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乡文化资源在休闲农业中的应用与拓展

2016-02-29 07:28汪自强陈中华
关键词:休闲农业乡村旅游

汪自强 陈中华

(1浙江大学 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58;2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农业局,浙江 湖州 313000)



水乡文化资源在休闲农业中的应用与拓展

汪自强1陈中华2

(1浙江大学 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58;2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农业局,浙江 湖州 313000)

[摘要]休闲农业是现代农业产业中的重要类型,也是农业产业体系的新型业态。休闲农业的发展有赖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高度融合。科技支撑、农业创意、文化挖掘使休闲农业得到更大的提升。水乡文化是江南的主流和特色文化,其在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中大有可为。在江南水乡,应进一步拓展和深度挖掘水乡文化资源,以水为主题,做足水文章;创意稻田艺术,拓展稻作文化;开发水生植物,夯实产业基础。水乡文化的综合拓展,必将促进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更上一个台阶。

[关键词]水乡文化资源;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文化拓展

中国梦要靠千千万万个美丽乡村梦和城市梦来编织,而美丽乡村的建设有赖于农业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环境美化来实现。休闲农业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利用农业景观资源,挖掘和融入人文资源,利用或模拟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活场景,发展观光、休闲、旅游、体验、教育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也是深度开发农业资源潜力、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在综合性的休闲农业区,游客不仅可观赏田园风光、采摘果蔬、体验农作、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土情趣、领略乡土文化,还可住宿、度假、游乐。休闲农业是为满足人们对精神和物质需求而开展的、可吸引游客前来观、赏、习、品、考、书、画、摄、购的现代农业形态,是旅游业与农业之间交叉性的新兴产业[1]。实施与休闲农业有关的项目,建设休闲农业基地,成为人们观光旅游、丰富农业知识、交流农业经验、体验农业生产劳动与农民生活、享用农业成果、利用田园游憩健身的场所和农业深层次开发的样板,更是当地农业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一个区域休闲农业的发展,有赖于当地的农业自然资源、景观资源、旅游资源等要素的数量和丰度,更有赖于当地人文资源的积淀以及被挖掘和开发的程度,在当今自然资源开发和利用达到一定强度的情况下,人文资源的挖掘和开发更显得重要。本文主要阐述水乡文化在休闲观光农业中的综合表达、应用与拓展。

一、美丽中国、美丽乡村和水乡文化

“美丽中国”一词是在党的“十八大”报告的第八章《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首次出现的,这给了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在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新农村建设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因为实现“美丽中国”的载体必然是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美丽中国和美丽乡村建设是一脉相承的。如,浙江省的美丽乡村建设开始于湖州市安吉县,浙江省委省政府在认真总结安吉、江山以及桐庐等有关县、市、区美丽乡村经验的基础上,在2010年十二届七次全会上提出:农村要建设美丽乡村,城镇要建设绿色城镇。根据省委省政府的指示要求,浙江省研究制定了美丽乡村建设5年行动计划(2011—2015年)。

“美丽中国”的内涵主要包括“三美”:一是自然之美。从“人定胜天”的万丈豪情到“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切实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资源,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二是和谐之美。包括人与自然、人与人、人内心世界的和谐。旨在实现“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的愿景,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友好,人人生活更幸福;三是人文之美。不但美在山川、美在城乡、美在装饰,还要美在文化、美在历史、美在心灵[2]。“美丽中国”,如果没有人文的美,就如无根之萍、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是徒具美丽外表,而缺乏内在的美丽。

2015年中央的一号文件强调,积极稳妥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素质,推动“物的新农村”和“人的新农村”建设齐头并进。这里实际上提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物的新农村”建设是指道路、饮水、电力设施和住房条件等人居环境的改善;“人的新农村”建设是指建立健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关爱农村“三留守”群体、留住乡土文化和建设农村的生态文明[3]。一号文件首次提出“人的新农村”,凸显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更高要求,即做好农村传统文化、乡土文化的保护,不让农村变成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和记忆中的故园。

文化的概念纷繁复杂,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既相对独立,又彼此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社会意识形态;狭义的文化是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4]。水乡文化是人类与水乡自然长期相互作用所创造出来的。我们用文化的三分法将水乡文化分为:水乡物质文化、水乡制度文化和水乡精神文化[5]。

水乡物质文化,是水乡居民长期的水乡生活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创造方式及其表现的文化,既包括具体的器物,也包括这些器物的生产工艺和技术。水乡物质文化也是乡村居民集体或个人智慧的外在表现形式,具有直接的视觉体验特点,包括水乡田园景观、水乡建筑景观、农耕生活景观、水乡饮食文化、水乡艺术文化等。如,水乡的船只是水乡物质文化的典型代表,水乡节假日、集市、简单的农产品交换,都是在船上完成。水乡制度文化,亦称水乡社会文化,是水乡地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为维护社会稳定、社会秩序而约定俗成的伦理道德及礼仪规范,它的内容丰富,具有可看、可参与的特点。水乡制度文化中很多素材都可以成为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包括水乡节日文化、水乡民俗活动、水乡礼仪文化等。水乡精神文化,是指水乡作为一个稳定的共同体所具有的共同的心理结构与情感反应模式,通常表现为水乡居民的特定性格、价值观、生存观等,包括村落、民居的选址,河道、码头的布局艺术,朴实的生活习俗,水乡口头语言等。它潜存于物质文化里,是隐性的,游客只有通过停下来、参与其中并经过长期的体验才能领悟。

二、水乡文化的综合表达和应用

《论语·雍也》篇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在休闲农业的规划和策划中,也讲究有山则唱山歌,遇水则吟水调歌头。水乡文化的综合表达形成特色鲜明的水乡意象。水乡意象是由水乡文化素材的三个层次相互揉合,共同在人们头脑里形成的对水乡的整体感觉和印象,是水乡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人们头脑里所形成的“共同的心理图像”,其本身就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无形的旅游资源,是表达和维护乡村旅游主题的重要载体。目前,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的临平镇建有“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展示了我国江南悠久的水乡文化,陈列内容分为“吴越春秋”、“江南市镇”、“水乡风情”三部分。人们穿越其间,犹如穿越千年时空,感受江南水乡的真实与幻想、历史与现实的纵横交错。湖北省博物馆楚文化展的门厅内第一个大字是篆体的“水”字,说明水在湖北楚文化中也具有重要地位。

中国最美10大古镇中,与水有关的古镇就有4个,分别为乌镇、周庄、同里、西塘。江南6大古镇全部位于水乡,分别为周庄古镇、同里古镇、甪直古镇、西塘古镇、乌镇古镇、南浔古镇(如表1所示),皆与水有缘,水乡文化与悠久的古镇历史交相辉映。这些水乡古镇因水而美、因水而柔、因水而富、因水而誉。比如,安徽黄山市黟县的宏村,粉墙黛瓦倒映在水面上,“水墨宏村”形成了一幅充满诗意、淡抹浓妆的中国山水画。

表1 媒体评出的江南水乡十大古镇

浙江省湖州市是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化之邦、竹子王国。元代戴表元《湖州》诗云:“山从天目成群出,水傍太湖分港流,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湖州文化底蕴丰厚,有水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茶文化、丝绸文化等各种文化类型。“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湖州的水文化内容丰富,又可以衍生出河道文化、石桥文化、湿地文化、湖泊文化、稻作文化以及水生植物种植、水生蔬菜生产、淡水鱼类产品的生产等等各种业态和产业类型。抓住了水文化特色,就是抓住了休闲产业的龙头,可以打造成休闲观光农业的特色金字招牌,如表2所示。

三、水乡文化资源的拓展

休闲农业是现代农业产业中的重要类型,也是农业产业体系的新型业态。休闲农业倡导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若再辅以科技支撑、农业创意、文化挖掘,休闲农业将会得到更大的提升。最近20多年来,以自然资源开发为基础的休闲农业发展已处于较高的水平,但现在一些地方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同质化”,普遍存在“千城一面”、“千篇一律”现象。江南水乡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业若要做出自己的特色品质,迫切需要注入文化元素,挖掘水乡文化资源,将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密切结合,打造富有江南水乡特色文化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业。

表2 江南水乡主要文化类型或业态的文化特色(以浙江省湖州市为例)

(一)以水为主题,做足水文章

江南水乡,有太湖、大运河等名湖名河,区域内河流众多,水资源充沛。以南浔为列,区域内水系发达,2 248条河道纵横交错,南浔古镇“一点一段”作为大运河支流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整体荣膺世界遗产的江南古镇和运河重镇,水上丝运曾经使南浔成为富可敌国的财富古镇。这一切都是因水而富、因水而灵、因水而美。所以,江南水乡“水”是主题,更是景观的灵魂。在休闲农业景观的设计中,应以“亲水”为核心。在设计理念上,要注重建设能与水亲密接触的“亲水平台”,使人站在平台上,蹲下身子就能接触到水;在水面的廊桥设计上,尽可能设计成九曲桥,让人们能与水有更多的接触机会;沿水堤岸、河岸的游步道或骑行道,应以曲折、弯型为主,可让游客在河道、湖边停留更多的时间。人们的生产、生活,生物都离不开水,水可做文化,也可做产业。结合水可以做好与之相关的鱼文化、湿地文化、古桥文化、池塘莲藕等梦里水乡休闲农业的大文章。

(二)创意稻田艺术,拓展稻作文化

“哈尼梯田”为人熟知,但田里所生产的品种新近才知晓。哈尼梯田产红米,是一种深山稻作老品种,采用近乎原始的耕种方式,施农家肥,引山泉水灌溉,生产的原生态稻米口感软糯,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江南水乡的水稻是优质农作物,不同水稻品种、不同的种植方式均是形成休闲观光的素材和场景。日本的“稻田艺术”[8],源于日本青森县田舍馆村,位于东京以北600km处。每年夏天,人们只要登上田舍馆村政府塔楼,便可领略到一番绿色奇观。从塔楼上望去,稻田中竟呈现出一幅幅生动的人工塑造的图案。自从1993年开始,每年都会有一个新的主题——日本著名的艺术铜版画、一场重大的海啸,甚至还有蒙娜丽莎都曾作为主题呈现在大家面前[9]。近几年,这种“稻田艺术”在浙江省江山市的江郎山、杭州市的余杭区、辽宁省沈阳市皆有展示且获得了成功。江南水乡可以借鉴日本的做法,将“稻田艺术”作为拓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主要策划点。

近年来,江南地区兴起的稻田养鱼、虾、蟹、鳖、鳅、鳝等创新生态养殖模式,不仅提高了水田的利用率,而且净化了水质、提升了水稻土的肥力,增加了收益。江南水乡开展乡村旅游,组织游客参与捕获稻田里的各种水生动物还会带来各种各样农事乐趣,若与休闲农业结合,定会产生较大效益,成为休闲农业的主要增收点。

(三)开发水生植物,夯实产业基础

江南气候宜人,水生植物种类繁多,一年四季均有不同的开花植物、观赏植物,可以形成美丽景观;一些水生植物(蔬菜类)的开发和繁育,可以形成产业。比如,湖州市南浔区农富缘生态农庄,2005年开始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以菱产业为抓手,打造菱文化,将菱产业做得风生水起。“浅种稻,深种菱,不深不浅种莲藕。”菱在江南水乡分布较广,产品主要在秋季采收上市,品种类型较多,果实刺角的数目,有两角、四角甚至无角;不同的品种耐水深度不一,可以分为浅水菱和深水菱,但多数品种的茎可随水位的上升而生长,直至菱盘浮在水面;菱采收期可分为早熟菱和中晚熟菱,采摘期从7月至10月;菱角的颜色有绿色和红色等。菱角主要以新鲜产品或经蒸煮后上市销售,作为风味食品或水果替代品;部分产区在夏季采收菱盘的短缩茎,称为菱梗,可炒食或腌制后食用,或将果实剥壳后晒干制成菱米,风味独特。农富缘生态农庄在菱产业的发展上,延长了产业链,一年中从食用菱盘、菱叶开始,到食用嫩菱,再到食用老菱,最后食用风干菱或酱菱(秋冬浸泡在水里的菱)。目前该农庄通过前期催芽保护、提早播种,后期延迟播种,种植双季菱,力争一年四季均有菱产品;以菱作为主打产品,做好菱文化的文章。同时,利用广阔的水面,打造采摘、水上游憩等项目,充分利用了水乡资源,使水乡文化资源在休闲观光农业中得到了很好地拓展。

参 考 文 献

[1]王鋆,高岩.关于休闲农业的定义与内涵的研究综述[J].上海农业科技, 2015(4):18-19.

[2]宁洪,陈明富.“美丽中国”的理论内涵[EB/OL].(2012-12-21)[2015-12-10].http://www.zzdjw.com/n/2012/1221/c153945-19975453.html.

[3]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解读:新农村建设[EB/OL].(2015-02-09)[2015-12-10].http://edu.sina.com.cn/official/2015-02-09/1532457422.shtml.

[4]郭莲.文化的定义与综述[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02(1):115-118.

[5]刘冰华.抓好三个层面建设促进农村文化和谐发展[J].福建理论学习, 2007(7):17-19.

[6]千姿百态的湖州古桥[EB/OL].(2012-08-03)[2015-12-10].http://www.cnbridge.cn/2012/0803/62089.html.

[7]湖州已建成了5个湿地公园,你去过几个[EB/OL].(2015-05-08)[2015-12-10].http://www.zjmz.gov.cn/il.htm,吴兴在线.

[8]黄敏.日本的“稻田彩绘”——稻田里的画作栩栩如生[J].农村工作通讯, 2010(19):40-41.

[9]晓露.日本的稻田艺术[J].自然与科技,2008(4):31-31.

(责任编辑陈咏梅)

The Application and Expansion of Watery Region's Cultural Resources in Leisure Agriculture

WANGZiqiang1CHENZhonghua2

(1The New Rural Development Research Insititute,Zhejiang University,Hangzhou Zhejiang 310058;

2Agriculture Bereau,Nanxun District,Huzhou,Zhejiang Province,Huzhou Zhejiang 313000)

[Abstract]Leisure agriculture is very important in modern agriculture and a new mode in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y system. Its development depends on the close integration of the primary, secondary and tertiary sector as well as the suppor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gricultural creativity, discovery of local cuture. Watery region’s culture, a special mainstream culture in Southern China, has a bright future in the development of leisure agriculture and rural tourism.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idea of expanding and exploitation of watery region’s cultural resources in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establishing water theme park, expanding creative rice field arts and rice-planting culture, developing aquatic plants, aiming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leisure agriculture and rural tourism.

[Key words]watery region's cultural resources;leisure agriculture;rural tourism;culture expansion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662(2016)01-0025-04

[作者简介]汪自强,博士,教授,浙江大学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培训办主任,浙江大学湖州市休闲观光农业产业联盟省级核心专家,主要从事农业综合开发和休闲农业规划设计、研究。

[收稿日期]2015-12-19

DOI编码:10.3969/j.ISSN.2095-4662.2016.01.005

猜你喜欢
休闲农业乡村旅游
营口市休闲农业发展研究
新农村视阈下株洲市休闲农业发展策略研究
南雄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研究
浅析咸阳休闲农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烟台地区休闲农业营销状况及对策
安顺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全域旅游背景下海南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范式
乡村旅游供应链优化探析
乡村旅游环境中不同污染源以及保护措施分析
滦平县休闲农业的文脉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