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虚词触摸韩愈的勃勃情怀
——以《师说》为例

2016-02-15 16:53杨顺仪
中学语文 2016年16期
关键词:师说今人实词

杨顺仪

透过虚词触摸韩愈的勃勃情怀
——以《师说》为例

杨顺仪

《师说》是韩愈的名篇,但是今人在教读时,却“小学而大遗”,不带领学生去领会韩愈透露出来的情怀,未能从情感入手去把握文章的神髓。

文章的生命力在于呈现,在于有声的朗读,在于把静态的语言符号转化为动态的有声语言,以静待静,只是一种接触,不是进入,要想唤发文本的生命力就得以动唤静。读《师说》,我们很容易把实词表露出来的思想内容读出来,但却一定程度地忽视把文中虚词的意味读出来,或困于不知怎么读出来,甚至还觉得这些虚词多事,干扰文本的阅读,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把句中“也”省去,变成“其闻道固先乎吾”更好理解。殊不知,正是这些虚词动态地呈现了韩愈写这篇文章时跳动的情感脉搏,从而激荡着按捺不住的理性情感。如果说,文中实词组合形成文本的思想内容,是韩愈内在思想的物化,那么这些虚词就是作者思想情感的外现、人格魅力的体现。放在特定文本中的虚词,是整个文本的组成部分,和各个实词一样缺一不可,文本就是实词与虚词、思想和情感的统一体。

《师说》一文正是通过众多密集虚词来传达作者的勃勃情怀,让今人能动情地把握文本内容,触摸到作者的心灵世界。

第一段“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也”表判断,必须读得斩钉截铁,如真理在握般地确信,充分表达对老师功能作用的认识。接下来“孰能无惑?”“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两个问句,不能读得如陈述句般平缓,要读出问句本身的升降调来,并代入韩愈当时设疑的情态情调,表达孰能无疑的追问,以及问道不问年的执着。“终不解矣”,“矣”相对于“也”,表动态情感,需在语势的起伏上下工夫,通过波动感来体会作者对时人有疑终不解的遗憾。“其为惑也”“其闻道也”“吾师道也”,是介入句中的几句话,对这句中的几个“也”,虽是表句中停顿,但还不如多读一个字音的音长来,“(其闻道)也——”,语势尽量舒展丰盈,把潜藏其中的感慨意味在舒展中尽情释放。“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最后一个“也”虽表判断,但也必须读得铿锵有力,显现自信无疑的情态。

第二段触及时人耻学于师的现状及难欲无惑的情势,最见韩愈的内心情感。

“嗟乎”这是引起全段的一个感情符号,是平缓的江面下孕蓄着汹涌翻滚的波浪,“乎”,不宜读降调,也不宜读得平缓,需渗透平缓与汹涌的情感内容,在稍稍拉长的感叹声中把似平不平的感慨意味释放出来。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句中两个“也”要读得舒缓足量,传达作者对时俗风气的按捺不平,又为两个“矣”酝酿情感;承之而来的两个“矣”须读得一唱三叹,在起伏波动的一唱三叹中,把对师道“久”失的痛惜感、对“难”欲无惑的无奈感完美呈现出来,非此无以达尽作者当时的痛惜感、无奈感。

接下来“其出人也远矣”“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一表对古人的景慕,伤今人鞭长莫及之感,二表对今人逊于古人的痛惜,叹今人糊涂不醒之憾,句中两个“也”自然要通过字音音长来传舒缓难抑之情,两个“矣”要读出其一唱三叹之慨,达尽作者当下的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感喟。

“其皆出于乎?”“其……乎?”要读出对“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的追问感和推测感,用平缓的语调只能使之平面化,只有符号,没有情感,没有饱蘸思想的语音、语调就没有语情的传达,难以读透作者的内心世界。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前“也”中“焉”后“矣”,连用三个,深入下去,这三个虚词传达出来的就是对时人不从师学习的遗憾、无奈,对时人执迷不悟的感慨、痛惜。

“非吾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吾未见其明也”,两个“也”,前一个表判断,宜读出时人糊涂执迷之慨,后一个表陈述肯定,要读得确信无疑,又渗入对其小学而大遗的批评。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句中两个“也”要在丰盈的情态声量中,把作者所含的批评讽刺之味读出来。

“呜呼”这一感叹词的情感好把握,“可知矣”是收束段落的一句,“矣”更应读得中气十足,在一唱三叹的动态感性声量中,把“师道之不复”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与危害充分地揭示出来,触摸到韩愈说这份话时的情状。

“其可怪也欤!”此句语气争议最多,一说表感叹,“这也太值得奇怪了啊!”,一说表反诘。相比较而言,说表感叹情调相对单一;说表反诘,连用“也欤”,且用带“!”号的反问来表达,显得更强烈,含义更丰富,可表达对“君子”之行的质疑和追问,在有升有降有力度的诵读中,可体会韩愈叩问君子的质疑感,想见韩愈俯身叩问的形象。

第三、第四两段少这些只表情的虚词,多是一字一义的实词,表达常识理性的事实现状,无可猜疑,如“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是从师的新型师生关系,带有真理性,不必跳出来,滥施情感,让时人客观去领会去理解。

总之,虚词不虚。解读《师说》里的虚词,笔者仅作抛砖引玉之说,不排除还有多种诵读与把握,这正是虚词不虚的生命力之所在。

[作者通联:江西崇义中学]

猜你喜欢
师说今人实词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初中文言常用实词确定的研究
——以部编版教材为例
赴汤今人胆战 蹈火让人心惊
文言文实词词义推断的基本策略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
朱森林养生漫画
从韩愈的《师说》分析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
《师说》“受”字探析
重置《师说》段落?巧化作文结构
说“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