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海报《小时代》的多模态语篇分析*

2016-02-29 06:23李雅颖
关键词:小时代

李雅颖 程 婕

(湖北理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 湖北 黄石 435003)



电影海报《小时代》的多模态语篇分析*

李雅颖程婕

(湖北理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 湖北 黄石 435003)

[摘要]电影海报是集图像、色彩等多种元素为一体的典型多模态语篇。文章运用Kress&VanLeeuwen的多模态语篇分析方法,从图像的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来解读电影海报《小时代》,旨在探讨该海报中的文字、视觉、布局等多种符号资源是如何形成合力来共建完整的语篇,以此达到宣传电影和吸引观众的目的。

[关键词]系统功能语法;多模态语篇分析;电影海报;《小时代》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媒体科技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字信息已不再是人们获取信息的唯一方式,以综合了视听、色彩、布局等多种模态符号资源为中心的信息形式在信息传递和人类交流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基于此,传统以语言文本为中心的单模态语篇正朝着多模态化方向发展。

一幅新颖且夺人眼球的海报对于一部电影的宣传来说至关重要,它是集图像、色彩等多种元素为一体的典型多模态语篇。本文尝试用Kress&Van Leeuwen[1]的多模态语篇分析方法解读电影《小时代》的宣传海报,旨在探讨该海报中的文字、视觉、布局等多种符号资源是如何形成合力来共建完整的语篇以达到电影宣传和吸引观众的目的。

一、多模态语篇分析的理论基础

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多模态话语分析是在话语分析基础之上产生的一个独立的前沿学术研究领域。韩礼德认为:话语分析研究已经进入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的阶段,且不是偶然而是必然现象。他认为,语言是社会符号的一部分,有关符号系统的理论同样也适用于语言学分析[2]。目前,在众多的多模态语篇分析研究中,应用最广泛的分析方法当属Kress & Van Leeuwen的视觉语法理论,他们以韩礼德所提出的系统功能语法中的三大元功能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图像的三种基本意义,即再现、互动及构图意义,成功地将语法扩展到了视觉层面,为解读多模态语篇提供了视觉语法的分析框架[1]。

二、多模态语篇的意义共建

自2013年8月上映以来,电影《小时代》票房一路飘红,成为2013年度业界的一匹黑马。故事以经济飞速发展、风光而时尚的上海市为背景,讲述了林萧、南湘、顾里、唐宛如4个从小感情深厚、却持不同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女生在友情、爱情乃至亲情上经历的巨大转变,以反映“80后”的责任感、自强竞争意识、效率观念、开拓精神等现代化的行为标准和价值取向,是一部当下时尚年轻人生活的真实写照。

《小时代》电影主海报的基调为黑、白、红三原色,且配有图像和文字,从而构成了一个多模态语篇。下文将从图像的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三方面,分析该海报是如何运用语言和视觉符号的合力来传达影片的主题和文化内涵。

(一)图像的再现意义

图像能够再现大部分现实世界中的方方面面, Kress & Van Leeuwen将这种再现分为了叙事再现和概念再现[1]。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叙述再现中图像的交流过程存在矢量(通常是图片中参与者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一条强烈的对角线),而概念再现则没有。叙事再现是由参与者之间的互动形成的,包括行动、反应、言语和心理4个过程;概念再现则包括分类、分析和象征3个过程,通过属性、类别和特征来体现参与者之间的关系[3]。

电影海报《小时代》主要呈现了叙事再现中的行动和反应过程,以及概念再现中的象征过程。

1.行动过程

在行动过程中,参与者与矢量有关。发出矢量的称为动作者,而接受矢量的则称为动作目标。“动作者就是发出矢量的参与者。他们通常是最显著的参与者,通过构图里的色彩、位置与背景形成对比 ,色彩饱和度突出,并以靠焦距的清晰度来凸显。”[1]

在图1中共有11个人,他们大多数都身着黑色服饰,但其中有4个女孩的服装颜色不同,尤其是前排位于海报中间的两位:一人穿着鲜艳的红裙,而另一人则是一袭白裙。红白两色与周围黑灰色调的醒目对比,轻易地将她俩凸显出来,也使得观众很容易地通过海报中的服饰颜色辨认出她们是电影中的最主要动作者,即一号主角。同时,海报中各人物之间有一些细微的肢体动作,以此来暗示电影中人物之间的关系。例如,着红色裙子的女生将手搭在其左边男生的肩上,头部也朝左微倾,这就暗示了他们在电影中是情侣关系。

图1 《小时代》主宣传海报

2.反应过程

“在反应过程中,动作者和动作目标就转变成为了反应者和现象。矢量仅仅由眼神对角线形成,也就是再现参与者的目光指向。动作者就是目光的发出者,而现象就是被看的参与者。”[4]

在图2的海报中共有4个女孩,即电影中的4个女主角,整个故事围绕她们展开。尽管海报中她们没有直接的眼神接触,但其中有一条眼神对角线却值得大家去细细品味:后排左的短发女生盯着前排右作跑步状女孩的眼神多少能让人感受到一些憎恨和激烈的情绪。这条眼神对角线就形成了一个矢量,是反应过程,反应者是这四个女孩,动作者是短发女生,而被盯着的前排右女生是唯一的现象。同时,从海报中人物迥异的眼神和面部表情,观众们也能感受到不同的情感信息和故事的复杂曲折。

3.象征过程

象征过程是指参与者是什么或者意味着什么。图2这幅海报的背景是教室外的走廊,4个女生处于一个灰暗的区域,但是她们身后投射来的明灯具有象征意义,观众不难将其与4个女生最终光明的前途相联系。

图2 《小时代》校园主题海报

(二)图像的互动意义

图像通过和观看者之间的互动来与之形成一种特定的关系,并影响着观看者对所再现的景物应持的态度[3]。图像的互动意义主要有3部分:视点、社会距离和接触。

1.视点

视点是通过“视角”来实现的,展现了图像中参与者所持的主观态度。视觉图像多采用垂直视角和水平视角来展现参与者的态度:图像中参与者若以俯视的角度看观看者则表示其出于强势地位;反之,参与者如以仰视的角度看观看者则体现观看者享有权势;平视角度则表明两者处于相对平等的关系[1]。

在上述两幅海报中,设计者均选择了平视视角,意图在观看者与图像参与者之间创造出平等的地位以带给观看者亲密感。当观看者看到这两幅海报时,会情不自禁地将自己假想成这个小团体中的一员而融入到电影场景中,从而拉近观众与电影间的距离。

2.社会距离

Kress & Van Leeuwen认为,图像取景的框架尺寸也能够反映参与者与观看者之间的亲疏关系:特写镜头(图像取景中的近距离,只有头部和脸)表示社会亲近距离;中景镜头(图像取景中的中等距离,全身像,并有空间环绕)表示社会远距离;远景镜头(图像取景中的远距离,图像出现至少有4~5个人)表示社会公共距离[1]。

在上述两幅海报里,每幅海报至少分别有4个人,这样的远景镜头也就表明了两幅海报都属于社会公共距离。

图1中,11位参与者都坐在台阶上,他们的全身和周围环境都有所展现,这是典型的公共距离。海报设计者意图借此效果拉远参与者和观看者之间的距离,制造出一种神秘感,从而激发观看者对海报中人物生活产生浓厚兴趣并吸引他们到电影中寻找答案。图2中的公共距离更有意味:四位女主角穿着校服在教室外的走廊上或走或跑。“已逝的校园时光”,这种公共距离的创设,反映了电影里人物的生活远离观看者。在某种程度上说,海报设计者是想借此唤起观看者对校园生活的美好回忆,以达到与参与者情感上的共鸣。

3.接触

Kress & Van Leeuwen 指出,当图像传递信息时都有一个所谓的“图像行为”,这种“图像行为”由参与者的凝视目光方向来实现与观看者之间建立起一种想象中的接触关系[1]。凝视有两种类型:索取和提供。索取指参与者直接凝视着观看者;提供则指参与者与观看者没有眼神交流[5]。

两幅海报中的电影人物都与观看者有直接的眼神交流,所以图像行为属于索取类。参与者索取观看者的注意和认知以让其步入他们的世界,分享他们在影片中所表达的友情、爱情,乃至亲情故事。这样的索取行为制造了更多的互动,也达到了宣传电影的目的。

(三)图像的构图意义

图像的构图意义对应于系统功能语法的语篇意义,主要是指语篇成分的空间顺序,其主要包括3种资源:信息值(information value)、 显著性(salience)和取景(framing)[3]。信息值是通过元素在图像中的位置来实现;显著性是通过元素被摆放的位置、尺寸的大小及颜色明亮度等来体现;取景是指组织手段,体现视觉元素的连接或者不连接。

在海报的文字中,信息值和显著性最强的是电影片名,如图1所示,主海报中片名“小时代”字体大且粗,并以红色高跟鞋为背景加以映衬,非常醒目。此处红色高跟鞋代表着自信和力量,象征着激情和冒险,两者的结合正是向观众暗示片中4位女主角因各自具有不同人生观和价值观,她们的友谊就像穿着一双高跟鞋,自信、美丽却危机四伏。影片的主题“友谊万岁 青春永存”则一直贯穿始终,这点亦可从主题词在海报中的摆放位置(置于片名的正上方)得以印证。相比之下,制片人、演员阵容等信息字体较小,位置偏下,显著性较弱。

从图像来看,两则海报中的人物都占据了画面的大部分空间且人物的显著性突出。如图1所示,主海报中共出现了11位人物,设计者借助取景让观众能轻易辨认出核心主角——图中着红、白裙的两位女生:海报中视觉元素被三大色彩所分割,整个图像也分成了三个区域:第一个区域是灰颜色的背景(向上延伸的楼梯);第二个区域是9个着深色衣服的人物;第三个区域就是身着亮色裙子的2个女主角。通过这样醒目的视觉元素的分割,核心主角就不难辨认了。

三、结语

电影海报是由文字、图像、色彩、布局等社会符号构成的多模态语篇,欣赏一幅电影海报,其实就是解读一个多模态语篇的过程。通过分析发现,《小时代》的电影海报设计精美、图像生动,其中的文字语言和视觉图像不可分割且紧密合作:一方面,文字进一步解释了图像,使得海报通俗易懂;另一方面,图像丰富了海报的意义,赋予了海报文字未能表达出的感情色彩。电影海报别出心裁的设计,不仅点亮了电影的主题,也起到了很好的宣传电影的作用。

参 考 文 献

[1]Kress G,T Van Leeuwen.Reading Images: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M].London:Routledge,1996.

[2]Halliday M A K.An l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2nd edition)[M].London:Edward Arnold,1994.

[3] 李战子.多模式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J].外语研究,2003(5):1-7.

[4] 张蔚.社会符号学视角下广告语篇的多模态话语分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224-225.

[5] 胡壮麟.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1):1-10.

(责任编辑龚勤)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 of Posters in the Film Tiny Times

LIYayingCHENGJi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Hubei Polytechnic University,Huangshi Hubei 435003)

[Abstract]Film poster, a combination of images, color and other elements, is a typical multimodal discourse. This paper, by employing Kress & Van Leeuwen’s method of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 appreciates the film posterTinyTimesfrom three basic meanings of visual images to reveal how the film posters achieve the most persuasive effects of advertising in constructing a complete discourse by using both language and visual signs. It is hoped that this study will shed light on the improvement of reader's ability to decode new media discourses.

[Key words]systemic functional grammar;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 (MDA);film poster;TinyTimes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662(2016)01-0066-03

[作者简介]李雅颖,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商务英语、语言学。

*[基金项目]湖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商业广告多模态赏析能力的培养”,项目编号:201410920034;黄石市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电影海报语篇的多模态话语分析”,项目编号:2014y139;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英文商务语篇中的情态系统及其人际功能研究”,项目编号:14G409。

[收稿日期]2014-10-28

DOI编码:10.3969/j.ISSN.2095-4662.2016.01.012

猜你喜欢
小时代
《小时代》的后现代文化表达
浅论“粉丝电影”现象
被互联网+改变的大电影
LOGO攻陷的“小时代”
编剧 宋方金:世上竟然还有比《小时代》更烂的电影?想想就毛骨悚然
《小时代》:又一个“美丽新世界”?
《小时代》和国产电影们:愿人们的爱恨,为你加冕
美版“小时代”力压科幻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