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壁皮肤中分化鳞状细胞癌伴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超声探讨1例

2016-01-27 16:30祝红晶,李彤,黄文慧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6年1期
关键词:鳞状肿物内分泌



胸壁皮肤中分化鳞状细胞癌伴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超声探讨1例

祝红晶,李彤,黄文慧,杨春荣*

(吉林大学第二医院 电诊科,吉林 长春130041)

鳞状细胞癌伴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最常见发生于肺,也可发生在食管、纵膈、宫颈等部位,但发生在胸壁的罕见。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患者,女,76岁,7年前发现胸壁一肿物,鸡蛋黄大小,无疼痛,不发热,未经系统治疗,近几个月来肿物逐渐增大并伴有表皮破溃,自行涂抹强力碘,未见好转,就诊于我院,查体:左侧胸壁可见一大小为6 cm×6 cm的赘生物,无包膜,紫红色,无触痛,与周围其他皮肤分界鲜明。一般状况佳,体重无明显变化。胸部平片示:双肺纹理增强,紊乱,余未见异常。

既往史:有高血压病史,自行服药,血压控制尚可。否认糖尿病史,否认外伤及输血史。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

超声:PHILIPS iU22超声仪器于左腋下胸壁肿物处探查,皮下探及3.3 cm×1.0 cm的低回声,形态不规则,呈菜花样凸出表面,深约0.9 cm,内部回声不均匀,可见散在点状强回声,内部见丰富的动脉血流信号,阻力指数RI:0.84。

于局麻下行肿物切除术,手术过程顺利,出血10 ml,病理诊断:(左侧胸壁)中分化鳞状细胞癌,浅表糜烂结痂,见团块样鳞状上皮异型增生,全层鳞状上皮细胞排列紊乱,分裂相明显,局部伴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浸润真皮浅层,见肿瘤细胞浸润,基层切缘及周切缘均未见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CK5/6、P40(-)、p63、Ki67(阳性率90%)、CgA(-)、Syn(-)、CD56。术后安返病房,无不适感。

2讨论

鳞状细胞癌是起源于表皮或附属器角质形成细胞的恶性皮肤肿瘤,可发生于身体皮肤的任何部位,如面部,头皮颈部等部位,包括曝光区及非曝光区,但发生在胸壁皮肤少见。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是指小细胞癌和分化差的及低分化的神经内分泌癌,发生率低,恶性程度高,理论上可发生于机体任何组织器官,但在皮肤上发病罕见,而目前关于肺外小细胞神经内分泌型恶性肿瘤的影像学特点报道也较少[1],肺外的小细胞癌的文献报道占所有小细胞癌的2.5%-5%[2],由于原发于皮肤的神经内分泌癌考虑来自上皮组织基底层的Merkel细胞,因此又称为Merkel细胞癌,1972年首次被Toker[3]报道。过去神经内分泌型小细胞癌被认为是从神经脊迁移至外分泌腺的神经干细胞起源的,而近年来的免疫组化结果改变了这种观点,某些文献认为,所有皮肤的小细胞癌及鳞状细胞癌都起源于不同部位的散在的原始潜能干细胞,这种干细胞可向神经内分泌、鳞状上皮及腺上皮分化,该病病因不清,推测可能是由于共同的致癌因素造成两种细胞共同癌变,导致表皮及真皮内同时出现两种不同的肿瘤成分[4]支持了潜能干细胞的假说,解释了鳞状细胞癌和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在同一块组织中并发的现象,病理学特征表现为在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中看到境界清楚的鳞状上皮的癌巢。

在组织病理学类型上该病应与转移性肺小细胞癌、基底细胞癌、恶性淋巴瘤,无色素性黑色素瘤及白血病、皮肤的附属器官肿瘤等相互鉴别,免疫组化可以帮助鉴别,转移性肺小细胞癌光镜下可见菊形团样结构,用TTF-1来排除,恶性淋巴瘤免疫组化LCA阳性,CyclinD1在皮肤基底细胞癌中有较高的阳性表达。

本病例发生于胸壁皮肤,病程较长,超声表现为异常回声,该病病因复杂,误诊率高,致死率高,临床表现易与皮肤感染、湿疹等皮肤病相混淆,通过体格检查,病史及辅助检查很难进行鉴别,需切除组织依靠病理及免疫组化进行诊断,我院近几年来出现表皮破溃后期迅速发展前来就医,后确诊为癌的患者人数日益增加,皮肤表面的小的破溃或肿物一般发展缓慢,不易被重视,早期在浅表超声显示下动脉血流信号不丰富,在排除脂肪瘤以及转移性病灶时,应嘱患者尽早诊治,切除病灶及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尤其是对于老年人皮肤,特别是光暴露部位,出现触痛或破溃的皮损,应高度重视怀疑皮肤癌的可能[4]。

参考文献:

[1]S.Howard,K.O’Regan,J.Jagannathan,et al.Extrapulmonary small cell carcinoma;a pictorial review[J].AJR Am.J.Roentgenol,2011,197:392.

[2]Renner G.Small cell carcinoma of the head and neck;a review.Semin Oncol,2007,34:3.

[3]TokerC.Trabecular carcinoma of the skin[J].Arch Dermatol,1972,105:107.

[4]JungJY,LeeHJ,Parkco,et al.Merkel cell carcinoma combined with squamous cell carcinoma.J Dermatol,2007,34(9):671.

(收稿日期:2015-02-10)

文章编号:1007-4287(2016)01-0140-02

*通讯作者

猜你喜欢
鳞状肿物内分泌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内分泌代谢疾病
乳腺肿物的超声自动容积成像与增强磁共振诊断对比分析
带你了解卵巢肿物
人文护理在内分泌护理中的应用
口腔鳞状细胞癌中PD-L1的表达与P16、HPV感染以及淋巴结转移关系分析
什么是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
食管鳞状细胞癌中FOXC2、E-cadherin和vimentin的免疫组织化学表达及其与血管生成拟态的关系
稳住内分泌
巨大角化棘皮瘤误诊为鳞状细胞癌1例
高龄患者结肠癌伴右肝肿物的诊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