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佚文《三帅祠记》考辨

2016-02-12 17:57潘猛补温州图书馆浙江温州325009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16年2期
关键词:佚文永嘉鬼神

潘猛补(温州图书馆 浙江温州 325009)

朱熹佚文《三帅祠记》考辨

潘猛补
(温州图书馆浙江温州325009)

朱熹佚文,束景南等先生均作有辑佚和真伪考辨,然朱熹的一篇佚文《三帅祠记》未见收录。这篇佚文见于隆庆《乐清县志》,涉及朱熹有无来温州、朱熹鬼神观及温忠靖王信仰演变诸问题,真伪不可不辨。故本文特就此作一考辨,得出《三帅祠记》是朱熹所著的结论。

朱熹;三帅祠记;温州;温忠靖王

朱熹佚文,束景南[1]等先生均作有辑佚和真伪考辨,然朱熹的一篇佚文《三帅祠记》见于隆庆《乐清县志》,却未被收录考辨。兹录全文如下:

祠非祀,惑也,先王之制:有功于民则祀之,以示报也,是故天地日月风雨云雷岳渎以至鱼鸟毛甲之细必祭,妖祥以诡民,怪诞以疑俗,是谓淫祠,君子绝之。余客乐成,与诸友讲道于东皋山麓,夜寐,梦一人黑面赤发,诘之,云姓温,在唐时与刘、杨为三友,正月五日出游山下,遇天曹使药茶井水以毒民,因取而饮之死,民以不害,祠焉。余觉而感,心气日衰,则神舍不宁,若有鬼物往来其间,且怪其事近诬,及询之故老,而其传已久,余特未之闻耳。乃命邱、李二君子,因旧址,新其宇,俾神依焉,余为记之。夫因民以厚神,神食其报,而民安之,事鬼之道也,若夫谄媚以徼福,玩数而渎礼,非余志也。

乾道癸巳八月望后三日,晦庵记[2]237。

这篇佚文涉及朱熹有无来温州、朱熹鬼神观及温忠靖王信仰演变,真伪不可不辨。

1 朱熹访温原因考

《三帅祠记》写作时间是“乾道癸巳八月望后三日”,即乾道九年(1173),地点在温州乐清宗晦书院。“宗晦书院在东皋山麓,宋汤艺堂建,初名艺堂书塾,乾道癸未(乾道年间无癸未,“未”当为“巳”之误。)朱子尝讲学于此。咸淳间邑令郑滁孙改建易今名。中祀朱子、王忠文及邑侯焦千之,聘乡先生教授,元因之。”[2]334书院是因朱熹而改名宗晦并祀之。然据《朱熹年谱长编》[3]等多种年谱,该年朱熹无来访温州的记录,故人们对其真伪产生怀疑。

考朱熹于乾道八年(1172)《答蔡季通》信中曾经提到:“今日略走寒泉,晚即还此,治《渊源》、《言行录》等书。”[4]4675可见,两书的编纂在乾道八年同时间展开。《伊洛渊源录》是朱熹尝试全面清理伊洛系谱的学术成果。从收录地域分布上看,主要为永嘉和洛中的学者。此编纂计划未能最终完成,关键在于永嘉文献之访求十分困难。朱熹编书之际,屡书于友人吕祖谦 ,“欲作《渊源录》一书,尽载周、程以来诸君子行实文字,正苦未有此及永嘉诸人事迹首末。因书士龙(薛季宣),告为托其搜访见寄也。”[4]1438求吕助代为转达。吕祖谦写信给他说“永嘉诸公遗事当属薛士龙访求。”[5]413“永嘉事迹亦当属陈君举辈访寻。”[5]416“渊源录事书藁本复还纳,此间所搜访可附入者并录呈。但永嘉文字屡往督趣,犹未送到。旦夕陈君举来,当面督之也。”[5]430《外书》《渊源录》亦稍稍裒集得数十条,但永嘉文字殊未,亦屡督之矣。”[5]419可知朱熹收录永嘉诸公传记资料,通过吕祖谦、先属薛季宣搜访,后转托陈傅良办理。吕祖谦数次催督,但迟未见寄。乾道九年“薛士龙七月后以疾不起”,“方欲广咨博访,不谓其止此也!”[5]416因薛季宣逝世,为此朱熹特地在乾道九年八月为了编纂《伊洛渊源录》来温州收集永嘉文献,这是朱熹访温原因。朱熹年谱·乾道九年条失载,应补。

不过朱熹淳熙二年(1175)还曾经与吕祖谦约好来天台、雁荡游玩,朱熹《答吕伯恭》云:“怀玉之约,迟以明年,无所不可。但儿子说车马自会稽遂如天台、雁荡,不审亦可留此胜概,以俟来春相与俱行否?若尔,则不必登怀玉,只自此经走婺女,相就而行也。”[4]1454“春初即治温台之行,承教且不远矣。”[4]1455吕祖谦在《与汪端明》信中云:“朱元晦约来春至婺,因为天台、雁荡之游。”[5]392在《与周丞相》信中亦云:“某八月末暂往会稽,省外祖母,留二十余日乃归。初欲迤逦为天台、雁荡之行,偶得朱元晦书,欲来春同游,须少待之。”[5]441也许朱熹在“乾道九年五月二十日,有旨特改左宣教郎,改入官主管台州崇道观,辞。”[3]489八月来乐清时又未游雁荡,所以后来他才萌发天台、雁荡之行的想法,但这次活动计划没有史料记载其已成行。

2 从朱熹鬼神观来看

《三帅祠记》文章言简意周,文理相济,词采斐然。明嘉靖庚戌庠生徐世镳跋之曰:“明鬼近墨,是记乃出于考亭先生,所谓因民厚神,祀典式矣。夫名贤托宿,即山川草木,与有辉光,矧兹讲道开来,地顾不重哉。荒莽断碑几于湮没,吾邑侯杨公始表章之,崇儒秩祀,邑之文献有征矣。”[2]238认为明鬼近墨,因民厚神,符合朱熹鬼神观。

的确,对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神怪传言,朱熹的态度比较复杂。《三帅祠记》似乎也是要证明世俗传言之鬼神的实存,他对此类鬼怪灵异传言“若有鬼物往来其间,且怪其事近诬,及询之故老,而其传已久,余特未之闻耳。”[2]237虽承认鬼神“实有”,又说鬼神“近诬”,究竟是指鬼神有可见之实体存在还是仅指人对作为“气之精英”的鬼神“屈伸合散”的运动状态的心灵感应?一方面反对泛滥“淫祠,君子绝之”[2]237;一方面又置身于之中“夫因民以厚神,神食其报,而民安之,事鬼之道也,若夫谄媚以徼福,玩数而渎礼,非余志也。”[2]237由此看来,朱熹似乎又认为“礼”也成了朱熹对待鬼神态度的根本依据。譬如,对坊间传说及民间信仰里的种种神怪之事,以及佛、道等宗教中所宣扬的各类鬼神说法和现象,朱熹很多时候虽无法予以完全否定,但一再要求尽量以“礼”去判断分析,以朱熹强烈的经世意识,他自然要分外重视鬼神与礼乐的联系。朱熹承续了早期儒家“敬鬼神而远之”的理性态度,礼学与理学在朱熹的鬼神观里得到了有机的融合,体现出了浓郁的理性主义与人文主义精神以及世俗宗教性鬼神信仰在现实生活里对他的强大影响力之间的剧烈冲突。事实上,朱熹并不反对所有的鬼神祭祀,他所主张的鬼神祭祀是需要以道德功业原则为基础的。朱熹又说:“有功于民则祀之,以示报也”,“因民以厚神,神食其报,而民安之,事鬼之道也”[2]237。神有功于民,民以祀报神,这是朱熹寄希望于神祗的一种心理表达、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与寄国事于明君贤相、清官良吏一脉相承。可见《三帅祠记》所表达思想与朱熹鬼神观是一脉相承的,故可证其为朱熹所作。

3 从温忠靖王信仰演变看

三帅庙在东皋山下,是奉祀唐时温琼的庙,“遇天曹使药茶井水以毒民,因取而饮之死,民以不害,祠焉。”[2]237其实就是温州的东岳爷——忠靖王的前身,是由道道地地的温州人上升的地方神。

《正统道藏》有黄公瑾《地祇上将温太保传》一卷、《温太保传补遗》一卷均记温琼元帅事迹。据《传》云:温琼,字子玉,乳名卓郎,温州平阳县人。曾为唐朝名将郭子仪麾下猛将,后化为东岳太保。宋徽宗时祈雨温州以救旱灾,百姓设醮谢天,向玄帝保奏温琼。宣和年间张继先为之作“地祇一司正法”,使统领鬼兵。“一日,北帝降下瘟药千丸于东岳,岳帝受诏,召琼行瘟。琼奉命领药,再三以思。一丸之药,杀及千人,千人之死,害及于千家。况气候传流,借毒行疾,又在此外余殃及人,何可数计,甚失太上好生之德,不若我以一身以代千人,救得无限性命,又何所恨。乃仰天面北,一吞而尽。须臾腹痛身热,不可支持,乃焚香直诣岳帝前,变作一大猛鬼,奏闻其事,俯伏待罪。适北帝劲下催督检察,岳帝只得直述温琼不职之罪,奏闻北帝,遂下右胜院督过。”[6]由此可见,成书之时,应在南宋末。

温元帅的事迹有不同版本,至正四年(1344),巽吉山麓新作忠靖王庙成,宋濂于元至正十五年(1355)撰《温忠靖王庙堂碑》,云:“王姓温氏,名琼,字永清,温之平阳人。”“唐长安二年五月五日午时生”,“二十六举进士不第,乃拊几叹曰吾生不能致君泽民死当为泰山神以除天下恶厉耳。”“言已,忽幻药叉象,屹立而亡”化为神。因能“禜除沴气之为人灾者”,人们“遂皆祠王,以祈灵响焉。王初封‘翊灵昭武将军正佑侯’,其曰‘正福显应威烈忠靖王’,则宋季之累加也。王之事行见于传记者如此。”[7]《岐海琐谈》说是“平阳白石街人也。”[8]《浙江通志》卷二一七《祠祀一》有“东嘉忠靖王”条,摘录宋濂《碑记》,又云:“其祀于钱塘,则自宋宝庆二年始,时灾厉盛行。”[9]当时杭州曾迎永嘉忠靖王至旌德观。

朱熹为作《三帅祠记》记述其事:“余客乐成,与诸友讲道于东皋山麓,夜寐,梦一人黑面赤发,诘之,云姓温,在唐时与刘、杨为三友,正月五日出游山下,遇天曹使药茶井水以毒民,因取而饮之死,民以不害,祠焉”[2]237,并谓“询之故老而其传已久”[2]237。传说更富人文色彩,突出其防止瘟疫的事迹。神黑面赤发,是后来所供驱疫之神温元帅神像蓝面的前世,可见温元帅舍身救民的传说至迟在南宋乾道已经广泛流传。

此不同于其后的版本,不是他们的演绎,可见传说源头另有所自。如果《三帅祠记》为后人作伪,必定会像《浙江通志》那样沿用当时流传的版本故事,没有必要另外编造。《三帅祠记》不称忠靖王,而称帅,这正合忠靖王是宋季所加史实,也说明《三帅祠记》的写作时间必在宋季前。

4 从朱熹《过盖竹》诗来佐证

朱熹有《过盖竹》诗,人们一直认为是描写平阳南雁之盖竹,然其“浩荡鸥盟久未寒,征骖聊此驻江干。何时买得鱼船就,乞与人间画里看。”[4]527的描写,透露出盖竹之地在海边。此盖竹非平阳之盖竹,倒象乐清之盖竹。《乐清县志》载“盖竹山在县西三里,峻峭幽深,崖端石室曰盖竹洞天。俗称杨八洞。”[2]122宋林一龙《盖竹洞天记》有“初从浣沙溪入,登垄见大海,海门诸山。行十余里乃至。岩石散峙,或如列屏,或如树碑,或如厦屋,或如城壁”[3]122的描写,与朱熹《过盖竹》所描写的相得益彰。朱熹《过盖竹》诗应是客乐时所作。又《三帅祠记》落款为“乾道癸巳八月望后三日,晦庵记”[2]237,晦庵据朱熹《云谷记》是在乾道六年始称[4]3728,在时间上正合。这些都可佐证乾道九年朱熹来访温州说成立。

[1]束景南.朱熹佚文辑考[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2]鲍作雨,张振夔.道光乐清县志[M].北京:线装书局,2009.

[3]束景南.朱熹年谱长编[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489.

[4]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M]//朱杰人.朱子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5]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1册[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

[6]黄公瑾.地祇上将温太保传温太保传补遗[M]//上海书店出版社等编.道藏:第18册.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351.

[7]宋濂.潜溪后集[M]//黄灵庚.宋濂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262.

[8]姜准.岐海琐谈[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209.

[9](清)嵇曾筠,等.浙江通志[M]//(清)永瑢,纪昀,等编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4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A Study aboutSanshuai Temple,a Lost Essay of Zhu Xi

The lost essays by Zhu Xi have been collected and studied by Mr Shu Jingnan,etc,but an essay written by Zhu Xi——Sanshuai Templehas not been included.The essay can be seen in Yueqing County Annals and it discussed various problems involving Zhu Xi's visit to Wenzhou,Zhu Xi's ghosts concept and evolution of the belief about King Wen Qiong.To identify the authenticity,this paper has made a study and finally draws a conclusion that Sanshuai Temple is an essay written by Zhu Xi.

Zhu Xi;Sanshuai Temple;Wenzhou;King Wen Qiong

G256

A

潘猛补(1956- ),男,温州图书馆研究馆员。

2016-03-09

猜你喜欢
佚文永嘉鬼神
父辈们
新发现三则顾颉刚佚文考略
《韓詩》佚文校議十四則
我们一定会胜利
焦竑集外佚文辑释
焦竑佚文五篇
浅谈先秦诸子的鬼神观
“深入浅出”,以题载法
鬼神
人分三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