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军事人才软实力与全面提升综合素质的几点思考

2016-02-11 20:34邓庆颖
知与行 2016年11期
关键词:第二课堂实力素质

邓庆颖,赵 雷

(解放军报北部战区分社,沈阳 110000)



国家安全研究

强化军事人才软实力与全面提升综合素质的几点思考

邓庆颖,赵 雷

(解放军报北部战区分社,沈阳 110000)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具有深刻的意义内涵。党的十八大指出,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意义重大。一支军队要形成战斗力,同样需要文化软实力的强力支撑。张思德、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雷锋、苏宁、李向群、杨业功……一个个家喻户晓的英模人物,生动诠释了一个民族的共同理想信念和思想道德追求,高扬着时代的精神主旋律,体现着社会价值风向标,引领军人对社会主流价值的认同和信仰。文化软实力,作为军队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核心军事能力形成的重要途径,它锻造着一支军队的精气神,滋养着一支军队的灵魂,影响着一支军队的战斗力。军队院校、教导队、集训队等育人机构,既是培养军事人才的基本单位,更是传播和提升软实力的关键单位。依托军队育人机构提升军事人才文化软实力,不仅能够提升军事人才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学员积极健康成长,还能以点带面,将马克思主义文化软实力辐射全军,进而进一步融合军人信念、情感、意志等品质,有理想新一代革命军人能够跟紧时代的步伐。

马克思主义软实力;军队育人机构;学员战斗力

文化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深入挖掘和整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不仅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中这个长期被遮蔽的重要视野再现出来的需要,也是全面而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可忽略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更是用以指导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理论依据。约瑟夫·奈曾提出“软实力”的概念,他指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包括由经济、科技、政治、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表现出来的“软实力”。个人“软实力”是相对接近于人的生存能力的个人“硬实力”提出来的,近似于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及生物学能力的综合。举例来说,个人的健康与否、长相优劣、家庭经济背景等即是他的“硬实力”,而思想的思考能力、知识面的广与深、语言的组织与表达能力等则是其“软实力”的体现。分析当前部队官兵成长现状、查找官兵自身不足我们可以发现,目前军事人才所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正是“软实力”的欠缺。

一、什么是军事人才的“软实力”

信息化条件下的战场对于军事指挥人员的“软实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培养形成这种“软实力”,最好的地点就是部队的育人机构,即军队院校以及负责轮训初级军官或培训军士的部队教导队。最好的对象就是在育人机构中受训的学员,最好的时机就是从学员入学起。这就对院校和部队育人思路、管理引导提出了更为全面的要求。究竟什么是军事人才的“软实力”,也就成为一个需要每名干部、学员甚至是战士都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军事人才所应具备的“软实力”,主要包括:

价值判断力。主要包括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决的革命斗争意志、大无畏的革命主义精神、优良的思想政治品质等。这些品质关系到每名学员世界观的定位和价值观的取向,关系到他们能否具有不畏艰险、攻坚克难的勇气,能否具有忍辱负重、厚积薄发的韧性,能否具有清明守正、抵制诱惑的自律意识,能否具有明确牢固、明辨是非的政治立场。是否具备正确的价值判断力,是决定一名军队指挥员能否坚决执行任务、坚定政治立场、约束自身言行、履行使命职责的先决条件,是各级领导干部和群众能否在中国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下达成思想和认识高度统一、保证党对军队坚强领导的重要前提。

技能掌控力。学习掌握一门技能的能力是一个人综合实力的决定因素。一个好的指挥员除了必备的军事技能外,还要具备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判断能力、领导指挥能力、艺术鉴赏能力等诸多方面的能力素质。拥有较强的技能掌控力,有助于指挥员根据岗位任务需要,灵活快速调整自身能力结构,更好适应基层需求、履行使命任务。实践证明,越是先进的武器装备,约需要培养科学严谨,细致周密的作风。现代高科技武器装备科技含量高,系统结构复杂,每套装备都有数以万计的节点,每个作战单元都涉及数十个专业,各专业事件的协同十分重要,要求每名官兵都必须严格按照规程操作,绝不能有丝毫的麻痹和失误。一个微小的失误都有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影响战争全局。

思维决策能力。一个优秀的军事指挥员要有能够从日常事物中看出问题的能力,要能够对于复杂的问题迅速做出分析和应对。思维能力决定着人考虑问题的深度与广度,影响着计划制定的合理性和完善性,它综合其他各种能力素质,并最终将这些能力素质外化为行为;决策力直接决定了一名指挥员在高压、面对紧急状况、进行重大部署等特殊时刻,对事物的准确分析判断、方案制定、付诸执行的能力。优秀的思维决策能力,建立在广博的知识储备、扎实的业务基础、丰富的工作经验、沉稳的心理素质、坚强的意志品质等诸多因素之上,是指挥员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

二、当前学员“软实力”现状

2015年,通过组建三个调研组分赴两所部队院校、两个教导队进行专题调研。从赴徐工旅队干部代表调研取得的结果来看,学员普遍具有较好的政治素质、良好的军事素质、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但距第一岗位任职能力要求还有差距。分析各方面原因,是学员在“软实力”方面的所欠缺,对他们的发展影响很大。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学员素质结构方面的问题

缺乏文化知识和人文常识的积累。作为偏重于理工科、体育科的单位,考入军队院校、选拔至教导队培训的学员大多从初中、高中时候就不够注重人文课程的学习,也不够注意文化常识的积累。常常可以看到的是,学员之间互相询问籍贯,却连对方说出的市、县甚至省在哪儿都不清楚。对于历史性常识,相当一部分学员也严重欠缺,有的甚至弄不清楚历史朝代的顺序,更乏论对古代文化、军事著作有深入了解。缺乏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文化积累,有可能导致学员在判断和决策上的局限和不足,将会限制他们的视野和思维,不利于学员成长成才。

缺乏领导气质和领袖才能的培养。作为未来的基层指挥军官、建设信息化军队的中坚力量,学员需要具备领导气质和相应的才能。但现实情况是:只有少数学员通过担任高级模拟骨干得到过这方面的锻炼,大部分学员仅限于知道集合带队、组织训练的流程,少部分学员甚至下口令还有困难。极少有学员具备影响学员自觉向其看齐、自愿听其指挥的气质和能够赢得学员普遍不计个人得失全力支持的领袖才能。军队院校、教导队的培养目标,是未来的基层指挥军官、指挥士官,而不再是技术研究人才,领导能力的欠缺必将成为制约学员走上未来领导岗位后出色开展工作的关键因素。

缺乏协调关系和组织活动的能力。军队工作有着其特殊性,但各项工作的开展仍然离不开人与人的协调配合与交流合作;学员走上工作岗位后,除了带领士兵进行军事训练外,还将负责组织各项党团、文体活动的开展。因此,协调各方面关系和严密组织活动的能力是一名学员必备的素质之一。而目前的实际情况是,许多学员只顾把自己的学习训练等“一摊子”事儿做好,对身边同志不管不问,平时缺乏与其他同志的交流。安排组织一项活动,他们很难严密考虑到所涉及的方面。做出的计划,不是时间上与别的活动有冲突,就是人员上没有明确,经常有细节被遗漏。基层指挥官不仅需要与上级和同事间的交流协作,更需要与下级的沟通,以现在这种协调能力,学员将不能很好地处理工作中各方面的关系,难以尽快地适应岗位任职需要。

缺乏寻求改善和打破常规的创新精神。当前,全军都处在大力改革建设的快速发展时期,不论基层部队还是院校机关,都需要突破常规,寻求更加优化、更加适应未来战场需要、更加有利于军队发展建设的新思路、新办法。目前,大部分学员受长期以来教育模式的影响,许多人习惯于接受命令、执行命令,而在没有明确的命令时就表现得茫然无措。学员普遍缺乏发现问题的眼光、提出问题的勇气、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支缺乏改革创新精神、缺乏新鲜活跃思想的队伍,将不能及时有效改正自身弊病,缺乏蓬勃的生机和活力,难以跟上部队跨越式发展建设的步伐。

(二)制度设施方面的问题

缺少针对学员“软实力”提升的相关制度。目前军队育人机构的专业设置普遍偏向理工科,人文社科教育相对薄弱,失去了文理平衡;在课程之外,大部分的时间还要用来强化必备的军事技能、体能和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当前专注于强化学员军事素质的教育模式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员综合知识的储备和全面素质的提升。这种培养制度上的导向性对于学员能力素质构成的影响是直接而显著的,导致学员形成了重理工轻人文、重军事轻学习的风气。许多学员对经济学、历史学、教育学等社科类知识严重缺乏,领导艺术、沟通协调能力十分欠缺,归根结底在于缺乏较为系统的学习途径。虽然也有一些社科类课程,但这类课程整体数量少、相互间缺乏联系、缺乏系统性,课程内容缺乏与实际的联系,难以对学员产生感召力,不能很好地调动学员的学习热情,达不到丰富学员相关知识的教育目的。同时,学员缺乏自主支配时间、组织教育手段比较单一,也是制约学员人文素质提升的重要制度因素。

现有软硬件设施不足以保证学员所需。近期不少学校、教导队整体加大了拓展第二能力的“第二课堂”建设力度,努力把其建成思想政治教育、个性特长培养的主阵地。但“第二课堂”内容设置与学员衔接得还不够紧密,参加学员数量也还不能令人满意;有些活动小组活动器具数量还有待增加,比如:书法绘画、科技创新器材、乐器等;活动场地较小,每次只能保障小部分人使用,除了课堂之外的场地虽可以暂用,但各队活动缺乏协调,容易产生冲突;另一个就是同其他单位之间的共建交流比较少,学员同外界的交际沟通受限,对器材的使用方法单一、效率不高,不能充分发挥器材对学员能力的锻炼提高作用。而在具体活动过程中,绝大多数活动由学员自行组织,只有如科技创新竞赛、力学竞赛等少数比赛性质的活动有教员参与或辅导。从结果来看,军队院校每届科技创新竞赛都成果丰硕,各项竞赛也都取得优秀的成绩,这充分说明教员的指导帮助作用对于提高学员能力的重要意义。如果能够扩大教员辅导的普及面,那将对学员能力的提升大有裨益。

(三)教学情况的现状

教、学未能形成互动,不能达到“教学相长”。不少教员在授课的过程中,只专心于传授课本知识,对学员的军人气质、知识视野影响不够,让学员感到教员只是教书,缺乏军人的高昂热情和以育人为初衷的教育感召力,缺乏对学员拓展知识面的引导。队干部对学员的影响最大,潜移默化之下,学员毕业任职后,大都沿袭队长的许多管理方法,队干部的作用可见一斑。但许多队干部只倾向于行政管理,促稳定、保安全,并没有真正在学员的领导能力、人格魅力的培养上下足功夫,缺少对学员人文素养等方面的能力进行系统性的培养。这导致大部分学员只学到了外在的带队、组训方法,却没有学到构成一名指挥员人格魅力和领导风范的内涵。也就是说,大多数学员在当前的教育模式下,“硬实力”确实得到了锻炼,而“软实力”却明显没有得到同步提升。

三、对于如何强化学员软实力,全面提升综合素质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从思想工作入手为提升学员“软实力”打好基础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有了思想动力作为支持,任何行动都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想要让培养学员文化“软实力”的措施收到实效,就必须首先从思想上做工作、下功夫。

1.通过网络让学员认识到提高自身软实力素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深刻的影响着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同时也给我军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只有积极的应对信息网络化趋势,加强和改进学员队的思想政治工作,才能让学员认识到提高自身软实力素质的必要性紧迫性。当务之急,应当转变思想观念,充分认识到信息网络的作用,为我所用。把思想政治工作与先进的网络技术结合起来,就一定能增强活力,保持优势,在与时俱进中取得新成效。

2.要帮助学员树立正确的思想动机,选好培养方向。如果学习成才的目的不正确,那么学习效果再好,结果也达不到预期效果。提高学员软实力、培养学员特长,目的在于提高学员人文素养、拓宽学员视野、陶冶学员情操、提高学员思想品位,是对课堂和训练场的补充。必须帮助学员以“学知识、长见识、学本事”为目的,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实事求是,科学合理地选择有用的方向进行能力培养。任何缺乏目的性、过于功利性、没有主见性、不够合理性的学习都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3.要对学员的思想进行积极引导。软实力各项能力素质不像硬实力,如军事素质,可以用数据化的标准进行考核。学员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为好、花费多少时间和精力等也难以划定明确的标准。在学习过程中,就不可避免出现有学员需要更换学习内容和方向来全面培养提高,而有的学员因为学习遇到挫折而犹豫退缩等诸多思想问题。对于这些难以划分界限的思想问题,要靠经常性的思想工作来加以引导,让学员自发帮助提高慢的学员、自觉抵制畏难懒惰情绪、自主投身学习提高,同时又能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这样,紧中有松、严中带宽,就能够使能力培养活动松而不垮、散而不乱,使学员能在一种自主学习的轻松氛围中提高能力。

(二)加强协调,注重规范管理,为提升学员“软实力”做好保障

军队育人机构,既要训练,也要学习,时间比地方育人机构更紧张、压力更大。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是保证各项活动按计划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完善规章制度和管理机制是任何一个活动或组织良好运行的前提。为了保证学员通过“第二课堂”等平台在活动中提高能力素质,必须有一套正规的运行管理机制和管理办法。为了保证活动学习效果,就必须统筹协调课程学习、军事训练、素质提高、日常生活四个方面的关系。

1.加强各方面的统筹协调是保证学员素质培养效果的基础。要从时间、场地、器材工具、技术指导、相关资料等多个方面进行统筹协调,保证素质培养和教学训练、日常生活不冲突、保证各个学习小组有场地和设备把活动开展起来、保证当学员遇到困难和问题时有人请教、保证学员需要查阅资料时可以提供相关资料。此外,环境的熏陶也是一种教育,它能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人的思维价值观。军队育人机构应该统筹营造一种好的教育环境,让学员在生活中也能受教育,进而自然的增强主题教育的效果、确保制度的有效落实。

2.制定正规的管理办法、建立完善的运行机制是保证学员素质培养效果的必要手段。素质培养活动开展起来涉及人员多、地点多、时间不统一,需要一套正规细致的管理办法对学习项目确定、活动地点时间安排、人员管理和考勤、学习效果检验、学习成果展示等许多方面的诸多问题进行明确和规范;需要一套完善高效的运行机制来执行这个管理办法,监督各个学习、活动小组人员参与情况和活动进展,检验学习成果。通过制度把提升软实力变成一种氛围,让教育对我们要求成为一种习惯,这不仅让学员明白为什么学、怎样学的问题,而且对学员以后的工作、学习、生活能起到深远的影响。

3.加强第二课堂建设、丰富第二课堂内涵是保证学员素质培养效果的有效途径。第二课堂作为丰富学员课余文化生活的主要平台,拥有良好的软、硬件基础和群众影响力。以第二课堂为基础,加强第二课堂建设,拓宽第二课堂覆盖面,扩大第二课堂影响力,使第二课堂成为学员综合素质培养的招牌和主阵地,是解决素质培养场地、器材等问题便捷有效的途径。通过组织引导,合理设置涉及面广泛的多个兴趣小组,使学员“人人在第二课堂中有活动、人人在第二课堂中学知识、人人在第二课堂中交流提高”。同时,经常性组织多个相关小组进行“主题联动”,如广播站、新闻报道组、板报组、摄影组、文化建设组等几个宣传类小组以不少学校、学员旅队大事或节日为主题,联合进行文化宣传活动。这样的组间联动,将成为促使学员接触一个类别的不同具体技能,帮助他们培养能力特长;将锻炼学员的协调组织能力,安排好不同组的分工协作;将营造整体性活动氛围,带动更多学员积极参与其中,实现良性循环。

(三)科学合理安排学习内容,为提升学员“软实力”增添动力

相较于偏重于身体能力素质的“硬实力”,“软实力”更加注重心理素质、形象气质、头脑胆略等。在培养学员“软实力”素质的课程安排上,要充分注意学员内在修养的同步提高,避免造成学习过于功利化的不良后果,达不到真正提高学员文化素养的目的。

1.要以人为本,对学员的培养方向加以科学引导。要根据学员自身能力情况和各个小组构成实际,引导学员科学选择对自己成长发展确实有用的方向进行特长化培养,同时引导学员灵活选择学习小组,避免参加人员数量出现极度不平衡,影响小组活动效果。从组织管理层面对各个活动小组的活动计划进行引导和把关。把组织学员进行软实力培养的培养理念、目的和思路体现在每个小组的活动内容设置安排上,对学员活动内容进行总体“把关”和“导向”。

2.要从舆论宣传阵地对参与学习提高的学员进行思想感召。可以在活动地点设置相关“软实力”培养提高的标语、海报等宣传物,让学员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正确思想导向的影响;可以开设专门偏重“软实力”的活动组织,吸引一批学员成为进一步扩大“软实力”影响的“铺路人”。通过唱战斗歌曲、呼战斗口号、讲战斗故事、学战斗英模,在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中主动强化随时准备打仗的意识,不断增强集体荣誉感、军人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要虚心学习先进典型坚定执着的信念、一丝不苟的作风、默默奉献的精神,塑造和提高自身的精神境界。要积极参加各项军事活动,培养团结协作、敢打必胜、勇夺第一的战斗意志,使战斗激情在环境熏陶下不断保持和焕发。

在当前军队院校加快教育转型建设、部队加速体制编制调整的背景下,军队育人机构在注重“技指合一”培养目标的进程中,不仅要将指挥能力、技术水平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对于学员“软实力”的培育也不能放松。我们要确立综合全面的培养目标,充分认清现实不足,制定出合理的制度,建立起完善的机构与平台,根据学员需要提供便利条件,努力提升学员的综合素质,塑造出“硬实力”过硬、“软实力”突出的优秀人才。争取为部队培养出能用、好用的合格人才,帮助学员迈好军官生涯的第一步。

〔责任编辑:张 毫〕

Thoughts on Strengthening the Soft Strength of Military Talents and Promoting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in an All - round Way

Deng Qingying, Zhao Lei

(LiberationArmyDailyNorthBranch,Shenyang110000)

The Marxist concept of culture has profound connotation.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pointed out that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enhance the cultural soft power and build a socialist cultural power. If an army wants to form fighting capability, it needs the strong support of cultural soft power. Zhang Yide, Dong Cunrui, Huang Jiguang, Qiu Shaoyun, Lei Feng, Suning, Li Xiangqun, Yang Yegong ... and such well-known model characters, is the vivid interpretation of a nation's common ideals and beliefs. They praise the main theme of the spirit of the times, reflecting the social benchmark value, leading the military to beliefs and identity of the social mainstream values. Cultural soft power,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ombat effectiveness of the army, and an important way to form the core military capabilities, it forged the essence of an army, and nourished the soul of an army, affecting the combat effectiveness of an army. Military academies, teaching teams, training teams and other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are both the basic units of the cultivation of military personnel, and the key units of spreading and enhancing the soft power. Relying on the military education institutions to enhance the cultural soft power of the military talent, can not only enhanc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the military personnel, and be conducive to the positive and healthy growth of students, but also can spread the Marxist cultural soft power to the whole army, and further make integration of such qualities as military beliefs, will and others. A new generation of revolutionary soldiers who have great ideals can follow the pace of the times.

soft power of Marxism; military education institutions; fighting capacity of students

2016-10-25

邓庆颖(1987-),男,辽宁东港人,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研究。

E251

A

1000-8284(2016)11-0074-05

猜你喜欢
第二课堂实力素质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
实力抢镜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王晓晨:逆袭靠实力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
场上拼实力,场下拼表情,就这么拼了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用好“变”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