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点疗法临床应用及理论探讨

2016-01-29 16:48于建红
中国民间疗法 2016年5期
关键词:踝骨内踝膀胱经

于建红

(山东省威海市立第二医院,264200)

·原始点疗法·

原始点疗法临床应用及理论探讨

于建红

(山东省威海市立第二医院,264200)

原始点是身上一系列已被确定的固定部位,分布在脊椎两侧及头、肩、臀、肘、手、脚七处原始点及膝髌骨上方内外侧的特殊点。在这些部位找到较痛点,称为原始痛点,按揉这些原始痛点,即可解除很多病痛。

原始点疗法为台湾张钊汉医师研究创立。6年前,笔者有幸看到张钊汉医师原始点疗法的光盘,对张医师以简驭繁的治疗方法非常钦佩。数年来,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将多年来临床应用观察及作用机制初探介绍如下。

典型病例

1.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

患者,女,32岁。因下午上班时间与顾客发生争执后出现右侧头痛持续3 h不缓解,于2011年12月8日晚7点就诊。患者自诉以往有“血管神经性头痛”病史。查体无阳性体征。即予以按推耳后骨旁及枕骨下沿之原始痛点(耳后骨旁原始点以食指法上下按推,枕骨下原始点用食指法左右按推),患者头痛即刻缓解。继予以心理疏导,未用任何药物治疗。1个月后偶然碰到,诉回家后未再头痛。

2.腹痛。

例1.患者,男,60岁。半年前曾患有“胃炎、十二指肠溃疡”。曾服用过“奥美拉唑”等药物治疗。近1个月来反复出现发作性上腹痛,疼痛程度较重,多在夜间。初起曾疑似心绞痛,但心脏方面检查无异常。每次发作时需要注射止痛针。2011年11月13夜间2点再次出现上腹痛,疼痛难忍。去医院急诊,要求注射镇痛针。当时查体上腹部轻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其他检查未见异常。考虑仍为“十二指肠溃疡”。家属去取药时,医者按原始点疗法予以按推上背部棘突旁两侧的原始痛点2~3 min,然后予以TDP照射按压处5 min。患者疼痛立即缓解,未用任何药物。观察半小时,患者上腹痛症状完全缓解。患者自觉比打止痛针起效快。一周后随访,患者回家未再应用任何治疗,未再出现腹痛。

例2.患者,女,45岁。2013年8月就诊。右侧腰腹部起带状疱疹1周,西医予以服用抗病毒药物及营养神经药物治疗。现除了感到局部灼热疼痛外,全腹胀痛、窜痛,不能直腰行走。查体:右侧腰腹部可见条索状红色丘疱疹。腹软,全腹无明显压痛、反跳痛。予以按压中上后背部棘突旁两侧的原始痛点2~3 min。患者腹胀痛、窜痛症状即刻缓解,能正常行走。嘱患者回家予以后背部热敷。3 d后回访,患者回家后除腰腹部疱疹有轻微灼痛外,未再出现腹胀、腹痛。

3.足跟痛。

例1.患者,男,46岁。足跟痛3个月,着地瞬间疼痛明显,走起路来逐步改善。X线示:足跟骨轻度增生。处理方法:按推内踝骨旁后侧及后侧上部之原始痛点,继予TDP照射15 min。后嘱患者下地活动,疼痛立即缓解。嘱患者回家继续按上述方法按压内踝原始点,3个月后回访患者,足跟痛已缓解。

例2.患者,女,38岁。患者左外踝关节扭伤2个月,现局部仍有轻微肿胀,屈伸、内旋活动受限。X线检查未见异常。予以按推同侧臀部骨旁之原始痛点,继予TDP照射臀部骨旁之原始痛点15 min。嘱患者活动踝关节,患者屈伸内旋活动受限即有改善,疼痛明显减轻。第3次治疗后,患者踝关节活动不受限,仅略感局部轻微不适。

作用机制初探

原始点疗法其原理尚不明确,根据中医整体观念及中医经络学说,从全身原始点分布情况分析,笔者观察其基本上分布在经络学说中的“十二经筋”上,与十二经脉联系密切。

1.原始点与十二经筋的关系。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落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是十二经脉的连属部分。在循行中分别或着重结聚于各经所循行的踝、腘、膝、股、臀、腕、肘、臂、肩、颈等关节或肌肉丰盛处,与肢体的肌肉、肌腱、筋膜相似。而原始点大多分布在这些部位。如脊椎处原始点分布在脊柱两侧,自肩部水平线与脊柱交点旁1指(大约1寸)为第一个上背部原始点,依次向下共17个点。其分布亦在十二经筋上,主要有足太阳经筋夹脊旁;足太阴经筋着于脊;足少阴经筋夹脊;手阳明经筋绕肩胛,挟脊上结颈部;内踝骨旁前后侧及下侧是足部的重要原始痛点。内踝有足太阴经筋起于足大趾内侧端,结内踝;足厥阴经筋起足大趾上,结内踝前;足少阴经筋起于足小趾下,入足心,同足太阴经筋斜走同踝下方,结于足跟,与足太阳经筋会合。即足三阴筋均结于内踝处。按推同侧内踝原始痛点即能缓解足跟痛、足背内外侧痛、足底中段痛。由此可见原始点同十二经筋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

2.背部原始点与华佗夹脊穴及膀胱经的关系。

华佗夹脊穴:夹脊穴是经外奇穴,于脊椎棘突间两侧,背正中线外侧0.5寸处,自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每侧17穴,左右共34穴。而膀胱经背部走行: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取穴为大杼,向下依次为风门、肺俞、心俞至膀胱俞等。而脊椎处原始点自肩部水平线与脊柱交点旁1指(大约1寸)。由此可见背部原始点定位,是伴行华佗夹脊穴及膀胱经之间走行的。

笔者在临床上就经常通过检查在背部原始点处的反应与相应水平的膀胱经腧穴上反应往往一致。如胃、十二指肠溃疡,常在7~12胸椎一侧或两侧的原始点出现条索状反应物。而在其相同水平的膀胱经上的脾、胃俞之间亦有压痛明显条索状物。局部原始点的作用与其位置临近的夹脊穴及膀胱经腧穴一致。

可见背部原始点同十二经脉经筋、夹脊穴及膀胱经关系是相当密切的。因而,腰背部原始点的作用是通过十二经筋、夹脊穴和膀胱经而发挥出来的。两者具有调节气血、振奋阳气、生精益髓的作用。所以能治疗脏腑及脏腑气血有关的疾病。

十二经筋能约束骨骼筋肉,主要司肢体关节的运动,以保持人体正常的运动功能。故十二经筋的病症多表现为该经筋循行所过之处的筋肉或与运动有关的疾病。以运动障碍和疼痛为主,如挛急、掣痛、转筋、强直及关节活动不利、肢体偏废不用等。原始痛点处多表现为局部筋膜的结节、条索状改变及痉挛、刺痛等。

现代解剖学研究发现:夹脊穴及膀胱经背腰部腧穴均有相应的神经后支伴行。与相应的内脏所属神经节段与其主治内脏病的节段有相当的一致性。如心、肺、气管、主动脉、食管等的交感纤维来自胸2~6段,胃、小肠、结肠由胸5~12段交感神经,肝、胆、胰、肾等来自胸6~10及腰,降结肠以下至直肠则来自腰1、2段,按揉相应部位引起传导反应,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作用,可影响到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化学介质,从调节脏腑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而背腰部原始点与相应的腧穴具有一致性,第1~6胸椎两侧的原始点主治心、肺疾病,第7~12胸椎两侧的原始点主治肝、胆、脾、胃等脏器疾患,第1~5腰椎两侧的原始点主治肾、膀胱、大小肠及生殖系统疾病。由此可见其功能主治上很相似。

体会

原始点疗法方法简单,仅利用一条脊椎、七处原始点单纯手法即可治疗相应部位疾病的有效方法。在实践中,不必像找穴位那样难掌握,只要按照病痛在下,从上方处理,病痛在前,从后背处理,病痛在旁侧,从中间处理的治疗原则即可。如腹部疼痛可以在疼痛部位相对应的后背部上方一掌处脊椎两侧1指左右开始找原始点按揉即可。施术过程中,力度适中,使患者都能接受。注意施术后用热源温之,效果更佳。

原始点定位及适应证。①头部原始点:按推耳后骨旁及枕骨下沿之原始痛点,适应证:适用于头痛、偏头痛、头晕、眼睛酸涩痛、口眼歪斜、耳聋、耳鸣等头面部疾病。②肩部原始点:按推肩胛冈下及肩胛骨旁之原始痛点,适用于肩痛、肩臂痛、腋下痛及侧胸痛。③上背部原始点:脊椎处原始点自肩部水平线与脊柱交点旁1指为第一个上背部原始点,依次向下。适用于气喘、咳嗽、心痛、心悸、背痛、胸闷痛、肩后痛、上背部之疾病。④下背部原始点:按推下背部棘突旁两侧之原始痛点,适用于胁肋痛、腰痛、骶部及臀部疼痛。⑤臀部原始点:按推同侧臀部骨旁之原始痛点,适用于腹股沟痛、腿部痛(大腿痛、膝痛、膝后痛、膝不能弯曲、小腿前内外侧痛、足跟腱痛、足踝关节痛及踝骨旁痛)。⑥踝部原始点:按推内踝骨旁后侧及后侧上部之原始痛点,只有极少部分患者是因外踝骨后侧引起,适用于足跟痛。按推同侧内踝骨旁前侧及下侧之原始痛点治疗足背内外侧痛、足底中段痛。⑦足背部原始点:按推足背跖骨间之原始痛点。适用于足趾痛、足底前段痛。

(收稿日期2015-07-28)

猜你喜欢
踝骨内踝膀胱经
自拟消肿方联合冰硝散治疗三踝骨折肿胀的疗效观察
中医手法复位治疗踝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后外侧踝关节途径手术治疗三踝骨折的临床分析
内踝截骨术的临床应用与进展
张文泰教授运用正骨手法结合中药辨证治疗三踝骨折的经验分析
踝关节骨折中内踝形态的三维CT研究
下午动一动,疏通膀胱经
三踝骨折采用后踝一内踝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临床分析
下午动一动,疏通膀胱经
只要3个动作,解决身体90%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