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霍克海默《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中的知识分子思想

2016-02-11 16:05乐,王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理论家海默葛兰西

张 乐,王 晨

(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无锡214122)

浅析霍克海默《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中的知识分子思想

张乐,王晨

(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无锡214122)

霍克海默《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中的知识分子思想包括制造和掌握传统理论的知识分子的特点及其评价,以及关于批判理论家的职责、任务及其与受压迫阶级的关系的思想。通过霍克海默在传统理论与批评理论下知识分子思想与卢卡奇、葛兰西相关思想的比较,认为霍克海默及其后人逐步背离了知识分子的无产阶级立场,最终走向了精英主义。

霍克海默;批判理论;知识分子

自人类实现脑体分工以来,知识分子逐渐成为社会中的一个独立的阶层。古今中外,很多思想家都探讨过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在《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一文中,霍克海默也对知识分子与社会的关系以及知识分子的使命进行了论述。

一、《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中关于制造和掌握传统理论的知识分子思想

1.制造和掌握传统理论的知识分子的特点。霍克海默借鉴了卡尔·曼海姆以及马克斯·韦伯关于知识分子的观点。卡尔·曼海姆认为知识分子的最重要特征就是“自由飘浮”和“非依附性”。知识分子活动不再以一种社会上严格限定的阶级独立地开展,确切地说,它是以一个社会阶层展开的,这个阶层在很大程度上并不依附于任何阶级,它从社会生活不断包容的各个领域中吸纳新生力量。卡尔·曼海姆认为知识分子可以站在中立的、客观的角度建立自己的学说。马克斯·韦伯也认为,知识分子应保持“价值中立”,与政治家截然分开,而“政治家采取‘这样那样的立场’时,应向这些人学习使用‘这样那样的手段’”[1]。也就是说,政治家应该将知识分子的学说作为自己的工具,从而影响历史的进程。基于以上观点,霍克海默认为制造和掌握传统理论的知识分子具有如下特点:知识分子是一个独立的阶层,独立于所有的阶级;知识分子的主体是大学教授、公务员、医生、律师等,是有可能掌握更多领域的资料和拥有开阔视野的人,不同于囿于某一行业的精英,如工业巨头;知识分子崇尚心灵的自由,不受政治环境的影响,是“超然物外”的旁观者,所以他们认为“真理只有一个,而正直、内在一致、通情达理和对和平、自由、幸福的追求这些积极的品质,都不能在同样的意义上归属于其他任何理论和实践”[2];知识分子自称中立和客观,因而他们的理论是工具性的,是政治家要学习的诸种手段。

2.霍克海默对制造和掌握传统理论的知识分子的评价。霍克海默认为,制造和掌握传统理论的知识分子的理论与实践是严重分裂的,知识分子在实践中不可能超然物外。“‘作为’科学家,学术专家把社会现实及其产物看作是外在于他的东西;但‘作为’公民,他又通过政论文章和政党党员或社会服务组织成员的身份、通过参加选举来对现实发挥影响。不过,他没有把这两种活动统一起来,也没有把他的其他活动统一起来”[3]。另外,制造和掌握传统理论的知识分子的思想不可能是完全自由的。霍克海默指出,心灵把意志自由作为历史的推动力量,但是“心灵若不首先被刺激和影响就不能认识这种倾向”,也不能“使这种认识成为公认的事实”[4]。这就是说,心灵的内容根本不是生来就有并且自己产生的。正如马克思所说:“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5]据此,霍克海默认为,制造和掌握传统理论的知识分子具有抽象的自我意识,他们的观念基础是“形式主义心灵概念”[6]。他们解决问题不是考虑社会条件的变化,而是要求符合逻辑、符合程序。

二、《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中关于批判理论家的设想

1.批判理论家的职责。“批判理论家的职责在于促进社会朝着一个消除了非正义的未来发展”[7]。传统理论将某个阶段的社会现实抽象化、逻辑化,将理论体系永恒化,用理论体系为现实辩护,并剪裁“不合理”的现实。正如马克思所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8]批判理论从社会关系主体出发,揭露社会弊病,使人从“被管理”的状态解放出来,“防止人类在现存社会组织慢慢灌输给它的成员的观点和行为中迷失方向”[9]。

2.批判理论家的任务。“减轻本人见解与他想要为之服务的被压迫人民之间的紧张关系,是批判理论家的任务”[10]。这就是说,批判理论家最初必须与被压迫人民(包括无产阶级)处于紧张的状态,然后再改变这种紧张状态。霍克海默认为,无产阶级改变现实的力量被强加于无产阶级的社会结构分化。但霍克海默没有进一步说明“社会结构分化”的含义,笔者推测是指20世纪以后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分离,经理阶层的形成、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工人与技术人员、经理阶层的联系日益紧密,加之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因而,工人的待遇不断提高,工作量不断减轻,工人中间出现一部分“工人贵族”。很多无产阶级变成了中产阶级,其中大部分热衷于议会斗争,热衷于福利的点滴增长。所以,批判理论家绝不能迎合无产阶级,而要对包括无产阶级在内的一切受压迫阶级的现存意识进行批判(这种现存意识就是传统理论框架下的一种小富即安的改良意识),即通过批判无产阶级“营垒内的迷惑人的、相似的或乌托邦的倾向”[11],实现批判理论与被压迫阶级的统一。

3.批判理论家与被压迫阶级的关系。在霍克海默看来,批判理论家与被压迫阶级是动态统一的关系,即批判理论家与被压迫阶级中的先进分子的动态统一,批判理论家、先进分子和被压迫阶级的绝大多数成员的动态统一。如笔者在论述批判理论家的任务时所叙述的那样,无产阶级已经被一种小富即安的改良意识所笼罩,他们早已失去革命的动力和愿望。批判理论家通过批判传统理论,改变和消除这种改良意识。就批判理论家的立场而言,批判的立场与传统理论所造成的改良立场是冲突的,因而批判理论家有自己的独立性,就批判理论家的职责而言,他们力图打破这个被传统理论统治的不合理的世界,通过揭示社会关系中人的主体性去改变现实世界,把人从奴役中解放出来。这种使命和目标与无产阶级的人类解放目标一致,因此,批判理论家与被压迫阶级又是统一的。

三、《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中的知识分子思想与卢卡奇、葛兰西思想的异同

1.相似之处。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卢卡奇认为,无产阶级已被“物化”,他们认识不到自己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处于一种“无意识”的状态,共产党就是要使无产阶级具有“阶级意识”。而这种阶级意识不是内在于无产阶级之中的,而是“被赋予的意识”,即“变成为意识的对阶级历史地位的感觉”[12]。在《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中霍克海默继承了卢卡奇的观点,坚持要用批判理论去克服实证主义的思想,而且批判理论家要对被压迫阶级的物化思想——改良主义思想进行批判,与被压迫阶级形成动态的统一关系。更重要的是,与霍克海默同一时期的葛兰西提出了“有机知识分子”思想。葛兰西认为,传统知识分子宣称自己超越社会之上,他们以教师、教士、行政官吏等为职业,但实际上“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3],没有超越社会关系之上的知识分子集团,这些知识分子都服务于某个社会集团。知识分子包括他们所代表的集体“正是以此在社会关系的总体中占有一席之地的”[14],从而“所有的人都是知识分子,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在社会中执行知识分子的职能”[15]。葛兰西认为,“有机知识分子”自觉认同于一定的社会集团,无产阶级的“有机知识分子”与被压迫群众有着血肉联系,并且具有批判性,能够以阵地战的方式逐渐让无产阶级取得文化领导权。霍克海默也认为,一切人都是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一切理论都是历史的产物。批判理论家与被压迫阶级保持着“动态的统一”关系,批判营垒内部的传统理论——改良主义。这些都与葛兰西的“有机知识分子”思想有相似之处。

2.根本不同及其未来走向。霍克海默在《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中关于知识分子的思想与卢卡奇、葛兰西相关思想虽然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也有着明显的不同。笔者认为,卢卡奇以无产阶级的立场为理论定位,以无产阶级革命为理论目标,认为无产阶级的利益就是整个人类的利益。葛兰西则突破了传统知识分子那种超越社会的精英主义立场,以社会关系考察知识分子的地位,并且强调“有机知识分子”与无产阶级有着紧密的血肉联系。通过对霍克海默的知识分子理论的考察,笔者初步发现霍克海默在《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中对于批判理论家与无产阶级的关系是若即若离的。霍克海默认为,由于社会结构的分化,无产阶级很难超越个人利益之间的对立,很难超越蝇头小利的诱惑。因此,霍克海默反对卢卡奇等人把无产阶级利益看作全人类利益的观点,强调批判理论家必须具有独立性,他们的思想与他们所属的阶级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也不受其收入状况的影响。恩格斯是个商人,但并不妨碍他成为批判理论家。批判理论家并不一定产生于无产阶级内部,一个人是否成为批判理论家与他所属的阶级无关。霍克海默虽然强调批判理论家与被压迫阶级的动态统一,但显然已经对无产阶级产生了失望情绪,这种情绪后来逐渐扩大,直到晚年。他最终认为:“无产阶级的革命冲动,早就变成了在社会框架内的现实主义行为。至少在人们心目中,无产阶级已被融合到社会中去了[16]。”从这一立场出发,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家们背离了卢卡奇和葛兰西的无产阶级立场,重新转向了一种精英立场。例如,马尔库塞唾弃文化工业,寄厚望于先锋艺术,希望走上一条“审美救赎”之路。但是,这种对待知识分子的精英立场无疑会导致一种乌托邦,或者导致悲观的情绪,或者就像霍克海默一样转向了保守和改良,致使批判理论走向了它的反面。

[1][2][3][4][6][7][9][10][11][16][德]马克斯·霍克海默.批判理论[M].李小兵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211,211,200,212,211,210,250,211,206,2.

[5][8][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19,19.

[12][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杜章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36.

[14][15][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M].曹雷雨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4,4.

B516

A

1671-6701(2016)03-0040-03

2016-02-20

201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编号:15BKS066)、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编号:JUSRP11577)阶段性成果

张乐(1986—),男,江苏扬州人,博士,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王晨(1992—),男,江苏连云港人,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理论家海默葛兰西
对资本主义及其发展趋势辛勤探索的力作
——《资本主义及其发展趋势的比较研究——基于国际理论家的视角》评述
葛兰西文化哲学的实践概念
葛兰西意识形态理论对新时代国家治理的启示
深化与曲解:改革开放以来葛兰西实践哲学之争的研究综述
一起来观星
浅谈新闻评论工作者的素养
海默科技 竭诚为您服务
让步
海默
爱情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