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佛教禅学思想对构建中华现代文明的意义
——发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

2016-02-19 00:37马治国
关键词:禅学现代文明禅宗

马治国

(西安交通大学 法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9)

汉传佛教禅学思想对构建中华现代文明的意义
——发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

马治国

(西安交通大学 法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9)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指出:中华文明历史悠久,绵延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成长发展的深厚基础;列举了隋唐佛学的繁荣对人类文明做出的重大贡献,汉传佛教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极其深远,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各个领域;汉传佛教思想因学修方式的差异分为各个宗派,其中禅宗属于影响力大、法脉传承清晰、学修方法独特的宗派;核心的禅学思想由禅文化、禅学、禅修三个方面构成,其中禅学的思想理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同时,禅学思想深刻而长远地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形成了中国独特的禅文化,并且在构建中华现代文明的进程中继续发挥作用。

传统文化;汉传佛教;禅学思想;中华文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这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分宝贵、不可多得的资源”。“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讲话的核心内容之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延绵发展几千年,辉煌灿烂数世纪,曾为世界文化中心,从来不乏文化自信。自从近代西方列强携枪炮轮船打破国门后,全面失去自信,臣服于西方的价值观下,至今尚未恢复。立足本国优秀文化资源,构建适应中国现代发展需求的先进文化是当务之急!其中汉传佛教文化中的禅学思想就是传统文化最优秀代表之一。中国西汉末年,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就开始了佛教汉化过程。至今,大乘佛教的弘扬传承以汉传为核心。之所以形成这样的格局是因为佛教的基本理念、思想和中国文化密切契合所致。中国古代文明和印度文明相通,为佛教的传播提供了文化土壤,也就是因缘成熟使然。佛教影响了中国几千年,伴随了古代文明。但到近代,中国文化和文明因西方文化和文明的入侵发生了根本转型,中国近代成了世界上丧国辱权、落后腐败的典型国度。所以,没有人承认中国的近代文化和近代文明,有的只是无情的批判和针砭。由于现代脱胎于近代,所以,对中国现代文明的构建与发展,也并不是有足够信心。但是近30多年中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近几年关于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对传统优秀文化的态度,中国特色的国家体制建设,对文化产业的期望,对“中国梦”的理想,都说明中国现代文明的构建具有必然性,而且是建立在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基础之上,吸收一切世界文明,形成主导世界的东方文明。中国古代文化与文明中贯穿始终的汉传佛教禅学思想将起到重要担当作用,因为正是由于禅学的特殊传承保留了中国文化与文明的精华,才使得中国文化与文明在近代并未真正中断,而不像其他古代文明都销声匿迹。所以,禅学思想还将担当起构建中华现代文明的使命。

一、汉传佛教禅学思想的精髓

禅学思想自释迦佛祖“捏花微笑”创始,达摩祖师东渡专传,六祖慧能汉化集成,始终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契合。所谓“法不孤起仗境方生”,没有中华优秀文化和文明的承载,就不会有汉传佛教的兴盛,而禅学在汉传佛教中占据核心地位。所以,禅学与中华文化以及中华文明密不可分。

汉传佛教经典之丰无与伦比,佛学思想之精深、法门之无量均不是他教可及。但是禅宗是汉传佛教中的独门宗法,是汉传佛教之精髓。这是由其自身的方法论和特定内涵所决定。

(一)“敢于承当”的精神

禅宗讲究承当精神,这是禅学自信和敢于为自我和天下担责的气概的体现。凡修禅之人,必有大愿,愿承担如来家业,愿解救众生之苦。即胸怀天下,放眼世界,把自己的事业与全人类幸福联系在一起,并有担当一切的信念,历代禅宗祖师无不如此。从自性中流露出的自觉、豪迈构成禅学的特有品质,也历练了禅师们的特有气质。这种担当精神,至今是我国对党政领导和管理部门工作态度和责任意识要求,也是对为人做事的基本道德要求。

(二)“直指人心”的妙法

佛法是“心法”,在禅宗反映最为直接。这就是“直指人心”,从心上下功夫,最切中要害,最直截了当;强调直觉顿悟,认为“心外无法”“心外无佛”,每个人的心性即佛心,成佛只在自悟本性。剔除掉一般宗教的繁琐和神秘,通过参“话头”加棒喝的方法,直达八识,即破随眠种子,破本参,悟自性,悟后起修,直上菩提正道。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直达本质的深刻和直截了当的方法,因高效简捷也为现代人推崇。

(三)“不立文字”的学说

禅宗注重实践,强调修证。为了防止执著于文字,而不立文字。因为内含特别,所以学说体系的表达形式也特别。禅宗的修学方法和禅学的义理阐释均不是靠文字可以穷尽其意。“文不达意”是必然的,所以,为了防止执着于文字而偏离真谛,就创立了“不立文字”的规矩,这是其他学科和宗教所难以理解的。“依文解字,三世佛冤,离经一字,即同魔说。”防止像某些宗教或学说变成文字纠纷,发生牺牲义理真谛的现象。禅宗明确拒绝“死在字下”“死在句下”。强调明晰理、事,通宗通教深究禅理,般若经典处处有;学修实证,历代祖师“以案说法”,万千公案时时在。这一学说与我们提倡的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反对教条主义,走自己特色道路的学说是一脉相承的。

(四)“教外别传”的传承

禅学除学修方法与表达体系特别外,还有独创的、与众不同的传承方式。禅宗、禅学非一般宗教,其不具有一般宗教的“宗教”色彩,相反,表现出的是非宗教色彩,尤其在传承方式上,表现为“教外”的“特别”传承。不按照教内习惯,不搞世袭制,不搞论资排辈,没有固定程序,没有固定标准。只有实质标准,“以心印心”,由真正的缘熟大德,应缘接法,随缘传承,延绵不断。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口传心授的典型代表。不拘形式,强调个性,冲破体制束缚,创新独特发展模式。

(五)“平等自由”的本性

在各种宗教包括佛教的各宗派中,只有禅宗是最讲平等,大到宇宙万物平等,大自然界所有物种的平等,山河大地、日月风雷、花草树木、鸟兽鱼虫,皆有佛性,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中到一切有情生命的平等,彻底强调“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心、佛与众生三无差别。小到人类社会内部人类的平等,主张人人平等。认为所有的存在都有因果,都相互依赖,都是自然界的一分子,反对破坏自然,反对杀害生命。反对社会中各种等级划分,反对以强凌弱,反对神话任何宗教领袖,只追求真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允许批判,鼓励自由、创新、反叛精神,可以“喝宗骂祖”并不悖禅宗的精神。要求把本性、真心作为总源头。修行方法可以取之于己,不假外求,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种彻底的平等观,既演化出保护自然环境的绿色文明观,又发展为强调国家、种族、民族、职业等人类的平等发展观。

(六)“公平正义”的追求

禅宗讲正信、正法,反对任何“外道”、邪教。向内求,开发自性般若是禅,向外求,假借其他外力,寻求各种有为目标即为外道。禅学最讲究公平,尊崇因果,所谓“自己吃饭自己饱,各人生死各人了”,因果代表的是公平,佛法代表正义,禅宗代表正信,禅修取得正果。禅宗反对投机取巧,逃避因果,逆转因果的各种歪理邪说和修证派别。这种价值追求,在当今反应为社会价值观和法律价值观,是全球治理和我国社会治理的基本准则和目标。

二、禅学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禅宗传入中国后与中华文化发生了深度融合后才形成了汉传佛教的禅学。纯粹的禅宗并不特别致力于“学说”,而是注重于实践。在禅宗进入中国之前,儒、道思想和学说体系在中国已经很完善,佛教进入后经过磨合形成儒道佛一体的中华文化。正像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的有关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演讲所指出的:“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但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期演化,佛教同中国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给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留下了深刻影响。”“中国人根据中华文化发展了佛教思想,形成了独特的佛教理论,而且使佛教从中国传播到了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地。”[2],其中佛文化中禅学处于主导地位,不仅影响到古代,对现代文化、观念、生活仍有广泛影响。

(一)中华文化是汉传佛教禅学的载体

中华文化的源头是儒道文化,形成了古代中华文明圈,佛教是古代印度文明圈的主导文化。佛教传入中国,两大文化和文明圈融合,形成了东方最灿烂的文明。禅学思想随着佛经先期到达中国,与儒道文化有碰撞、冲突,但后来的发展显示了融合。禅学思想成为中华文化的主线,贯穿于古代、近代和现代,形成汉传佛教的禅学,汉文化是承载禅学的载体,最后实际又融合为一体。禅宗是由达摩从印度传入中国,实现了禅学与禅宗结合,印度禅在中国经过五代传承到六祖,从义理和修行,成为了真正的中国禅。后来从中国影响到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源头都是中国汉传佛教的禅学。现在有的禅学研究者罔顾事实,将日本禅做标本研究禅学和禅宗,完全本末倒置。

(二)汉传佛教禅学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汉传佛教中禅学是精髓,无论从学术还是实践发展,能够贯穿中华历史始终的、具有辉煌成就的是禅。从目前全世界的禅学热也能看出,禅宗的学说和禅宗的实践修行,得到世界的追捧。尽管在这个过程中,禅宗受到各种因素影响,产生了各种伪禅,多为借禅敛财,追逐名利的外道,但也说明禅所具有的功能和作用不可低估,被利用和滥用,罪不在禅,在利用者。目前,我们已经无法说清楚有多少派别的“禅”,打着“禅”的名义混世界者无以计数。但判别禅之真伪,以汉传佛教的经、教为准。禅学所倡导和提供的智慧之学为汉传佛教提供了牢不可破的大乘佛教理论基础和哲学论证,禅宗简明、直接的修行实践和祖师们修成正果的示范为禅学提供了事实佐证。禅既能入世又能出世,回答和解决了世俗人们的精神、心理、生死等根本问题,获得了牢固的信仰和传播基础,奠定了汉传佛教的地位和应时、应世的存在和发展。

(三)禅学持续影响中华文化的发展

中华文化从古代兴盛到近代衰落,以及现代文化的构建和文明正在崛起,始终有禅文化的伴随。禅学对中华文化的影响是持续的、不间断的。禅学的信仰基础、修学方法、传承特点,避过了所有“内扰外患”的打击,包括“五四”“文革”时期极端否定传统文化的劫难。这也使得中国古代文明成为世界上唯一未中断的文明形态延续至今,学者们都认可中华文化的连续性。如许嘉璐认为,“人类历史上有四大古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文明,中华文明。其他文明都曾经中断过,唯有中华文明没有中断,这说明中华文化在延续力上有自己的优势。”[3]但没人将其主要原因归结到禅学,实际上,正是汉传佛教的禅学保障了中华文化的纯粹性、延续性和安全性。其所具有的自我完善、自主自立、直面现实、注重实践、变通创新、积极进取、包容太虚的博大精神,弥补了儒家和道家文化到后期与社会脱节,甚至产生了一些呆板与消极的负面要素成为社会的羁绊的不足。因而,是汉传佛教与儒道的融合,形成了巨大生命力,是禅学精神的精华支撑了中华文化的传承。

三、现代中华文明的基本构成要素

中国有灿烂的古代文明,却没有近代文明。近代中国是经受西方列强的侵略、殖民,民族自救、图存的历史。现代中国正在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将构建恢弘强大的现代文明。

(一)中华现代文明的文化基础

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中国梦”,并进一步解释:“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要实现中国梦,必须要走中国道路,要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国梦是实现中国现代文明的号角,实现中华梦的力量来自于中国文化,也就是“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文化自觉与自信,就是‘中国梦’的强力支撑”,“没有自信的民族,是个失魂者的集合体;没有精气神的国家,定然是一盘散沙的组合。尤其像我们这样一个13多亿人一起过日子的大家庭,更是如此。文化的自觉与自信,任何时候都应该紧随我心不可失却。”[4]中国优秀文化是中国梦与中国现代文明的根本源泉和精神营养。

(二)现代中华文明的目标

西方现代文明建立在其近代文明基础之上,而西方近代文明是建立在内部工业革命,外部掠夺其他国家与民族尤其是东方国家的基础之上。中国不可能复制西方文明的实现途径,要走自己的文明之路。

文明的基本目标是普适的,但各民族文明的内涵和目标是有差异的,并且实现文明的途径是多样的。这是由不同文明所依托的基础所决定,最主要的是文化和社会制度的差异性。对于现代文明的分类和内涵无确定的标准,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等必然是主要内容。从这些文明类别中概括现代文明最本质特征应当主要体现在制度、精神层面。现代中国文明追求的目标应当包括:民主法治,自由独立,和谐统一,平等友善,责任担当。具备了这些基本要素,民众所关心的、要求的其他具体的文明形式将应然而至。

(三)中华现代文明的世界属性

中华古代文明是世界性的,是世界四大文明之一。那是因为古代中国文化是世界性的,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社会制度都处在世界最高水平。西方近代文明不能代表世界文明发展的规律,其充斥着血腥、强盗等不文明因素,所以其现代文明也一样,只能代表西方文明。而现代中华文明既是古代文明复兴传承,又吸收了西方文明中的精华,必将形成世界文明。专门研究文明史的学者张光直就认为,世界文明形成的方式(形态)可以合并为两种最主要的方式,即世界式的(非西方方式的)和西方式的,而世界式的主要的代表是中国。中国文明形成的特征与世界上其他古文明,尤其与太平洋沿岸各区的古代文明是一样的。因此,中国的形态很可能是全世界向文明转进的主要形态,而西方的形态实在是个例外。他进一步指出:“社会科学里面自西方经验而来的一般法则不能有普遍的应用性。”“任何一个原理原则,一定要通过中国史实的考验,才能说他可能有世界的通用性。”他预测:“如果世界上的社会科学者认准了他们的理论必需通过中国史的考验,那么拥有极其丰富史料的中国史,对社会科学贡献的潜力是难以估计的。21世纪的社会科学可能是中国的世纪。”[5]这一论断适用于对中华文明的判断,脱离东方的西方文明被证明是非世界性的,现代世界文明的代表是东方文明即中华文明。

四、禅学与现代中华文明的内在需求关系

从中华文化的特质和中华现代文明的构成要素可知,中华禅文化始终在其中发挥“灵魂”作用。中华现代文明追求的主要目标,都包含在禅学中。“民主法治,自由独立,和谐统一,平等友善,责任担当”都是中国汉传佛教禅学的精华。禅学反对独断,倡导民主;制定戒律,严守规则,自律律他,是法治意识的体现;尊重个体自由,独立自悟,认为个体的人之间不可替代,培养独立意识;追求最终目标是和谐统一,百川归海,万法归一,在如来性中无有差别,本来和谐;众生平等,无有高下,慈悲友善,同修共证;大气磅礡,自敢担当,不为自己求寸功,惟愿众生获福德。中华文明的特征都需要禅学文化的诠释和永久支撑。

(一)现代中华文明需要禅学敢于担当的气魄

现代世界仍然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一统天下,但天下越来越不公平、不太平、不安宁。历史事实证明,目前,西方文明再创造世界文明已经不可能。西方文明原本带病,现已病重。“我们如此地专门地强调东方文化的价值,强调东方文化精萃禅的价值,是因为西方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并且形成了一些错误的认识,比如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与对东方文化的妄自菲薄。”[6]谁可担当建设现代及未来文明的重任,唯有中华。中国的气派来源于其禅学为核心价值的文化自信和担当精神,而且一些西方学者对此看得更清楚。当中国一些学者绞尽脑汁盲目推崇西方文明,对中华文明进行彻底自我否定时,西方学者则进行了清醒的反思。杜维明认为:“自由、民主、人权、法治这些观念都是现代不可或缺的,同时现代性面对21世纪的生态环保、精神的没落等问题,还要把很多的其他文明的价值带进来。在自由之外要带进什么呢?公正。在理性之外,要带进同情、慈悲。在法治之外还有礼让。个人尊严以外,还有社会和谐。就是说,现代西方所代表的基本核心价值,是扎根在西方的普适价值,但同样有一些可以是扎根在中国、在东方的普适价值。”[7]杜维明是美国著名学者,其基本价值观是西方的,但在研究中国哲学宗教多年后,能够正视现实,明显对中国文化和文明有了较为客观认识。他说的“公正”“同情”“慈悲”“礼让”“和谐”,就是中华文化禅学核心价值。西方现代文明中缺少的要素正是中国文化所具有。所以,中华民族如果不能担当现代文明建设重任,世界将走向何方,难以想象。目前,一些西方强国在世界上以救世主的名义、侵略者的心态、劫取利益的目的充当世界警察,这不属于正义的“担当”,而是持强凌弱。以禅文化为核心的担当是牺牲自己利益,甘为他人排忧解难,在国际争端中坚持正义原则,不畏强权,实现公平正义,中华现代文明中必须具有这样的核心价值。

(二)现代中华文明需要“自觉”独立的发展路径

文明具有多样性,西方文明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典范。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决定中华现代文明为代表的东方文明是独立的、创新的,不可能建立在西方文明之上,但一定要吸收西方文明的精华要素。这就是禅学“自觉”、独立的文化精髓的启示和指导。在禅宗修学中,任何祖师的经验都不能替代自己本身的修证过程,没有现成答案,没有智慧的输出,必须自己发掘、体悟。因此,在文明构建和国际关系上也应如此,各民族的文明靠自己实现。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讲话中也说:“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1]像目前西方世界强行输出自己的社会制度、价值观念,则完全违背了文明的基本原则。

中华文明是自觉的、独立的文明,是我们文化中本有的内涵。“自觉觉他”是禅学的基本理念之一,也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中华文明对人的关切不同西方。我们反对资本主义的私权第一,追求人我平等。在文明中,“人”的文明是首要的,包括塑造出“文明的人”和对“人的文明”。“人”“人权”等被西方文明奉为最高价值的理念,在中华文明中有更合理体现。许嘉璐认为,“我们中华文化最关心现实、关心人。有学者认为,我们应该向西方学习,学习文艺复兴时期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事实上,最早的人文精神产生于中华民族。孙中山先生,在1923年3月到12月期间,在今天的中山大学的中山堂,曾经做过几十次的讲演,讲解他的三民主义。其中谈到民权的时候他就说:‘我不赞成提倡什么平等,中国人向来是平等的。’这是什么意思呢?在西方、在中世纪,那个民族太不平等才提出平等;而我们一向比较平等,任何一个平民经过苦读和修养最后可以做到宰相。”[3]我们现代社会有许多不平等,这是长期受西方文化影响,片面追逐个体私利,极端投机侥幸心理等集成的结果,背离了中国传统文化,背离了禅学思想。

(三)现代中华文明需要禅学“自度度他”的使命意识拯救文明

当历史的车轮转到今天,近代中华文化和文明的梦魇遭遇应当自醒。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美梦成真的机缘已具足。中华民族将要担当起构建自己的现代文明同时拯救引领世界文明的使命。因为“自觉”,才有使命。中华文化自信、自觉的核心来源于禅学思想“自觉”和“自度度他”的理念。

当今的世界文明已迷失了方向,极度的物质文明,没有带来普遍富裕,而是带来极度贫富分化;科技文明并未给人类带来享受,而是带来了过度开发、资源枯竭、自然灾害、技术灾难。高度文明的社会制度没有给人带来公平正义,而是带来社会不公、制度歧视、宗族歧视。高度文化文明没有带来和谐,而是带来宗教冲突、战争、恐怖。人类随时承受威胁与痛苦,享受不到安全和幸福。我们都处在这样的片面的文明之中,中国是受到文明负面影响的中心。而且中国的社会制度自身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并且习惯于现代文明附加给其的价值观影响,必须适时通过“自救”“自度”;解决自身的问题,构建自己的文明,拯救世界文明,脱离既有模式,共赴世界大同。中华现代文明之所以能够承担这样的使命,是因为在其文化中有禅学这样的优良基因,经过古代高潮,近代低潮,轮回到现代,条件具备,因缘合成。所谓“道不虚行遇缘则灵”。

五、汉传佛教禅学思想是中华文化和现代文明的核心价值

汉传佛教禅学对中华文化和文明的影响是全面的,现代文明对禅学思想的需求是内在的,是从思想理论到具体方法的全面需求。在此,重点阐述理念层面的需求,禅学是一个理论和方法的系统智慧体,无法穷尽其意,只有理通则事通,所以,只究理而不穷事。

(一)汉传佛教禅学思想是中国文化的精髓

中国大陆苟华建研究禅学文化价值,认为,“五千年来,禅是一组诠释生命真谛的智慧,其精湛圆妙的体系,融贯了印度与中国思想文化的精华,且为中华文化放出了空前的异彩。在中国禅宗作为生命之学,兼容并蓄地包含了各家的精旨,儒、道、释及百家之学自宋以后,全部融入禅海之中,儒道释诸家实质上都以禅为其内在精神而各自表述其外在‘家’学,汇成了禅文化大系。”[8]

这一观点是对禅学和中国文化的深刻总结,是契理入事的禅宗实证体会,现代人应当即刻补足认知,才能参透和解决好中国乃至世界问题。

(二)汉传佛教禅学思想是现代中华文明的基石

禅学是中华之宝,东方之宝。不像一般宗教和哲学那样,独霸一门,自说自话,贬低他学,制造纠纷。禅是包容万法,谦如太虚,慈悲无量,慧海无界,关切一切众生的“绝学”,可与任何学说文化结合而不失本性,统领超越现有各种狭隘文化和文明的局限,禅出自印度,发展成熟于中华,但必将启用、受益于全世界。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禅也是世界的,正像习主席讲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1]。禅学思想正是如此:是中华也是世界现代文明的基石。

(三)汉传佛教禅学是自我革命、自我完善的体系

禅学、禅法具有自我完善的自觉性,最具有否定精神,包容各家学派和吸取众家精华,随缘应变,永处革命与发展之中,这就是禅的生命力所在。美国佛教大藏经基金会、国际汉传佛教中心负责人强梵畅教授可谓汉传佛教禅学的实力派学者,近年来创立了《五门禅法》,首创“科学禅”,并正在体系化,提出“禅的革命——现代革新的禅法”,从理论上,思想上和方法上进行了革新,并付诸于实践,成果颇丰。他的“革命”,丝毫没有偏离禅学、禅理、禅法,而是回到本真的禅,禅自身包含宇宙的无穷真理,就看谁能锲入、领略。各学说、科学均在禅学思想中实现突破。生动、活泼的禅是智慧源泉,是中华文化、世界文明的源动力。

(四)汉传佛教禅学思想包含了中国文明新形态的全部智慧

中国现代文明的形态目前集中体现在“五大发展理念”中,党中央在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9]这些理念看似是针对十三五规划提出,但其实是对中国发展历史尤其是近代历史、改革开放以来历史经验的高度总结,概括了中国文明新形态的核心内容,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高度融合后,在文明观上的新发展。有学者认为五大发展理念“进一步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的新形态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新境界”[10]。而前述禅学思想的本质特征时,均涉及到这些文明形态。禅学思想破除一切执着,追求自我否定、自我发展的品格,就是永无止境的创新;注重自然与社会、人类的联系、制约,追求天人合一、身心合一,调整身、息、心,达到和谐统一,就是以协调为手段,和谐为价值;保护自然、保护生命,反对破坏环境,反对杀生,提倡众生平等,就是尊崇自然、敬畏自然、属于彻底的绿色环保理念;吸收各家学说之长,实现儒道释的统一,包容一切有价值的学说和方法,反对保守,反对教条,不拘形式,追求发展突破,就是开放态度;以无我境界,为众生求福祉,将一切成果回向给众生,“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11]所修正果,为众生共享。这些禅学智慧都体现在新型文明观,并且引领世界文明的方向。

六、结论

一个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取决于其文化,近代中国历史充分说明了一切,我们失去文化自信的时间久矣!习近平总书记总结的:“实际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其实更严重的是自以为“无理可以说”或者“有理不敢说”的现象蔓延。民族文化虚无主义,盲目崇拜西方文化不在少数。习近平总书记讲话指明方向,提振信心。我们应勇于发掘优秀传统文化,从源头上、根本上找到我们的文化自信,建立自己的话语体系,“要重视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中国梦的文化基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有机结合而产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吸收一切优秀文化,但立足自我,构建中国现代文化体系,创造现代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

[1]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2).

[2] 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EB/OL].(2014-03-28)[2016-09-03].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c_119982831_2.htm.

[3] 许嘉璐.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许嘉璐副委员长在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的讲演[EB/OL].(2006-07-24)[2016-09-03].http://theory.people.com.cn/GB/49167/4619722.html.

[4] 一清,刘仰.话说“文化三自”与中国梦[EB/OL].(2013-05-13)[2016-09-03].http://www.wenming.cn/specials/zxdj/txgzzgm/zjsj/201305/t20130513_1222819.shtml.[5] 张光直,徐苹芳.中国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J].燕京学报,1999(6):1-18.

[6] 伊岚.禅在近现代中国之转型[D].山东师范大学,2012.

[7] 王茜.究竟怎样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杜维明VS袁伟时[EB/OL].(2010-12-02)[2016-09-03].http://www.infzm.com/content/53024.

[8] 强梵畅.汉传五门禅法[M].洛彬矶:美国大藏经基金出版,2013:6.

[9] 中共中央.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N].人民日报,2015-10-30(1).

[10] 袁祖社.中国“文明新形态”发展理念的演进逻辑[J].理论探索,2016(4):17.

[11] 赖永海.椤严纪[M].北京:中华书局,2012:122.

(责任编辑:冯 蓉)

The Significance on Chan Thought of Chinese Han Buddhism for Structuring Modern Chinese Civilization—Exploring Splendid Sources of Traditional Culture to Increase Self-Confidence in Distinctive Chinese Culture

MA Zhiguo

(School of Law,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Xi′an 710049, China)

Xi Jinping, the general secretary of CPC, indicated in the Symposia of Philosophy and Science that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has a long history and it is the civilization which lasts thousands of years that has built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distinctive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He enumerated on the important address that the flourish of Buddhism in Sui and Tang dynasties has made tremendous contributions to human civilization. Therefore, Han Buddhism has profound influence on both China and around the worl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policy, economy, culture, and science. Chinese Han Buddhism is divided into different schools according to their different ways of study and cultivation, among which Chan School is the most influential sect, with its clear and definite lineage and unique ways of study and cultivation. Chan School is composed of Chan culture, Chan study, and Chan meditation. Chan Thought is the core component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meanwhile, it influences the Chinese culture profoundly and in a long-term, and forms Chinese distinctive Chan culture, furthermore, Chan culture will facilitate the process of establishing Chinese modern civilization.

traditional culture; Han Buddhism; Chan Thought; Chinese civilization

2016-08-16

西安汉典传统文化研究院委托合作项目(S2015066)

马治国(1959- ),男,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D920;D616

A

1008-245X(2016)05-0075-06

10.15896/j.xjtuskxb.201605014

猜你喜欢
禅学现代文明禅宗
风从海上来
禅宗软件
摩擦力催生现代文明
王阳明在精神层面上对禅学超越境界的融会
论旧禅宗与王维的诗歌创作
《犬之岛》:形式主义的美学突围与现代文明的存在之思
论朱耷绘画风格对现代艺术的启示
《愚公移山》和医学“禅宗”
禅学救了ipod创造者
怎样打造禅宗文化大品牌——对湖北黄冈禅宗文化开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