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视域下加强西藏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思考

2016-02-18 10:14戴畅西藏民族大学外语学院陕西咸阳712082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民族团结教育西藏高校多学科

戴畅(西藏民族大学外语学院陕西咸阳712082)



多学科视域下加强西藏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思考

戴畅
(西藏民族大学外语学院陕西咸阳712082)

摘要:西藏的反分裂斗争形势一直非常严峻,十四世达赖集团在西方敌对势力的支持下频频挑起事端,披着民族、宗教、文化等外衣,利用网络等新渠道变换着手段在青年大学生中进行渗透。在这种国际社会大背景下,西藏高校必须要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才能抵御渗透。因此,加强西藏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对于维护校园稳定,促进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维护国家的统一,构建和谐社会,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西藏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多学科

西藏高校从成立之初,就肩负着为西藏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合格人才的政治使命,担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培养一批政治上可靠,又有一定专业素养,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是促进西藏高校和谐稳定发展的需要;是维护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防范渗透、抵制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的需要。

加强西藏高校的民族团结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增强各民族师生间的感情,坚定维护祖国统一的信念,做民族团结的践行者,不能仅仅停留在思想教育的层面,也不能仅仅局限于思政课的课堂教学。西藏高校应该把民族团结教育作为一项常规工作来抓,努力构建立体化全员育人教育模式,从各个学科中挖掘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有利资源,积极培育学生的“四个认同”意识,即促进各民族学生“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帮助大学生们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引导他们牢固树立中华民族是一家的思想,从思想、情感、文化与理想信念四个方面增强大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增强他们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的责任感与政治意识,进而增强高校民族团结宣传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1]。

一、心理学视域下,突出情感教育,加强祖国认同

民族团结是涉及文化、心理、社会的复杂问题。民族团结教育是积极稳定的民族团结意识倾向和心理结构的形成过程,是国家意识、群体意识和个人意识深度交织作用的过程,具有过程性、复杂性、多重性。[2]民族团结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形成稳定的品质结构和行为习惯。这种优秀品质的形成与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都要经过知、情、信、意、行这五个心理过程的运动变化,其中,认识是前提,情感和意志是必要条件,信念是核心,而行为是目的。在实际的教育实践中,从知转化到行是最困难的环节,西藏高校对于民族团结教育的理论知识进行了大量的灌输,西藏高校大学生对于理论知识了解颇多,但是却存在“知”易,“行”难的局面,学生对于理论灌输的方式反感,产生厌烦和抵触的情绪,使得民族团结教育很难收到实效。心理学认为,喜欢、热情、信任等积极的情感表达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而冷漠、歧视、憎恨等消极的情感表达则会产生敌对。因此,在西藏高校民族团结教育中,教育者要重视情感的力量,挖掘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的情感内容,激发学生对各民族团结友爱的民族情,对伟大祖国的爱国情,对中国共产党的感恩情,对建设美好家园的豪迈情,使学生自愿地自发地与分裂破坏活动作斗争,做民族团结的践行者和传播者。[3]

在西藏的历史发展、和平解放、民主改革、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情感内容,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加强西藏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有效资源。一是各民族团结友爱的民族情。在西藏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藏族一直与其他民族密切交往、互通有无,相互贸易,相互通婚,交流文化,流传了很多感人至深的历史典故。如文成公主出嫁西藏的故事。公元641年,文成公主从长安前往吐蕃,嫁给吐蕃王朝的赞普松赞干布。公主给西藏地区和藏族人民带去了中原的种子、技术、工具和书籍等,还带去了释迦牟尼的塑像,修建了大昭寺和小昭寺,弘扬佛法,深受藏族人民的爱戴。文成公主进藏为促进唐蕃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增进汉藏两族人民的友谊,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二是同仇敌忾、抵御外辱的爱国情。在西藏历史上,英国为了把西藏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分别在1888年、1903年发动了两次侵略西藏的战争,都遭到了西藏军民的奋起抵抗,抵御了帝国主义的军事侵略,体现了西藏各族人民群众与祖国共存亡的爱国情怀。三是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恩之情。在西藏和平解放前,西藏处于农奴制社会,西藏人民受三大领主的压迫,没有人身自由,没有土地,没有财产,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西藏和平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西藏废除了农奴制,经过社会主义改革,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西藏人民获得了人身自由,拥有了土地,享有了民主生活权利,党中央确立了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繁荣为核心的民族政策,使西藏人民过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四是艰苦创业、奋发有为,建设美好家园的豪迈之情。西藏和平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各省市对西藏进行支援,各族人民发扬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克服困难的精神,使西藏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各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并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感人的事迹,如“感动西藏”的孔繁森、李素芝、色珠、桑杰顿珠等。只要各族人民齐心协力,精诚团结,一定可以把西藏建设得更加美好。

二、民族学视角下,加强民族交往,促进民族认同

民族交往是指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接触、交流和往来以及族际关系的协调,即指民族联系中的互动和民族关系的整合过程,也就是民族生存和民族发展的一种方式。[4]民族交往是构建民族关系的前提条件,只有加强民族交往才能促进民族关系的发展。相反,民族间的误会、歧视和隔阂,其实都是由于相互间的不了解造成的。要构建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必须要加强民族交往,在民族交往中增进民族间的了解,增强民族间的好感,促进民族间的相互信任。

西藏高校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小社会,同时有藏族、汉族、门巴族、珞巴族、回族、满族、土家族、蒙古族、壮族、哈尼族等数十个民族的师生,为加强民族交往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对于人际交往有着强烈的意愿。西藏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引导各民族学生交往,促进学生对本民族的认同,对他民族的认同,进而升华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从而克服大民族主义和狭隘的民族主义,促进各民族间的团结。

通常,在西藏高校,为了便于教师的教学,往往按照生源划分为区内班和区外班,同时在辅导员和班主任的配备上,也是倾向于安排本民族的教师进行管理,其本意是为了便于学生的学习和管理,但在某种程度上也造成了民族间的隔阂。同时,由于这种特殊的分班,也造成了学生在日常活动中、宿舍安排中和学生组织中,都以民族进行划分,导致学生的交往呈现小圈子的特征,强化了学生对本民族的认同,弱化了学生对他民族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不利于民族间的团结。学校作为学生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在教学和管理中,应该把促进学生的民族交往作为目标之一,为促进学生间的交往提供一个平台,打破传统的常规模式,在编班和编排宿舍的时候,尝试不同民族的学生混合编班,混合入住宿舍,开展不同民族学生“一帮一”、“结对子”等活动,通过共同的学习和生活进行磨合和适应,促进各民族学生间的交往,培养民族情感。同时,在任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的配备上,有意识地交叉安排不同民族的教师对学生进行教学和管理,这样既可以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知识文化掌握程度和对汉语及汉文化的理解,也可以使汉族学生加深对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文化的了解。不仅如此,教师在教学和管理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专业素养、人格魅力和对各民族师生的友善态度,也会对学生具有很强的感召力,从而推动学生间的民族交往。

三、教育学视角下,构建“多元”校园文化,促进文化认同

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特征,是一个民族自然环境、社会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是各民族在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维系本民族的精神纽带和民族凝聚力的源泉之一。文化和谐是民族团结的主要表现,而文化和谐的前提是文化认同。[5]

西藏高校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办学特点,形成了以藏族师生为主体,突出西藏的传统文化为特点的特殊校园文化。学生长期生活在这种特殊的文化氛围中,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受到这种氛围的影响,逐渐形成了汉族和藏族的“两元”思维模式,无意中强化了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而忽视了对其他55个民族文化的认同,更不利于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因此,在西藏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摆脱“两元”定式,构建“多元”校园文化,承认文化的多样性,各民族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从而促进民族团结和文化繁荣。

要构建“多元”校园文化,西藏高校可以从校园环境、校园活动、校园文化和校园制度等方面入手。在校园环境方面,建设一些富有不同民族特色的建筑和场所,对校园道路、学生宿舍楼取一些富有不同民族风味的名称,在餐厅开设不同民族风味的窗口,在超市出售具有不同民族文化的工艺品。在校园活动方面,开展富有各民族特色的文艺类活动、节庆类活动、体育类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定期或者不定期地举办关于民族文学、民族技艺、宗教信仰、民族禁忌等方面的系列文化讲座,增进各民族学生间的深入了解,消除相互间的误解,营造“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和谐文化氛围。在校园文化方面,利用宣传橱窗、文化墙、展板、校园报刊、校园网、广播台等途径进行民族政策、民俗风情的宣传。如关于56个民族的民族节日、民族服饰、民族语言、民族饮食等方面的知识,激发学生对其他民族的兴趣。在校园制度方面,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形成全员育人的教育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开设关于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公共课程或选修课程,系统性地讲授各民族的民俗风情,介绍各民族的发展史,解读我国各民族的融合史以及各民族在共同缔造新中国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培养学生对其他民族的文化认同,深刻理解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6]

四、社会学背景下,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强化道路认同

具有一个国家的国籍并根据该国宪法和法律规定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自然人都是公民。公民是国家的主人,是参与或监督现代国家权力运行和社会管理的独立主体,无论是何种民族、性别、政治倾向和宗教信仰,“凡是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都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7]。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员,任何时候都不能模糊自己的公民身份,都要认同自己的国家和宪法,认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国家保持忠诚,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捍卫国家利益,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每一个公民都应对自己国家主人的地位,对自己应享有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有自觉意识,这就是“公民意识”。[8]西藏高校大学生往往存在民族意识过强,而公民意识淡薄的现象,把民族至于国家之上,使得地域认同加强,给分裂势力造成可乘之机,危及地区的安宁与和谐,危害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因此,对西藏高校大学生进行公民教育,培养公民意识,其实就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化和继续社会化的过程,把“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培养他们对国家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通过开展公民教育,帮助大学生从根本上认识到国家对于民族个体成员以及民族未来健康发展的保障作用,深刻体会到国家的兴亡与民族个体成员以及民族的兴衰也是密不可分的,各族大学生在维护自己民族文化、历史、传统的同时,也要尊重其他民族,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团结奋斗和共同繁荣发展。

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中国各族人民的正确选择。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彻底消灭了民族歧视、民族隔阂和民族压迫,确立了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繁荣为核心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引导我国各民族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大力发展民族地区各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使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各少数民族有效参与了国家事务的管理,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得到了应有的尊重,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事业获得历史性进步,城乡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稳步提升。事实雄辩地证明,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各民族的共同进步和共同繁荣,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因此,坚定西藏高校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引导他们认清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爱中国共产党、爱人民政府,具有深刻的内在一致性,促使他们自觉地维护国家利益,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积极地参与各项国家事务,承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促进民族团结奋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吉克跃林.“四个认同”教育对增强大学生民族团结意识的意义与作用[J].西北民族研究,2012(3).

[2]周耀治,冯振华,祖力亚提·司马义,李金叶.民族团结教育的非智力因素问题初探——以高等学校为例[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4).

[3]李玉玲.以情感人提高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实效性[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11(4).

[4]金炳镐,肖锐,毕跃光.论民族交流交往交融[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

[5]马海军.创新高校文化认同教育新形式提升民族团结教育的效果[J].新疆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

[6]伍淑花.我国民族高等教育应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探讨[J].民族教育研究,2010(5).

[7]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N].人民日报,2004-03-16.

[8]郑杭生.从政治学、社会学视角看公民意识教育的基本内涵[J].学术研究,2008(8).

[责任编辑高峰]

[校对康桂芳]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388(2016)02-0127-04

收稿日期:2015-11-04

作者简介:戴畅(1985-),女,四川泸州人,现为西藏民族大学外语学院辅导员,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民委研究项目“多学科视域下加强西藏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研究”(项目号:14xzs001)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教育西藏高校多学科
浅论民族团结教育由“宣传”式向“认同”式的转换
民族院校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的途径研究
云南民族学院民族团结教育的经验与启示
关于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思考
浅谈西藏高校公共选修课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西部大开发进程中的民族团结教育研究
西藏高校大学生自我概念与主观幸福感的特点
地方高校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实验中心的构建与实践
基于多学科的应用型“数据结构”课程体系建设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