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长效机制研究

2016-02-11 20:34宫笑莹
知与行 2016年11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大学生

宫笑莹

(黑龙江大学 研究生学院,哈尔滨 150080)



社会热点论坛

·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专题·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长效机制研究

宫笑莹

(黑龙江大学 研究生学院,哈尔滨 150080)

作为高等教育的核心环节,大学生的教育质量不仅关系到学校的整体发展水平,更关系到高端人才的培养以及国家重点项目的发展。学生在学习期间,会承受来自各方的压力,例如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在这一时期,理想与现实、当今与未来等多重矛盾交织混杂,潜藏着各种危及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近年来,学界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研究已经日趋完善,但还隐藏着很多问题。所以,为了培养合格的高层次人才,实现大学生教育的健康化,必须研究这一问题的解决手段。大量相关文献及学生辅导经验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长效机制能有效促进学生心理教育健康化。这一机制要求学校采取多种手段来进行学生心理教育,例如举办相关讲座、组织心理实践活动、开通新媒体宣传渠道等。另外,要根据学科、年级、性别、心理问题严重程度来建立有差别的工作机制。还应建立系统的自上而下的工作模式,各级管理人员明确分工,合力完成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注入新理念,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

目前,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针对该问题开展相关工作也已成为各大院校完善大学生教育的必然要求。这也是贯彻刘延东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上的讲话(《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全面提升我国学位与大学生教育水平》)精神——培养高质量、高素质、健康发展的人才。各高校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长效机制,是学校自身教育机制的完善化,更是培养健全人格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并且有助于增强学生、家长乃至社会对高校教育的信任[1]。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目前,大学生心理状况总体良好,但据文献、网络以及媒体报道调查显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仍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关注。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个人心理问题

学生本人作为承载压力的主体,在接受更高层教育的同时,也面临着社会与家庭的更高期待,因此,他们普遍过度重视自己在他人面前的形象,过度追求外在光环,极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例如自卑、嫉妒、攀比、敏感、抑郁等。另外,大部分学生平时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关注度不够,强烈的自尊心又使他们主观拒绝接受心理健康辅导,进而导致心理健康问题更加严重。

(二)家庭教育问题

首先,大部分家庭的教育观念是一味地追求好成绩、高名次、好学校,这造成学生压力过大。其次,部分学生的家长自身知识层面比较低,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淡薄,在学业上高标准、严要求,却对孩子的健康成长缺乏正确引导。最后,从家庭环境方面来看,父母不能给学生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或者有些学生家庭内部本身就是不完整的,这也会导致学生心理状况出现问题。

(三)学校教育的问题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范围存在局限性,主要面向“问题人群”,而忽视了对绝大多数学生的健康引导和教育预防[2]。与此同时,学校的教育角度存在缺陷,偏重于指出缺点与不足,少了引导与倾听。另外,在工作的方式上也缺乏创新,没有与初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区分开来,这显然是对大学生这方面问题关注不够。

(四)社会观念的问题

当今中国社会处在快节奏的商品经济中,虽然目前比历史上任一时期都更加 “以人为本”,但对个人的心理健康关注仍然不多,尤其对大学生这一群体。社会对他们高期待、高要求、高标准,却缺乏理解和宽容,很少为他们提供过渡和适应的辅助,往往责备多于指导,讽刺多于鼓励,使得社会价值观念不能达成一致,社会公平正义出现缺口[3]。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原因

通过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现状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其状况不容乐观。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下面我们将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四个方面来分析大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一)从个人层面看

学生自身是导致心理危机的重要因素,对事情的主观看法和感受,对情绪的调节和控制,都是学生主体意识的反应。大学生学习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对自身有了更高的要求,也就会面对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和问题:学业负重(学习成绩,奖学金评定)、经济压力(自尊心使他们不再能理所当然地向父母伸手,却也没有更多获取收入的途径)、就业问题(专业程度较差、缺乏社会经验、“高不成,低不就”的择业心理、自我定位不清所致)、婚恋困扰(恋爱问题,面临毕业的学生婚姻被迫提上计划日程,但社交圈狭窄,力不从心)等等。以上这些情况都极易导致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

(二)从家庭层面看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基础,家庭状况也是这一问题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部分家长教育观念传统,过度重视理论课程的培养而忽视心理的健康,给学生造成思想负担。也有部分家长过度溺爱或实行棍棒教育,使学生性格偏执,不善沟通。更有部分学生家庭缺乏完整性,生活在缺乏亲情温暖的环境下,自我控制和调节能力弱,难以把控情绪。单亲、重组、夫妻吵架等问题使学生对家庭失去信心,甚至想逃离,这也是导致他们心理脆弱的重要因素。

(三)从学校层面看

大学阶段是学生心理素质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学校教育对提高学生思想健康水平,提升思想道德素养具有重要作用。学校教育在不断完善的同时仍面临着挑战,比如,对思想道德教育课程重视度不够,使用落后老旧教材,缺乏新颖和具有时代气息的教育氛围,心理健康实践活动形式化、趣味性不足、不易激起学生学习和实践的兴趣、管理存在误区,缺乏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的心理健康教育预警机制等,这些缺陷导致现在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能达成预期目标。

(四)从社会层面看

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大学生接受新事物,接受新思想的意识也在不断膨胀,面临着多元化价值观的困惑和迷茫,同时,也将直面残酷的就业和竞争压力。另外,网络媒体上传播的负能量随处可见,心理脆弱或意志不坚定的学生极易受影响,加之大学生在校深造,涉世尚浅,并未树立坚实的价值观,难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4-5]。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长效机制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当前的高校心理教育工作问题还有很多,形成问题的原因也很复杂。所以,必须建立该工作的长效机制,为高等人才的培养提供系统可行的策略——多渠道、有差别、自上而下的长效工作机制。

(一)建立多渠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机制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具有复杂性和多重性的特性,单一的培养机制并不能全方位的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航向,我们需不断调整方法,丰富这一机制的形式。

1.安排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专家讲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对他们的学业成绩和学术研究质量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在关注学科专业教育的同时,心理方面的教育势在必行。又因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往往具有多重性和独特性,应适当设置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选修课程,甚至设为必修课,有利于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培育高素质合格人才。在进行课程教育的同时,要定期举办有关就业、婚恋、职业规划、人际交往等方面的专家讲座,让他们听取权威人士的意见,提高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能力,促进和谐校园心理氛围的建设。良好的专家及学术氛围,不仅在心理上给学生以求知的渴望,更在精神上给学生鼓励,增强其归属感,提高他们对自己就读学校和专业的信心。

2.开展各种各样的校园实践及娱乐活动。大力开展文娱活动,不但能够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水平,更能构建一种和谐的文化氛围,以娱乐的形式对大学生群体进行心理教育与辅导。其基本形式有:充分利用各学院学生群体力量,开展弘扬正能量的沙龙,成立心理健康协会,组织社会心理调查,开展心理问题情景剧表演等活动;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对心理问题有关知识、事件进行宣传,以达到教育或警示的目的,使学生在校园内随处可以接受健康教育;充分利用网络设置两个匿名电子邮箱。通过设置“听我说邮箱”,让更多不善表达或不便把心理问题公开的同学表达自己,发泄不良情绪。另外,通过设置“依我看信箱”给更多具有心理辅导能力与爱心的同学一个平台[6]。

3.借助新媒体来实现心理问题追踪教育的网络化。随着当今社会的网络化与信息化,虚拟网络为教育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的途径,成为大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载体,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便利,创建虚拟网络调查和学习互动平台,辅助实际教学与实践,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化,并以此来提高他们的身心健康水平。在调查方面,可通过网络进行有关心理健康问题的问卷调查及心理测试,比如,在入学前,要求新生网上填写心理健康问题调查问卷,并对面临不同心理问题困扰的学生进行针对性测试,阶段性的掌握和预测其心理健康情况;在学习方面,可以在微信上创建公众号,推送有关心理问题的文章或事件,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并设计心理问题闯关游戏,让学生自己可以对学习情况进行检测;在互动方面,提供心理健康咨询在线解答,在师生、同学间创造交流对话的空间,使学生了解自己,了解健康心理,提高他们解决心理问题的积极性。

(二)构建有差别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分类机制

在进行大学生普遍性的心理问题教育的同时,针对不同学科、不同年级以及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提供针对性的教育方式,这将更有效地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1.明确文理科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差异。随着大学生教育事业的发展,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也逐渐被提上议程,因此,关于这个群体的心理素质思考也日趋全面,可以根据文理科生的特点,对这些心理健康问题给予针对性关注。由于校园环境与科研压力不同的影响,不同类型专业的学生面临着不同的心理健康难题。理工类大学生男生多于女生,科研压力与研究任务较重,生活节奏单调,生活较严肃,文科类大学生则与之相反。因此,理工类学生更容易出现精神抑郁、心理社交障碍、学习障碍等心理问题;文科类学生易浮躁,缺乏安全感或产生懈怠情绪。所以,我们可以对不同类型大学生进行有差别的教育,比如,在理工类大学生中开展更加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在文科类大学生中开展更多的学术交流活动,也可以组织更多的文理生交流实践活动,彼此取长补短,激发校园活力。

2.确定不同性别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差异。男女生在大学阶段,虽然所受教育相同,但由于不可避免的性别差异等因素,二者面临着不同层面、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就在校学习的学生而言,男女生的心理问题差异主要体现在学习方面,女生普遍比男生更加注重学习成绩,所以更容易因为学业压力产生烦闷、焦躁等不良情绪。对于即将毕业的高校学生而言,男女性别差异就更加明显。工作方面,女生往往在社会求职中比男生面临的障碍要多,易产生心理不平衡感。婚姻方面,女生和同龄的男生相比,面临更大的婚恋压力,男生年纪越大越具吸引力,女生通常情况下与之相反。经济情况方面,男生毕业后往往面临更大的经济问题,现代价值观常常把婚姻和经济实力连接,而男生在刚刚踏入社会时有很多情况需要适应,经济能力一时难以满足现实。因此,我们可针对男女大学生各自的特点,定期观看具有针对性的心理教育访谈,并展开类似“男女结婚一定要有房有车吗?”的相关主题辩论,开阔学生视野,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3.把握不同程度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严重情况。由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复杂性和多重性,以及大学生家庭社会背景和自身调节能力的差异,可对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进行分级关注。比如,在入学初进行问卷调查,根据心理健康情况评估标准,建立学生心理问题等级档案,可分为一般情况、较严重情况和严重情况。对不同程度的问题进行记录,对学生的一般性心理健康问题,如进入新环境导致的困惑、迷茫等要进行及时疏导;对较严重心理问题,如婚恋、就业导致的抑郁、消极等情绪要即时监测和辅导;对严重的心理问题,如重大变故发生导致的低迷和轻生念头要重点关注,并提供计划性的疏导减压方案。力求将各种程度的心理问题最小化,直至解决。

(三)健全自上而下的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监督指导机制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成为高校工作的重点,而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将有助于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发挥学校,学院各方面积极作用,完善自上而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监督指导系统势在必行。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是一个层层管理与监督的体系,因此必须做好各层级责任人的职责分工,加强心理教育工作的系统性和严密性。在高校中可建立“三级”辅导站,一级辅导站为学校领导团体,二级辅导站为各二级学院领导及辅导员老师,三级辅导站为各班级学生干部[7]。同时,必须确定各负责单位及负责人的职责分工:一级辅导站的学校领导要统筹各二级部门及负责人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定期开展对各院系领导及辅导员的心理教育培训,使他们熟悉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二级辅导站领导要监督学校辅导员及具有心理教育经验的教师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会议,听取工作汇报,并提出指导意见;辅导员可建立一个由学生干部组成的团队,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状况的了解,并开展一系列科技、学术、文体类活动,营造轻松活泼的氛围,比如,各学院可以组织开展“悦心坊”,积极帮助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同时,也要开展各项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工作,并监督学院开展心理组织工作;三级辅导站的各基层党团支部及心理干部要时常关注班级学生的生活学习状态,并与有心理问题迹象的同学多沟通,严重的要马上汇报给辅导员老师;寝室是最生活化、最能显露学生心理问题的地方,可设置寝室心理联络员,组织寝室文化建设,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并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给予关心,必要时及时上报组织。

各级心理健康辅导站,要在明确职责分工后,提高自身的责任意识,把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落到实处,并确立责任追究制度,激励各级辅导站责任人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到位,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保驾护航。

四、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建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长效机制,为这些问题提供相应策略,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这一机制将会推进各高校的心理教育走向全面化、体系化。本人在文章中提出的意见或许并不全面,但比较系统,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我们也会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继续查缺补漏,总结经验教训,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注入新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1] 石共文,韩慧莉,李双琛.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长效机制构建[J].创新及创业教育,2015,(10):134.

[2] 余秋梅.当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2,(3):181.

[3] 唐玉红,范朝兵.研究生辅导员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作用探析 [J].南昌高专学报,2008,(2)96-98.

[4] 高珊.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浅析与应对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2):78-80.

[5] 蒋艳.研究生心理危机干预对策分析——以江南大学为例[J].理论观察,2013,(1):135-136.

[6] 薛凤莲,倪潇潇,高校研究生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系统的构建[J].中国林业教育,2011,(3):108-109.

[7] 陈增堂,陈旭日.加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究[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19.

〔责任编辑:徐雪野 李彬琳〕

2016-10-17

宫笑莹(1988-),女,黑龙江望奎人,助教,硕士研究生,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G441

A

1000-8284(2016)11-0107-04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心理大学生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