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还原:突破诗歌鉴赏瓶颈
——以羁旅诗鉴赏为例

2016-02-15 16:53杨宝山
中学语文 2016年16期
关键词:江楼羁旅诗人

杨宝山

情境还原:突破诗歌鉴赏瓶颈
——以羁旅诗鉴赏为例

杨宝山

诗歌鉴赏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在日常教学特别是备考训练中,教师往往过分关注考纲要求,紧扣考点进行相关教学,效果却不甚理想。许多学生反映根本读不懂诗歌,所谓训练只能是扣帽子套概念,比着葫芦画个瓢。如何真正训练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切实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水平,成了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的瓶颈。

在教学过程中,我深入学习了孙绍振先生的相关理论,认真研究了孙绍振先生的《名作细读》《名作重读》等著作,吸收借鉴孙先生情境还原的理论,在教学过程中梳理总结了各类诗歌的典型情境,切实还原,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真正理解诗人,真正读懂诗歌,收到了不错的成效。现以羁旅诗鉴赏为例,和大家分享我的一点探索。

羁旅诗又称为记行诗、行旅诗。诗人或因谋求仕途、或被贬赴任途中、或游历名山大川、或探亲访友等各种原因,长期客居他乡,处境艰难,心情郁闷,遂将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写成诗篇。这类诗,多反映客居异乡的艰难、漂泊无定的辛苦,并引发对亲人的思念,对故乡的思归,对自我人生如寄处境的感慨。羁旅诗的创作主要有七种经典手法需要赏析:借景抒情、托物抒情、对面落笔、虚实结合、时空渲染、音书难通、人物细节。

一、借景抒情

1.景物描写是诗歌抒情的重要依托,诗人借描写的景物营造意境,烘托渲染情感,或触景生情,或寄情于景,一切景语皆成情语。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这是一首著名绝句,也是一首典型的羁旅诗。这首诗,寓情于景,情在景中,写出了诗人旅途的寥落与孤寂。诗人夜宿建德江边,烟气笼罩,景色朦胧,于是触景生情,旧愁未消,又添新愁。既体现了诗人羁旅中的惆怅,对故乡的思念,也是他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坎坷等复杂心绪的反映。

2.在情与景的关系中,以乐景衬哀情。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前两句写景,第一小句写江水和水鸟,江水碧绿,衬托出鸟的羽毛之白,一个“逾”字,借衬托而显露其颜色。第二小句写山和花,一个“欲”字,由拟人更突出其姿态,把“江”“鸟”“山”“花”四种实物涂上一层碧绿、青翠、莹白、绯红的油彩,景色清新,沁人心脾,充满动感。后两句笔意一转,抒发感情,第三小句写春天景物虽好,但已匆匆飞逝,触景生情。并着力地勾出了第四句“何日是归年”。春归人未归,沉沉的伤感,缕缕哀愁,一笔涌出,发自心灵深处,言已尽而意无穷。

本诗以乐景写哀情,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突显诗人浓厚的思乡之情。

二、托物抒情

1.诗人往往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一些典型的意象上,或睹物思人,或触物生情。

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

吕本中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此词从江楼月联想到人生的聚散离合。月的阴晴圆缺,却又不分南北东西,而与人相随。词人取喻新巧,正反成理,以“不似”与“却似”隐喻朋友的聚与散,反映出聚暂离长之恨,月成了诗人情感的寄托。全词明白易晓,流转自如,风格和婉,含蕴无限。曾季狸《艇斋诗话》曾评此诗:本中长短句,浑然天成,不减唐、《花间》之作。

2.此外,诗人常常将自己的情感移到某种事物身上,通过对事物进行拟人化的描写,含蓄地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思归

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复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诗以羁旅为题材,表现了游子思乡的情感。结构上运用先情后景的手法。选取的意象有:“长江”“万里”“高风”“山山”“黄叶飞”,这样就营造了一个空旷、荒凉、寂寞的意境。诗前两句抒情,后两句以景衬情,再选择表现景况的词:“滞”“晚”“黄”,又衬以情感词“悲”“念”,把游子思归的悲情描写得十分沉郁凄婉。诗的首句将长江拟人化,把作者自己的悲情转移到长江身上,“长江悲已滞”,长江悲伤凝滞不流,直观形象地表达了自己的无限感伤。

三、对面落笔

不说自己想家,却说家人想自己,令人倍觉凄凉。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

三、四两句,正面写“思家”。其感人之处是:他在思家之时想象出来的那幅情景,却是家里人如何想念诗人自己。这个冬至佳节,由于离家远行,所以家里人一定也过得很不愉快。当诗人抱膝灯前,想念家人,直想到深夜的时候,家里人应该同样还没有睡,坐在灯前,“说着远行人”。至于“说”了些什么,这就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

四、虚实结合

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现实为实,梦幻为虚。

羁旅诗人在抒写自己的情感时,常常注意虚实结合,或以虚衬实,或虚实对比,或虚实相生。(其实,第三条的“对面着笔”也是“虚实结合”的手笔。)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此诗只有四句,却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既包含空间的往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跳跃。本诗写了两次“巴山夜雨”,第一次是实写,第二次是虚写、想象与妻子团圆,“共剪西窗烛”时再回忆起巴山夜雨情景。如果说前两句是实写当前景的话,那么后两句则是虚写未来情。诗人在秋雨绵绵之夜,触景生情,展开想象的翅膀,用丰富而自然的联想来表现他们夫妻的恩爱之情。诗人在此选取了两种情态:一个是动态“共剪”,一个是语态“却话”。“共剪西窗烛”,具体细腻而又无限传神地描绘出了一幅良宵美景图,一个“共”字极写了亲昵之情态。而“何当”一词却又把诗人描绘的美景推向了远方,推向了虚处。这美景原来不过是诗人追念、向往的,至于何时重回温柔乡中,一切都在“未有期”中。这是多么残酷的事情,又是多么无奈的事情。这一句,字字含情,却又不着一个“情”字,表达非常含蓄。

五、时空渲染

羁旅诗中,诗人往往渲染出时光流逝,人生短暂,漂泊日久,归家不期,进而凸显羁旅情怀;同时,诗人也常常渲染归途遥遥,山水阻隔,用空间感来衬托出有家难归的感伤失落。

除夜宿石头驿

戴叔伦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第二联“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补充说明这个“夜”是“除夜”,这个“人”是离家很远的人。除夕夜,每逢佳节倍思亲,归途茫茫,万里相隔,倍增其感怀。“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形成的对仗,把悠远的时间感和旷渺的空间感,对照并列,显示出一种百感苍茫的意境。

“明日又逢春”这一句,有两个意义:第一,它的作用是点明题目,结束全诗。今晚是除夕,明天是新年初一,春季的第一天。写的是明日,意义却在今夕。第二,作者用了一个“又”字,其思想基础是对于“逢春”并没有多大乐观的希望。年年逢春,年年仍然在漂泊中,而到了明天,又是一年的春天了。这一句底下,作者还有许多话没有说出来,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

六、音书难通

此类手法往往借助鸿雁、鱼龙、青鸟等意向表达,如“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此去蓬山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等诗句,都是描摹了音书难通,徒增牵念;也有的诗直接交代家书难通音信渺茫。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对于漂泊之人,一封家书就是最大的慰藉,而音书难通也是最大的心理痛楚,羁旅诗往往着意描写这样的细节,来渲染自己的情感。尾联紧承颈联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意料。

七、人物细节

羁旅诗往往通过一些有违于常规的行为细节,来刻画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将他们复杂的思想情感外化为典型的细节描写,颇值得我们玩味鉴赏。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作者贬居岭外,又长期接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这种担心在诗人越近家乡的时候,越加强烈,他忧惧自己长期以来梦寐以求的与家人团聚的愿望会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因此,“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通过这两句诗,读者可以强烈感受到诗人此际极力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这种抒写,是真切、富于情致和耐人咀嚼的。

[作者通联:山东北镇中学]

猜你喜欢
江楼羁旅诗人
江楼感旧
阅江楼
Prevalence of anxiety among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patien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填一填
清明
我理解的好诗人
陈明德(二首)
诗人猫
枫桥夜泊
螺蛳壳里做道场——阅江楼风景区游客中心展示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