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集聚异质性分析与对策建议

2016-02-26 09:12周宏燕
新疆社会科学 2016年3期
关键词:传统产业文化产业融合

周宏燕



文化产业集聚异质性分析与对策建议

周宏燕

文章从集聚形态、区位选择、产业关联、生产模式四个层面对文化产业集聚区与传统产业集聚区进行了对比分析;从培育学习型区域、建立集聚区文化生态,突破产业边界限定、推进集聚区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培育文化社群、建立健全集聚区多功能服务体系三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文化产业集聚 异质性 多功能聚集 产业融合 文化社群

从2004年至今,文化部先后命名了六批340家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五批10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三批12家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各级地方政府也设立了省级、市级文化产业园区、文化示范基地或集聚区。*我国在概念表述方面存在“基地”“园区”和“集聚区”混用的状况,本文统称为“集聚区”。在此背景下,研究文化产业集聚区相较于传统产业集聚区的异质性特点,继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对促进我国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化产业集聚异质性分析

(一)集聚形态异质

传统产业集聚区主要由相关企业组成,有些集聚区还包括由此延伸而涉及的销售渠道、顾客、辅助产品制造商、专业化基础设施供应商等,基本特点是程序性和标准化,更注重生产、研发与营销等产业链的纵向一体化。在传统产业集聚区中,往往会对核心区、配套区、外围区进行预先规划,实现产业区、孵化区、生活区分开,形成不同的功能区,这一特点在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表现得尤为显著。

文化产业集聚区作为一个多功能聚集区,集生产、交易、消费、休闲、居住为一体,具有鲜明的文化特点从而对外界产生一定吸引力,在内部形成了一个包括“生产—发行—消费”产供销一体的文化产业链。区内组成成分相对较复杂,不仅有文化企业,还有文化机构、展示空间、交流空间、交易空间等,尤其是存在大量以咖啡馆、酒吧街、艺术家俱乐部、文化集市、文化活动等为主要形态的公共空间。

西方学者为了强调文化产业集聚与传统产业集聚的差别及其独特性,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即“创意群落”(creative cluster)*http://creativeclusters.com/?page_id=1599,检索时间:2014年8月20日。。这一概念强调文化产业集聚区集聚了非营利公司、文化机构、艺术集合点、独立艺术家,临近科学园和媒体中心,生活和工作一体化、文化产品生产和消费结合,是一个有着浓厚本地色彩同时又与全球各地建立密切联系的多元文化城市区。“创意群落”的概念表明其具有独特的城市语境,因此有时又被称为文化园区。如Drake(2003)认为,文化园区联结着文化生产与消费,结合工作、休闲、居住等多项使用功能,其特色是将一城市的文化与娱乐设施以最集中的方式布局在某一特定地理区域中。*Drake G.,“This Place Gives me Space”:Place and Creativity in the Creative Industries,Geoforum,2003, 34 (4):pp.511-524.这些表述都深刻揭示了文化产业集聚区和传统产业集聚区在集聚形态上的显著不同。

(二)区位选择异质

传统产业集聚区以制造业为主,其资本构成主要包括土地、厂房、设备、金融资本等有形资产,原材料、能源、劳动力是其生产的主要消耗物,制造业产能的增加常常要以废水、废气、废渣排放、环境恶化为代价。所以,传统产业集聚区在进行区位选择时,通常会从交易成本、运输成本的角度考量,更多地选择租金相对便宜、劳动力价格较为低廉的城郊区域。

与传统产业集聚区不同,文化产业集聚区一般缘起于本区域独特的文化禀赋和浓厚的文化氛围、不过多依赖原材料和低成本劳动力,所以,文化产业集聚区更着重于文化禀赋、文化人才,其资产形态更多地表现为以文化资源、人的创造力、品牌价值、科技资源为主的无形资产。

研究显示,文化产业集聚区呈现显著的都市区位指向特征,即更多地向高开放度、高容忍度、低进入障碍、文化多样化、公共服务完善的城市,尤其是大城市聚集,并且特定文化禀赋的大城市往往形成特定的文化产业集聚区。*Scott A.J.,The Cultural Economy of Citi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1997, 21(2):pp.323-339.

一部分学者注意到文化产业往往趋向于在大城市的内城和CBD边缘地区聚集,且多集中在历史建筑中。*Hutton T.,The New Economy of Inner City,Cities,2004, 21(2):pp.89-108.利用中心城区的工业遗产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一种普遍趋势,西方国家不少文化产业园的打造与旧厂房的改造、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都市再生与城市转型等密切相关。*Montgomery J.,Cultural Quarters as Mechanisms for Urban Regeneration,Planning Practice & Research, 2004,19(1):pp.3-31.一些著名文化产业集聚区正是在工业下滑继而引发城市功能空间萎缩的现实基础上,加快在城市“已抛弃”空间发展文化产业的步伐所取得的积极成果。中心城区老工业企业向郊区转移后出现的空置老工业建筑,经过文化工作者,特别是极具个性的文化群体的一番改造,都转变成生机勃勃的文化产业集聚区。如美国的“SOHO”、英国的“泰德现代艺术馆”、我国上海的“四行仓库”“田子坊”“M50”等都属于这种情况。

(三)产业关联异质

传统产业集聚区纵向关联的专业化特征明显,即集聚区内单个企业的生产与服务常常具有专业化、标准化的特点,整个集聚区基本围绕某一专业化生产环节展开生产与服务。区域内大部分行为主体的活动往往围绕着一个核心产业或者主导产业展开,或者专注于产业链条中的一个或某几个专业环节;集聚区内各企业之间通过价值链产生关联并建立配套关系。如美国底特律汽车产业集聚区是福特、通用、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巨头所在地,全城约90%的人靠汽车工业为生,汽车年产量约占全美的27%,区内企业基本处在同一个产业内部。

文化产业则是一个跨界融合产业,是利用文化资源或知识创新、运用科学技术加工对其他产业进行渗透、融合、提升,依照产业规律运行并创造财富与就业机会的一种新型产业形态。*秦枫:《文化创意产业生态系统分析及运行机制》,《中国文化产业评论》2013年第2期。它以文化产品和服务为主体,其价值实现却更多以相关产业的产品为基础,能够利用快速发展的数码技术、信息通信科技和互联网技术实现如传媒、设计、艺术、广告、文化等文化产业各个行业类别的数字融合,也可以借此与传统产业进行跨界相融,从而促使传统产业增加值提升。这种跨界融合突破了传统产业分工的限制,使得产业边界糅化甚至逐渐消融,产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进一步凸显文化要素,使得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得以合理配置,同时为企业的经营活动带来无限的潜在市场空间。如艺术与广告的强烈联系,促使广告业有持续不断的创新,而广告业又可用于传统行业产品价值的提升;当传统行业得到价值升级时,对于新的文化创新又有了更强烈的需求。这一自增强、良性循环效应又加速文化产业对其他产业的渗透,对于文化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是有积极推动作用的。

所以,文化产业集聚区内部不但可能存在传统产业集聚的纵向关联(即强调产品生产之间的上下游衔接),还可能存在与信息产业、制造业、房地产业、计算机业、农业等之间较强的跨界横向融合。这种“纵横联合”的产业特性正是文化产业集聚区异于传统产业集聚区的显著特点。

(四)生产模式异质

文化产业集聚区与传统产业集聚区迥异的一点在于其表现的“项目网络生产模式”,这种模式与传统产业集聚区研究中以企业为中心展开的“柔性生产网络模式”存在较大差异。

“柔性生产网络模式”是针对大规模生产的弊端而产生的。随着技术创新日新月异、市场竞争加剧、需求日趋个性化和多样化,产业模式从福特制(Fordism,以标准化、大批量生产和功能齐全的超大企业为特征)向后福特制(post-Fordism,其特征是柔性技术和组织以及复杂的生产网络)转变。在这种生产模式下,产业集聚区内部企业之间有着较强的产业链联系,存在多种形式的分工与合作关系(如转包、分包、动态联盟等),彼此之间的相互依赖性较强,其内部形成的是以生产者为主导、单向的垂直线性价值链。

文化产业集聚区的“项目网络生产模式”则着重强调个人及其劳动和文化技能,主要是围绕单个的、单次的、不同的、任务型的、临时性的项目,对生产要素进行组织、管理、运作并进一步实现价值。每个文化“项目”,不管是一册书、一个软件、一次广告运动还是一部电影,都需要通过组织各种文化人才并充分利用其所拥有的特殊文化技能与知识,形成特定的文化项目团队而运行;并且,伴随着长期的、重复的、多次的项目生产与合作,项目参与各方之间会逐步形成某种相对稳固的“项目网络”(project network),进而形成一个消费者、合作者(网络)和生产者(企业)之间相互连接、动态发展、多向反馈的网络系统,三者共同参与价值创造、一起成为价值实现的行为主体。“项目网络生产模式”中形成的价值链起点和终点都是消费者,是一个多方互动、产生大量反馈信息的环状价值链,与传统产业集聚区的线性、垂直、静态的单向价值链(生产—消费)不同。据此,有学者提出非正统的集聚概念,即强调从文化产业的项目网络关联性而不是从文化集聚区或文化园区的视角来理解文化产业集聚,并进一步提出了“文化产业体系”这一概念。*Pratt A.C.,Creative and Outside Clusters:Production and Peer Respect Networks, Paper Resubmitted to Media International Australian Incorporation Culture and Policy,2004/06/21.这种集聚概念显然与“网络社会”或“网络经济”的现实相符。

二、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路径探索

近年来,我国各地纷纷建立不同形式的文化产业集聚区(园区),各级政府试图通过创建统一市场来推动文化产业的集聚,以增强当地的文化产业竞争力。但是,在建设文化产业集聚区(园区)时,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社会各界对于文化产业集聚区的特征、建设路径等方面的认识都有偏差,在建设与发展文化产业集聚区时,往往简单而先验地套用制造业集聚区的发展模式,忽视了文化产业集聚迥异于传统产业集聚的特征。所以,发展文化产业园区促进经济增长、促进经济结构转型时,应该遵循其发展规律,采取异于传统产业集聚区的政策措施。

(一)培育学习型区域,建立集聚区文化生态

如前文所述,文化产业集聚区选择区位时呈现显著的都市区位指向特征。

文化产业集聚区与传统产业集聚区的根本区别在于,集聚区的形成和创建追求的不是成本的节约,而是对于当地文化生态的利用和再创造;在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产业的业态培育和创新情境的氛围营造才是重点,要强调“创新”和“特色”,要培育学习型区域,即Florida所谓的“发挥文化和创新的收集者和储存者功能,提供有利于学习、创意和知识流动的基础设施或者基础性环境的区域”*Florida R.,Toward the Learning Region,Future,1995, 27(5):527.。所以,空间集聚形态是基础,文化生态才是保证,才能真正实现“文化产业化,产业文化化”。

(二)突破产业边界限定,推进集聚区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

作为一种经济现象的产业融合,是指产业边界的收缩或消失,目的是为了适应产业增长。*Greenstein S., Khanna T.,What does Industry Convergence Mean? Competing in the Age of Digital Convergence,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7:pp.201-226.产业融合的关键在于创新,在市场上如果能够激发新的激励和机会,产业融合就可以被视作是持续提升竞争力的一种资源。*Michael L.Katz.,Glenn A.Woroch.,Convergence,Competition and Regulation:Introduction to ICC,Issue 6:4,1997,Working Paper of CRTP:Consortium for Research on Telecommunications Policy,1998.

文化产业集聚区涉及文化艺术、旅游休闲、广告会展、新闻出版等诸多领域,具有多业态融合共生的天然特性。在文化产业的空间集聚与产业融合中,如何借助集聚区的渗透力和辐射力突破传统产业的边界限定、构建具有全产业链和强关联度的创新集聚,是提升文化产业集聚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同时,文化产业集聚区的产业融合还必须避免不符合文化逻辑或毫无产业关联的“拉郎配”行为,应该遵循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进行广泛的产业融合与互动,最终形成集聚区内产业之间紧密关联、互相支撑与共生发展的有机体,形成文化产业集聚区的战略优势,并最终成为彰显区域综合竞争力与文化软实力最核心、最重要的空间载体。

(三)培育文化社群,建立健全集聚区多功能服务体系

文化产业遵循的是由消费者多元化需求驱动的市场经济模式,文化企业的视线已经从供方转向需求方,不仅仅是生产与销售要紧紧围绕消费需求开展,更要充分开发消费者自身的资源并使之成为产业资本,进一步实现和提升文化产业价值。数字互动技术的普及与发展,给老百姓和非专业人员直接参与文化活动提供了更多便利;但是,消费者与品牌或产品之间的关系往往不取决于消费者的参与度和忠诚度,在更大程度上依赖消费者以及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他们共同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参与感。

文化社群作为文化产业集聚区至关重要的组织细胞,所指的就是这种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形成的各种“群落”及其社会关系。建设和发展文化产业集聚区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建立健全集聚区多功能的服务体系,进行社群重组,以配合全新的文化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此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三点:第一是体系创新。建立更多适合科技文化发展的新体系,如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文化产业科技创新体系、研发费用长期持续投入等。第二是模式创新。建立更加新颖、更为有效的商品与服务生产模式,如提供鼓励创新的工作环境、创造柔性生产氛围、创建便利的交流展示平台等。第三是氛围创新。构建有利于创新的文化、社会与地理氛围,如富于艺术气息的生活风格,柔性宽容的社会氛围,或是鼓励创新的文化制度等。

文化产业集聚区是一个集生产、交易、消费、休闲、居住为一体的多功能聚集区,在区位选择上呈现显著的都市区位指向特征,其内部既存在传统产业集聚的纵向关联,又存在与信息产业、制造业、房地产业、计算机业、农业等行业之间较强的跨界横向融合。这些异质性特点要求文化产业集聚区的建设与发展应遵循自身规律,应注重培育学习型区域,建立集聚区文化生态;逐步突破产业边界限定,推进集聚区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加强文化社群培育,建立健全集聚区多功能服务体系。

Zukin S.,LoftLivingCultureandCapitalinUrbanChange, London:Radius,1988.

Gentler M.S.,CreativeCities:WhatareTheyfor,HowdoTheyWork,andHowdoWeBuildThem?Ottawa:Canadian Policy Research Networks, http://www.cprn.org/doc.cfm?doc=1083&l=en,2004.

Hutton T.,Reconstructed Production Landscapes in the Postmodern City:Applied Design and Creative in the Metropolitan Core,UrbanGeography,2000,21(4).

Landry C.,TheCreativeCity:AToolkitforUrbanInnovators,London:Comedia Earthscan Publication of London Press,2000.

Boyle M.,Cultural in the Rise of Tiger Economies:Scottish Expatriates in Dublin and the ‘Creative Class’ Thesis,InternalityJournalofUrbanandRegionalResearch, 2006, 30(2).

Florida R.,TheRiseoftheCreativeClass,New York:Basic Books,2002.

责任编辑:刘 欣

*本文系山东省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山东省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研究”(12DJJJ1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同时感谢山东大学(威海)商学院青年团队建设项目的资助。

G124

A

1009-5330(2016)03-0124-05

周宏燕,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山东大学(威海)商学院讲师(山东威海 264209)

猜你喜欢
传统产业文化产业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未来5G:颠覆行业 改变生活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丘区传统产业仍大有可为
专家开方:传统产业创新互动做强做大
孙泽慧:传统产业向文化产业转型的探路人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