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时期唐山交大更名事件述评

2016-02-13 21:39刘思文于潇怡
唐山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刘思文,于潇怡

(西南交通大学 人文学院,成都 611756)



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时期唐山交大更名事件述评

刘思文,于潇怡

(西南交通大学 人文学院,成都 611756)

摘要:1936年至1938年“冀东防共自治政府”时期,伪政府曾妄图将唐山交大校名变更为“冀东大学”,后因遭到全体师生的抵抗而作罢。对更名事件的抵制展现出交大师生高度的爱国情怀,此举维护了交通大学教育的正统性和自主性。

关键词:唐山交大;冀东大学;更名;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

西南交通大学成立于1896年,其前身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是中国近代交通、矿冶、土木工程教育的发源地。1905年至1971年西南交通大学在唐山办学,统称“唐山交大时期”。在唐山的六十多年里,西南交通大学历经战乱,却依然坚持办学,虽经过十多次搬迁却弦歌不辍,培养了茅以升、竺可桢、黄万里等一批蜚声中外的学者,为我国近代以来土木、矿冶、水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西南交通大学在120年的办学经历中,曾因战乱与时局动荡,辗转18处,更名18次*根据西南交通大学校史编辑室(编).西南交通大学(原唐山交通大学)校史第一卷,1996年01月,第217页。“学校18次更名分别为:1896.5-1900.9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1905.5-1906.3唐山铁路学堂,1906.3-1908.1山海关内外路矿学堂,1908.1-1912.7唐山路矿学堂,1912.7-1913.9唐山铁路学校,1913.9-1921.7唐山工业专门学校,1921.7-1922.7交通大学唐山学校,1922.7-1928.2交通部唐山大学,1928.2-1928.6唐山交通大学,1928.6-1928.9第二交通大学,1928.9-1931.8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1931.8-1942.1交通大学唐山土木工程学院,1942.1-1946.8国立交通大学贵州分校,1946.8-1949.7国立唐山工学院,1949.7-1950.8中国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1950.8-1952.5北方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1952.5-1972.3唐山铁道学院,1972.3-至今西南交通大学。”。1971年10月正式迁往四川峨眉,1972年改为现名。但在西南交大多次更名事件里,其中有一次并未计入其更名次数中。笔者在翻阅《唐山文史资料(第21辑)》时发现了这样一段材料:

“伪政府于1936年决计接管唐山交大,拟将其更名为‘冀东大学’,学校师生闻讯后,举行罢课、集会抗议,反对更改校名,使伪政府的更名计划未能得逞。”*河北省唐山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冀东阴云——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史略》,载于《唐山文史资料(第21辑)》,1999:125。

从材料可知,1936年,在“冀东防共自治政府”统治时期,日伪政府曾妄图接管唐山交大,更名为“冀东大学”,但遭到交大师生的抗议和抵制,使得此次更名事件未能如其所愿。但笔者查阅学校前贤所编校史,对此次更名事件却鲜有记载。基于此,笔者通过查找其他相关文献,拟还原“冀东防共自治政府”时期唐山交大更名事件始末,并对抵制更名事件的意义做简要分析。

一、伪政府时期的防共宣传与奴化教育

1933年,当时的冀东地区在行政上隶属于南京国民政府管辖,同年5月长城抗战宣告失败后,南京国民政府和日本帝国主义签订了《塘沽协定》,导致整个冀东地区沦为日本势力范围区。1935年11月,汉奸殷汝耕在日本势力的扶植下,在河北省通县成立了伪“冀东防共自治委员会”,一个月后,正式改名挂牌为“冀东防共自治政府”(以下简称伪政府)。殷汝耕任伪政府政务长官(主席),以殷汝耕为首的伪政府实际意义上即是日本帝国主义的傀儡,在冀东地区进行经济掠夺、政治压迫和文化屠戮,给冀东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1937年7月,冀东保安队发动通州起义,活捉了殷汝耕,伪政府不得不在1937年8月迁入唐山。6个月后,1938年2月1日伪政府被并入北平王克敏的日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政权中,至此,伪政府在历史中消亡。

1936年至1938年伪政府统治时期,不断推行奴化教育,意在麻痹冀东人民的思想。伪政府主要以广播和报纸为宣传工具,比如,1937年殷汝耕在当时伪政府控制下的广播电台进行讲演,宣扬要亲附联合德、意、日反共;同时,接手唐山坚生广播电台,使其成为伪政府的官方广播电台;并创办官方报纸《冀东日报》,刊印后分发到各机关、企业、学校进行反共宣传。此外,为保障亲日反共的奴化思想的推行,加强对教职员和学生的思想言论控制,伪政府还制定了《取缔教育刊物办法》,规定教育刊物出版前,应将原稿送县政府学务科检查,“批准后方准刊印”,对违禁教育刊物,“各直辖警务局得检查扣留,呈请民政厅或县政府依法严办”,这在当时严重影响了教学秩序。

二、唐山交大更名“冀东大学”事件经过

伪政府统治时期,学校被日军监视,校门外日军横行,办学环境十分艰苦,而且随时有被侵占的危险。1935年,《何梅协定》签订后,包括唐山在内的冀东22县全部沦陷,唐山交大全体师生就是否迁校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在此关键时刻,时任唐山交大校长的孙鸿哲先生与敌对势力多方周旋,坚持留在唐山,“我们倘使离开唐校去南京请愿,便无异于为伪冀东政府撤出一个最好的办公处所,你们去的回不得,无端地放弃了这块国土,所以,我敢说,谁主张放弃这块国土,谁离开学校,谁就是汉奸!”[1]孙鸿哲校长的讲话安稳了当时动荡的校园局势,激发了全校师生爱国爱校的热情和后期与敌伪政府势力斗争的决心。

1936年伪政府决计接管唐山交大,拟将其更名为“冀东大学”,在接到伪政府要变更唐山交大为“冀东大学”的消息后,全校师生群情激愤,坚决反对,当时主持唐山交大学生会事物的虞龙同学,在其自传《虞龙忆》中就回忆了这一事件:

“‘冀东政府’企图将唐院变为‘冀东大学’(事在‘七七’以前),我主持学生会,因此我就同校方交涉,在院务会议进行中,我就闯了进去,向孙鸿哲院长说:‘冀东政府’要成立大学,这不行,同学们反对成立‘冀东大学’!”*中共唐山市委党史研究室编,《唐山革命史资料汇编(第九辑·下册)》,1993:268。

其后,全校师生不畏强权,举行罢课、集会对更名事件表示强烈的抗议,并积极请愿。《河北党史资料》第六辑记载了当时的情况:

“在一二·九运动的影响下,唐山丰滦中学的师生群情激昂,以高三学生郑朝珍、高景云、王士瑛、王兴仁、郭旺等为首,在语文教师何培源的支持下,秘密串连,组织全校师生连续几天罢课集会,声讨日军侵略华北,高呼‘反对防共自治’、‘打倒汉奸殷汝耕’等口号。与此同时,唐山交大、唐山第四中学当得知伪政府要将两校分别更名为‘冀东大学’和‘唐山冀东中学’时,两校师生也借机进行罢课、集会抗议,使敌人的计划不能得逞。”*中共河北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编审委员会编,《河北党史资料(第六辑)》,1986:124。

但伪政府并没有因学生请愿而放弃接管唐山交大,他们下令强迫唐山交大挂伪政府五色旗,但交大师生坚决抵制。当时冀东22县全部易帜,只有唐山交大每天坚持升起中国国旗,这不仅给了唐山交大师生必胜的勇气和信念,更是鼓舞了冀东人民斗争的信心。当时,人们感慨地说:“冀东唯唐山交大是一片净土。”*河北省唐山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冀东阴云——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史略》,载于《唐山文史资料(第21辑)》,1999:125。

与此同时,学校积极营造自由和宽松的校园氛围,成立“读书社”“校工夜校”“一二·九流通读书社”和“末名剧社”等学生组织,“他们经常把刊物、学习材料寄到路北区。学生们通过读书会,看到了‘八一宣言’,知道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了解抗日救国思想,传播进步思想”[2]。此外,学校还创办了《火炬》壁报和油印报纸,出版了《唐大生活》《暑假生活》等一批进步刊物,保持了良好的教学环境。1938年,英国大使馆参赞参观完唐山交大后,赞叹道:“我怎么也未想到这个市镇里,有这样好的学府,那是在英国也很难寻得的。”

除了在学校内打好思想战线外,为了支援一线抗战的军队官兵,唐山交大抗日民先队还组织了工人新文学学习班,学习创作,进行抗日救亡思想培训。孙鸿哲校长带领唐山交大全体师生和社会工友发起捐款活动,并无所畏惧地将真实姓名公布于报端,鼓励号召唐山人民团结抗敌。有朋友提醒孙鸿哲要有所保留,孙鸿哲则坦然地说:“这有什么可怕的,最大危险不过是勒令这学校关门,我想学校因为这光明正大的爱国行为而关门,也关的值价了。”[3]

在全体师生多方斗争下,敌人的阴谋最终没有得逞。后因形势愈发严峻,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后,唐山交大最终决定南迁,但同时,留守唐山的学生中的一些先进分子或是深入敌后直接参加抗日游击队对日作战,或是奔赴延安到抗日军政大学及陕北公学学习,如武可久、袁乃康、张钺、王家聪、虞龙等,这些人对革命事业作出了贡献。

三、抵制唐山交大更名事件的意义

伪政府统治时期,唐山交大全体师生与日伪势力坚决斗争,挫败伪政府成立“冀东大学”的阴谋,在阵前和幕后如火如荼地进行抗日救亡运动,他们是抗日爱国运动的生力军,是冀东地区乃至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解放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抵制了奴化政策的宣传与推进

筹建“冀东大学”是伪政府推进奴化教育和反共宣传的重要一环,唐山交大的全体师生不惧外侮,团结一致,奋勇抗争,粉碎了日伪势力将唐山交大变为日伪人才培养机构的妄想,破坏了原有奴化政策的推进版图,不仅打击了伪政府的嚣张气焰,更鼓舞了其他兄弟院校坚决抗击日伪势力的信心,谱写了唐山交大爱国传统的光辉篇章。

(二)传承了“竢实扬华,自强不息”的传统

伪政府时期唐山交大师生的抗日爱国斗争,不仅是对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坚守,更是对“竢实扬华,自强不息”交大精神的充分实践。在与日伪势力的长期斗争中,虽然条件艰苦,但唐山交大师生坚守阵地,多次搬迁,未曾中断办学,在保住唐山交大的同时,多名学生还参加抗日游击队,有的奔赴延安学习,为革命事业贡献了力量。

(三)维护了交通大学教育的自主性和正统性

教育是立国之本。在抗日战争期间,坚持办好教育,是为了强国和抵御外来的侵略,实现中华民族之伟大复兴。无论是唐山交通大学还是如今的西南交通大学,“交通”二字一直是学校办学的基石,也是历届师生为之奋斗自豪的根本,抵制伪政府将唐山交大更名为“冀东大学”,就是为了保护高等教育的自主性和正统性,坚守中国人自己的大学,为中华民族培养出更多的“交通人才”。

四、结语

唐山交大的发展和国家命运息息相关,18次迁址和18次更名的背后,暗含着中华民族发展中的曲折和艰辛。从八国联军侵华后第一次迁校开始,西南交大辗转十余个省市,每次迁址都是国家动荡的记载。尤其是抗日战争时期,虽然身处日伪势力统治摧残,但交大全体师生团结一致,与日伪势力长期斗争,并最终挫败了伪政府妄图将唐山交大更名为“冀东大学”的阴谋。学校从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到唐山交大再到西南交大,虽然学校名称屡次变更,但始终是中国人自己的学校,始终传承延续着“交通”二字,凭借“竢实扬华,自强不息”的精神,不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西南交通大学文化建设委员会.西南交通大学[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3:120.

[2]中共唐山市路北区党史研究室.唐山市路北区革命史:1876~1949[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1:174.

[3]贾志良.流金岁月:西南交通大学百年校园故事集[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22.

(责任编校:李秀荣)

A Review of the Renaming Event Concerning Tangshan Jiaotong University During the Ruling Period of Pseudo“Jidong Anti -Communist Autonomous Government”

LIU Si-wen,YU Xiao-yi

(School of Humanities,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Chengdu 611756,China)

Abstract:During 1936 to 1938,the ruling period of Pseudo“Jidong Anti -Communist Autonomous Government”,the puppet government attempted to change the university name into“Jidong University”,but failed due to the resistance from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This event reflected a high degree of patriotism of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helped to maintain the legitimacy and independence of Jiaotong University.

Key Words:Tangshan Jiaotong University;Jidong University;rename;Pseudo“Jidong Anti -Communist Autonomous Government”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XJYX201421);西南交通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育项目

作者简介:刘思文(1985-),男,湖南浏阳人,助理编辑,博士,主要从事文献学和古籍整理与出版研究。

中图分类号:K26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349X(2016)01-0039-03

DOI:10.16160/j.cnki.tsxyxb.2016.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