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科参与地震医学救援的经验与思考

2016-02-08 09:27肖建坤庄庆仁曾国彬涂致远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16年7期
关键词:放射科伤员救援

肖建坤,庄庆仁,曾国彬,涂致远

放射科参与地震医学救援的经验与思考

肖建坤1,庄庆仁2,曾国彬2,涂致远3

地震可造成全身多部位损伤,放射检查在地震伤员诊断、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评估中有重要意义。笔者总结放射科参与地震紧急医疗救援工作的经验,思考在地震医学救援中提高反应速度和救治效率的对策,为放射科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地震应急放射检查决策提供参考。

地震;放射学;医学救援

中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地震造成的伤员以骨折及多部位闭合性多脏器损伤为主。放射检查在地震伤员的诊断、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评估中具有重要价值[1]。目前,各个医疗机构都有建立针对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案,部分机构还设有地震救援的专项应急预案。笔者结合地震救援经验及专项地震救援演练,总结放射科在地震医疗救援工作中的经验和遇到的问题,思考如何提高反应速度和救援效率,从而加强并改进地震应急放射检查工作。

1 地震发生时及震后的应急措施

1.1 地震发生时 各检查科室医务人员应立即停止一切检查,就近切断仪器电源并快速、安全地转移患者,有序组织全体人员通过安全通道疏散至安全地带。在抵达安全地带后,立即采取有效措施,稳定患者病情及家属情绪。科室领导组织对人员进行清点并主动与医院管理部门取得联系,获得地震相关信息并汇报人员伤亡情况;通知科室全体人员待命,组建应急管理小组。

1.2 震后积极开展工作 与建筑部门确认医院建筑结构安全后,一方面由部分医务人员护送患者到医院指定区域并与相关科室人员进行交接。另一方面由放射工程人员进入检查室了解设备受损情况,组织进行快速、全面抢修。完成所有检查工作后,科室全体医务人员返回工作场所,恢复放射检查工作,科室转为地震救援与日常医疗同时进行的双轨运作模式。

1.2.1 合理分配科室医疗资源 医务人员重新划分工作区域,布置工作岗位;科室重新规划检查区域,根据科室检查仪器配置情况及伤员人数,将离急诊区最近的X线机及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 CT)机作为地震伤员检查区。地震重伤员往往涉及全身多部位、多器官,多排螺旋CT检查速度快,对损伤的综合诊断价值高,有助于地震伤员的筛查和分类治疗,有条件科室可以适当增加CT机数量。将一半医技人员安排在地震急诊医疗班,实行24小时轮换值守。同时减少门诊及非急诊检查人数,避免过度负荷。科室安排放射工程人员与仪器厂家支援人员共同做好设备维护,及时排除各种故障,保证仪器正常24小时运转。

1.2.2 设置规范、统一、流畅的诊疗流程 地震救治中坚持“危重者优先,救命第一”的原则[2]。放射检查同样坚持“急危重患者检查优先,重要部位检查优先”的原则,要做到尽可能少搬动患者,实现“一站式”检查。为此,应设立合理的地震应急放射检查流程,开辟地震伤员专用放射检查绿色通道:放射检查指令→分检员迎检伤员到检查室→接诊人员交代病情→摆体位→放射检查→放射质量判断→护送伤员→放射诊断。每个流程安排1名主管人员负责监管运作状态并根据具体情况及时沟通,动态调整。安排住院医师根据伤情轻重决定患者检查顺序并维持秩序,避免造成混乱。技术组组长负责放射检查质量控制,时刻监控患者检查信息无误及扫描质量。主治及以上职称医师负责审阅报告,确保诊断及时、准确。

1.2.3 加强感染管理 注重检查区的消毒,避免交叉感染:检查中应使用一次性检查床单,对污染物进行及时清理;对检查设备要及时进行消毒;对于感染伤员建立隔离放射检查区,与相关科室建立感染检查通道。

1.2.4 充分利用现有优势资源和有生力量 救援工作中,当短时间内接诊大量伤员,放射科将面临严重的人员紧张、人力短缺等问题,可考虑利用现有进修生、实习生、医学院高年级学生等有生力量,通过训练有生力量,以期分担大量基础性工作。这些有生力量优秀且易于管理,可组成志愿服务队并分派到各个岗位,比如维持候检区的秩序、协助搬运伤员、摆放伤员检查体位等。

1.2.5 开设远程会诊 震区放射医师人员较少,地震伤员人数多、伤情复杂、检查量大,有条件的科室在相关部门的帮助下,可以开通远程影像会诊中心。在实际运作中,影像会诊中心不仅能会诊疑难病例,还可以通过网络系统直接诊断现场大量伤员,加快震区放射诊断速度,为伤员救治赢得宝贵时间。

1.2.6 总结数据,完善后期善后工作 建立完善的记录机制,包括检查伤员的人数、部位、伤情并及时进行汇总,为后期伤员治疗复查做准备。合理安排人员轮休,提供有力后勤保障,做好伤员及救援人员的人文关怀,及时进行早期心理干预,为长久攻坚战做好准备。

2 灾害现场开展应急放射检查的做法

2.1 人员挑选及仪器配置 地震灾区现场情况复杂,物资短缺,各种设备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救援人员在这种艰苦条件下既要保证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还要实现自我保障,因此必须指派具有“一专多能”放射检查专业人员担当一线救援重任。灾区救援的主要任务是发现并解救幸存人员,且受条件限制,不宜进行精细放射诊断,因此在仪器配置方面,笔者推荐采用车载移动数字化X线机。该设备体积小,可以采用车载运输,适合长途跋涉进入灾区,到达灾区后可以根据需要任意移动到所需的地点开展检查;同时自身配备充电电源,对外界电环境要求低,只需连接车载电源充电即可;此外,其还具备影像信息的数字化采集、存储、传输、调阅等功能,可以满足灾区应急放射检查工作需要。

2.2 开展放射检查的重点 抵达灾区后,迅速到达指定位置展开设备,连接并调试仪器,与其他医疗小组共同构建完整的流动医院。现场按地震急救要求实施放射检查,重点包括:(1)放射检查全面准确。地震伤一般为全身多发伤,伤员难于准确表达伤情,加之批量伤员,放射检查应尽可能详细,避免疏漏。(2)避免二次损伤。搬运伤员时动作要轻柔、准确,不可强行拖拽受伤关节。可以通过移动X线球馆实现同一体位多部位多体位的放射检查,从而减少对伤员的搬动。(3)清除体表异物。地震伤员的体表及衣物会存留较多异物,受伤部位常有外固定物,应尽量去除靶部位的异物,提高影像质量。(4)缩短检查时间。地震伤员病情危重,时间就是生命,应尽量缩短检查时间。(5)避免交叉感染。检查中应该使用一次性检查床单,检查前后进行消毒。医务人员也要加强自身保护。(6)加强人文关怀。检查过程中,医务人员态度要严肃,避免使用刺激伤员心灵伤痛的语言,并尽量宽容处理部分伤员的过激行为。

3 思 考

3.1 以人为本,信息公开 人员生命安全是重中之重,地震发生时,医务人员应熟悉工作环境,有责任和义务第一时间带领患者及家属逃生。在返回工作岗位前,必须有专业的建筑安全评估人员对科室建筑结构进行安全评估,同时必须在设备工程人员确认医疗仪器设备运转正常后方可开展检查工作。医院管理人员必须及时向全体工作人员公布最新地震信息及救援进展情况,避免各种流言造成不必要的恐慌,影响医疗救援工作的正常进行。

3.2 统一指挥,明确职责 对应急预案要严格执行,每一个环节都要做到有专人负责,责任落实到个人,实行责任追究制度;放射科地震应急检查流程只是医疗机构地震应急救援工作中的一个环节,因此,放射科既要做好本职工作,又要密切地配合相关部门,在全院统一指挥小组帮助下,顺利开展整个地震应急医疗救援。

3.3 控制感染,消毒到位 地震伤员大部分都存在开放性伤口,不少伤员伤口有不同程度感染,如气性坏疽等特殊感染,在放射检查一开始就应该得到重视和管控。放射科应该与医院管理部门通力合作,准确分检,建立感染隔离检查区,严格消毒措施,尽可能避免在放射检查中出现交叉感染。

3.4 平战结合,奖惩分明 放射科指定人员和设备作为医院灾害救援队的重要组成部分,定期或不定期配合医院开展一定时间的适应性训练。通过设定不同地震等级响应机制,进行野外流动医院建立训练,搭建野外医疗救援帐篷,合理摆放仪器设备,发电通电,熟练连接调试仪器,模拟检查、抢救各种类型地震伤病员。训练要尽可能做到贴近实战,总结经验,发现不足,从而提高应变能力及完善各项后勤保障能力。科室定期进行地震灾害救援专题教育,开展专题讲座,提高忧患意识。科室还应该设立奖惩制度,对平时训练表现优异人员,以及在地震应急救援中表现突出的医务人员给予合适的奖励;对在地震应急救援中退缩的、渎职的人员给予严厉的处罚。

3.5 合理检查,重视防护 一线灾区移动X线设备的放射防护相对简陋,往往难以达到要求,因此要合理的安排检查空间,操作人员要合理的设置仪器参数,同时穿戴铅衣、铅帽等必要的防护设备。地震有可能对原有的放射防护设施产生破坏,造成工作人员及非伤员受到电离辐射损伤。灾后过度期应该对X射线诊断设备性能、放射防护进行检测。灾后重建要按照《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 (国务院令第499号)、《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辐射安全许可管理办法》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第31号)等规定,及时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办理辐射安全许可证等有关手续。

3.6 完善预案,规范培训制度 地震灾害具有不可预测性,破坏力大,必须建立完善的相关预案,平时根据预案开展一定时间、不同等级的训练。预案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6.1 完善的指挥体系 根据不同地震级别建立统一有序的指挥体系及职责: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抗震救灾指挥部→医院地震应急医疗管理小组→放射科应急指挥小组[3]。

3.6.2 明确的应急工作流程 放射科依据地震应急分级响应机制,启动应急程序,进入地震放射应急检查状态。设立分级工作流程,组建放射科应急医疗团队,根据不同程度和规模的地震,科学化设立不同的应急工作流程。主张建立以一支核心应急小组为基础,及早组建包括管理人员、医务人员、医技人员、工程人员、后勤人员在内的应急放射检查团队。在应急小组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响应等级,制定不同工作流程,应急团队规模及人员相应进行动态变化,尝试建立模块化方式。模块化地震医疗救援队使救援组织形式和保障方法更加灵活、实用;可以适用不同震情,不同情况下完成不同的地震应急医疗救援任务,并使之进一步适应其他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医疗救援的需要[4]。

3.6.3 规范的培训制度 建立规范化培训和演练机制对应急小组成员进行培训,围绕地震灾害医学救援任务特点,定期进行一定时间地震应急演练。演练必须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在演练中发现应急预案或应急工作流程的纰漏与不足,及时纠正。军队应急医学救援力量具有反应快、现场救治娴熟等优势,建立军民一体化救援系统,有利于在灾后黄金时间赶赴现场实施救援[5]。

我国是地震灾害多发国,地震灾害应急医疗救援水平的高低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在地震应急救援中,快速开展放射应急检查能及时明确伤员伤情,为最快抢救伤员赢的黄金时间。只有未雨绸缪,防范未然,深入研究和解决地震应急放射检查救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不断自我提高,才能打造一支人员精干、技术精良、设备齐全、反应迅速的全天候专业化应急医疗救援队伍,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对灾区广大人民群众造成的伤害。

[1]张华山,邓建永,刘贵安,等.放射医学在特大地震伤员诊治中的应用价值[J]. 西部医学, 2009, 21(12):2112-2113.

[2]唐甫斌,浦金辉,张 壁,等.地震伤员的处理原则[J]. 创伤外科杂志,2007,9(3):210.

[3]黄子星,宋 彬,陈卫霞,等.从汶川地震谈放射科地震应急机制的建立[J].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10, 44 (10): 1104-1106.

[4]庄庆仁,曾国彬,涂致远. 基于军队医院卫勤应急分队构建模块化地震医疗救援队的设想[J].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15, 3(8): 460-462.

[5]陈晶波,庄庆仁,曾国彬,等. 构建省级军地联动灾害医学应急救援队的几点思考[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14, 9(2): 142-143.

(2015-10-21 收稿 2016-06-16 修回)

(责任编辑 潘奕婷)

Experience and reflection on the participation of the radiology department in earthquake medical relief

XIAO Jiankun1, ZHUANG Qingren2, ZENG Guobin2, and TU Zhiyuan3. 1. Department of Radiology, 2. Hospital Administration Office, 3.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Fujian Provincial Corps Hospital, Chinese People's Armed Police Forces, Fuzhou 350003,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TU Zhiyuan, E-mail: 154398518@qq.com

Earthquake can cause injuries in many parts of the whole body. Radiological examinations ca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perscription of earthquake related injuries. The author thinks about the measures of improving response speed and treatment efficiency in earthquake medical relief, which are based on the experience of radiology department participating in earthquake emergency medical relief work, hopefully providing references for emergency radiological examination.

earthquake; radiology; medical relief

R816

10.13919/j.issn.2095-6274.2016.07.011

福建省社会发展重点项目(2013Y0077) 作者简介:肖建坤,本科学历,主治医师,E-mail:38244341@qq.com 作者单位: 350003 福州,武警福建总队医院:1.放射科,2.院部,3.骨科 通讯作者:涂致远,E-mail:154398518@qq.com

猜你喜欢
放射科伤员救援
我国放射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紧急救援
武警新兵在训练的过程中训练伤急救到院内急救的救治过程
放射科专业基地入科教育的实践探讨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期间放射科应急防控管理方案的探讨
3D打印大救援
李克强 全力组织抢险救援和救治伤员
烧伤伤员综合救治卫勤保障经验
救援行动
放射科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