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颂师德 大爱无痕铸师魂——论传统师德的发展进程及新形势下的师德修养

2016-02-06 04:59宋雨露
山西青年 2016年1期
关键词:修养师德新形势

宋雨露

陕西艺术职业学院,陕西 西安 710000



上善若水颂师德大爱无痕铸师魂
——论传统师德的发展进程及新形势下的师德修养

宋雨露

陕西艺术职业学院,陕西西安710000

摘要:中国优秀传统师德纵贯华夏三千余年,在世代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具有浓厚民族特色和内容丰富的师德思想。中国古代教育家们都相当重视教学相长、以身立教、尊师爱生的优良传统。这些思想对于现代教育有很高的借鉴意义。当代中国正处于一个崭新的时代,在这个新形势下也对师德修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坚守信仰,关爱学生,以身作则,使教书育人成为终身不变的追求。

关键词:师德;新形势;修养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而攻坚强莫能胜之。”①最高境界的善行莫过于像水一样,泽被万物,与世无争,总是处在一个不为感知的地方,但是他的来势汹汹,无坚不摧,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它。在道家的学说中,水是最至善至柔的,它总是在默默的滋养万物,却不求名利。教师的事业正像是善利万物的水,润物细无声;包容万物,与世无争;当其汇入江海的时候,却又是波涛滚滚,一泻千里。教师的事业正是如此平凡而伟大。

“大音希声,大爱无痕”,最大的声响恰恰是悄无声息的,最伟大的爱恰恰也是没有痕迹的。教师对学生的爱正是这种大爱,不声张,不浮夸,不彰显,却最无私,最持久,最深沉。如涓涓细流,如春风拂面,滋润万物,复苏生命,却不留任何痕迹。这种“大爱”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无私奉献、不求给与回报的。

一、中国历史上早期的师德风范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这一点是亘古不变的。从上古开始,知识就为人类开辟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之路,让人类和动物区别开来,而教师正是打开这扇大门的引路人。

教师这一职业出现的很早,上古时代就已经存在了,不过那个时候的教师职业定位是什么,师德是什么,就无从考究了。传说在尧舜时期就有了教师这一职业,不过那时候称作“司徒”,比起现在的教师,那时候的教师更像是一种官职。究其字面意思,“司徒”应该是管理和教育徒弟的意思,其职能和现在的教师是一样的,负责民众的教育。

那么教育的内容是什么呢?古人认为,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解决人身边的事,处理五种人际关系,即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些人际关系,是人降临在这个世界上不得不面对的,是顺应着人的天性的,也是符合自然规律的。可以看出这正是教育的本义,也掀开了人类文明的历史。中国教育的源头也不是简单的“传道,授业,解惑”,而是以教育人为目的的。古代的圣贤认为,教学生如何做人才是教育的初衷所在,教育的落脚点也应该在育人上。

那么古代对教师又是如何要求的呢?《书·舜典》在中国教育史和文化史上就提出了一个很重要、很值得研讨的命题:“敬敷五教”,这不只是对教育内容的限定,也是对教师的要求。“敬”指的是教育者的态度,指的是要有责任心;“敷”指的就是教育者的使命了,指的是要的传经布道,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从史书的记载中可以看出,那时候的教师,确实具备了这样严格的标准。据《帝王世纪》记载:“舜为尧司徒,支孙氏焉。”②舜曾为尧时的司徒官,负责管理民众、土地及教化等事情。舜是以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而闻名于世的,他年轻的时候受到继母和兄弟的陷害,脱险之后并没有记恨于心,而是以德报怨,这些故事还载入了《二十四孝》。可以看出,那时候对教师德行最为看中,尧也是因为这一点才发现的舜并让他担当司徒一职,他果然能以天下为己任,创造了一幅祥和安宁的太平景象。可见那时候的教师,仅拥有高人一筹的才能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自身的修养和品格,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德才兼备了,这恐怕就是中国历史最早的师德风范了。

中国传统的师德教育已经有千余年,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其实诸子百家也都是职业教师,其坐而论道的师德风范吸引了一大帮追随者。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就是被奉为“万古师表”的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他提出了“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思想,提出了对待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教学方法,教育面前是人人平等的。孔子非常重视知行合一,注重自身修身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正因为孔子的这种以身作则、言行一致的精神才能吸引众多的追随者。如果说中国历史上只出现过两个半贵族,那么第一个就是孔子及其门人了,第二个是张天师及其追随者,第三个才是帝王将相。想必这种贵族指的就是一种精气神儿,一种至高的精神境界,教育者身上的这种贵族精神也影响着他的学生。孔子的学生子贡是这样评价孔子的——“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这也是儒家学说里做人的最高境界“仁”了,孔子对学生及后世的影响都浓缩为“仁且智”,这也可以说是古代教育者的师德风范和人格境界了。

可见,我国自古以来的教育家都非常注重教学相长、言传身教,强调自身修养的提高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师者,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德高身正、严于自律,从自身做起,修身养德,才能做好教育工作。这些思想对于我们当前形势下的教育也有着很大借鉴意义。

二、当前师德面临的形势

(一)信仰缺失

信仰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是人的精神动力,19世纪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指出:“一个社会要是没有这样的信仰,就不会欣欣向荣,甚至可以说,一个没有共同信仰的社会就根本无法存在。”回首昨日,自己还是一名象牙塔里幼稚的学生,对未来充满不切实际的幻想,也像所有书生意气的学子们一样,幻想着自己离开校园后能够大展宏图,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时至今日,离开学校已经两年,成为一名平凡的老师,每日湮没在最平凡的工作当中,也曾经一度怀疑过自己的信仰。现代社会人类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的满足,人类的精神家园却比以前更贫瘠,进入了一个信仰缺失的年代,信仰危机也成为很多老师面临的问题。

(二)育人意识淡薄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育人,育人也是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现代教育的模式却经常背离这一初衷。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塑造人,培养人,很多院校现在追求的是知识的灌输、就业率的提高,也会使教师的育人意识淡薄。只注重课堂教学,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知之甚少;只注重教授知识,没有以育人为己任;只注重智育,忽略德育。我在学校从事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时候也会流于课堂上简单的说教,没有从学生的生活出发,没有使这门课程成为指导他们生活的工具,思想政治教育更是一门以育人为目的,给学生以正能量的课程。一名优秀的教师绝不是简单的“教书匠”和传播知识的“工具”,而是学生灵魂的导师和道德的领路人。现阶段由于过度的扩招和高校岗位竞争压力的增大,学生管理上的教、管、导分工,造成师生之间的沟通越来越少,加之教师评价体制和学生管理体制僵化,部分教师把自己定位为业务教师,只注重给学生传授具体的专业技能,忽视学生思想品德的培育,而把育人的职责完全推给学生辅导员和思想教育工作者。

(三)没有重视为人师表的作用

教师的魅力不只来自于渊博的知识,非凡的组织才能,卓越的见识,还来自于自身高尚的道德品质。如果在教育活动中言行不一,随心所欲,缺乏自我约束力,就很难得到学生的信服。

三、新形势下师德修养的新要求

进入21世纪的今天,世界格局的飞速变化,中国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教师这个职业依然存在而且发展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在这个新形势下,教师这个职业和其它职业一样,都面临着艰巨的挑战。作为一个新时代的教师,对师德修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做有教育信仰的教师

信仰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是人的精神动力。作为一个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一直秉承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德要求,一直信奉着“没有不好的学生,只要不好的老师”的信条。教育是需要信仰的职业,也需要有教育信仰的教师,有信仰的老师才能在教育工作中找到自己的价值,从这个职业中体验到人生的幸福。这也符合马克思所说的“我们在选择职业时所应遵循的主要方针是人类的幸福和自我完善”。教育的过程本来就是人与人心灵的沟通,教育信仰本身就是一种教育的力量。

(二)做有“大爱”的教师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育人,传授知识只是一种途径,我们现在所倡导的“以人为本”,就是一切要从学生出发,学生才是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育的本身就是爱的教育,这就需要在教育过程中发自内心的爱每一个学生,让学生体会到这种爱,爱优秀的学生是每个人的本能,只有关爱每一个学生才是真正出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提过,爱就是给予,只有通过“给”才能体验到自我的力量,爱的形式就包括关爱、责任心、尊重和了解。

在教育过程中,需要的也正是这种给予,首先需要对每一个不同个体予以了解,对于陕西艺术职业来说,我们所接触的学生都是个性鲜明、活力四射的,不同专业的学生,个性也是不尽相同,比如美术系的学生沉默一些,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器乐系的学生又比较开朗大方,喜欢和老师攀谈;戏曲系的学生就比较成熟了,很配合老师的教学活动。其次就是要有责任心,这也是爱学生的一种体现,教育是影响学生一生的活动,教师的责任心非常重要;还要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只有做到这些,才能真正关爱每一人学生。故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而“精神空虚、思想枯竭、志趣低下、愚昧无知等绝不会焕发和孕育出真正的爱”。陶行知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相信每个生命的希望和珍贵,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聪明的火花,都是可造之材,都值得自己花费心血去培养。教师的关爱就是相信每一个生命的神奇,每个个体都不是人类的样品和标本,每个人都是独特性的展现和实例。作为教师,我们无条件地相信每一个学生,爱每一个学生,既爱学优生也爱学困生,既爱学习中等水平的学生也爱道德高尚的学生和曾经有过失的学生。爱所有的学生,爱学生的所有方面,没有学生可以放弃。有人说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大音希声,大爱无痕”,教师的爱,就是这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无私奉献、不求给与回报的“大爱”。

(三)做以身作则的教师

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只有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为人师表,才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这样的老师,学生才会真正的信服他。一个只是要求别人而自己无法做到的老师,学生很难从心里接受他、认可他。人们把教师比喻成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大家学习的楷模,正如俄国教育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教师把学生培养成什么人,自己就应该是这样的人。”教师平时的一点一滴,包括他的思维习惯、行为习惯、性格特点、心态都可以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教师在和学生的接触中,他的为人处事都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我们经常教育学生要讲社会公德,然而如果教师身不正,那么学生当然就虽令不从。所以,要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就必须严格要求自己,自我反省、自我监督、自我教育,即“自省慎独”,就是要讲求他律和自律相结合。他律是教师进行师德修养的外在动力,自律是进行师德修养的内在动力,而师德修养更重要的是自律,做到防微杜渐。

陶行知说过:“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把你和学生的生命放在大众的生命里,这才算尽了教师的天职。”高校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人类文化的主要传播者,人类智能的积极开发者,应以为国家和民族振兴而培养优秀人才为己任,爱学生,爱教育,孜孜不倦,精益求精,使教书育人成为终身不变的追求。

[注释]

①道德经.第八章.中华书局,2006.9.

②皇甫谧.帝王世纪.齐鲁书社,2010.1.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43.

[2][美]埃里希·弗洛姆.爱的艺术[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292。

[3]道德经.中华书局,2007.

[4][苏]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5]Williams,R.Culture and Society.Harmondsworth:Penguin,1963.

[6]陈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教育[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6(05):118-119.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01-0196-02

猜你喜欢
修养师德新形势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德的实践思考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
以士之道升修养
以自身经验分析儿童舞蹈教育工作者的必备能力与对策
论新形势下政工干部的修养
企业政工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新形势下“管理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新形势下班集体建设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抗震救灾中的师德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