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李东垣“胆气春升论”

2016-01-31 05:19魏丽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6年12期
关键词:脾胃论阴火李东垣

魏丽

(天津市北辰区中医医院脑病科,天津 300400)

试述李东垣“胆气春升论”

魏丽

(天津市北辰区中医医院脑病科,天津 300400)

胆气春升论是李东垣脾胃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李东垣受《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及张仲景少阳证启发,创少阳春升论。认为少阳甲胆为五运六气之首,少阳枢机为气机升降之枢纽,元气的敷布有赖于胆气的升发、脾胃的升降、三焦的气化乃至人体阳气之升发,气机之出入皆有赖胆气之升发相助,阴火的产生与胆气的升发不足也关系密切,故在临床用药中时时顾护少阳春升之气。自拟方剂中近半为升阳方剂,善用羌活、升麻、防风、柴胡等风药,服药方法以荷叶裹烧饭为丸,主张春天适当应用风药,使潜藏一冬的阳气得以伸展。

脾胃论;胆气春升;病机理论;李东垣

“胆气春升”论源自《脾胃论》“胆者,少阳春生之气,春气升则万化安。故胆气春生则余脏从之,胆气不升,则飱泄肠肠癖不一而起。”胆气春升论是李东垣脾胃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胆气春升论各代医家多有论述且各有不同,笔者不揣浅陋试论之。

1 理论溯源

《灵枢·灵兰秘典论》曰:“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首次提出“胆”的重要性。《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指出胆为少阳甲胆,内具少阳生发之气。张仲景在《伤寒论》中云:“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小柴胡汤主之。”指出少阳证病因为少阳枢机为外来太阳之邪所郁滞,不能外散,出现呕吐、默默不欲饮食、胀满等诸多脾胃症状,而给予小柴胡汤治疗,疏解少阳之气使病得以向愈。李东垣受张仲景少阳证启发,在重视脾胃的同时十分重视少阳胆气。李东垣在《脾胃论·长夏湿热困脾尤甚用灵清暑益气汤》中云:“少阳行春令,生万化之根蒂也”,说明李东垣少阳春升论继承了《内经》与《伤寒论》的思想。

2 理论依据

2.1 五运六气之首

五运六气理论为脾胃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李东垣在《脾胃论·胃虚脏腑经络皆无所受而俱病论》认为,“甲胆风也,温也,主化生周身之气血。”又云:“感天地之风气而生甲胆……此实父气无形也”,从而确立了“春气升则万化安,故胆气春升,则余脏从之”(出自《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的理论。张志聪在《本草崇原》中解释曰:“五脏六腑,共十一脏,胆主甲子,为五运六气之首,胆气升则十一脏之气皆升,故取决于胆也。”

2.2 升降之枢

李东垣十分重视气机的升降,其气机升降理论源于《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素问·六微旨大论》曰:“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指出人体的生命活动需依赖于气机的升降出入。李东垣更重视脾胃的升降运动,并在《脾胃论》中说:“饮食入胃,而精气行先输脾归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养周身,乃清气为天者也;升已而下输膀胱,行秋冬之令,为传化糟粕。转味而出,乃浊阴为地也或下泄而久不能升,是有秋冬而无春夏,乃生长之用陷于殒杀之气,而百病皆起。”通过脾胃的升清降浊,人体才能吸收水谷精微,排出糟粕。而脾胃之升降,要藉少阳枢机的调畅。李东垣说“少阳行春令,万化之根蒂也。”胆秉少阳生发之气,疏调气机的升降出入是人体生化收藏的根蒂所在,即“胆为少阳升发之气,他脏赖此气相助”。

2.3 元气之助

元气学说亦为李东垣脾胃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李东垣在《脾胃论·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中云:“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之。”元气是人们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的基础物质,乃人体健康之本,元气依赖于胃气的滋养,若脾胃之气伤则元气不能充足、则百病丛生,即“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李东垣在《内外伤辨惑论·辨阴证阳证》中说:“夫元气、谷气、荣气、清气、卫气、生发诸阳之气,此六者,皆饮食入胃,谷气上行,胃气之异名,其实一也。”又曰:“谷气者,升腾之气也,乃足少阳胆,手少阳元气,始发生长,万化之别名也”,说明元气的敷布依赖于胆气的升发,故曰“感天之风而生甲胆……此实乃父气无形也”。李东垣于《兰室秘藏》中云:“手足经同法,便是少阳元气升发也”,认为足少阳胆与手少阳三焦同样有温化元气、纳化水谷精微之作用。脾胃的升降,三焦的气化乃至人体阳气的升发,气机的出入皆有赖胆气之升发相助。

2.4 阴火之要

李东垣首创“阴火”理论,在《脾胃论·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中说:“脾胃既为阴火所乘,谷气闭塞而下流,即清气不升,九窍为之不利。”又谓之“阴火不能升浮,为阴火伤其生发之气”。认为阴火是由于饮食劳倦、脾胃气虚、不能升清、元气亏虚、相火离位、上乘脾土所致。“诸阳气根于阴血中,阴血受火邪,则阴盛,阴盛则上乘阳分,而阳道不行,无生发升腾之气也”。阳气被遏,不能升发,阴火上冲。李东垣认为阴火产生有两方面因素,一为元气亏虚,一为气机升降失调,无论元气的产生、敷布还是气机的升降,胆气的春升作用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故阴火的产生与胆气的升发不足也关系密切。李东垣虽对此未有论述,但从其对阴火的治疗中可见一斑:“惟泻阴中之火,味薄风药升发,以伸阳气,则阴气不病,阳气生矣。”即应用升阳风药使阳气上升伸展,浊阴可降,阴火可消。

3 理论应用

李东垣“胆气春升”的理论应用突出表现在其所制方药及药物服用方法中。

3.1 方剂以升阳为法

《脾胃论》中,李东垣共自拟方剂63首,以升阳为法者 28首占全部方剂的44.4%。在辨证用药中,时时顾及少阳升发之性,并在《脾胃论·长夏湿热困脾尤甚用灵清暑益气汤》中曰:“清气在阴者,乃人之脾胃气衰,不能升发阳气,故用升麻,柴胡,助辛甘之味,以引元气上升,不令飱泄也。”

3.2 善用风药

李东垣善用风药,如羌活、升麻、防风、柴胡等。并曰:“诸风药生发阳气,以滋肝胆之用是令阳气生,上出于阴分,末用辛甘温药接其升药,使大发散于阳分。”认为风药能入肝胆,可助胆气春升之。喜用柴胡,其63方中含柴胡者20方,遵从其师张元素对柴胡的评价“柴胡气味平,微苦,气味俱轻,阳者,升也,少阳经气药,能引胃气上升”。他认为“少阳行春令,生万化之根蒂也,更少加柴胡,使诸经右迁,生发阴阳之气,以滋春之和气也。”

3.3 服药方法以荷叶裹烧饭为丸

李东垣赞赏其师对荷叶的评价,认为荷叶“生于水土之下,出于污秽之中而不为污秽所染,挺然独立,其色青,形乃空,清而像风木者也。食药感此气而化,胃气何由不上升乎”(《兰室秘藏·劳倦所伤论》)?认为荷叶正如胆气一样挺然独立,轻清上升,可生发脾胃清阳之气。遂提出独特的服药方法,荷叶裹烧饭为丸,认为“荷叶之一物,中央亏虚,像震卦之体,震者,动也,人感之生足少阳甲胆也,甲胆者,风也,生化万物之根蒂也”,更以烧饭和药、滋养谷气而令味浓而不致内伤。

3.4 用药有时

李东垣在《脾胃论·脾胃将理法》中云:“夫诸病四时用药之法……如春时有疾,于所用药内加清凉风药。”《内经》有云:“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李东垣认为春天应适当应用风药,使潜藏一冬的阳气得以伸展,故曰“发陈”。

4 结语

李东垣将胆气的功能总结为两方面,一是“春”的作用,即生发作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春为四时之首,具有欣欣向荣之象。李东垣曰:“甲胆风也,温也,主化生周身之血气。”二是“升”的作用,即升发阳气的作用。李东垣曰:“胆气春升,则余脏从之,胆气不升,则飱泄,肠澼不一而起也。”胆气春升高度概括了胆的功能,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及理论依据。

[1]饶玉莲,罗国进.李东垣学术理论初探[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3,34(1):12-13.

[2]李永成.脾胃论临床发挥[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4:8.

[3]张志峰.李杲升降观探讨[J].新中医,2008,40(5):5-6.

R256.3

A

1006-3250(2016)12-1599-02

2016-06-23

魏 丽(1971-),女,河北人,主治医师,医学学士,从事中西医结合脑血管疾病的临床与研究。

猜你喜欢
脾胃论阴火李东垣
“阴火”的概念史研究*
从脾胃论治喉源性咳嗽
李杲阴火理论研究探析*
巧解心结换得“全福花”
浅析“阴火”
《脾胃论》治未病思想之于慢性病防治探析
研读经典——《卑胃论》心得
李杲“阴火”学说之我见
浅析李东垣阴火理论
从脾胃论桂枝汤的解肌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