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与文学的完美结合——浅析库切《幽暗之地》中的对位特征

2016-01-28 08:03刘传玮大连科技学院116000
大众文艺 2016年4期
关键词:库切

刘传玮 (大连科技学院 116000)



音乐与文学的完美结合——浅析库切《幽暗之地》中的对位特征

刘传玮(大连科技学院116000)

摘要:音乐和文学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自古以来就有着深厚的渊源。在库切的《幽暗之地》中,音乐与文学的结合达到了极致。本文从音乐对位理论出发,立足于小说创作的历史背景和人物性格分析两方面,试析《幽暗之地》中的对位特征。

关键词:库切;对位特征;种族矛盾

一、引言

J.M.库切(JohnMaxwellCoetzee,1940─)是荷兰裔南非作家。他的作品不仅融入了诸多实验性写作技巧,而且深刻地反映出现代人的生存困境。2003年,库切以其小说“结构精致、对话隽永、思辨深邃”,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被戴维•洛奇誉为当代堪称“伟大”的作家之一。

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音乐和文学一直有着深厚渊源,而在J.M.库切身上,这两种艺术形式的结合达到了极致。在某种程度上,“巴赫的音乐影响着库切的文学创作”(王敬慧319)。在《凶年纪事》中,库切专辟一章来写巴赫,称他是自己的“灵魂之父”。在自传小说《青春》中,库切对巴赫的音乐给予高度评价。在另一部自传小说《夏日》中,少年库切甚至偏执地用刀片划坏父亲的其他唱片,这样巴赫的音乐就成了家中的主调。可以说,库切不仅让笔下的人物生活在音乐之中,也用音乐的形式来引导他的文学创作。本文从音乐对位理论出发,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立足于作品创作背景和人物性格两方面,试析库切《幽暗之地》中的对位特征。

二、对位理论及作品简介

对位(counterpoint)一词来自于拉丁语“countrapunctum”,意为“音符对音符”。对位不是单独的音符之间的和弦,而是指旋律之间的相互作用。它既可以是用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旋律交织成和弦,也可以是以多组和弦交织表现出旋律1。从横向看,各声部保持独立,从纵向看,彼此之间又能构成和谐的效果。在巴赫的启发下,库切将对位的理念从音乐移植到小说中,从而使小说的文本形式耳目一新,并赋予故事情节以音乐般有序的节奏。

《幽暗之地》出版于1974年,小说由两部中篇组成。上篇《越南计划》讲述了尤金•唐恩在越战中为官方撰写战争计划的经历。作为战争的代言人和设计师,唐恩崇尚暴力,最终陷入精神崩溃。下篇《雅各•库切之讲述》库切以“先祖”雅各•库切的名义创作了一部自传性小说。在书中,雅各•库切支持种族隔离,当地土人的“软弱”和“无力”构成侵略和统治他们的理由。从表面上看,两部中篇的情节无法在时空上构成统一的线性叙事。上篇发生在美国,下篇发生在200多年前的南非殖民地。但如果从对位的角度去看,就可以理出二者之间的头绪。《越南计划》和《雅各•库切之讲述》就好像乐章中两个对位的声部:一方面它们自成一体,另一方面又遥相呼应,构成和弦,反映一个共同的主题。

三、创作背景中的对位特征

要理解《幽暗之地》中的对位特征,首先要了解这部作品的背景。在《雅各•库切之讲述》中,雅各•库切暴力、强悍,霍屯督人则遭受着殖民者的压迫。雅各•库切对霍屯督人的报复性屠杀点燃了种族仇恨的导火线,为200年后种族隔离制度埋下祸根。《越南计划》的创作背景——越南战争始于1961年。到1974年(也就是《幽暗之地》出版的年份)战争已基本结束,但是局部战争尚未停止,这一年依然充满血雨腥风。在地球的另一端,南非于1961年成立共和国,从此开始实施激进的种族隔离政策。这在当时受到国际社会的谴责,也是在1974年,联合国终止了南非的投票权。可见1974年在库切眼中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历史与现实在这一年宿命般地汇合在一起。种族隔离也好,越战也好,形式虽然不同,但实质上都是由两种文明的冲突而引起的种族矛盾。南非的种族隔离制度可以追溯到200多年前雅各•库切对当地土人的屠杀,而美国对越南的侵略战争也可以看作是种族矛盾在20世纪的延续。

四、人物性格中的对位特征

在《幽暗之地》中,不仅两部中篇创作背景前后呼应,主人公的性格也体现了对位特征。从纵向上看,二人生活的时代和地域迥异,围绕着各自不同的目的,展开了一段各自不同的经历。唐恩在起草战争计划时拒绝前往越南进行实地调查,整日躲在图书馆里逃避现实。雅各•库切则排斥文明世界的约束,走向南非的蛮荒之地,用无穷无尽的精力、强健的体魄和十八世纪的毛瑟枪应对一切挑战2。从横向上看,两位主人公又是暗中相通,前后呼应的。在知识领域,唐恩不再是一个遁世的“思想者”,而是一个勇于探索的“行动者”。正如唐恩自己所说:“假如我生活在二百年前,我肯定会去探索一块大陆,去勘测,去开发,去殖民。在那令人头晕目眩的自在状态中,我可能会发挥我真正的潜能(Coetzee46)。”由此可以看出,雅各•库切实际上是唐恩的另一个自我。而雅各•库切这位勇于冒险的“行动者”在受伤之后,收起往日的锋芒,在当地土人的帐篷里陷入唐恩般的臆想世界。

根据巴赫对位理论,各声部虽然有不同的旋律和节奏,但是在其中能够找到和谐的主调。库切的小说也是如此,读者在两个独立中篇小说中能发现一条横贯历史、穿越时空的主调。无论是尤金•唐恩,还是雅各•库切他们总是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弱者身上。在此二人的价值体系中,自己永远是文明的,他者永远是野蛮的。这种霸权主义的价值观不仅给他者带来灾难,也给自己带来永久的精神创伤。在小说中,尤金•唐恩最终精神崩溃,在精神病院了却残生。雅各•库切在屠杀中被仇恨蒙蔽了双眼,对人性产生了怀疑。所以,尽管两个中篇在形式上各不相关,但在内容上却一脉相承,实质上都反映了不同文明间的冲突及种族矛盾。

五、总结

综上所述,《幽暗之地》成功地将音乐和文学两种艺术形式结合在一起,库切不仅开创了新的叙事形式,赋予小说以音乐般的有序节奏,也深刻地反映出异质文明间的矛盾和冲突。全书的主调在两个中篇里不断回响,但是绝不空洞。正如陆建德所言“《幽暗之地》结构新奇,称得上是形式实验的‘先锋’之作”3。

注释:

1.王敬慧(Wang,Jinghui).永远的流散者库切评传[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319-321.

2.陆建德(Lu,Jiande).幽暗之地译本序[Z].浙江文艺出版社,2007:1-7.

3.(南非)J.M.库切(Coetzee,J.M.),郑云译.幽暗之地[M].浙江文艺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库切
库切《耻》中的空间政治书写
复魅与拯救:库切“耶稣三部曲”的现代性危机和后世俗希望
理解库切就是理解自己
理解库切就是理解自己
有“情”之士的无“情”之作:库切的卡鲁情怀与文学生产
库切新作《耶稣的学生时代》首发
库切和奥斯特通信集《此时此地》出版
从《福》看流散作家库切的妥协
库切的“值得”和“不值得”
作家与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