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手机出版传播路径探析

2016-02-03 08:44杨青山钱晓燕
传媒 2016年15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物质

文/杨青山 钱晓燕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手机出版传播路径探析

文/杨青山钱晓燕

受现代社会科技与经济发展,以及文化观念变化等因素的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面临着空前的危机。传统的传承方式亟需改革,应使之与现代先进的数字储存技术相融合,多管齐下,共同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传承。手机报、手机广播、手机视频、手机动漫等传递方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传承提供了新的发展模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手机出版融合发展

因深受人文和自然环境的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其自身的生态场和独具特色的个性,地方民族文化特色和原生态特性浓郁。无论是家族式、师徒式,还是学堂式,在传承上主要都是以传统的口传身授方式为主,如果像其他产业形态一样进行大规模的市场化发展,将会失去其作为“非遗”的价值,这是历史形成的,也是自然形成的。鲜明的独创性和经验性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可能在当代社会进行广泛传播,加之其赖以生存环境的破坏,传统的传承保护方式已变得举步维艰,甚至出现了难以为继的情况,着实令人担忧。近年来,虽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加大了保护力度,同时结合旅游市场大做文章,进行了包括建立艺术馆、传习馆、数字博物馆等多种尝试,但整体效果一般,不少“非遗”仍存在消亡的危险。

随着我国信息通信业的发展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手机出版成为一种新的传播形式。其注重内容的创意,将内容以声音、图片、视频和文字等多种形式移植到手机媒体中,这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进一步传承和开发利用具有很大的启示,利用手机出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或许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一、手机出版可打破传统传播传承方式的弊端

随着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手机与互联网的结合成为一个重要的大众传播载体。针对手机出版,业内尚无准确的定义,一般是指以互联网网络技术为出版介质,以手机为信息接收终端,以电信运营商和内容提供商为纽带,通过手机短信、手机彩信、手机报等形式传输信息,以及无线互联网数字出版物出售、下载阅读或线下传播的信息传播行为,其表现形态为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或这几种方式的结合。手机出版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结合,可打破传统传播中的诸多弊端,带来了无限新的可能。

1.手机出版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作为网络出版的一种方式,手机出版具有随身性、交互性、节约资源、信息的加工程序简单、传播速度快等优点,且具有全球性、多媒体性、海量存储、时效性、个性化等鲜明的特征,它能克服传统纸质出版传播范围较小、形式单一的局限。将传统传承方式与现代数字出版技术相结合,促使传承方式变得更加多样化,有利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数字多媒体的形式,通过文字、图形、视频及声音等多种元素相结合的方式传播,向大众更加详细地讲解和传授,使其内涵和精髓得到更有效、更加直观地展示,更符合当下大众的信息接受方式。以数字媒体技术为基础的手机出版,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传统手工技艺品的具体制作方式进行情景再现,通过对图、文、声、像等进行标准化编辑处理、加工转化,以最为真实的形式、最为直观的方式向人们展现,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不再显得高高在上,而是融入了大众生活,使全民参与到了保护与传承的工作中。由此可见,手机出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有效途径之一。

2.手机出版可有效突破传统传播的限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面窄、无法形成有效记录、缺乏创新和适应性、传承人断层等传统传承方式的弊端,是由其传播特性决定的,而手机出版可有效突破这些限制。

首先是传播范围的限制。传统传承方式主要有师徒式、家族式及民间的文化团体等方式进行传承。老一辈手把手教和亲身示范虽原汁原味,也很完整系统,但毕竟参与人数有限,传播范围狭窄,制约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广泛传播。而手机出版传播范围广、传播效率高等,通过音视频等组合手段将一对一、手把手的传承方式移植其中,能使更多感兴趣的人有针对性地、系统性地完成“非遗”技艺和内涵的学习。事实上,2015年第十个“中国文化遗产日”的活动主题定为“保护成果 全民共享”,也意在于此。

其次是传播方式的限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师徒关系的传承和家族式继承人传承一般分为口头传承和书面传承,加之我国境内一些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所以口头性传承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一种重要方式。口耳相传虽生动灵活,但个体的大脑库存毕竟有限,记忆也没那么精准,且因信息熵减,一些精华或许流失。而手机出版可通过文字的、图片的、音频的、视频的方式进行全方位记录,并且其保存时间长,可大幅降低因口耳相传和简单记录带来的传承碎片化、易流失等弊端,使之更清晰、更完整、更有依据。

最后是传播的外部环境限制。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一些面临着失传甚至是灭绝的状况,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冲击,许多具有民族特性的非物质文化受到破坏;二是过度追求经济效益使得诸多非物质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不注重自身独特性的保护;三是寻找合适的文化传承人困难,许多年轻人不愿意接手传承接力棒。手机出版因更符合现代人的阅读和学习习惯,可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结合起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适应性、影响力大大增强,并使之创新发展,进一步带动、促进其在全社会范围内的认知和使用,解决传承人断层瓶颈。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手机出版中的表现形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出版业的“富矿”,但多数处于待开发状态。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依靠大众化普及传播,如四季主题剪纸、零起点学刺绣等。基于此,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结合手机出版的特性来吸引大众注意,如设计一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教你学剪纸、学刺绣等的方案,除了线下的图样,还有线上的讲解、步骤演示等,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能更鲜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2016年4月,由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策划、创意并制作的傣族剪纸动画片《圣域魔火——傣族泼水节的传说》制作完成,开辟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传承的新视阈,为传统而古老的艺术传播提供了新思路。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利用手机出版,将其内涵通过多种表现形式展现出来。

1.手机报。手机报是依托手机媒介,由报纸内容供应商、移动通信商和网络运营商联手搭建的信息传播平台,用户通过订阅手机报可以阅读到当天乃至之前的新闻内容和资讯。手机报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成为人们接触新闻信息的重要方式,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微博、微信等微传播社交平台的诞生,其业务受到严重冲击,目前只在少数领域沿用。通过手机报的形式将报纸上登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传送给广大的手机用户,成为一种普遍有效的传播方式。重庆手机报、山东手机报、云南手机报等都对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做了很好的介绍和推广,尤其是对其动态发展的把握,让大众有了新的认知和关注。

2.手机广播。手机广播具有的流动性强、私密性、贴近性等一系列特点非常符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手机广播通过声音介质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信息,在今后的发展中市场前景广阔。天津相声广播与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手主办的“2016欢声笑语校园行 非遗技艺有传承”活动,大量利用网络广播、手机广播推介,吸引了众多青年学子。

3.手机视频。随着信息碎片化的需求的来临,手机视频业务逐渐向微视频方向发展。对于传统“非遗”的传播传承来说,也是一种有效的传播方式,如邀请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传承人现场演示一项民间独有手工艺术品的制作过程,供广大爱好者观看和学习,调动大家参与的积极性,也丰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渠道和传承方式。优酷网、爱奇艺、乐视视频、腾讯视频等有多部国家级“非遗”视频的展示,并在逐步推向手机视频。

4.手机动漫。随着网络的进一步普及和发展,手机动漫市场已成为资本角逐的兵家必争之地。动漫产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一国文化实力的竞争,我国是一个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家,充分发挥动漫融合剂的作用,将手机动漫与传统文化相融合,丰富动漫内容的同时进一步拓展了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植于动漫产品的创作之中,让其传承生生不息。如《走马民间故事》《秋江》等动画片已做了很好地尝试,如何结合手机动漫让其扩大效益还需进一步研究。

随着无线网络的不断进步及手机功能的升级,文字、图片、视频、动画编辑操作等将会得到普及和变得更加容易,在智能手机移动多媒体终端的发展之下,无论手机传播方式进行何种形式的变革和演化,内容供应商均要以产出内容价值最大化为关键,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以各种形式植入到手机媒体中,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开拓更加广阔的空间。

三、结语

手机出版虽然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传承带来极大便利,增加了传播渠道,增强了文化影响力,但也不能偏执于手机媒体传播,传统的纸质版书籍虽然流通速度慢,信息更新慢、也不太利于长久保存,但其文字严谨、内容扎实等优点。随着媒体融合进程的加快,手机出版作为一种融合了现代数字出版技术并具有网络出版属性新型传播模式,也会更加深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一直以来备受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在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传承和发展规律下,国家会进一步加强传统媒体出版行业和手机媒体之间的融合发展,以开放式的心态接纳新兴媒体参与国家文化战略的构建和实施。

整体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手机出版传播模式之间的切合度并不是十分完善。从手机出版自身的因素来说,技术变革、人才需求,以及可能涉及到的利益分配等都还需要一一解决,媒介融合不是一蹴而就的,还需要一个过程去达到彼此之间的有效融合。手机媒体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自己独特的发展个性,在充分尊重二者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全面了解和分析二者的特性,把握好它们之间的互动联系,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不断探索传播传承的新路径,才能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媒介的引领之下得到更好地传承与保护,重新焕发勃勃生机。

作者单位云南财经大学传媒学院

本文系云南财经大学科学研究项目“新媒体视域下云南少数民族剪纸传播传承研究——以德宏傣族剪纸文化为例”(项目编号:YC2015C06)的阶段性成果。

[1]吴道友.3G时代中国手机出版产业的现状及关键问题分析[J].中国出版,2010(14).

[2]蒋小花.数字化环境下图书营销路径探讨[J].中国出版,2013(15).

[3]郝振省.2009-2010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9.

[4]曾倩雯.图书出版如何与手机出版联姻[J].出版参考,2009(03).

[5]毕昱.3G时代的手机出版和传统出版[J].出版发行研究,2009(05).

[6]匡文波.手机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宏微结合识物质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Tough Nut to Crack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