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古诗词阅读障碍成因初深

2016-02-15 16:53茹红忠
中学语文 2016年16期
关键词:古典古诗词诗词

茹红忠

中学古诗词阅读障碍成因初深

茹红忠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古代诗词的阅读欣赏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多少年来,古诗词的影响根植于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融化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里,成为我们的记忆。人生的得意与失意,种种情感的抒发,都可以从古典诗歌中汲取营养。

然而由于理解与欣赏的隔膜,很多学生逐渐远离诗歌。如今学生接触古典诗词,主要在语文课堂,而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阅读古代诗词的指导却存在较大的困难。笔者身为中学语文教师,也深感古典诗词教学中策略和方法的不足。在寻找适合的策略方法之前,对于学生阅读理解古典诗词的障碍成因的探讨,应该是很重要的前提。

一、中学的古典诗词教学要做什么

这实际上是要清楚中学生对于古典诗词阅读需要具备哪些知识和能力。对于这样的问题,能够参考的依据主要有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以及各种学生考试说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用稿)》对文言诗文阅读方面的要求主要有:会诵读浅易的古诗文80篇(段),会默写,会理解其基本的内容,以便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①

除思想内容外,在古典诗词阅读鉴赏方面,中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主要有:表现手法的鉴赏,如情与景的关系处理、动与静的处理、直与曲的处理、虚与实的处理等;语言风格的鉴赏,如清新、明快、凝练、朴实等;诗歌意象与意境的品味。纵观苏教版语文教材,真正对学生提出较高层次文学鉴赏要求的正是古典诗歌。诗歌这种事实上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审美元素的文体,遂成为语文课堂教学中难度较大的内容。那些清词丽句,一旦进入课堂,却极容易因为教师的分析讲解反而失去它原有的光彩和神韵。

二、从古诗词创作角度看阅读障碍产生的原因

1.因诗词语汇知识不足造成障碍

鲁迅先生在《文艺的大众化》中曾说,文艺本应该并非只有少数者才能鉴赏,文艺作品的读者应该有相当的程度,也需达到相当的水平线。文学形象与诗歌意象都要靠语言来表达,因此对语言的理解和体验是读懂文学作品的基本前提。而我们阅读古代诗词,第一个障碍即来自语言。

语言词汇随着时间延续,其内涵会发生变化。

四川大学周啸天教授曾举过一个例子:“千门万户”一词的考证。该词的出处,来自《汉书郊祀志》中“建章宫千门万户”一句。在古诗人笔下,这个词一般通指宫殿。如唐代李德裕的《长安秋夜》:“万户千门皆寂寂,月中朝露点朝衣”说的是宫室俱已静寂,自己身负重任独不得眠。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卢照邻、王维等诗句中出现的“千门”或“万户”,均指宫门并不是“千家万户”之意。②

中国古典诗歌历来就有一套特殊的语言表达系统,尽管其发展基本没有中断过,但由于时间过于悠久,积淀过于丰厚,古典诗歌中大量出现的前人的语言材料,尤其是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体特定涵义的语言和意象,与今天已有相当大的差异。

我们再举一例:王之涣《凉州词》。这首诗可谓脍炙人口,然而解读起来也曾有过争议。我们解读,一般由“孤城”“杨柳”“玉门关”这几个意象入手。其中“孤城”一词往往与征夫之离绪有关,如高适的《燕歌行》中“孤城落日斗兵希”。考察杨柳的来历,似乎有两种说法,而这两种说法均与离别有关,一是汉唐时均有折柳送别的风俗,王之涣本人的《送别》诗可以佐证;二是古笛曲中有《折杨柳》一曲,内容即为伤别,看看汉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歌辞》就知道了。这样,大凡诗歌中出现“杨柳”一词,就积淀有惜别的情感内容。至于“玉门关”,也与征夫离思有关,“春风不渡玉门关”极可能就是它的化用。这样,只要抓住这几个词进行定向联想,就能够理解诗中所表达的戍边者的乡怨之情。而对这首诗,明代杨慎却认为:“此言恩泽不及边塞”。③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通过历代诗人的沿用,逐渐积淀起某种特定的意蕴,从而形成某一特定的诗歌意象。只要对这样的意象有准确的理解,从而进行某种定向联想,就能对诗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有准确的把握。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典故。对此金克木先生认为:“用典故成语仍是古代诗文的通例”。④

除用典外,古典诗歌中大量出现的借用、化用、代用等语言现象,对于现代读者也足以形成理解障碍。比方说“船”这个词,主要是“舟”和带有“舟”这个偏旁部首的词,然而在诗词中则远不止这些。如李白诗句中“蓬”“帆”等,原本只是船体某部分的名称,却都能借代用作“船”的意义;再如刘皂《旅次朔方》“客舍并州已十霜”中的“霜”字可做“年”的同义语。这种运用,许多原本是出于平仄粘对及押韵的考虑,最初可能是不得已而用之,效果却出乎意料的好。

对于古代诗人常常借用前人具有现成意义和习惯用法的余晖来表达某种特定思想感情的创作思路,学生、甚至教师自身都缺乏必要的了解,这是中学古诗教学需要面对的最大困难。

2.因对诗人了解不足造成障碍

《尚书》曾言:“诗言志”,《毛诗序》也有“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表述。显然,很早的时候人们就认识诗歌这种体裁,是以表达内心情感为特征的。在我国古代的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都为诗人自我的形象,或者间接地、或多或少地带有诗人自己的影子。诗人的创作常常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中,或者基于某种特定的人事关系,以抒发某种特定的思想感情,从而令不同的作品展现出不同的艺术特性。如果读者对作家生平一无所知,对创作背景一无所知,那么他对作品很可能一知半解,甚至于产生误会。

如读东坡的诗,如果不知道他在杭州任职时营造苏堤,美化西湖,造福百姓的卓著政绩,又怎样能品味出《饮湖上初晴后雨》中传达出的欣悦之情?如果不了解他《自题金山画像》坎坷多舛的仕途经历,又怎能读懂《鹧鸪天·东坡谪黄州》的辛酸感慨?如果不知道他深谙老庄,又尚禅宗,总是以审美观照的态度来玩味生活,又怎能理解《定风波》中的洒脱?只有全面了解诗人的生平事迹,才能真正体会到其诗歌作品的情趣意味。

在古诗词鉴赏时,我们常说诗如其人,实际上说出了诗词创作中一个重要而普遍的规律。文学作品的个性化是其被读者接受和生存关键。赏析诗词作品,对艺术个性的赏鉴本身也是一项重要内容。《孟子》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正是因为对作者的了解极其有限,使现代青年学生对古诗词的阅读敬而远之。

鲁迅先生曾言,读诗须知人,而知人就要阅读作者传记,以充分了解诗人情况。然而中国历史太悠久,诗坛佳作浩如烟海,诗人如夜空繁星,对于如今学业紧张的青年学子来说,这些足以成为一大障碍。

3.因必要的历史知识不足造成障碍

除知人外,论世同样重要。从诗经开始,我们古代诗歌的一个突出传统,就是重视诗歌的历史使命和社会效果,那种脱离社会现实的作品往往遭人诟病。因而,论世对于读诗赏诗也相当重要。

古人论诗,向来比较重视时代、历史的宏观把握,往往能够对一个时代的文明与诗风形成极准确而又形象的概括。如所谓“建安风骨”“魏晋风度”“盛唐气象”等,这些概括,总是能使人对产生于某一时代的具体作品有较深的体悟。

如果不了解建安时代军阀混战天下大乱的史实,就不能准确把握这一时期的诗歌作品或反映社会动乱民生疾苦、充满悲天悯人的情调;或表现英雄立业,收拾山河的使命感和雄心壮志。又怎么能在哀鸿遍野血雨腥风的气息之中,把握到诗人刻骨的悲哀与愤怒,及无形中弥漫的向往与呼唤人道的博大情怀?⑤

还有所谓“魏晋风度”,历来都有人推崇“两晋六朝的文采风流”,认为它是中国文化的一大高峰。但是读了鲁迅先生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之后,看到了完全不同的见解。魏晋时人吃药乃是一种时尚。常吃的有一种叫“五石散”,这种药中有毒成分很多,吃后皮肤发热,因此不宜穿着厚衣,另外因皮肤容易磨破,穿鞋也不方便,故晋人爱穿屐。后人把晋人轻袍缓带,宽袍大袖,不鞋而屐,当做高逸潇洒,殊不知居然是吃药的缘故,实在处于无奈。而魏晋之际其实是一个“乱与篡”的时期,文人们在政治的漩涡中生活,颇有人命危浅,朝不虑夕之忧,因而“所谓‘魏晋风度’,基本上是内容苦闷与形式通脱的产物”。与后来的“盛唐气象”相比,就显得寒碜多了。显然,如果不认真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事实和时代特点,仅凭印象去阅读作品,误解便难以避免了。

据说年代、地理、制度和风格等是历史学家们学习研究历史的几把钥匙。因为古代诗词有不少是感于时事而发,涉及史实,必然会与古代社会典章制度、风俗习惯、地理风情等相关联。我们读孟郊的《登科后》,必须知道“千秋节”“承露囊”是怎么回事;如果不了解唐代宫室多坐北朝南,只怕就很难明白杜甫《哀江头》的复杂思想感情,也不容易弄清楚为什么思念征夫的女子总与“城南”相联:“少妇城南欲断肠,征夫蓟北空回首”(高适《燕歌行》),因为那正是民居所在;再如诗词中大量出现的“漏声”“砧声”“杵声”“鸡声”,以及“屏山”“帘钩”“金井”“药栏”等,每一语辞都联系着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传达出特定的历史氛围,今天看起来,对它们的不了解都有可能妨碍我们把诗歌理解透彻。

4.因诗学常识不够造成障碍

古代诗歌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变形成了一套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创作手法,包括韵式、字数、平仄等格律要求和象征、互文、比兴、反衬、通感等表现手法。如果不能熟知古典诗词的创作方法,就不能窥见诗歌门道,理解、鉴赏就更谈不上了。

例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无一动词和虚词的连接和介入,全是名词的拼接,这是只有诗歌才有的手法,对常规语言规律的违反,却能够造成更加凝练、隽永的效果。

再如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一句,本来是说“何须吹奏一曲哀怨的《折杨柳》呢”,然而深一步理解,似乎又说笛声在埋怨春天的迟来;高适《塞上听吹笛》“今夜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原意是说风传笛曲,一夜声满关山,然而诗句却似描写梅花洒满关山的奇异景象。如果不能对古典诗歌这种故意造成双关或多意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读起来古诗难免少了许多趣味。

再如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描写了妻子在一个深秋月夜思恋自己的情境,然而诗人本意却是要表达自己对妻儿的思恋,这叫对面着笔,可谓曲尽相思之意;南朝诗人王籍通过对动态的描写反衬出静态,最有名的当属“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动显静,以声衬幽。

由《诗经》《楚辞》开始,中国诗歌不断在创新中发展,有些手法得以一以贯之的传承,有些则是随时代而变化。对于古典诗词中各种各样的意识手法,总要了解一点,否则不仅难以真正读懂诗歌作品,还极易造成误读。

5.因生活体验不足造成障碍

读者可以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对文学作品的意蕴做能动的阐发。好的文学作品,必须有真切的人生体验;其好坏程度,就有赖于这种体验的深浅。正是由于诗人能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观察宇宙间万事万物,故他虽不是鱼,却知鱼在水中之乐;虽不是鸭,却能发“春江水暖鸭先知”的高论。

诗人创作的过程,是由生活到诗;而我们读诗,正好相反,是由作品开始,去观察一段生活,这里须凭借的,就是真实的人生经验。理解和鉴赏古典诗词,固然需要前述所谓的知人、论世、写法等的知识,也和读者个人的性情、学养、阅历、心境等各种因素有关。所以鲁迅先生说:“看别人的作品,已很有难处,所以常有极紧要、极精彩之处,读者不能感到。后来自己经历了类似的事。”⑥如杜甫的诗千古不朽,然而今天的青年学生却少有喜欢,主要就是缺乏相应的生活经验,没有那种心灵相通的感觉。当年经历过抗战的人们读起来,也许会有亲切感。

生活是复杂的,现象与本质无法统一的事情比比皆是,诗中反映的东西也往往一样常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者正话而反说,我们都只能依生活经验去感悟领会。崔颢《长干曲》看似说相逢恨晚,实则是“乐莫乐兮新相知”;李白《古意》表面上说的进身苦晚,实际上已是按捺不住狂喜的心情;李商隐有一首《骄儿诗》,貌似自谦,其实津津乐道,掩饰不住内心对爱子的激赏。对这些诗作,没有生活底蕴,其中佳妙如何去领会?据说鉴赏的最高境界,是以自己的体验去思考,当然,那未必是中学诗词教学课堂上所能奢望的。

三、对于古诗词教学突破障碍的策略思考

古诗词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不仅难在学生缺乏亲近古典诗词的必要准备,而且难在其对教师自身有着极高的要求,因为阅读古诗词需要大量知识和阅历积累作为基础。提出具体的策略方法并非本文的主要任务,但在前述分析理解古代诗词的各种障碍的基础上,不妨试着提供一些教学思路。

要解决古诗词教学难点,首先是教师自身须努力提升阅读鉴赏的水平。由于教师对诗词作品的讲解深度事实上决定了学生的阅读程度,因而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依靠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自己应该努力品味出中国古典诗词特有的情感和趣味,而不是停留在翻译句意的浅层次上,以及那种标签式的分析和结论上面。

其次,既然诗词写作和赏析的基本知识缺乏是形成学生阅读古诗词的障碍的重要原因,那么在课堂上就有必要向学生传授这些基本知识,如利用工具书解决典故的问题,讲解古典诗词音韵平仄格律的基本知识、古代诗人表情达意的独特表现手法、不同时期诗人的生活图景和审美趣味,阅读传记了解重要诗人的生活经历和性格特征等。当然,对于那些理论知识,教师在讲授时应该精心选择,绝不能过于繁琐细致,以免影响学生阅读兴趣。

第三,无论是创作还是鉴赏,诗歌最重要的还是形象和情感,因而在古诗词教学中,如何创造条件,拉近时空距离,引导学生用自己曾经有过的阅读体验和生活体验,去走进作品,想象和认识诗人眼中和心中的世界,洞见诗人的人品性格,从而沟通诗人和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在诗境美的激发下产生美好的情感,与诗人所寄予的情感产生共鸣,这是老师们最应该思考的。

对于古典诗词的阅读来说,激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远比知识的传授更加重要。据闻一多的学生季镇淮教授回忆,闻一多先生给他们讲授 “楚辞”,通常选择在黄昏时分授课。学生落坐后,闻先生经常先高歌一曲古诗词,其真实目的在于创设情境营造气氛,使学生心灵处于感受诗境的最佳出发点,这正切中了诗词教学的关键之处,闻先生的教学堪称典范。

让古典诗词这样隽永深邃的古典文化深入到孩子心里,本身是一项很艰巨的任务。古典诗词教学的策略方法有很多,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只要准确把握住学生阅读古典诗词的障碍成因所在,对症下药,一定能够寻找到合理而有效的教学策略,让诗词教学的课堂也呈现出诗词的隽永,呈现出诗词特有的美丽。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生语文理解力生长研究”(D/2015/12/ 112)研究成果。

①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1-12页。

②③周啸天:《古典诗词鉴赏方法》,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④启功、张中行、金克木等著:《说八股》,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

⑤吴小如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

⑥鲁迅:《致董永舒》,引自《鲁迅全集》第十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作者通联:江苏淮安市三堡中学]

猜你喜欢
古典古诗词诗词
古诗词里的清明时节
踏青古诗词
我爱古诗词
从不同侧面求解古典概型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怎样读古典诗词?
古典乐可能是汪星人的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