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时抽印本《鄞县通志人物编》编印始末考*
——以天一阁藏致马涯民信札为史料

2016-02-12 17:57周慧惠天一阁博物馆浙江宁波315010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16年2期
关键词:天一阁通志华丰

周慧惠(天一阁博物馆 浙江宁波 315010)

临时抽印本《鄞县通志人物编》编印始末考*
——以天一阁藏致马涯民信札为史料

周慧惠
(天一阁博物馆浙江宁波315010)

民国《鄞县通志》以规模宏大、体例新颖、编纂科学而著称,出版时间历十八年之久。其最重要的编纂者为陈训正与马涯民。抗战时期,为了保存文献,鄞县通志馆决定将陈训正纂写的《文献志》中“人物”一编临时抽印。天一阁藏有时人致马涯民信札九通,披露了《人物编》编印的详细过程与重要细节,不仅能借此钩沉这一段史实,而且为研究民国期间大型出版物编印提供丰富的史料。

临时抽印本;鄞县通志人物编;编印;信札;马涯民

民国《鄞县通志》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县志。它厘为舆地、政教、博物、文献、食货、工程六志,共五十一编,数千子目,五百五十万言,前冠《首册》,后殿《地图》,为书三十六册,为图二十六张。此志始修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民国二十六年(1937)克成,然延阁至1951年全帙才得以出版。它既继承了传统旧志“考核精审、采撷广博”的优秀传统,又开创了现代方志“精密测绘、严格统计”的科学方法,“称得上是地方志步入现代科学的嚆矢”①。

《鄞县通志》从草创到出版,历十八年之久,期间战事蜂起,家国飘零,其艰难困苦、辗转流离之状,抱残守缺、克终其业之志,堪称民国出版史的奇迹。为了保存文献,在抗战时期,曾临时抽印《文献志》的“人物”一编,其编纂印刷过程,尤为曲折。近日,笔者在整理天一阁藏《鄞县通志》原稿时,发现了一批鄞县通志馆的信札。这批信札共九通,收信人皆为时任《鄞县通志》编辑主任的马涯民先生,详细记录了临时抽印本《鄞县通志人物编》(下称《人物编》)校对印刷的全过程,是研究民国期间大型出版物编纂出版细节的第一手材料。

1 《人物编》印行缘起

鄞县为浙东巨邑、文献之邦,历代有修志的传统。清代最后一种《鄞县志》辑于光绪三年,到民国间,已近六十年未修志了。“六十年间,世变日亟,人事日繁,而社会演进亦愈迅速,有非纂修光绪鄞志诸子所能梦想者矣”②,又恐“故册疏脱,诠次无法,数十年之文献又阙焉无征”③,因此,民国二十一年(1932),邑人张传保(申之)、姜忠汾(炳生)等积极倡导修志事,并向邑中有力者征求募捐,于是公推张传保、赵家荪(芝室)为正副馆长,聘陈训正(屺怀)任总纂,马瀛(涯民)为编纂④,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元旦设立鄞县通志馆于中山公园之薛楼。

民国二十五年(1936),除《文献志》外,各志编纂皆已完成,由浙江省立图书馆附设印行所承印。民国二十六年(1937),《舆地志》八册、《博物志》一册、《食货志》四册、《工程志》四册并《地图》一函二十六张皆印装完毕。正值印刷《政教志》时,七七卢沟桥事变起,抗战全面爆发,志书由是辍印。是年9月,志馆为躲避战火,迁往慈溪二六市官桥,设立“鄞县通志馆编校处”。此时马涯民仍在编纂《文献志》中最后的艺文、方言二编。

《文献志》关系到一邑文献之征存,往往是志书最重要的部分。《鄞县通志》的《文献志》编有人物、选举、职官、故实、艺文、礼俗、方言七编,总纂陈训正亲手纂写前四编,其中人物一编尤为邑人瞩目。书中人物,除已见光绪《鄞县志》外,其新增列传,着重表彰了近六十年来可歌可泣、脍炙人口之人之事。比如博通掌故的董沛、擅长外交的张美翊、专精伤寒的范文甫、革命排满的赵家艺,等等。抗战爆发后,时任浙江省立博物馆馆长的陈训正避乱归里,乡居慈溪官桥。此时他纂写的四编脱稿未久,来不及录副,非常担心孤稿在战乱中亡佚,因此特意在老家菜园里挖了一个空坟,把手稿藏在里边。过一段时间,挖出来一看,泥土潮湿,稿纸上的红字已经沁润模糊了,又赶紧取出,一筹莫展。民国二十七年(1938),日寇向西亟进,浙东军事得到纾解,人民生活比前一段稍微安定了一些。时在官桥的志馆与陈训正家相离不远,由马涯民主持日常工作。二人“旋念吾甬每值异族入侵,忠义之士,莫不奋起抵抗。稿中所列诸传,多可为宣传抗倭大好资料”⑤,于是商定将《文献志》中“人物”一编抽出付印⑥,定名为“临时抽印本《鄞县通志人物编》”。

此时志馆因为工作人员星散不用支付薪水,所以还有一些余款可作《人物编》的印费。然而经费虽然无忧,但因沪甬交通时断时续,印刷材料购买不易,所以找印刷厂也经历了种种曲折,最后终于找到了承印的公司。天一阁藏九通致马涯民的信札,恰好详细记载了印刷工作的全过程。

2 《人物编》印行过程

这九通致马涯民的信札,从1938年5月22日起至1940年3月15日止。有鄞县通志馆馆长张传保信札一通,志馆会计王尔昌⑦信札三通,华丰印刷局林德祺、林德庸⑧信札三通,华丰印刷局信札二通。

2.1王尔昌致马涯民(1938年5月22日)

涯民先生大鉴:

谨启者。二十日接诵十七日发出大函,已悉。所云纸的一项,弟向在甬各大纸行公兴、泰兴、嘉泰等探听价格,有的说无趸批货色,有的说是货色虽有,价目颇贵,正在急极进行之间。路逢林君德祺,谈及该所印刷部有白报纸办到,价目甚为便宜,即于印刷方面,亦可比别家活动。允弟列表云来。嗣后钧和如能承印,价目亦可比较,候两家表格到达后将表奉览,再拟核行。恐劳盼念,先此奉复,即颂大安。

弟王尔昌顿首

中华民国二七年五月二十二日

屺公均此,代以名请安。

此信信封上的寄送地址为“慈溪二六市官桥路七号鄞县通志编校处”⑨。“八一三”日寇发动沪战后,敌机频频轰炸宁波,所以志馆决定把馆中案卷、账册、印成的志书以及重要参考材料由王尔昌迁到鄞西广善寺秘藏,未成志稿及必要参考资料由马涯民与周克任⑩携往慈溪官桥志馆编校处,而其余的文件、家谱、书籍、器物等仍存薛楼(11)。因此,当时王尔昌与马涯民基本靠书信联系。林德祺所说的印刷部,即华丰印刷局。华丰印刷局隶属宁波七邑教养所(12),由鄞人林顺生创办,铅印、石印皆营,设备齐全。原址在宁波南门八角楼,抗战后,迁往鄞西集士港林氏宗祠内。林德祺是林氏族人,当时担任印刷局的经理。钧和指钧和印刷厂,是民国间宁波著名的印刷企业,《宁波商报》《四明日报》均由其承印(13)。

这封信札主要谈论的是印书纸张和承印公司的问题。此时虽已决定抽印《人物编》,但一切与印刷有关的事宜尚在不断磋商中,还没有眉目。信尾提到的“屺公”,即陈训正屺怀,此时他正息影故里,与马涯民同住官桥。

2.2张传保致马涯民信(1938年5月23日)

涯民先生足下:

顷奉十七发(廿二日到)手书,备悉种切。所拟办法弟极表同情,祈即照办。纸张如甬地难办,再请函示敝处设法可也。此外如尚有问题,可请就近与芝老屺公斟酌决定,不必往返函商。沪甬交通时有中断之虑,如由台温转沪,必更费时也。匆复,即颂台安。

屺公均此。

弟张传保拜启

五、二三

时馆长张传保避乱上海,因为沪甬交通不畅,所以让马涯民有事找芝老屺公商量。芝老者,副馆长赵家荪,当时他亦避乱慈溪。信中提到的马涯民“十七日”所发函,即向张传保汇报的印刷事宜。

2.3王尔昌致马涯民信(1938年5月28日)

涯民先生大鉴:

谨覆此。廿七号由林君集虚(14)递到手函,领悉。委购白报纸,别家无相当货色,亦无便宜价目。惟纸方面,鄙意准与集虚为标准。他现在讨695(15),未知尊处出口多少。照市上买价说多点,说左右。因集虚目的在脱货换现,性质又与别家不同。此上弟托冯孟颛君(16)与渠接洽,或可再好便宜一点。如纸向其买,纸可存其地方,预付定费多少,要用若干款,随纸数照解,本馆免负风险。兹奉七邑教养所华丰印刷局估价单一纸,顺坿奉览。据林君德祺照,莫以十五令白报纸印五百部,足敷支配,用四五号老宋铅字。惟其来单写五百本,谅因计算时失言之故。况弟对此上外行,又不知《人物传》材料究竟多少,至希詧核。晤冯先生,谈及如给钧和承印,据该经理同冯先生说,恐如斯时局,工作又碍进行,不妨暂为从缓。一切本托叔受兄(17)面达,因本星期叔受兄不再回府。昨午三时许,飞机又投弹,栎社计七八枚,损失不知。一弹投鄞西,与弟住寓差三四里,新桥包家伤及一人。在发出时飞机又盘旋天空。据此奉达,迅盼赐覆,以便遵行。即颂大安。

又启:此白报纸是否先向林集虚叩实,免得后头纸无买处,一切候来示遵办,此致

涯民先生鉴

尓昌又批

二七,五,二八

此信有四页,其中一页为华丰印刷局的估价单。从这封信来看,纸张打算从林集虚处买,但价格还在商讨之中。印刷也基本确定由华丰来承印,因为钧和虽然是大公司,但经理的态度却不很积极,而华丰则连估价单都列出来了。当时的局势又紧张起来,敌机时来轰炸宁波的栎社机场,王尔昌住在鄞西,耳闻目睹了战况。因此,印刷之事就越发艰难了。

所附的估价单如下:

承印鄞县通志人物传书价目开列于左:

(1)纸料用白报纸印刷。

(2)书之大小与通志书同。

(3)字用四、五号老宋铅字合印之。

(4)纸料、排印、装订均在内,页计价国币壹元贰角正。

(5)装订不穿线,用裹皮做法。

(6)以上价目系五百本估计。

(7)书面用何种纸料,如有木刻等排印,务须另算之。

此致

鄞县通志馆台照

七邑教养所附设华丰印刷局估价单

中华民国念柒年五月廿五日

此价目表写在“宁波华丰印刷局”用笺上,是5 月25日拟定的,详细罗列了纸料、开本、字号、排印、装订、数量以及价格。

2.4王尔昌致马涯民信(1938年6月12日)

涯民先生大鉴:

迳启者。四号接本月二日发出手笺,并专递致林德祺先生一函,当即差人送往。至十一日接德祺先生回信,并托递至台端一函,承示各要点都已分列载明。另启及坿奉白报纸双面印样两份,至希詧核。而价目一层,可开壹元弍角。因该局当时落笔致误,原系弍元弍角照算,故其函上同为声明。惟审查纸张性质连同价目,都是林集虚来得优廉。依鄙意最好向钧和再开一份比较,免致吃亏。何家便宜优美,即做何家,未悉钧意以为然否。七公云前星期一拟回甬一趟,弟恭候两日,卒未见临。美诚兄来信云月底返浙,德祺先生云,俟美诚兄到后同来慈城参观《人物编》稿底,再图进行。本月份俸给如台驾不来,仍交叔受兄专递。顺请接洽,并盼赐覆为荷。张馆长处因事不确定,亦未去函。晤赵馆长时均此代为道候。专复即此,旅安。

弟王尔昌拜启

屺公前烦以名请安。

中华民国二十七年六月十二日

华丰按照马涯民的“承示各要点”,“分列载明”,做出了印样。所谓“各要点”,是指马涯民拟定的“《鄞县通志人物编》排版条例”。此条例为马涯民手书,天一阁幸存一份,内容涉及版面、字号、字数、页码、行线,以及冷僻字的处理,是研究民国书籍排印的第一手资料。关于纸张,王还在犹豫之中,觉得价格只听了林集虚一人,怕有虚高,所以建议询问钧和后再作比较。七公,即赵芝室,他排行第七,所以乡人多以“七公”尊之。美诚兄,即浙江图书馆的总务主任史美诚,抗战前,《鄞县通志》的印刷由其负责。此时,他正随着馆长陈训慈,将浙图藏善本转移内地中。

附《鄞县通志人物编》排版条例如下:

一、是书册及书框大小式样等,均与旧印《舆地志》等一律。

二、是书每页上下面之中缝,均须排书名、类目及页码,其页码以每面记数,书名排三号字。类目、页码均排四号字。

三、书中直行文字每面排十三行,每行排二号字二十八个,均嵌分行线。

四、直行文字中之双行夹注小字,可排五号字,惟每行字数须与大字一律。五号字上下可补嵌条。

五、书中之表格每面约排五号字二十四五行。各行间须加嵌条,俾行列疏朗而醒目。每行均排五号字五十三四个,惟行数及字数,得因夹排四号字,与分行分列线之多寡而随意增减之。

六、凡遇全面或一部分均系空白,其前如为直行文字,仍须排分行线,如为表格,则不必排。

七、页数。从第一页起,至每册末页上,页码皆相联。

八、如遇排字盘中未备之冷僻字,均须添刻,不得以旧有铅字改头换面、滥竽充数。

九、书版上架印刷之时,须将书框及分行分列各线修缮整齐,不得有脱接及参差等弊。

十、如遇本条例未曾订明各事,可函询编校处。鄞县通志馆编校处订

2.5林德祺致马涯民信(1938年6月24日)

涯民先生大鉴:

敬启者。昨接尊函,并附酌减印价单,详悉。一切当与家兄德庸商议。承蒙雅爱,敢不格外刻让以副厚谊。但印工与装订费实在似未能再让,然为数无多,仅拾五六元,且俟台驾来甬,聆命尊办。区区之数请先生酌夺可也。王君尔昌昨已偕家兄过访谈及。一切均俟台端来甬面洽。如蒙提早惠临,王君与祺辈尤所可企盼。并乞先期示知,以便趋聆教益也。肃覆敬颂纂安。

晚林德祺鞠躬

屺公尊前乞为问安。

中华民国廿七年六月廿四日

由信可知,马涯民向华丰发了一份“酌减印价单”。双方在印工与装订费上仍在协商,但数目较小,希望面谈时能解决这个问题。

2.6林德祺致马涯民信(1938年6月29日)

涯民先生台鉴:

敬启者。今日史丈翔熊(18)来,所谈及鄞县志人物传印刷事。承蒙雅爱,价目一节准当遵照六月十九日尊函办理。所差印工装订工计拾五六元,不再增加,所有应用材料兹已先行预备。静候台驾携稿来甬订约可也。并希先数日示知,以便趋城恭候。肃此奉达,敬颂纂安。

晚林德祺鞠躬

中华民国廿七年六月廿九日下午四时屺公尊前乞为问安。

再启者。前信将发,突蒙华翰下颁,聆命之余,曷胜雀跃,自当遵照办理。王尔昌兄函即日送去,并将先生核减价单抄奉,甬上尊寓亦承示知。届时函召,立即与家兄趋谒可也。再呈涯民先生台鉴。

晚林德祺手启

中华民国廿七年六月廿九日下午四时

此时价格已经谈妥,印刷材料也准备完毕,只等双方签订合同。纸张与印刷公司终于尘埃落定,接下来只需开动机器印刷了。然而,事情往往没有想象中的顺利,更大的挫折还在后头。

2.7林德庸致马涯民信(1938年8月3日)

涯民先生大鉴:

兹启者。昨接张阿凤兄递来尊函,诵悉一是。至于《人物编》排版校对及送样之事,尽遵来示照办,决无慌误,祈勿念也。特此奉覆,并颂敬请大安。

弟林德庸敬书

家兄德祺因教养所募捐事于今晨赴申,约两星期可回甬,特此顺告,又及。

中华民国廿七年八月三日

张阿凤兄即张莲凤,是志馆仅剩的一名公役。当时华丰已经迁往鄞西集士港,规模狭小,铅字也不完备,只有一架脚踏机,排字工仅二三人。并且沪甬交通阻隔,印刷的油墨也很难买,所以每天平均连印一页都不能保证。更难的是校对。慈溪与鄞县相聚数十里,送稿的张莲凤隔一日才能往返,其不便可想而知。所以印刷进行得非常缓慢(19)。

2.8华丰印刷局致马涯民信(1938年10月22日)

今收到《鄞县通志人物编》原稿,页数号码由101号至266号止。此致马涯民先生台照

七邑教养所附设华丰印刷部收启

中华民国廿七年十月廿二日

2.9华丰印刷局致马涯民信(1940年3月15日)

今收到《鄞县通志人物编》稿第叁伍壹页至肆陆壹页止。已照收排无误。此致鄞县通志馆马涯民先生钧鉴

华丰印刷部启

中华民国廿九年三月十五日

这两封便笺都是华丰印刷局给马涯民关于志稿的收条。可以看出,印刷进展的确困难,10月已经排印到了101页,但时隔一年半的1940年3月,才排到315页。《人物编》分为上下两册,民国二十八年(1939)冬,上册已装订成书,所以这第二张便签所提到的页码应该是下册的排印。此时,时局越来越紧张,印刷也越来越困难。1941年4月19日,宁波沦陷。时下册排印已到尾声,只剩下最后的十几页因来不及校对故尚未付印。因为担心在送校样稿的途中被日寇搜去,所以把印成的散页藏在林氏宗祠的神龛内。后来,日寇侵扰鄞西,把藏在神龛里的《人物编》散页悉数搜去以做包物之用。此书几经盘错,终不得与世相见。

3 《人物编》最终印行

抗战胜利后,志馆重回中山公园(20)。然而战后经济凋敝,政府库帑枯竭,无法筹集印刷志书的经费,于是张传保、赵家荪等组织董事会,继续募捐(21)。民国三十六年(1947)8月召开董事会,决定续印志书,由《时事公报》附设的宁波印刷公司承印,经理仍为林德祺。最先印刷的便是《人物编》下编的残缺之页。

是年9月下旬,临时抽印本《鄞县通志人物编》下编装订完成,从1938年夏到1947年秋,漫长的九年,几经劫难,两册《人物编》终成全帙。董事会将之分赠各位捐款者,以酬答他们心系桑梓、慷慨解囊的善举,也让那些留心文献、雅爱陈训正文章的读书人先睹为快。鄞县通志馆开办之初,陈训正与马涯民就已逆料国事艰难,如此巨制不易告成。而且编印的费用都是由捐募而得,不花公款一分,经费必然紧张,所以决定将志书分编六志,合为一书,并定下了“随编随印,随印随发”之策。果然,《鄞县通志》的编纂印刷遭遇种种磨难,旋印旋辍,而《人物编》的印刷经历正是《鄞县通志》修志的片段故实,足见一部志书的告成,绝非易事。

至于《鄞县通志》全帙,又经历了通货膨胀、经费困窘诸多挫折,直至1951年4月才得以面世,前后旷隔了十八年之久。《鄞县通志》成书后,以材料详备、门类繁富、体例新颖、采访周遍、考察精密、统计确实、图册精美享誉出版界,成为研究宁波文化历史名副其实的“百科全书”。

1951年9月,鄞县通志馆并入宁波市古物陈列所,地址设在天一阁(22)。该馆保存的《鄞县通志》部分原稿与资料,其中也包括这些珍贵的信札,随之一并移赠天一阁收藏。这批信札不仅仅具有出版、编辑方面的研究价值,也为民国时期浙东经济、文化、商业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而此中价值,更有待于学者来天一阁进一步挖掘。

注释:

①陈桥驿《民国鄞县通志与汉学家的研究》,载《陈桥驿方志论集》第243页,杭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②《鄞县通志·编印始末记》第2页。民国至当代铅印本。

③沈祖緜《鄞县通志序》,载《鄞县通志预约样本》,1936年铅印本。

④张传保(1877-1952),字申之,鄞县人,光绪二十八年(1902)举人。辛亥宁波光复后任宁波军政分府财政部长,创办《四明日报》,倡修《鄞县通志》时,任职上海“宁波旅沪同乡会”;姜忠汾(1877-1935),字炳生,鄞县人,旅沪巨商。志书修毕需要九万元之巨,姜一人就承担了一半,四万五千元;赵家荪(1874-1949),字芝室,鄞县人。同盟会会员,辛亥年光复宁波;陈训正(1872-1943)字屺怀,一字无邪,别署玄婴、天婴,慈溪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举人。同盟会会员,创办《天铎报》,辛亥年光复宁波;马瀛(1883-1961)字涯民,以字行,定海人。曾任商务印书馆《辞源》编辑、效实中学国文教师、浙江文史研究馆馆员、宁波市政协委员。

⑤《赠送鄞县通志抽印本人物编上下册启事》,载《鄞县通志·编印始末记》第35页。

⑥“列女传”及“节妇录”暂时不印。

⑦王尔昌,名昭炽,鄞县通志馆会计兼庶务。

⑧林德祺(1884-1962),鄞人。善书法,入《四明书画家传》。民国间参加“四明文社”,任干事。时为华丰印刷局经理。林德庸,林德祺兄。

⑨九通信札的寄送地址均为此。

⑩周克任,字尹卿,鄞人。助理编辑,时随马涯民编纂《索引》。1938年后暂时离任,抗战胜利后复任。

(11)后薛楼与广善寺所藏书物资料在宁波沦陷时期全部被毁,唯有慈溪所藏保存完好。

(12)该慈善机构于1925年由旅沪甬籍商人虞洽卿、邬志豪、袁履登等发起创办。地址在宁波城南八角楼下。主要收容游民、乞丐等,除供给衣食,还教以谋生技能。经费主要靠募捐与利息收入。1929年交官办。(金普森、孙善根编《宁波帮大辞典》第71页。宁波出版社2001年版。)

(13)《宁波词典》第163页。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4)林集虚,字乔良。鄞人。古籍书店“大酉山房”主人,家有藏书室“藜照庐”。曾为天一阁编过目录《目睹天一阁书录》四卷。

(15)此三个数字用码字表示,指纸的总价是695元。

(16)冯孟颛(1886-1862)名贞群,号伏跗居士,慈溪人,居宁波城区。浙东著名藏书家、目录学家,家有藏书楼伏跗室。任鄞县文献委员会委员长,组织“重修天一阁委员会”。后任宁波市政协委员、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等职。临终前将所有藏书及伏跗室捐献给国家。现伏跗室书藏于天一阁。

(17) 叔受兄,即陈叔受,陈训正三子,时居官桥。

(18)史翔熊(1876-1944),名济鳌,以字行,鄞人。甬上巨商,任《博物志》采访。

(19)详见《鄞县通志·编印始末记》第24页。

(20)1944年,浙江省通志馆成立于云和,因尚在抗战中,故暗地里向各县征集志材。鄞县政府任命汪焕章为鄞县文献馆馆长,合并鄞县通志馆及鄞县文献委员会,并改通志馆为鄞县修志馆,设馆址于东钱湖韩岭之梅园,职员薪水由政府支付,至此,鄞县通志馆由一民间组织转为政府机构。

(21)共聘董事106位,募得法币二亿八千万,其中董和甫捐最多,当选为董事长。

(22)谢典勋《整理鄞县通志馆移赠碑碣拓片记》,载骆兆平、谢典勋编著《天一阁碑帖目录汇编》第77页,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版。

[1] 陈桥驿.陈桥驿方志论[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7.

[2] 金普森,孙善根.宁波帮大辞典[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1.

[3] 宁波词典编纂部.宁波词典[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

[4] 骆兆平,谢典勋.天一阁碑帖目录汇编[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

The Process of EditingAnnals of Yin Country′Biography′——According to Letters Which Maintained in Tianyige Museum from Others to Ma Yamin

Annals ofYin Countrywhich made by Chen Xunzheng and Ma Yamin is famous for its enormous scale,new theme and scientific editing ways,taking 18 years to be published.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period,for maintaining precious references,the organization of editing Annals of Yin Country decided to printing episode'Biography'at first.Other colleagues had written to Ma Yamin nine letters to transfer specific processes and important details of making episode'Biography'.Revealing the truth can achieve two purposes that recalling historical facts and researching publishing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1912-1949).

the temporary edition;Annals of Yin Country′Biography′;editing;letters;MaYamin

G256.1

A

* 本文为2016年度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立项课题“民国《鄞县通志》编纂研究”(项目号:G16-ZC05)成果。

周慧惠,女,天一阁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2016-05-06

猜你喜欢
天一阁通志华丰
四川华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河池学院美术与设计作品展·原华丰人物形象设计作品选
冯登府与天一阁
天一阁知见录
解放军守护天一阁史料辑注
天一阁四事备忘录
从《通志·校雠略》看郑樵的档案文献编纂思想
《新疆图志》通志局本与东方学会本探析
星城计中计
《天津通志·军事志》评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