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牧企业“互联网+”任重而道远

2016-02-15 06:06刘沛京
北方牧业 2016年24期
关键词:互联网+养殖传统

□刘沛京

农牧企业“互联网+”任重而道远

□刘沛京

这几年互联网虚拟经济的红火,衍生了很多的互联网迷,互联网带来了方便、快捷,渗透进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某些领域,确实显示了非凡的动力和前景,但是,在农牧行业,笔者认为还只是一个起步阶段。

农牧行业相对其他行业,是一个比较传统的行业,从业者自身条件和环境决定了其接受新鲜事物的滞后性。特别是众多的中低层从业者相对封闭,短期内不易快速发展起来,很难有大方向的关注和流量,也就是专业人士讲到的聚焦。

笔者所理解的互联网本质是链接和共融,其核心是得流量者得天下,得流量转化者坐稳天下。介于虚实之间,要有把“东施”包装成美女“西施”的能力,也要有老牛般踏踏实实辛勤耕地的品质。

互联网这几年的发展刚刚见起步,从人手一部智能手机则可以看出来,很多人已经开始入网,但这只是开始。

时机不到 真正意义的农牧+互联网蓬勃发展,需要在85后、90后、00后甚至以后从业者占据行业绝对主角以后。互联网的快速渗透,50后、60后、70后是设计者,80后、90后、00后是绝对的参与者。而在农牧行业会利用互联网的参与者,目前均分散在行业的各个小角落,很难形成有效的体系和模式。当前入网的基础人数少,特别是终端养殖场太少,主要是一些中上游厂家和经销商层面多,生态链不均衡,被严重分流,不易做大。

人才沉淀不够互联网这几年被快速地催生起来,农牧行业更是犹如直接空降过来。很多现在涉及电商的企业,所用的人才,要么是传统行业转型过来,要么是其他专业互联网企业空降过来。但是会搞原来对口的工作,转换到互联网综合运营,立刻就不灵了。因为都有其自身局限性,缺乏相关人才梯队的沉淀,更缺乏培养互联网实操人才的土壤,地方太少,人才更少,不利于推动一个行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农牧企业电商所需要的优质人才,笔者认为必备以下几项专长:会敏锐洞察整个产业链、无死角,分析思考问题全面;会互联网思维,视野发散、广阔,对新生事物的认知敏感,知道如何运营收放自如;会营销,传统的营销结合网络运营,融会贯通;会心理学,擅长研究消费者以及潜在客户的心理;会沟通,做成任何事情,沟通是最重要的前提;会服务,未来的销售,一定是服务为先,让客户舒服,是成功的开始;会不断强化再学习,学习是任何时候离不了的……

缺乏有效指导 农牧行业的互联网+,基本都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摸索阶段,相对于传统行业,有众多实战专家可以谈论实操经验,有经验可依。而现在互联网环境下运营的农牧企业,多数都是传统企业走出来的人半路出家,或者在指导或者总结分析,讲的多,实操的少,有观点的多,有思路的少有,基本都有自身的局限性。

运营模式不明朗当前很少有成型模式可依,而在有限的潜在网络客户群体内,又形成了一些低质模仿。例如最早的预混料电商模式:有闷声发财的,有打舆论战的,有打美女牌的……每一种模式的背后,都决定了其自身的局限性,也就注定了其发展的局限性。

目前,有很多农牧企业或者朋友在尝试做平台,很多都是简单、直接、机械性地复制粘贴,缺乏关注度,没有流量。那么,运营的目的是什么?意义何在?

而现在农牧行业的各种繁多的直播平台,需要思考如下几个问题:能否持续下去?能否持续有料,并且是适合受众的干料?能否解决听众疲惫期问题?从最早的qq群聊,到新浪show,到现在的直播间,都是在做一样的事,不过是工具换了。刚开始尝鲜的,基本人气都足,随着竞争加大、分流,以及泛滥之后,做精不易,且行且思考。

由于在运营蛋鸡圈微信公众平台的缘故,会经常跟一些行业内专业人士交流学习,也会邀请一些朋友来圈内给大家分享,在沟通过程中,发现有很多行业专业人士,对于这些东西,缺乏敏感的神经,缺乏融会贯通。很多人讲互联网+,大家也觉得非常好,可是,为什么听过之后,你依旧是你,他依旧是他呢?你做到活学活用了么?你不参与,你不付出,这股风永远不会属于你。

互联网的世界,已经改变了原来的格局,比如找一个朋友要通过10个朋友来中转的时代已经远去。互联网的世界,就是一张网,一根线,直接联通你我,不管你是一个行业前列的企业,还是一个企业里的高层管理者,还是一个企业里的技术带头人。放在一个行业内,放在一个大网里,也只是一个点,还是很渺小。

而放眼现在以及未来,互联网的推进,让世界扁平化,以及养殖规模的调整。一部智能设备,就让更多的养殖企业直接面对上游厂家,直接面对行业专家、大咖,会将很多企业、养殖个人、从业者挤压出局,会淘汰掉很大一部分传统的公司、传统的业务、传统的技术。

就畜牧行业而言,未来真正的专家、大咖,是需要直接垂直面对规模化养殖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难题提供有效配套解决方案,提高生产效益,而不是单一销售产品或者灌输理念。

在跟一些同行交流过程中,听到最多的就是很多同行在抱怨,总结一下:公司待遇不行,公司不给机遇,公司对技术不重视,干实事的不受重视,会忽悠搞关系的吃香……

抱怨没有用,一切需靠自己,打铁需要自身硬。如何迎合趋势?如何结合趋势提升自身综合价值?

如果想要得到更多的认可,提高自身的知名度,提高行业的认可度,光靠现实的几场会议站台,影响力还远远不够。而是需要结合当前趋势,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不断持续扩散出去,帮助更多的人,让更多人看到你、了解你、接受你、喜欢你,把自己推销出去,而不在是在一个小角落里慢慢随着时间推移而蹉跎暗淡,相信持续坚持下去,一定会让自己的路越来越宽。

先看一下传统人士的轨迹,即使一年内参加几次行业会议,高规格的大会,一次也就几百人,而且经常都是熟悉面孔,在当今的行业会议众多杂乱的情况下,300人的就算大会了。有多少人成为你的忠实粉丝?每年能够新认识多少人?更有甚者,即使每月满勤在市场不停跑,一年会见到多少人?有多少人又会认识你?有多少人会成为你的粉丝?传统公司,传统模式,基本都是按资排辈,你如何才能凸显自身的价值,拔得头筹呢?

第一,持续不断再学习 这个是必须的前提,不管是新入行朋友亦或者是资深专家,都需要不断结合行业、市场等的变化,来不断学习,提高学习的能力,提高自身综合技能、综合能力,迎合需求。否则,再大的咖,也会随着时间和行业的变迁,逐渐被边缘化。

第二,有一颗无私的心 不用担心被模仿和抄袭,跟很多朋友在提到分享的时候,都会有所顾忌,怕自己的优势技能被人掌握,怕被人模仿。

其实,能被掌握的,能被模仿的,都不是优势技能,在信息闭塞,不对称的曾经,或许还有很大需求,但在信息开放的现在,已经很难了。怀揣一颗无私的心,放下小我,带动行业的健康发展,提升行业内人士的专业水平,让更多的人喜欢你,坚持下去,让自己在行业内占据一席之地,慢慢会收获更多。

第三,持续不断分享 有人可以复制粘贴你的文章,但是复制粘贴不了你的大脑。不断学习、不断改变、不断创新、不断推出原创,掌握主动,让每个阶段的模仿者永远跟随在后面。通过在工作过程中的各种总结,不断学习、不断总结、不断持续分享有益东西,跟粉丝形成一个良性互动,坚持下去,一定会有更多的人喜欢你,让自己的人气越来越高。

互联网的世界,是没有界限的,整个网内的人都可以关注到你,试想一下,如果某天,当你走到一个陌生客户那里,当报上自己姓名的时候,客户第一句话就是,我是你的忠实粉丝,经常看你分享的文章,对我们很有帮助和指导意义,谢谢!你是什么感觉?如果再跟你的老板一起的时候遇到客户这么反馈呢?不用你去说,自然会提高自身的价值。笔者在参加一些行业会议或者下面走访客户的过程中,就遇到过很多未曾见面的粉丝。

很多朋友,在生活的压力下,在公司任务量的压力下,在匆忙的漠视下,在艰难的苦闷下,不愿改变、不想改变、不能改变、不会改变,看不到改变,丢掉了再学习能力差,疲于应对,没有足够的时间来思考和整理自身的处境和前景,让自己走入怪圈不可自拔。

参加会议,不是看热闹,刷面孔,每一次听到各种高大上的观点,会后有过思考这些观点能给自己带来什么改变吗?结合自身当前现状能提高一些什么?我们需要不断反思。

风来了,风口还很远,需要不断强化学习,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去接近风口。否则,风口来了也不会属于你,即使一时被吹起来,也会摔得很惨。

最后,笔者只想说的是,随着规模养殖企业的崛起,终端规模养殖场的话语权也会越来越高,当前行业的排序终将会倒过来,即养殖企业唱主角,而非在行业的底层。未来不管是养殖企业或者是供货企业,对技术的需求会越来越多,要求也会越来越苛刻,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你只需迎合趋势做到精致专业,路肯定是越走越宽。

猜你喜欢
互联网+养殖传统
青山绿水 健康养殖
开发林下养殖吃上瓢鸡“产业饭”
红螯螯虾的养殖技术
黄颡鱼养殖,不变不通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云屏引领大屏走向“互联网+”时代
醒醒吧,为什么你玩不好“互联网+”?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