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教学内容确定的学理依据

2016-02-15 16:53陈若祥
中学语文 2016年16期
关键词:学情语文课教学内容

陈若祥

诗歌教学内容确定的学理依据

陈若祥

语文具有全息性,一篇课文几乎可以包含语文学科的各个方面,因此可以教给学生的内容非常丰富,确定教学内容是语文教师必须首先要思考的。语文课应该有语文味,要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而教学内容是一堂课的教学核心,它决定着一堂课的教学活动和教学目标的达成。

诗歌作品的教学与其他文学作品教学一样,旨在通过对作品的感知、理解、欣赏来认知作品中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促进学生的内省体察,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顺利达成这些目标首先要确定教学内容。

一、学情调查,确定教学内容

教学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要关注学情,以生为本,备足学生。学生的学情是建立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的,对此,王荣生先生曾说:“所谓的‘学情’,就是学生自读这篇课文的时候,什么地方能读懂,能理解、能感受、能欣赏,什么地方读不懂,不能理解、感受、欣赏。阅读教学就是要教学生们由于人生经验和语文经验的局限尚不能理解、感受、欣赏的地方。”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学习意向、体察学生的学习情感、诊断学生的学习障碍的基础上,确定教学内容,设计切实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策略。

学情调查越细越好,要弄清什么是学生已经懂的,什么是学生不懂但读教材可以懂的,什么是学生读教材也搞不懂但通过合作学习可以弄懂的,什么是教师必须讲授、非讲授不可的,什么是老师讲了也弄不懂、需要通过活动才能够掌握的。在学情调查的基础上,整合出问题,即将具体的教学内容聚焦到学生在阅读作品时遇到的困难和疑惑。

例如,在教学《大堰河——我的保姆》前,我对即将受教的高一学生做了学情调查。学生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但有些问题是我在备课前没有考虑到的,如:

1.课后练习里说这首是抒情诗,为什么是抒情诗不是叙事诗呢?

2.文章大量的排比句,如果不分行是不是就成了散文?

3.同样是抒情诗,这首诗与《雨巷》《再别康桥》有很大的不同,不押韵、形式也自由,究竟美在哪里?

这时必须根据学情调整教学方案,解答学生的疑惑才能够让学生有所收获。教师对学生已知的不讲或只作复习回顾式略讲,对学生模糊的和未知的要精讲。只有充分考虑学情,才能够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发展。

二、文体特性,确定教学内容

教学一篇课文要能够体现一篇文章的文体特点,不能够把诗歌上成散文或其他,要在教学中体现和把握诗歌的特点。诗歌的教学重点在于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朗读背诵、鉴赏形象、品读语言、体会情感、分析技巧来实现。教师要教诵读的技巧,通过诵读体会诗歌的音乐美,体会诗歌的情感;要引导学生分析诗人如何写景,如何抒情,把握意境;要带领学生品鉴语言、感受诗歌语言的精炼和精妙;要帮助学生弄清景与情、事与情、情与理之间的关系,教给学生鉴赏的方法。

以“读”为例,所有的语文课文都需要“读”,但诗歌教学的课堂对“读”的要求最高。一个人对诗歌的理解、与诗人的共鸣全在他诵读诗歌时的抑扬顿挫里,许多含蓄蕴藉、抽象朦胧的诗,其意文字难以“言传”,但“诵读”可以表达。可以说没有诵读就没有诗歌教学。所以诗歌教学要在“读”上下工夫,并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始终突出诵读这一主旋律。诗歌诵读应注意三个方面:要找准感情基调,抓住诗歌的灵魂;要读好快慢停连,感受诗歌的内在节奏;要注重轻读重读,再现诗歌意象美。教师应在范读、引领的前提下,不断鼓励学生进行诵读实践,从而掌握诵读技巧,进而领悟诗情,把握诗境。

再如体会诗歌的情感,要能够引导学生深入诗歌的内核。诗歌的情感不同于散文、小说中的情感,它复杂、细腻、含蓄,非要细细品味才能够感受、领悟得到。它需要学生深入作者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用生命和心灵去体验和感受,进而读懂作者这样写而不那样写的理由。所以诗歌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要带领学生分析、感悟、把握诗人的情感。以周邦彦的《苏幕遮》为例,词中词人为什么要起那么早?是不是一夜都没有睡好?他为什么如此细致、敏感地观察麻雀窥探屋檐的动作和眼神,又为什么要紧盯着荷叶上昨夜落下的雨滴看个没完,直到雨珠被晒干留下点点滴痕?分析词作能够得知:这时的词人久居异乡,思乡心切,孤寂无聊,加上溽暑难捱,所以彻夜难眠,辗转反侧,早起看喧闹的麻雀,进而走到户外呆望风荷和雨痕。由此可见词人空虚时间之长,无聊的观察之细腻。词人写眼前景正是为了抒心中情。如果不能够引导学生深入词人的内心,而只是讲解一下诗歌内容,总结归纳一下写作手法和特色,那就忽略了诗歌的文体特点。

三、“语文味”,确定教学内容

语文的课堂要有语文味。没有语文味的课堂很有可能变成政治课、历史课,语文味在于语言的品味、文学的意味、文化的体味。比如《诗经》里的作品,历史课语文课都会有所涉及,对于《诗经》的基本知识,语文课和历史课都会讲,但讲述的侧重点和方法肯定是不同的。语文课除了讲清那些基本常识外,着力点应该放在诗句的品读上,读通词句,体悟感情,咀嚼诗韵,进而陶冶情操、审查人生,提高审美鉴赏能力。而历史课可能更关注这部文学作品反映出的社会生活、历史事实、形成“史识”。这其中的区别就在于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就是要上出语言之美、文学之美、文化之美。

语言之美在于语言的积累、赏析、品味。任何一首诗歌的教学都离不开语言的品味。诗歌的语言通常会打破日常语言范式的束缚,以反常的结构创造审美张力,表现诗人独到的生命体验和审美追求。不仅对于古典诗词中诗人着力“炼”的字,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赏析,对于现代新诗也要重视语言的品味。例如人教版选修教材《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郑敏的《金黄的稻束》,其结尾中“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这一句包含两个暗喻:“历史是小河”,“你们(金黄的稻束)成了思想”。前一个暗喻比较符合思维习惯,后一个暗喻把“稻束”比作“思想”显然违背逻辑,这里具象和抽象纠结在一起,诗句变得玄奥起来,隐喻着诗人对宇宙、历史、人生的关注,激发读者的想象和联想以及理性的思考。教学时应该对这种错置的语言带来的张力进行品鉴。再如诗中“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一句,“肩荷——疲倦”就值得我们去品味,“疲倦”在这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疲倦后省略了中心词,学生要理解这句诗的意思就要调动自己的想象,结合语境去补充这个中心词,是疲倦的经历?疲倦的身影?疲倦的头颅?疲倦的思想?还是疲倦的收获?带着这样的想象,我们才能真实地体验到作者寄予其中的厚重的思想情感。

文学之美在于艺术手法技巧的赏鉴,诗歌常用的艺术手法每个语文教师在诗歌教学中都会涉及。我认为教师在结合课文作示范分析后,可以放手让学生自我赏鉴。教师要紧扣诗歌中的“景”“事”“情”“理”,通过教学让学生懂得:情景关系如何、如何写景、如何抒情、如何寓理。比如如何抒情,学生比较容易分析出借景抒情,但对于借事抒情理解不够,教师在教学相关诗歌比如《沁园春·长沙》中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大堰河——我的保姆》中众多的生活画面,《琵琶行》中的琵琶女的遭遇,《长恨歌》中的 “东望都门信马归”,《归园田居》中的“开荒南野际”等等时,要能够有所点化分析,帮助学生把握这一手法。再如诗歌中描写声音、音乐的手法,在教学《琵琶行》《李凭箜篌引》等诗作时也要重点分析赏鉴。

文化之美在于体悟作品的思想情感、精神内涵。我国是诗的国度,诗歌里渗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在教学时也应该有所探讨,比如陶渊明、王维等人诗歌中的隐逸文化,柳永、李白等人诗歌中的离别传统,张若虚、苏轼等人诗词中的宇宙意识,白居易、杜甫等人诗中的忧国情怀;再如一些意象中审美传统:闻雁思归、折柳送别、望月怀远等等也是诗歌教学要确定的内容之一。以柳永的 《雨霖铃》为例,教学时要能够引领学生进入文本真实情境。要还原“离别之景”,上片的惜别场面、环境描写、别后的思念,下片的酒醒心情、心理刻画等等。还原文本真实是为了提炼新的文本生命,即将具体历史环境中的“离别之情”赋予普遍的文化内涵。词中“多情自古伤离别”中“自古”一词即为从古至今,那么古代如此,现代又如何呢?此时教学方向应该过渡到探究现时心理,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生命体验去沟通古今情感,赋予原文本全新的文化生命。

四、结语

总之,由于诗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手法众多,所以诗歌教学内容的确定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基于学情调查、抓住诗歌文体特点和语文味的内核去确定教学内容,能够让我们的诗歌教学找到清晰的方向,也能够起到净化诗歌教学课堂的作用,从而将诗歌教学上得有高度、有厚度、有深度。

[作者通联:安徽滁州市滁州二中]

猜你喜欢
学情语文课教学内容
针对学情,实干巧干
作业批改中如何了解学情
可怕的语文课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语文课里挣分忙
语文课应该培养什么?
语文课上做游戏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让学情分析贯穿教学的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