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模式下通识教育课程创新教学模式研究*——以中国古典小说鉴赏为例

2016-02-06 04:59
山西青年 2016年1期
关键词:微课模式通识教育

金 霞

湖北大学知行学院,湖北 武汉 430010



微课模式下通识教育课程创新教学模式研究*——以中国古典小说鉴赏为例

金霞

湖北大学知行学院,湖北武汉430010

摘要:文学类通识教育课程主要的目的是提升大学生的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通识教育课程面对的学生不分专业和年级,引进微课模式是希望帮助学生能够在课下更好地进行课堂内容的复习和消化吸收,用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使同时教育课程能够更好地发挥其功用。

关键词:通识教育;微课模式;古典小说鉴赏

通识教育起源于古希腊、古罗马自由教育的思想。工业革命后(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迅速发展,知识总量剧增,学科领域和职业分工不断分化,专业教育在实用主义的催化下开始盛行并对以古典人文学科为核心的自由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这一矛盾的背景下,在自由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冲突中,通识教育逐渐走上教育的舞台。[1]

《中国古典小说鉴赏》课程是文学艺术类通识教育课程中比较重要的的一门。但是这门课程有一个特点就是,课程的信息量巨大,并且需要学生在课下能够辅助以小说文本的阅读才能有效性地真正实现课程的教学目的。如果学生课下不阅读小说文本,课程的教学效果是非常差的。比如,《水浒传》中,英雄好汉的故事如果不熟悉,没看过,老师讲解人物分析的过程,很多学生就不知所云。但是,由于古典小说均为长篇小说,每部书多达几十万字,要求学生在短短的一学期之内全部读完也不现实,所欲这门课程引入微课模式的主要目的是方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

接受通识教育课程学生的水平也是良莠不齐的。笔者是文学院专业从事古代文学课程教授的专业老师,对于中文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在上明清小说戏曲的课程之前已经接受了系统的文学方面课程的教学,比如文学理论、美学、古代汉语等,对于小说鉴赏有一定的相关认知。而通识课的学生因为全部来自非文学专业,在此之前没有任何关于文学专业系统的基础知识,如果简单的将汉语言专业文学史的关于小说的内容复制到通识教育课程的课堂上,显然是不合适的。比如讲解《红楼梦》人物形象分析,黛玉常常会和《西厢记》里的崔莺莺、《牡丹亭》的杜丽娘作对分析,对中文专业的学生来说,因为前面的课程里面已经系统学习过《西厢记》和《牡丹亭》,对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非常清楚,这样的对比分析,老师可以讲得很轻松,学生也可以理解的很轻松。如果是给通识教育课程的学生这样讲,学生恐怕不知所云,因为大部分学生是不知道崔莺莺和杜丽娘是什么样的人物。如果能将微课模式引用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是可以解决学生水平不齐这一问题的。

"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因此,"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引入微课模式,对《中国古典小说鉴赏》的通识教育课程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方便没有事先看小说的学生记录重要的知识点,在课后阅读小说后再回放该知识点,强化记忆的同时可以巩固课堂的记忆

因为古典小说大部分为长篇小说,老师会用一到两周讲完一部小说,而学生们如果事先没有阅读该小说的,可以在课后再阅读,这个时候如果对照微课,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去理解小说的重难点内容,课堂上没有听懂的或者完全不理解的可以和小说内容对照着再去复习和强化理解。

二、古典小说的阅读和欣赏反复的强化和记忆知识点,微课的引入可以帮助学生们阅读之后对于没有理解的知识点进行回放,或者反复进行理解

小说的阅读是一种体验性的感受行为,读者会在阅读的过程中加入自己的人生体验,所以每个人的阅读感受都是有差异的,有些经典的小说需要多次反复的研读才能够真正体会到其中的妙处。所以,微课的好处在于能够满足学生们多次反复阅读之后带着自我感受和体验再去对照老师的讲解理解小说的意义。

三、通识教育课程是选修课,课堂上老师很少提供练习的机会,微课中却有大量的练习让学生们训练和了解自我对于小说熟悉和掌握的情况

作为通识教育课程,课时量均少于专业必修课程。比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古代文学课程,一般是四学期288课时,而古典小说鉴赏的通识教育课程只有半学期,36课时

或者72课时,所以老师一般在课堂上没有太多的时间让学生做练习去巩固所学的知识点。微课里面却可以布置很多的练习,方便学生自我测试,是否能够掌握相应的知识点。

通识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更是一种教育目标,它不仅能提升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还更加关怀学生的精神建构和精神成长,让学生在健康、和谐、愉悦的环境中去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人格的完善[2]。微课可以作为同时教育课程授课过程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可以更好地促进通识教育课程的教与学。

[参考文献]

[1]龙跃君.现代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研究[M ].湖南大学出版社,2013.24.

[2]于淑秀.大学通识教育研究[M ].北京:九州出版社,2014.72.

中图分类号:H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01-0032-02

基金项目:湖北大学知行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微课模式下通识教育课创新教学模式研究——以中国古典小说鉴赏为例》(项目编号:JY201406)。

猜你喜欢
微课模式通识教育
微课模式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微课视角下的初中数学翻转课堂教学研究
基于微课模式的高中数学教学策略研究
通识教育背景下行政文秘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实践
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在高校通识教育中的作用探析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信息技术课堂微课教学方法研究
探究微课在小学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教务管理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