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的研究——以广东理工学院为例

2016-01-28 08:19韦桂柳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8期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外语教学

韦桂柳

(广东理工学院,广东肇庆526040)

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的研究
——以广东理工学院为例

韦桂柳

(广东理工学院,广东肇庆526040)

摘要: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影响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挥。基于此,就广东理工学院英语专业学习者用英语阐释中华文化的能力进行系统的测试和问卷调查,分析英语专业大学生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成因,并从课程设置、教材、教师能力提升等方面提出改进意见。

关键词:中国文化失语症;跨文化交际;外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5)08-0131-03

doi:10.3969/j.issn.1001-7836.2015.08.059

收稿日期:2015-05-29

作者简介:韦桂柳(1985—),女,广西来宾人,助教,硕士,从事英语语言文学研究。

Abstract:Chinese cultural aphasia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has affected students'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Therefore,this study makes a systematic test and question survey of English majors'competence of interpreting Chinese culture in English in Guangdong Polytechnic College,analyzes the causes of English majors'Chinese cultural aphasia and proposes improvement suggestions from aspects of curriculum design,textbooks and promotion of teachers'quality.

引言

英语是一种全世界通用的语言,它在国际交往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1]。英语专业学生作为跨文化交际的主力军,是弘扬中国文化的领头羊。然而许多英语专业的学生,在与西方人交往过程中,往往不能有效地用英语阐述中国文化,甚至阐述出来的中国文化词不达意,严重影响了跨文化交际。这种现象,被称之为“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其结果是学生与西方人交流中国文化的信息时,由于自身的储备知识不够,无法做到积极主动地与西方人交流,从而只能被动地接受西方文化的信息,这无形中成为了一种交流上的障碍。

一、研究背景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2000)已明确指出:“在英语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教学要求”(三)中,大纲提出熟悉中国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2]。这些要求显得较为宽泛,在教学目的、方法、手段及内容等方面仍缺乏进一步系统描述。由此可见,中国文化英语教学仍然处于一个初级阶段,仍然有许多指导方向和值得改进的空间[3]。

二、研究设计

1.研究问题

广东理工学院英语专业学生是否能用正确的英语表达中国文化?英语专业学生中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症的原因是什么?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是什么?

2.研究对象

这项研究的受试者均来自广东理工学院。其中有125名学生,他们分别来自几个年级的英语专业,教师9人。教师问卷为完全回收,学生问卷有效122份。

3.研究方法与数据收集

本次研究采取测试、调查问卷研究方法。“测试试卷”分A卷和B卷,该测试共包括15道中国文化单选题,10道填空题,6道连线题及30个中国文化翻译题。“调查问卷”分问卷(一)(学生卷)共14道题,问卷(二)(教师卷)共17道题,采用这两个方法目的是检测受试者对中国文化的掌握程度及英语表达能力。从而获取数据分析广东理工学院学生的“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

三、研究结果分析

1.中国文化知识失语现象普遍明显

“测试试卷”A卷和B卷分析如下,15道单项选择题当中正确率较高的题为第6、14、15题。第6题要求选出儒家的核心思想,有87.7%的同学答对。第14题通过提问“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句,回答出农历九月九是中国的什么传统节日,有98.3%的同学答对。第15题是回答豆蔻年华的年龄段,有81.9%的同学答对。而第11题要求受试者选出京剧的四个行当,只有11.4%的学生答对。填空题方面,大部分学生能正确描述出我国的国体和政体。但出人意料的是,只有不到20%的同学能正确填出2010年广州

亚运会的吉祥物的名字。连线题部分看似容易,正确率也不高,学生对鲁迅《野草》、郭沫若《女神》的连线正确率只有65%以上,而有的同学甚至不知道曹禺《原野》。中国文化英语翻译题部分,涉及到中国文化的各方面的30道翻译题,一些耳熟能详的文化翻译,如“和谐社会”“压岁钱”“儒教”却没有几个同学能够全部答对。甚至有18.85%的学生完全没有答对。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得出结论,在广东理工学院,即使是英语专业的学生,中国文化知识失语现象普遍明显,缺乏对母语文化的积淀。

2.英语教师和学生分别对中国文化英语表达持肯定态度

根据问卷(一)(表1)的结果显示,56.5%的学生对中国文化比较感兴趣。而几乎一半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在外国人进行交流的同时介绍中国文化,培养自身的传播中国文化的意识。问卷(二)(表2)的结果说明9名老师对中国文化英语阐述的态度,都觉得在跨文化交际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十分重要,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而且基于文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际,对学习英语有很大帮助。

表1 英语专业学生对中国文化英语阐述的态度

表2 教师对中国文化英语表达的态度

3.目前所使用的教材编写不合理,中国文化摄取量少

通过(表3、4)的数据显示,在所有受试的教师当中,77.7%的教师承认他们经常在课堂上介绍西方文化。相反,只有55.5%的教师把中国文化融入到英语课当中。当问及教师在教学中介绍中国文化所遇到的主要障碍时,66.6%的教师认为教学课时有限,没有更多时间介绍。66.6%的教师觉得教材中有关中国文化知识内容少,无法找到相匹配的材料。55.5%的教师反馈考试中的中国文化的知识点出现几率小,学生不重视。

表3 教师对大学英语教材中中国文化内容的认可度

表4 教师在课堂上授予学生中国文化的频度

由此可得出结论:学生从课内获取中国文化知识及其英语表达方式的机会较少。笔者了解到大部分的英语专业学生主要通过英语教材来学习英语,这个数据达到了总调查学生人数的70%,而现有的英语专业教材中能够系统地涉及到中国文化知识不多,所以只有16.3%的学生满意目前所使用的教材。所涉及到的有限的文化知识也不能满足实际交流的需要。而教师的态度和学生是一致的,受试的所有教师都认为大部分学生从教材教学中学到英语知识。而目前所使用的外语教材中,中国文化内容覆盖率低,教材编写不够合理。因此要想克服学生的“中国文化失语症”,必须在教材编写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文化教学的改革。

四、针对现状的策略

1.大纲制定

目前,尽管我国现有的英语教学大纲提到了重视文化,但是对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表达仍然未形成足够的认识[4]。因此教学大纲的制定不仅需要把我国目前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现状结合起来,而且应该在原有词汇表的基础上新增加

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词汇[5]。这样能便于授课教师在宏观上把握英语课上涉入中国文化的方向和教学分量,而学习者也能在学习本国文化同时得到更多的指导。

2.课程设置

当前,广东理工学院英语专业的开设的专业文化课如“英语国家概况”“英国文学史”“美国文学史”“跨文化交际”等课程,这些教科书几乎从各个维度介绍和讲授西方社会文化,而大量有关中国文化的课程仅有“中国文化概论”。教师在教学中受制于教材,也使得学生在教学中极少接触到中国文化的正确英文表述。因此,可以对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做适当调整。大一、大二的学生学习压力较小,“中国文化概述”课程可以在大学一年级、二年级开设。当他们积累了一定的英语文化表达以后,在大三、大四阶段开设文化比较课程。“中国文化概述”课程是一门必修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全程用英文授课。而其他一些中国文化课程可以设计成选修课,如中国的地理、工艺品和各地风俗,可以满足学生的兴趣。

3.教材推荐

目前广东理工学院所使用的英语专业教材内容较为陈旧、单一。笔者特别针对英语专业的学生推荐两本教科书。一本是《中国文化掠影》。该书用随笔的形式,为学习者在悠久漫长的中国历史长河中撷取最为精彩、最为耀眼的片断。另一本是《中国文化通览》,该书力求撷取其中些许精华表现中国的深层文化、高雅文化,同时反映民间艺术、地理文化、建筑文化,内容丰富,适于当前中外文化的交流传播。

4.教师素质提高

英语教师应提高他们的学术水平和文化修养。教师要成为一个双语和双文化专家,不仅要精通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应该掌握中国文化的标准化英文表达[6]。此外,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媒介学习并积累一些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在实践教学中,更新文化词汇,解释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改进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激发他们培养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语言技能,加深两种文化的理解。另外,有关部门可以通过定期组织教师培训、论文课题交流、组织公开课比赛等这些活动来帮助教师提高自身素质。

5.增加中国文化的考核内容

目前,我国对英语专业学生能力的衡量标准为是否通过TEM-4和TEM-8考试。因此,社会、学校、学生对这两项考试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有的高校把英语专业学生通过TEM-4当成发毕业证的标准,而社会某些用人单位,则更愿意招聘通过了TEM-8的毕业生。由此可见英语专业学生把大部分精力用于怎样能够顺利毕业,和怎样在毕业之后找到好工作身上也不足为奇了。虽然TEM-8考试中会出现一些西方文化知识,但是相对于西方文化,中国文化的分量还是极少的。笔者建议把中国文化知识纳入到口语考试当中,讨论的话题可以是多元化的,既可以是西方文化,也可以是东方文化,这样学生可以掌握语音、语调、语法和词汇、阅读等语言能力基础上,重视对本国文化的英语表达。

结论

“中国文化失语症”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普遍现象。对本国文化的“失语”,不仅阻碍了双向的跨文化交流,更不利于传播中国文化。因此,将中国文化融合在英语教学中,让大学生们学习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能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能真正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利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Samovar,L.A.&Porter,R.E.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3]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

[4]赵研.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研究[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09.

[5]张为民,朱红梅.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J].清华大学学报,2002,(1):34—39.

[6]宋伊雯,魏晓旭.中国高职英语教学“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调查[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45—48.

Research on Chinese Cultural Aphasia among English Majors
——Taking Guangdong Polytechnic College for Example

WEI Gui-liu
(Guangdong Polytechnic College,Zhaoqing 526040,China)

Key words:Chinese cultural aphasia;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责任编辑:刘东旭)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际外语教学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Less Is More”在大学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The Connection Between “Wolf Child” Story and “Poverty of Stimulus” Argument
浅析中韩跨文化交际中的言语差异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
中西方价值观差异与跨文化交际的探究
微媒介在辅助外语教学中的应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