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用入诗的古曲调举隅

2016-02-17 01:45杨亚丽
中学语文 2016年33期
关键词:竹枝词阳关曲调

杨亚丽

化用入诗的古曲调举隅

杨亚丽

古典诗歌中,许多诗人往往将古曲调融入诗歌,从音乐上讲,这些古曲调往往有着特定的含义、情感或寓意,对整首诗词的意象理解或情感表达起着重要的暗示作用。曲调的数量很多,但化用入诗的毕竟有限。因此,了解中国古诗词语句里一些出现频率较高的曲调及其含义,有助于我们快而准确地把握诗词中的情感基调,体味出作者所营造的意境,进而真正地鉴赏作品。

陆游《浪淘沙·丹阳浮玉亭席上作》:“绿树暗长亭,几把离羊。阳关常恨不堪闻,何况今朝秋色里,身是行人。清泪泡罗巾,各自消魂。一江离恨恰平分。安得千寻横铁锁,截断烟津?”在这首词中,阳关指的是“阳关曲”,又名“阳关三叠”或“渭城曲”,该曲取材自王维的七言绝句《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篇绝句后来成为一首七弦琴歌,因取诗中“阳关”一词,再加之歌曲的三次叠唱,故名《阳关三叠》。因为《阳关曲》渲染的是离愁别绪,该词中作者“身是行人”,将别故人远去,又闻阳关曲,词人此刻的离愁更是愁上加愁。可以说,识得“阳关曲”就读懂了诗歌之离愁,所以“阳关”在古诗词中出现时往往是表离别的悲愁意象。

而在中国古诗词中还有另外一些古曲调,如“折柳曲”“何满子”“后庭花”“行路难”“关山月”“梅花落”等,诗人将这些曲调也直接根植于诗词当中,构成情感表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折柳曲”也叫“折杨柳”,古人离别时,有折柳枝相赠之风俗。“折柳送别”时,要吹笛,有时还要放声歌唱,所以,古诗中常把折柳、吹笛(唱曲)联系在一起,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杨柳”即曲子《折杨柳》,曲中所表达的就是送别时浓浓的惜别感情。

“何满子”——曲牌名,据传何满子是唐玄宗时的宫人,因得罪皇帝而被推出就刑。就刑前她张口高歌,曲调悲愤,苍天白日黯然失色,然而皇帝却终不免其刑。因为何满子出色的技艺,大诗人元稹、白居易、杜牧等都相继为之赋诗。唐代张祜的《宫词》:“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就是在说宫人本已幽闭深宫二十年,故乡亲人远在千里之外,乍然听得《何满子》,君恩寡淡与否自然在心中,焉能无恨无悲呢?了解《何满子》的曲辞来源,就能明白为何听得《何满子》就会“双泪落君前”。

“后庭花”,源自于南朝陈后主《玉树后庭花》:“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所以后庭花代表了亡国之音,杜牧《泊秦淮》中即有“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行路难”,乐府《杂曲歌辞》调名,内容多写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之意,所以曲辞多悲哀之音。如“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从军北征》李益)

“关山月”,是乐府旧题。《乐府古题要解》:“‘关山月’,伤离别也。”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句中“关山”在字面的意义外,双关《关山月》曲调,含意更深。

“梅花落”,汉乐府横吹曲名。诗人高适的《塞上听吹笛》一诗中“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中“梅花”系乐曲“梅花落”。同《折杨柳》一样是唐宋文人很喜欢听的笛曲,曲辞往往以傲雪凌霜的梅花为描写对象。诗歌中表现出听古曲“梅花落”的诗意,因笛子音调之特点,所以这样的诗句往往表现哀伤之意。

“塞下曲”为汉乐府旧题,出自于汉乐府,歌辞多写边塞军旅生活,比如《塞下曲·饮马渡秋水》(王昌龄)、《塞下曲·伏波惟愿裹尸还》(李益)、《塞下曲六首》(卢纶)等。“玉阶怨”亦属乐府古题,其内容则以宫怨为主,如李白、谢眺等都写过这一曲调的古诗。而这些诗歌都可以从诗题中一窥诗歌内容。

“竹枝词”原名“竹枝”“竹枝歌”“竹枝曲”,最早为巴人口头传唱的民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逐渐演变为文人创作的具有浓郁民歌色彩的诗体,大部分作品依然以“竹枝词”为题。最具典型代表的当是刘禹锡的《竹枝词》,该诗是借竹枝词格调而写出的七言律诗,文人气息较为浓厚,但诗歌通俗易懂,琅琅上口,不乏民歌色彩。“梁甫吟”是古代用作葬歌的民间曲调,多悲苦之意。如李白的《长啸梁甫吟》、刘基的《梁甫吟·谁谓秋月明》等诗就抒发的是愤懑不平之气。

然而,遗憾的是那些在古诗词中留下身影的曲调,大多都已在历史的烟云中成为过去,以致今天的我们只能借助诗歌去了解,如白居易《琵琶行》中“初为霓裳后六幺”中提到的《霓裳羽衣曲》和《六幺》今天已经难闻真音,只能想像这些古曲演奏时的盛况了。

★作者单位:甘肃定西市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竹枝词阳关曲调
问题与路径:云南竹枝词整理述要
遥望阳关
书法《竹枝词》
阳关:虚实印象
撞色雅痞,撞色乐章
卢氏县朱阳关镇杜店村
《竹枝词两首》其一
眉户《百戏图》《曲调名》考论
西出阳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