业机械威力的作用。“中央一号文件”于2013年定义家庭农场,其用意首先是解决此问题,减少农耕过程中的不必要成本损耗。其次,做好农村发展改革建设要加强配套的土地流转动态管理,做到专心务农的农户有更多土地用于农业种植或是参与到他人的商业化种植过程中,确保不愿务农的农户土地也通过流转代种方式运行不至于荒废,对签订合同或其他确定形式提供官方认可及保障,让农村土地因现代流转形成规模化、集约化。

2.2提高科技服务进农村

真正发展现代农业并确保粮食稳增产、农民稳增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科技服务关键在人,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服务,需要政府多部门协同并进。以人才引进为例,先有三农人才愿意扎根基层一线工作,多数乡镇及以下岗位“门庭冷落”,其导致结果是很少有农户会未雨绸缪用科技预防农业“疾病”,而是用科技解决已经发生的问题。当下大学生“村官”及选调生等就业途径选择颇受欢迎,让有文化、有水平、有能力的毕业学生进农村、进偏远落后的地方,在选人用人时就对其所学专业进行适当倾斜,一位其他专业毕业生和一位农林类专业毕业生村官,在其工作中给农村带来的影响差异不言而喻。同样是大学生到农村基层服务若干年,农民受益最大化,让农业科技进农村甚至是真正的“农业专家”扎根农村,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选择。

2.3做好水利设施建设

“中央一号文件”曾于2010年提出将抗旱、节水设施建设纳入补贴范围,而在加强做好水利设施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些许问题亟待解决。以实际为例,在调查中除原有综合水利设施建设外,许多村庄相继出现新时期下用电作为动力的抽水灌溉设施,相比以柴油或汽油为动力的拖拉机抽水,最大益处是帮助农户省事、省时、省力。但此种以电作为动力的抽水设施多数是村庄农户自己简单搭建,由相关部门统一协调部署并未全面普及,当下要跟进解决部分地区的水利设施前期建设、后期保养维修等成本投入均由农户承担问题:一是,考虑到过多成本花费使相应水利设施在投入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障碍,及时发现其新旧过渡因各种因素而造成的问题,做好农户对新兴水利方式取代传统水利的选择及认可;二是,利用好农村集体化体制并加强村支部委员会主导作用,在相应水利部门主管下做好水利设施村庄集体建设及农业公共服务,既要避免农户个人的跟风建设,更要严防水利设施建设质量参差不齐,杜绝农业生产建设安全隐患。

2.4优化收入结构,让政府为农“撑腰”

当下各村庄农户收入已趋于多元化,除最原始务农种地保障之外,外出务工形式也是多数农户的选择。要想确保农户收入稳增长,必须助力多元化收入渠道的安全保障,建立健全相应规章制度,优化收入结构保障体系。在调查中存在很多农户把粮食卖掉后,结果是对方最后大力压低价格甚至赖账,或者是以各种借口拖延付款;在农户务工收入上存在以物抵钱现象,平常相当便宜的烟酒翻倍抵当工资,农户要钱没有,只有对方高价物品抵债,要么一年到头两手空空,要么还有东西可拿,由于农户缺乏维权意识,只能选后者吃哑巴亏。在农村发展改革建设中优化收入结构的健全保障体系涉及方方面面,既要做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农村化”,又要加强农户维权意识并健全农村法律咨询服务,还要确保政府相关部门“为农发声”的配套保障,通过快速、高效的行政管理手段及时“解农之所急”,要确保市场化环境下农户双方监管机制保障,防患于未然。此外,从长远角度出发优化农户收入结构保障体系,必须加强国民教育,全面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营造文明、诚信社会氛围。

2.5兴建合作社,做好对农服务

搞好对农服务同样是农村发展改革建设的关键所在。2015年韩国清退山东临沂农户大蒜事件曾闹得沸沸扬扬,期间笔者正在调查过程中,不少农户对此事的看法是当下应成立一条龙服务性质的种植合作社。倘若某一村庄的农业种植作物成为规模,多数情况下会由村支部委会牵头成立合作社,兴建合作社是利用农村集体化机制做好全面对农服务,既能随时把本村农户聚在一起搞种植培训,又能做好种植配套设施的统一销购,同时帮助本村农产品形成市场竞争力及占有力。兴建农村合作社是市场化形势下农村发展改革建设的必然选择,以各行政村为单位成立种植合作社,做好把本村有共同务农利益的人集中起来共同致富,利于集体利益的保障及突发情况的迅速、高效处理,相对原来以农户家庭为利益单位的农业形式百利而无一害。

2.6结合实际突破新农村建设常规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城乡一体化进而加大新农村建设,在落实过程中要密切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并敢于深化整改,突破常规,做好兼收并蓄。以“合村并居”村庄一体化为例,打破原来行政村界限的前提是实事求是下合理论证,严禁有头无尾工程,严禁盲目跟风的政绩工程。同样,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问题,究其根本是要改变农户原有的农村思维观念,是需要一步一个脚印的渐序推进,切勿操之过急。如整改农村脏乱差恶习是对农户卫生环境认识习惯的改变,是农村城市化的环境迈进,要做好灵活变通及打持久战准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环境卫生治理的必要性,而不能固守成规采用硬碰硬方式,只要做好开头工作被农户认可其实际价值及意义并纳入各自的认识及评判标准中,剩余工作的开展亦水到渠成。

3 结语

国家发展改革建设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马晓河在解读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时重点解读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从扩大农业产业链来增加务农水准多项收入[4],对于“中央一号文件”在农村发展改革建设中的作用,不论是其继续推进农村金融体制、产权体制等一系列的深化整改,还是建立健全新型农业合作组织(合作社),其实质就是不断放开机制并提供多种机会让农民能够在农业上大展身手进而受益。

无论如何,不管“中央一号文件”今后是否再次聚焦“三农”方面,农村发展改革建设始终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组成及检验部分,不能让全国人民缺粮挨饿是最基本的生存诉求,而要完成这伟大发展的宏伟蓝图更需要每一个人的不懈努力。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人民出版社:1991:109-118.

[2]王若兰.邵阳县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支撑研究 [J].湖南农业大学:2013.

[3]卢肖平.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的意义、瓶颈与政策建议[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7.

[4]马晓河.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J].中国合作经济,2015,(3):43-44.

[5]1982年至1986年、2004年至2015年,由中共中央、国务院授权新华社全文刊发的历年“中央一号文件”.

Research on The Reform of Rural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in the No.1 Document from The National Central Government——Just Used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from Donge

LU Huai-jin,SUN Hui-min,LI Ning-yang*
(College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Taian 271018,China)

The paper focused on the crucial problem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different villages is a investigation of rural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in practice,aiming to discuss on the feasibility and value of the reform of rural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in The No.1 Document from 2004 to 2015,to reveal the basic agricultural questions,to react the basic situation of farmers.Moreover,all examples or viewpoints of farmers from the paper has some reference significance to researchers.

Rural development;reform and construction;investigation in practice;research

C-01

A

1008-1038(2016)08-0045-04

2016-01-13

路怀金(1994.09—),男,法学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2013级本科生,兴趣方向为农村近代发展及区域管理研究

李宁阳(1979.07—),男,讲师,研究方向为果蔬加工

猜你喜欢
村庄农户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我的小村庄
村庄,你好
粮食日 访农户
农户存粮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