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史部义例看《清文献通考·经籍考》对《四库全书总目》之因革

2016-02-12 17:57李成晴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湖南长沙410082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16年2期
关键词:总目四库全书解题

李成晴(湖南大学岳麓书院 湖南长沙 410082)

·悦读人生·

从史部义例看《清文献通考·经籍考》对《四库全书总目》之因革

李成晴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湖南长沙410082)

学界迄今尚未对《清文献通考·经籍考》及《四库全书总目》的关系加以考述,实则《清文献通考·经籍考》解题内容本于《总目》,但在部类、体式的安排上则系折衷马端临《文献通考》及《总目》而来。通过以《清文献通考》中的《史部经籍考》为样本进行分析,可发现《史部经籍考》对《总目》有所扬弃,在这一改编的过程中,以意改《总目》而出现一些失误,同时也在解题的立意、史实、考证诸方面对《总目》有所补充与订正。

纸本书清文献通考;史部经籍考;四库全书总目;因革

Key wordsQing Wen Xian Tong Kao;Shi Bu Jing Ji Kao;Si Ku Quan Shu Zong Mu;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清文献通考·经籍考·史部》于《圣门志考略》解题曰:

“臣等谨按:书中自称其名曰淳,又称康熙八年廷对留京。今考康熙庚戌科进士题名碑录,并无名淳者,意其为贡生也。”[1]192

复按《四库全书总目》于《圣门志考略》曰:

“不著撰人名氏,惟书中自称其名曰淳。‘桧树’一条后,称祟祯三年庚午春随其大父登岱诣孔林。‘祀典’一条后,称康熙八年以廷对留京,则国朝人也。而考康熙庚戌进士题名碑,是科无名淳者,殆贡生也。”[2]826

两相比勘,可见《清文献通考》显系抄撮《四库全书总目》而成,再检其他条目,也大抵雷同或近似。关于三通馆另一部《钦定续文献通考》中的《经籍考》本与《四库全书总目》,郭艺鸽已经进行了初步考述,可以参看[3]。《清文献通考·经籍考》唯著录清人自开国至《清文献通考》纂修时的四部著述,其分目思想及各书目解题与《四库全书总目》的关系,迄今尚未见有加以论述者。通过两者比勘可以发现,《清文献通考·经籍考》实为《四库全书总目》清人四部著述提要部分的缩微版,但其中隐含的问题又并非照加抄录那样简单。

《清文献通考》本名《皇朝文献通考》,为三通馆所纂“清三通”之一,先后由张廷玉以及嵇璜、刘墉等奉敕修撰。《清文献通考》作为继明清两种《续文献通考》之后又一部赓续马端临《文献通考》的著作,其受关注程度远远不及两种《续文献通考》。当代已有王德毅[4]、李峰[5]、向燕南[6]等学者专门就两种《续文献通考》进行过探讨,《清文献通考》却迄今未见专门论述者。

由于《钦定续文献通考》《清文献通考》的编纂时间与《四库全书》部分重叠,这就为两书《经籍考》一门参鉴《四库全书总目》提供了便利。事实上,两书的确依据《四库全书总目》为蓝本,在“文献通考”著述体例的框架之内进行了扬弃。但两者之间的关系丝缕缠绕,倘欲整体论述,远非单篇论文的篇幅所能容纳。因择史部一门为样本,考察《清文献通考·经籍考》在子目增减以及解题结撰方面对《四库全书总目》的因革。之所以选史部一门,是因为史部子目在《隋志》《文献通考》讫《四库全书总目》最能看出调整的变化。为行文简洁起见,下文除特定需要外,《清文献通考·史部经籍考》省称作《史部经籍考》,《四库全书总目》省称作《总目》。

1 部类、体式之调整

《清文献通考》纂修者于《经籍考》序言说:“臣等恭纂《经籍考》,谨遵《四库》成规,分为经史子集四门,列圣御制、御纂、钦定之书,皇上御制诗文集,钦定各书,恭列卷首。至著述诸臣,仍载其姓氏官阀,或前人论断有禆本书考订者,亦约载数家,以符马《考》之例。”[1]2以《史部经籍考》为例,其本于《总目》是相当明显的。《史部经籍考》中所收清人著述范围基本不出《总目》之外,实际是属于摘选了《总目》所收的部分清人史部著作,包括著录次序也与《总目》基本一致。当然,涉及到注书作者的排序问题时,《史部经籍考》一改《总目》按原书次序排列,而以清人注书者之生年排列,比如芮长恤《纲目分注》就排在徐文靖《竹书统笺》之前,这其实是在《总目》水平上的退化。

但《史部经籍考》对《总目》并非完全的“依样画葫芦”,从著述体式角度来看,《史部经籍考》的子目对“文献通考”体分门本位有所扬弃,同时又将《总目》的提要文字进行了调整,使得解题形成了相对整齐的“作者简介+序言/某人曰”之体式,亦即前引《清文献通考·经籍考》序言所谓“载其姓氏官阀,或前人论断有禆本书考订者,亦约载数家,以符马《考》之例。”[1]2

《清文献通考》在处理史部的子目时,对马端临的子目顺序亦有所修正。马端临《文献通考》史部分类“盖以《隋史·艺文志》为宗,而参考宋中兴以前诸志者也”[7]143,三通馆臣认为“代殊事异,或昔有而今无,或昔无而今有,即名目亦不能不因时通变。”[7]143详绎《史部经籍考》对《文献通考》的变通,多以《总目》为依据,例如伪史霸史,“乃指当时僭撰者而言。《五朝续通考》已遵《钦定四库全书》之例,改为‘载记’一门。今则中外一家,咸奉正朔,伪霸之名,更宜删易。”在卷二二二小序中,三通馆臣又申述了近似的看法。《史部经籍考》卷二二二小序曰:“古者偏方割据,僭号纪年,各设史官,以纪事迹。后人论定,因以霸、伪目之。马端临兼用阮孝绪《七录》《隋经籍志》之名,辑为一类。然其书实皆后人追记,非其旧作。伪、霸之号,似是实非。此《四库全书》据《东观汉记》《晋书》等改题‘载记’,义至善也。今遵此例,编辑如左。”[8]205又如“章奏一门,马氏本列集部别集之次。顾论事之文,与史部为宜。今特增奏议类,次起居注后。”三通馆臣虽未著所出,实际是遵从了《总目》的调整。[9]183至于“故事”一门,则谓“史家多载前代事迹,兹则国政朝章,昭垂典册,未敢仍袭旧目。爰从《四库全书》之例,易其名曰‘政书’。”[7]143明确点出了其遵从《总目》之例。

在子目下的分子目安排中,《史部经籍考》也多依据《总目》所分,比如“史部·传记类”之分“圣贤、名人、总录、杂录、别录”,即是首创于《总目》,《续文献通考》因之,《清文献通考》之《史部经籍考》又因之。《史部经籍考》卷二二一“传记类”小序曰:“传记之始,昉于《晏子春秋》及《孔子三朝记》。魏晋以来,著录日繁,体例参错。马氏《通考》‘传记’一门,最为繁杂。《钦定四库全书》列为五目,首圣贤,次名人,次总录,次杂录,次别录,繁简得中,斟酌尽善。《五朝续通考》已仿其例,今亦谨遵编次云。”[9]192有时这种依仿会细化到具体某部书归于哪一子目之讨论。《总目》于“史部·传记类”末附“别录”一门,录“逆乱之人”传记六种,而清人之作唯曹溶《刘豫事迹》一卷。《史部经籍考》依照《总目》之例,于“传记类”末为此书专列“附录”一门,且附按语曰:“按豫乃逆乱之臣,不应与诸传比。故书虽一卷,必另为一门,今从《四库全书》之例,以入于‘别录’类焉。”[9]205

当然,有一部分子目,虽然《总目》已经进行了调整,但《史部经籍考》仍根据自己的看法,遵依《文献通考》之旧。比如“起居注”一门,《总目》及《续文献通考》认为“自宋迄明,无可采录”,遂改为诏令、奏议二类[7]143。而《史部经籍考》则谓“至起居注,国家列圣相承,经纶丕布,史局尊藏,允宜敬谨恭辑,昭示万世。凡诏令之属,谨依马氏旧例,以起居注统之。”[7]143并非重其名而罔顾其实,盖因当时清代实录、日历完备,不像《续文献通考》编纂时宋元实录、日历已无可参照[10]。至“刑法”一门,“为民命所关,我朝咸中定制,矜慎再三。今所著录,已恭列于政书类法令中,是以刑法门不复更立。余则悉仍马氏之旧。”[7]143则属于在马端临《文献通考》及《总目》之间择善而从。

当遇到马端临《文献通考》与《总目》分目略同时,《史部经籍考》会详于此目各书的排布,倘《总目》有下一级子目划分,则并从之。例如“史评”一门,《史部经籍考》认为“端临《通考》并存而不废,惟于一门之中,杂见而无区别,于义未善。兹故遵《四库全书》之例,各以类从,庶编次不致紊杂云。”[8]206

具体到某一种书的解题上,《史部经籍考》摘取《总目》作者小传,凡遇《总目》不述作者生平者,则曰“始末未详”。例如《史部经籍考》卷二二四释元奇《江心志》解题:“释元奇撰,始末未详。”[11]266后提行录书首序文,或者他人对此集之评价,其体式也是折衷马端临《文献通考》与《总目》而来的。马端临不录作者小传,而《总目》则详于知人论世,于是《史部经籍考》从《总目》摘编作者“姓氏官阀”;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多征引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与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之解题,谓“陈氏曰”或“晁氏曰”,《史部经籍考》则主要摘引序言,谓“某氏自序曰”或“某氏为之序(跋)曰”,这种摘引评价的方式是依仿马端临的。例如《史部经籍考》于“《明书》一百七十一卷”下解题结构作:“傅维鳞撰。维鳞初名维桢,字掌雷,灵寿人。顺治丙戍进士,官至工部尚书。维鳞自述曰……陆陇其序曰……”[9]187又如马骕《绎史》解题先录《总目》马骕生平,复提行录“《例略》曰……王士祯《池北偶谈》曰”[9]188,这一结构方式在《史部经籍考》颇为习见,而《总目》则未见有长篇征引某书序言之例。

《史部经籍考》对诸书的解题,大多数的情况是迳引《总目》原文,例如《总目》卷六四《李赘》提要曰:“是编乃其为真定推官日,自叙其政绩十八事。推官称司李,故题曰《李赘》。每事多先举古人遗迹一二条,而后自叙,使若先后媲美者。纵言不尽诬,亦颇嫌于自誉也。”[2]889《史部经籍考》则曰:“文学尝为真定推官,推官古称司李,故题曰《李赘》。篇中自叙政迹凡十八事,多先列古人遗迹,而后自叙。识者病其近于自誉焉。”[9]203可见此条几乎全取自《总目》,而文末曰“识者病其近于自誉”,“识者”正指四库馆臣也。有的情况则是对《总目》进行重新组织,或精简式的缩写。例如《总目》卷四七《纲目分注拾遗提要》:“初朱子因司马光《通鉴》作《纲目》,以分注浩繁,属其事于天台赵师渊。师渊《讷斋集》中载其往来书牍甚详。盖分注之属师渊,犹《通鉴》之佐以刘、范,在朱子原不讳言。因流传刊版未题师渊之名,后人遂误以为分注亦出朱子,间有舛漏,皆委曲强为之辞。”[2]656《史部经籍考》改作“朱子作《纲目》属分注于赵师渊,故其删削《通鉴》,率多舛漏。后人误以为朱子所作,皆强为之词。”[7]157

对《总目》的缩写倾向极为明显。《史部经籍考》解题对《总目》提要调整一个总的原则是使解题格式合于“作者简介+集序/他人考论”这样的体式,“以符马《考》之例”。

以上是《史部经籍考》在部类、体式两个层面对《文献通考·经籍考》、《四库全书总目》的折衷。下文拟通过实例,讨论《史部经籍考》在具体的解题内容上对《总目》的因革及商榷补正的得失。

2 《史部经籍考》解题损益《总目提要》之得失

《史部经籍考》对《总目》有所损益,还表现在对《总目》提要具体内容的取舍上。这一方面是体式变更的内在规律,另一方面也是三通馆臣虽本于《总目》但也不愿表现为一字不改地因袭,故有“裁缝灭尽针线迹”(杜甫《白丝行》)的心理在发挥作用。

《史部经籍考》解题对《总目》提要内容最常见的损益方式为节略中有增笔,有时还对《总目》之提要有所腾挪,厥例夥颐,不烦赘引。具体来看,《史部经籍考》对《总目》的损益,可以分失误与成就两方面进行考论。

2.1改编《总目》之失误

《史部经籍考》在摘引《总目》时,由于对原文有所改动,出现了一些疑误之处,例如王士祯《古欢录》,《总目》解释其书名曰“是编皆述上古至明林泉乐志之人,盖皇甫谧《高士传》之意。其自序称取古诗‘良人惟古欢’句为名。案此句见《文选》古诗第十六首,李善注曰:‘良人念昔之欢爱。’则所谓良人者,乃弃妻指其故夫。所谓惟者,思维也;古者,旧时也;欢者,夫妇之私昵也。不识士祯何据,乃以为高隐之目,无乃解为与古为徒之意耶?果若是,则误之甚矣。”[2]876已经考辨得相当清楚,所谓‘不识士祯何据’是质疑,而非真不识。《史部经籍考》却说“是编仿皇甫谧《高士传》之意,而间及近人,至其取《文选》古诗之义命名曰《古欢》,未稔何解。”[9]198则较《总目》信息量有很大的缩水。另一类摘引《总目》产生的歧异则可能是抄胥之讹,不必深究。

前文已述,《史部经籍考》为使体例合于马端临《文献通考》“作者简介+某某曰”之体,常会对《总目》进行剪裁。但这一剪裁又因三通馆臣的懒于核对原书而出现不严谨的情况,这集中表现在对《总目》撮述某人序文的摘引上。例如《史部经籍考》于徐崧《百城烟水》解题于作者简介后提行:“尤侗《序》曰:崧有诗名,好游佳山水,间尝缀集吴地古迹为此书。其友张大纯助其捃摭,未毕而崧殁,大纯因重加纂辑刋行。”[11]261查《百城烟水》之尤侗序,虽及此事,但行文大异[12]。再检《总目》,于《百城烟水》提要曰:“前有尤侗《序》,大略称”云云[2]262,《史部经籍考》这一部分解题全同于此。然而《总目》注出“大略称”,显系撮述之辞,自然无碍。而《史部经籍考》迳谓“尤侗《序》曰”,会使人误以为是从原文引用,因此这种处理方法是欠妥的,《史部经籍考》中很多解题存在这一问题。

另外,遇到可以借题发挥以颂圣时,《史部经籍考》的纂者会不惮笔墨,大畅其说。例如关于孔尚任《人瑞录》一卷,《总目》唯记“是书记康熙二十七年天下奏报寿民自七十岁至百岁以上者,统三十七万有奇,以著太平生息之盛。”[2]880《史部经籍考》则谓“是编记康熙二十七年天下奏报寿民自七十岁至百岁以上者三十七万有奇。仰见列圣以来,休养生息,圣祖仁皇帝德泽涵濡,醲化懿铄,率土熙春,胥登寿域。故一岁之中,有如是之极盛者。尚任辑而录之,不特一时之瑞,正盛世万年之瑞也。”[9]201极称颂之能事。这类无关学术的颂圣之语,虽在《总目》中也时有出现,但不会像《史部经籍考》这样的连篇累牍。虽然在当时为时势所需要,然而在其更为久远的学术生命来看,无疑是有损于《清文献通考》的价值。

2.2对《总目》之商榷补正

如果《史部经籍考》只是萧规曹随,对《总目》进行无甚新意却往往有失误的刺取整合的话,那么其文献价值是否值得探讨便成为一个需要面对的问题。但三通馆臣显然不甘心于完全的“拿来主义”,《清文献通考》的编纂者在参考《总目》时对《总目》之讹误及未备之出,也会进行订正及补充,这正是《清文献通考·史部经籍考》的核心价值所在。

首先,《史部经籍考》会对《总目》明显的讹误或引证疏失进行改正,由于《总目》附于阁本《四库全书》,其内容不尽一致,究竟何本提要为正,《史部经籍考》恰可取资校勘,这类有助于校勘的例子在《史部经籍考》中时可发现。笔者通过下文对《经籍考》所见《总目》未收书的讨论,推测《经籍考》所据《总目》当系初纂本。倘取《清文献通考》与《总目》各个传本进行细致的比勘,当能发现更多的初纂本信息。

在研究《史部经籍考》与《总目》的关系过程中,我们会注意到,如果遇到《总目》评价性表述而自己并不赞同时,三通馆臣也会加以修正。在有些史实的叙述上,《四库》馆臣留有明而未融之处,而三通馆臣则对出处及相关文献进行了进一步考证,故而有多处补《总目》之未详。例如《总目》于毛奇龄《武宗外纪》一卷及《后鉴录》七卷分别著录,论其义例之失且考其用语之不当,略无肯定[2]760。而《史部经籍考》则认为《后鉴录》“承前人之旧而删润之,于明末政弛饷缺诸弊,尚能征实,故正史采之者居多。”[9]189颇为持平之论。又如《总目》论张夏《雒闽源流录》“凡例称人品自人品,学术自学术,如赵南星、杨涟、缪昌期、李应升诸人,可谓之忠臣,不可列之于儒林。立说尤僻,岂程朱之传,惟教人作语录乎?”[2]878《史部经籍考》本以此作辩驳:“立说殊谬。文天祥《正气歌》云:‘孔曰存仁,孟曰取义。读圣贤书,所学何事?’岂圣贤之外别有儒林一派乎?”[9]199引《正气歌》以补《总目》之说,颇切论题,读之觉气势尤为充沛。

《史部经籍考》因其“文献通考”体著述的性质,于作者书名之考定颇为留心,故凡《总目》已考出者则直接引用,例如释陆陇其《战国策去毒》书名,即本于《总目》[7]158。《总目》未加说明者则加以补释,例如《总目》卷四七对徐文靖《竹书统笺》的提要唯在其义例及宗旨之失误,而未论及其著述名“统笺”之缘由。《史部经籍考》于《竹书统笺》其它内容一本《总目》,然又谓“是书称‘笺’者,所以别于注也。称‘统笺’者,不特于《纪年》笺之,附注笺之,诸凡所引书传,间有伪误亦并笺之也”[7]158,在《总目》之外增加了对书名的阐释。又如林谦光《台湾纪略》一卷,《总目》谓其“开辟之初,规模草创,故其文皆略存梗概,不及新志之详明,然固新志之椎轮也。”[2]1004《史部经籍考》则借以论其书不名“志”之故:“因初经开辟,草创未就,故名为‘纪略’,而不称志焉。”[13]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史部经籍考》中偶见《总目》未收之书。归纳其书特点,一类是作者遭到四库馆禁毁,例如魏禧的《左传经世》十卷,《史部经籍考》“史钞类”著录[8]211,而《总目》并无此书提要。实际上,魏禧的著述包括《魏叔子文集》,都曾被采进,但被列为《四库》禁毁范围之内[14],而《四库全书总目》中有19处提及魏禧之名,间涉及其著作,因此可以推断,《总目》初纂稿中有魏禧《左传经世》一书之提要,但因后来禁毁其著作,故将《提要》一并删芟。《史部经籍考》所据当是《总目》的初纂稿,故犹能据以作《左传经世》解题。另一类是《总目》确实由于群书庞杂而失收,例如杭世骏并未遭到禁毁,然而他的《两汉蒙拾》五卷,见于《史部经籍考》“史钞类”,却不见于《总目》。

此外,综观《清文献通考·经籍考》部分,我们可以看到三通馆臣对作者之师承及著述背景尤其关注,凡《总目》未论及者,常考其师承以作补充。并且,论者久已经指出,《总目》在作书目提要时,往往发挥考据癖而一发不可收,故而整篇提要纠缠于一两个具体问题的辩难,而忽略了对整本书的宏观评价。其实《史部经籍考》在这一点上对《总目》已经多有修正。

3 结语

正如本文开篇所述,《清文献通考》与《四库全书》的编纂时间有所重叠,这一特殊的时间节点使得《清文献通考·经籍考》可以成为《四库全书总目》最初传播与接受的一个标本,使我们可以藉此推考三通馆与四库馆之互动、《四库全书总目》之增删等纂修过程、“文献通考”体经籍解题之本位以及与书目提要之异同等各方面问题。由于《清文献通考·经籍考》与《四库全书总目》的关系素未被学界论及,本文以《史部经籍考》为例,微引其绪,不当之处,敬希方家教正。

[1]张廷玉,等.清文献通考.卷二一一[M]//纪昀,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第637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2]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97.

[3]郭艺鸽.《钦定续文献通考·经籍考》的目录学价值与文献价值[D].长春:吉林大学,2011:15-42.

[4]王德毅.王圻与《续文献通考》[A]//中国明史学会等.第十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5.

[5]李峰.王圻《续文献通考》史学成就探析[J].中国文化研究,2007(3).

[6]向燕南.王圻《续文献通考·道统考》二题[J].史学史研究,1996(2).

[7]张廷玉,等.清文献通考[M]//纪昀,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第637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8]张廷玉,等.清文献通考[M]//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第637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9]张廷玉,等.清文献通考.卷二二一[M]//纪昀,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第637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10]张廷玉,等.清文献通考.卷二二〇[M]//纪昀,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第637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159.

[11]张廷玉,等.清文献通考.卷二二四[M]//纪昀,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第637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12]徐崧,张大纯.百城烟水[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1.

[13]张廷玉,等.清文献通考.卷二二三[M]//纪昀,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第637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252.

[14]陈恒舒.四库全书清人别集纂修研究[D].北京:北京大学,2013:36.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BetweenWen Xian Tong Kao Shi Bu Jing Ji KaoandSi Ku Quan Shu Zong Mu

Most of the text content inQing Wen Xian Tong Kao Jing Ji Kao was excerpted fromSi Ku Quan Shu Zong Mu.However,Shi Bu Jing Ji Kaocompromised Ma Duanlin′sWen Xian Tong KaoandSi Ku Quan Shu Zong Mu in the area of catalogue and stylistic rules and layout.By studyingShi Bu Jing Ji Kaoas samples,we may draw the conclusion thatShi Bu Jing Ji Kao had revised many disadvantages ofSi Ku Quan Shu Zong Mu.

G257

A

李成晴,男,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助理教授。

2015-08-31

猜你喜欢
总目四库全书解题
用“同样多”解题
设而不求巧解题
《四库全书考证》新近出版
用“同样多”解题
总目次
《四库全书总目》“章如愚”小传史源考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辨证五则
第36 卷总目次
于敏中与《四库全书荟要》纂修
解题勿忘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