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肺癌患者围手术期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和临床护理

2016-01-29 19:41吉林市人民医院吉林吉林132001
中国医药指南 2016年10期
关键词:发生原因临床护理围手术期

张 丽(吉林市人民医院,吉林 吉林 132001)



老年肺癌患者围手术期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和临床护理

张 丽
(吉林市人民医院,吉林 吉林 132001)

【关键词】老年;肺癌;围手术期;心血管并发症;发生原因;临床护理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老年肺癌患者数量显著提高,如符合手术指征应及早行手术治疗。由于老年患者器官衰老和生理功能减退,术前多合并有慢性性疾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其中术前合并心血管病概率为23.30%,术后为18.00%~20.90%,病死率为0.46%[1]。因此,加强老年肺癌患者围手术期监护和护理有助于减少并发症及降低早期病死率。本文在分析老年肺癌患者围手术期心血管并发症发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1 发生原因

1.1 年龄因素:年龄在60岁及以上是心血管并发症最重要的易发因素。随着年龄的增加,窦房结和心脏传导系统的神经纤维密度逐渐减少,可明显降低患者的心排出量、心肌氧利用率和心肌收缩力。

1.2 术前合并心血管疾病:老年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心肌纤维化及淀粉样变化,心内膜增厚和硬化,心瓣膜变硬,弹性降低,降低了心肌细胞萎缩而心血管应变功能,也明显降低了心排血量、心肌利用率和心肌收缩力。同时,老年人多合并糖尿病、肾脏疾病和肺部原发疾病,这些疾病因素均可提高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

1.3 耐受应激能力差:手术创伤本身可以造成患者应激反应,促进肾素、血管紧张素和醛固酮等正性激素的分泌,引起血管收缩,增加心肌耗氧量;术中麻醉剂、血管活性药物的大量应用;由于体液中钾、钙、钠等离子可严重影响心肌的膜电位和动作电位,上述因素决定了手术前后补液不足易造成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均可导致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等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2 术前护理

2.1 营养护理和戒烟:饮食上指导患者多进高蛋白、高热量、富含维生素、易消化食物,必要时可通过输血浆或白蛋白纠正低蛋白血症,提高患者抗病能力。吸烟是肺癌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人们不重视吸烟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其实吸烟也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长期吸烟可以导致心跳加快、血压上升、心脏耗氧量增加、血管痉挛、血液流动异常和血小板的黏附性增加等全身变化,是造成心肌缺血的重要因素。护士在鼓励患者戒烟并坚持不复吸的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美国研究表明,护士参与戒烟治疗可显著改善肺癌患者的临床状况[2]。

2.2 心理护理:肺癌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焦虑、紧张、恐惧等心理,这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患者对手术能否成功、肿瘤能否彻底切除顾虑重重,感情较脆弱,对护理人员的态度、操作水平极为敏感。同时,由于老年患者反应比较滞后,因此潜在问题不易客观或及时地反映出来,这就更需要护士的细心观察和及时发现。护士应评估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应充分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帮助患者正视疾病,做到业务娴熟、操作准确,态度热情周到,体贴、关心患者,正确解答患者提出的各种问题。要向患者讲明手术的重要性和术中注意事项,使患者减轻顾虑,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手术,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3 呼吸道准备:有吸烟史和慢性支气管炎病史的肺癌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多,痰液黏稠,术前可适当予抗菌药物治疗和超声雾化吸入,术前排净呼吸道分泌物。这也可改善心肌供血和供氧,从而减少围手术期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3]。

3 术后护理

3.1 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术后根据病情给于鼻导管、面罩吸氧或机械通气,给予持续心电监测,密切注意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时与医师沟通。体温是提示术后是否感染的重要体征指标,应及时测量体温并做好记录;术前合并高血压者应注意实时监测血压;由于老年患者易发生缺血性脑卒中,故不应过分严格控制血压。护士要准确控制输液的速度,计算单位时间内输液的滴数,因为输液过快易诱发肺水肿甚至发生心肺功能衰竭。患者如有心悸、胸闷、胸痛等不适主诉,应及时检查心电图、心肌酶谱、电解质、血气分析等项目,必要时检查超声心动图、血流动力学等项目,以准确评估患者的心脏结构及功能[4]。

3.2 疼痛护理:开胸手术创伤较大,术后切口和引流管路等可引起剧烈疼痛,尤以术后24~48 h最明显。有效的镇痛有利于患者呼吸和有效咳痰,减少疼痛刺激引起的不良反应。留置硬膜外阻滞麻醉、神经根阻滞麻醉和静脉镇痛泵止痛法都能确切地止痛,再配合肌肉注射止痛药,配合心理疏导,可让患者在无痛的状态下有效咳嗽、排痰,促进肺膨胀,以防止肺炎或肺不张,而且能够有助睡眠,减轻疲劳,降低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兴奋性,有效地防止和减轻心律失常。

3.3 呼吸道管理:老年患者多有长期吸烟史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肺顺应性降低,气道阻力增加,术后呼吸道易滞留内分泌物;加之咳嗽、排痰无力,可导致肺复张不全,因通气和弥散交换功能障碍最终发生呼吸衰竭,继而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因此,术后早期在充分保护切口的前提下,应鼓励并协助患者咳嗽、排痰,以净化呼吸道,减少心肺并发症。同时给予雾化吸入,以达到化痰、解痉和抗感染的目的。

3.4 维持胸腔压力平衡:发现气管移向健测或出现大量皮下气肿时,提示患侧残腔压力增高,应及时报告医师开放胸管,适当放出积液和积气,纠正纵膈移位,注意观察是够有胸腔出血或支气管残端漏气的情况;在放出胸液和气体时,一定要让胸管处于半开放的状态,以合理控制速度和一次性放出量,以免胸腔压力下降过快诱发急性心力衰竭;在放液的同时,要注意观察心电监护、患者是否出现突然面色苍白、冒冷汗、剧烈胸痛等病情变化,放液后让患者平卧静养15 min以上;术后早期注意切勿让患者做各种体力消耗太大的活动,在翻身、搬动患者的时候也要动作轻柔,以免加重纵膈的摆动诱发急性心力衰竭。

3.5 低血糖反应的预防性护理:术后低血糖引起的心律失常,常发生于术后24 h内,且一般治疗的药物较难控制心律失常,危害性更大,这主要是术前检查与准备、麻醉用药等因素使进食受限和禁食时间延长,沉重的思想压力导致食欲减退,加之肺切除术后限制输液速度,均易导致术后低血糖。此时患者多表现为窦性心动过速。应注意鼓励并指导患者尽早进食,及时调整输液计划,尽早输入静脉营养药,预防低血糖的发生[5]。

3.6 控制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护理:鼓励患者坚持戒烟,低盐低脂饮食,控制血糖,适量运动。危险因素的良好控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同时也可以减少血栓形成风险。

综上所述,针对老年肺癌患者的特点,对手术治疗者进行严密的整体护理,可以有效地预防术后心血管并发症,对确保患者术后平稳恢复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廖美琳,顾月清.老年肺癌治疗特点[J].实用老年医学,2001,15(3): 115-119.

[2] 李东文,田大力,胡永校,等.高龄普胸手术患者围术期心血管并发症的防治[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03,10(3):229-230.

[3] 梁庆正,李遂莹.高龄肺癌的外科治疗[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00,7(1):84-85.

[4] 田辉,李林,黄庆,等.高龄肺癌患者围手术期心律失常的相关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6,26(7):911-912.

[5] 周灵云.老年肺癌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27):4080-4081.

中图分类号:R473.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194(2016)10-0234-02

猜你喜欢
发生原因临床护理围手术期
临床护理路径在支气管哮喘患者急性发作的应用效果观察
机械通气患者撤离呼吸机的护理
创伤骨科下肢骨折手术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
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