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暴风雨》艺术风格的简述

2016-02-02 19:18董星汝济南大学山东济南250000
北方音乐 2016年13期
关键词:呈示部曲式暴风雨

董星汝(济南大学,山东 济南 250000)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暴风雨》艺术风格的简述

董星汝
(济南大学,山东 济南 250000)

钢琴奏鸣曲《暴风雨》作为贝多芬最受欢迎的奏鸣曲之一创作于1802年,它的三个乐章都使用了奏鸣曲式的结构,本曲成熟的音乐风格集中体现了贝多芬作为一个作曲家和音乐家的浪漫主义情怀,民间乐曲的传统风格和悲剧戏剧性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该曲是贝多芬在奏鸣曲体裁创作中的一个典范,具有极大的里程碑意义。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暴风雨》;音乐语汇(节奏、旋律、曲式、和声)

一、《暴风雨》奏鸣曲的创作环境以及背景

创作于1802年的《暴风雨》奏鸣曲是贝多芬32首奏鸣曲中的第17首,也恰恰是1802年贝多芬不幸地患上了耳疾,失去听力对于一个听众而言意味着无法体会音乐的美,但是对于音乐家而言,几乎意味着音乐生涯的断送,突如其来的沉重打击无情地摧残着贝多芬的精神和意志,但是贝多芬在这个无声的世界里并没有绝望,一个安静的世界反而让他更加坚强,更加激发了他的创作欲望和灵感,他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在强大的意志力的支撑下,这部震惊世界的《暴风雨》奏鸣曲横空出世。这首奏鸣曲情感丰富,震撼人心,也正是贝多芬创作期间复杂心情的真实写照。《暴风雨》奏鸣曲全篇包含三乐章,描写了暴风雨经过的完整过程,即暴风雨来临前、暴风雨进行中以及暴风雨过后三个阶段,曲子的感情表达酣畅淋漓,具有强烈的幻想色彩,给人丰富的想象和感知空间,作者稳重而成熟的独特个人魅力得到了充分的彰显。

二、浅析贝多芬《暴风雨》奏鸣曲的曲式结构、情感特征及艺术风格

(一)曲式结构以及分析

A 连接 B A’

(1-90) (91-96) (97-146) (147-232)

1.呈示部[1-90]

呈示部中的[1-6]小节具有比较明显的控制,属于扬抑格, 第[7]小节以后的乐句同样也是抑扬格, 进而稳定地发展到第[21]小节由主部主题自然地进入。根据平衡原则要求,要恰当控制渐强和渐弱的比例,弹奏时力求准确无误。第[41]小节的副部主题体现在了a小调上,这种对比一直持续到第[121]小节,并且一直持续到第一乐章的高潮部分。

2.展开部 [97-146]

广板部分的四分音符实际上等于快板的二分音符,所以必须要特别注意两手交替弹奏的技巧。

3.再现部 [ 147-232]

再现部虽然在力度方面作了一定的改变, 还是不难看出和呈示部是遥相呼应的, 这也使得呈示部和再现部形成了统一而又具有变化的特点。尤其在第[147]小节再现的地方, 作者在此处特别备注了一句演奏提示:要有表情地、纯朴地延长快板的出现。而在第[163]小节的快板中,就可以适当地提速。

(二)曲式结构以及分析

A A’ 尾声

(1-38) (43-80) (80-103)

1.呈示部 [1-38]

整个呈示部有限度地表现出了一种音乐的宁静感。 在第[17]小节的左手声部在弹奏时要注意弱化但必须清楚明了, 而到了之后的第[22]小节要表现出渐强的效果。

2.再现部 [43-80]

再现部中,从第 [43]小节开始, 随着织体的改变, 产生出新颖的流动的低音线条, 贯穿整个再现部。再现部在形式上类似呈示部,将主部主题进行装饰, 并加入了华丽的琶音。

30尾声

在第[96]小节出现的sf和p的对比, 让此乐章进入最后的尾声。在[100]小节左右手交替中旋律同时渐强, 使结尾的戏剧性扩大,让不安的心灵重新获得了平衡, 复苏了对美的憧憬。

(三)曲式结构以及分析

A B A’ 尾声(1-90) (91-214) (215-318) (323-399)1.呈示部[1-90]

贝多芬在这个乐章充分运用了想象力和创造力,主部主题是一个补充乐段的合体。十六分音符急速回转,基本动机是以 (A、F、E、D)四个音为构成的, 要弹的比较温顺。副部主题在第[43]小节明显地体现了民歌音调, 充满了一种激烈的动荡。

2.展开部[95-214]

展开部巧妙的运用明暗的色彩,运用了离调, 使情感的状态达到极限。两个主题的展开找不到片刻的停顿,充满了一往无前的精神,以及永不停歇的志气。频繁的转调、离调等运用都是在小调中进行,大调的介入只是非常短暂的出现,充满了悲剧性的艺术思维。

3.再现部 [215-318]

再现部主题从第[215]小节起,也运用了离调的手法,结尾虽然没有清楚的结论,却在人们心中留下明净的悲哀痕迹,保留着一股前进的力量。

3.尾声[323-399]

同样使用了主部主题的材料,第[349]小节开始出现明显的力度变化,仿佛在为悲剧性的终曲做收场。第[385]小节速度至终不变, 让音乐悄悄消失。第[399]小节嘎然而止似的弱结尾令人遐想,这里要能够做到旋律流动的平衡。

三、结语

本文从情绪情感、曲式结构等方面对贝多芬《暴风雨》奏鸣曲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每一个作曲家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对于不同时期的音乐作品,首先要对其基本知识有比较深入而系统的研究,从而能在宏观上准确把握作品的风格,在微观上把握住细小的知识点。唯有如此,方能获得更加完美的演奏效果。

[1]武君.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演奏研究[J].青岛大学学报,2005(3).

[2]陈岚.浅论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暴风雨》[J].黄河之声,2010(11).

[3]郑兴三.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研究[M].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

[4]阿·鲍·戈登威捷尔.贝多芬32首奏鸣曲注释[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

董星汝(1991—),女,汉族,临沂,学生,硕士研究生在读,济南大学,音乐。

猜你喜欢
呈示部曲式暴风雨
暴风雨后 玉米淹水或倒伏咋办
变体曲式的“再变”及结构范畴的结合
浅析奏鸣曲式的戏剧性
The Storm暴风雨
传承与引领
论并列曲式的审美特征
暴风雨
舒伯特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呈示部和声结构分析
“共性写作”时期的非典型曲式中的典型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