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型专业出版社融合创新之路

2016-02-13 11:59聂宏伟
中国出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出版社融合内容

□文│杨 哲 聂宏伟



中小型专业出版社融合创新之路

□文│杨哲聂宏伟

[摘要]融合发展是近年出版的主题,透过如火如荼的市场,深入分析融合的本质,才能不落窠臼、避免人云亦云。中小型专业出版社在媒体融合发展的浪潮下,应该深入分析市场需求、努力发挥资源优势,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巩固属于自己的读者圈子,建立多元服务和垂直服务体系,最终完成单一阅读向知识服务转型的创新之路。

[关键词]融合创新出版转型互联网+专业出版知识服务

2014年被称为中国新闻发展史上的“媒体融合元年”,2015年在深度融合后提出创新发展理念。很多出版集团把握机会,争取资源,在“融合创新”的路上越行越顺。他们指引着发展方向,把控着媒体声音,创造着有中国特色的出版变革之路。众多中小出版社紧随其后,方向一致,套路却难以照搬,时间紧迫,只有实事求是的创新才能走出适合自己的特色融合之路。

一、现状分析

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其重点是将技术建设和内容建设摆在同等重要位置,根据新兴媒体传播特点,加强内容建设,创新工作流程,优化信息服务,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以新技术引领融合发展、驱动媒体转型升级。

传统媒体中的出版领域是转型的重中之重,国家自上而下大力推动向数字出版转型,提出“未来优先和数字化优先”的发展战略。出版集团和大型出版社,获得了较多财政支持,通过参与国家项目成为规则的制定者。由于拥有大量优势资源,出版集团和大型出版社发展迅猛,更容易在下一轮获得融资,其先天优势中小出版社无法比拟,其可能的成功之路也无法复制。

目前,出版领域的融合发展依然呈现出“专业社领跑,教育社跟随,大众社迷茫”的态势。大型专业出版社已经建立起了完整的数字出版平台,努力实现全数字出版流程,数字产品已经开始盈利……这一切已经表明数字化变革已进入深水区。此时,中小型出版社有的刚开始试水,有的不知所措,还有的在观望等待,受制于资源、政策、管理、人才、技术等因素,在这一次变革的浪潮中被远远落在了后面。

滚滚大潮,势不可挡,顺势而为,是为上策。中小型专业出版社虽然无法模仿大型专业出版社,不能一掷千金地买设备、建系统、揽人才、定规则,但是依然拥有专业优势,拥有几十年的出版传承,拥有大量优秀作者,拥有固定的读者圈子,这一切都是巨大的财富。更何况,还有前人成功的经验可以学习,失败的教训可以借鉴,虽然晚一点,谋定而后动,厚积而薄发,又怎能轻言放弃。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中小型专业出版社必须认真研究市场,按照对象化、分众化、个性化的出版趋势,结合自身优势,开拓属于自己的融合之路。

二、创新是融合的关键

把握出版的核心本质,解读融合的独特内涵,分析用户的专业需求,我们会发现只有创新才能推动融合发展,才能促进中小型专业出版社成功转型。

1.换个角度解读融合

业界普遍认为,“媒体融合”广义上是指一切媒体及其有关要素的结合、汇聚,不仅包括媒介形态的融合,还包括媒介功能、传播手段、所有权、组织结构等要素的融合;狭义是指将不同的媒介形态“融合”在一起,产生“质变”,形成一种新的媒介形态,如电子杂志、博客新闻等。我更愿意理解为狭义的融合是初级阶段,在条件合适的条件下最终会完成广义上的融合。

传统出版强调内容,新型出版强调形式,内容和形式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最终导致融合。然而融合不是最终目的,只是或快或慢的过程。最终一切回归出版的本质,就是阅读,一切形式和内容都是为了阅读服务。当然,阅读不仅仅是用视觉,广义的阅读就是利用一切感知能力获得人的精神需求。最终随着科技进步,阅读的模式会匪夷所思,阅读的内容会突破现有空间的限制。回归当下,阅读依然需要实际载体和实体内容,出版社的历史使命在此刻无比清晰,就是内容的传承和创造,就是形式的继承和创新。因此,传统出版和新型出版谁都无法取代谁,两者本质就是一个,只不过是不同角度看到的两面。对于专业科技出版社来说,传统出版提供了赖以生存的基础和擅长的领域,而新型出版则给了我们突破的可能和成长的空间。

笔者认为,融合是具有阶段性和现实性的,在有限条件下能够实现的互联网应用就是一种融合,因为小型企业在这个阶段能实现这个已经前进了一大步,背离现实去要求企业都按照互联网思维重新建立经营模式显然是不客观的。融合必须根据企业自身条件量力而行,因循守旧和好高骛远都不是正确的选择。

2.需求是创新的原动力

出版的本质是“满足阅读需要”,而专业出版的核心是“知识的传播”。专业出版社大都成立于计划经济时代,依存于某个部委,有着鲜明的专业特征,形成了核心内容的相对垄断,也形成了固定的读者圈子。

专业出版相对大众出版,注定面对的是小众,“小众经济”有其鲜明的特点,即用户的有限性、圈子效益、精英心理。圈子内的专业精英们更希望得到与之身份匹配的服务,对价格却不那么敏感。深入地分析这些特点,就知道专业出版社必须服务特定人群,不仅满足其知识需要,更要满足其心理需要。

当前,还是一个“社群经济时代”,人群切割变得尤为重要,出版社的每一款产品(不仅仅是纸质图书)都有独特属性和价值定位,固定的消费对象接受固定产品的价值观,企业只为固定群体服务,很多工作趋于对象化,垂直服务更容易做到,定价更加灵活且充满竞争力。因此,在有限的读者圈子中进行二次切割尤为必要,通过相应产品提供的不同服务,增加附加值,分级定价,最终实现一个内容不同投放的利益最大化。

读者购买专业图书是为了获取所需的知识,不是为了消遣,其目的性非常明确。专业人士更希望在最短时间内看到自己需要的内容,通过搜索引擎可以达到目的,唯一担心的是内容的准确性和权威性,这就是互联网数据和图书提供内容的区别。因为几乎所有正式出版的图书内容都经过编辑的遴选,可以保证内容准确,再结合对作者的了解,权威性也可不容置疑。在互联网时代,出版社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具有先天优势。

2.3 自发性:当下,我国花卉市场运行缺乏规范性,企业间竞争行为不合理,这可能和其分散化、独立式的运营模式相关。

迅速准确获取专业知识是专业人士的需求,这个固定的消费群体更重视服务质量而不是费用,如何高质量提供服务才是专业出版社应该考虑的问题,创新就从这里开始。

3.创新并不复杂

在互联网时代,创新并不复杂。出版界“十三五”规划的发展理念之一是“开放、共享”,这也是互联网精神的要义。知识的共享、平台的开放就是创新的第一要义。

今天的出版工作不仅仅是让读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转向为服务对象提供知识解决方案。《不列颠百科全书》已转型为12年的阶梯教育服务,因为它有了维基百科,可以在短时间内对任何一个知识点给出世界上最新的解释,而且服务免费。励德・爱思唯尔集团,把知识生产中产生的所有信息变成一个庞大的数据库,向用户提出一个完整的知识解决方案。中国知网,是全球领先的数字出版平台,目前读者超过4000万,中心网站及镜像站点年文献下量突破30亿次,是全球备受推崇的知识服务品牌。大量经验表明,出版已经没有纸质与数字的界限,出版是传播知识的,采用何种载体并不是关键。

未来,互联网将更便利,知识的获取会更容易,任何人都很难再垄断资源屏蔽知识。显而易见,明天的读者不会为内容付费,而是为服务付费;明天的出版社不仅仅要做好内容,更要做好服务。

在满足读者个性化需求前提下,提供知识服务是中小型专业出版社可以尝试的创新之路。知识服务简单地说就是以互联网搜索查询为基础,为读者提供有用的信息和知识。专业出版社丰富的内容资源可以制作大量有效的知识,并可以采用系统或者零散的方式被查询。同时,出版社的大量作者可以参与知识制作,更快和直接地获取报酬,读者也可以成为作者,在开放的平台下建立良性循环,形成自生长的知识服务体系,最终实现出版融合。

三、走在融合创新的路上

2024~2044年会是全球文化产业逐渐发力走向辉煌的20年,其中以中国文化输出为主,出版社将迎来新的机会。中小型专业出版社,唯有尽快踏上创新之路,才能避免在黎明前的黑暗中成为他人融合的对象。

跟在出版集团后面亦步亦趋,未必能有善终,独辟蹊径才有希望,实事求是的创新远比不切实际的融合更靠谱。立足自身情况,深入分析市场,制定可能的发展计划,扎扎实实执行,不断完善修正,小社也一样可以走出一条有特色的融合之路。

1.知识服务的基础工作

中小型专业出版社提供知识服务有着先天优势和基础。可以从甄别原有存量资源(纸质图书)入手,迅速完成第一阶段的基础工作,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请最好的专家梳理所在专业的知识体系结构,建立知识模型。②制定资源采集制度,购买或者开发资源管理系统。③花最小的代价完成存量资源的数字化,即选择有价值的图书进行可扩展标记语言(XML,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碎片化,特别以图片为重点。④形成有效机制,用有限的资金收集专业体系内必须的资源,以多媒体资源为重点。⑤开发或购买知识服务平台,实现检索专业知识的商业运营,系统后台务必能采集分析用户行为数据。以上工作,可以顺序完成,也可以多点并进,提高效率节省资金尽快完成存量资源向知识的转化是重点。

2.出版社向知识服务转型的关键

建立简单知识服务模式比较容易,其难点是后期如何不断更新充实内容,保持对读者的黏着度,逐步在圈子里树立形象。无法建立自成长的知识模式,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向知识服务转型,以下几点是成功的关键:①逐步建立新书的内容遴选入库机制,即核心内容碎片进入资源库成为知识素材,一般可以通过编辑加工数字流程实现,或者后期专家整理实现,这是解决出版社增量资源向知识转化的问题。②逐步建立资源更新平台和机制,明确知识点写作人员的获利原则,充分调动作者积极性,更让读者有机会成为作者,真正实现专业圈子内角色转化,让大家都成为知识的贡献者,这是解决非出版资源向知识转化的问题。③定期升级运营系统,吸收借鉴其他知识服务商平台经验,在多终端实现全方位服务,时刻重视读者体验,不断提升知识服务水平。这是解决知识服务平台吸引力的问题。

3.源于经验的几点建议

在知识服务的转型创新之路上,会遇到各种问题,通过分析前人的经验教训,可以规避一些风险,下面是一些建议:①纸质图书制作便携式文件格式(PDF,Portable Document Format)电子书,是一个可以跳过的环节。②能外包的环节,就不要自己建立团队去做。③能采用云服务,就不要自己建机房。④切忌服务产品单一。

提供知识服务不是中小型专业出版社唯一的出路,却是目前具有可操作性的最佳选择。最差的结果无非是出版社没有能力建立自己的销售平台,但是凭借这些不断丰富的知识资源足可以加盟集团平台参与分成,也不失为一个好的结果。

知识服务转型是中小型专业出版社走向融合创新的一条快车道。高手对决,唯快不破;变革良机,稍纵即逝。中小型专业出版社的融合创新之路,就是变革成长之路,也必将是走向成功之路。

(作者单位:中国铁道出版社)

参考文献:

[1]范军.2014-2015中国出版业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5:9

[2]曹健敏.传统出版的新媒体融合与创新实践研究[J].编辑之友,2015(7)

[3]吴江文.融合·创新·重构——兼议地方“十三五”数字出版产业规划要点[J].科技与出版,2015(9)

[4]李小朋.互联网思维与出版生态系统的重塑[J].出版发行研究,2016(1)

[5]范燕莹.出版社要努力进入“三体”时代[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6-01-27(2)

猜你喜欢
出版社融合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我等待……
《融合》
今日華人出版社有限公司
主要内容
石油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