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激励在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2016-03-01 18:29张海国王保成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奖惩高职生惩罚

张海国,王 欣,王保成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 襄阳 441021)

在历时一年多的时间里,对高职院校学生思想道德激励途径的有效性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实验方法验证了道德激励方法能够取得比较理想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能够提升学生参与度达80%,与不用道德激励方法相比,可以提高30%参与度。因此,运用道德激励方法对做好新时期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在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道德激励的必然性

(一)运用道德激励是开发高职生潜能、促进高职生全面自由发展的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要增进学生全面自由的发展,但是,处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期的高职学生,因制约于社会教育方式、升学机制及人才观念等诸多因素,缺乏一定程度因材施教的社会条件,所以其内在潜能、个性等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因此,如何运用道德激励方法以开发高职生内在潜能,激发其全面地占有自身本质的需要,培养其主体性,唤醒其具有创造潜质的个性,就成为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二)运用道德激励是提升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需要

如何加强针对性以及提高实效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当下,“在对高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管制’的思想仍然处处出现,以人为本和服务型的管理理念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来,教育方式缺少针对性,因而也缺乏有效性”。[1]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转变教育观念,尝试教育方法创新。在教育观念上,应树立以人为本、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观念,体现人文关怀,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上,应善于运用道德激励方法,把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要求转化为每个学生的自我发展需要,在润物无声中提高高职生学习积极性以及提升其思想品格,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道德激励在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在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道德激励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就其主要方法而言,主要是目标激励、竞争激励、奖惩激励等。因此,本文将重点讨论目标激励、竞争激励、奖惩激励等方法在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一)目标激励

在高职生思政教育中运用目标激励,就是通过目标的设置和理想的树立来激发高职生的学习动机,指导高职生的行为,促使高职生的成长,从而提高高职生为实现理想和目标而奋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目标激励的实质就是提高高职生的自觉能动性。从道德激励的视角来审视,道德激励的目标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学习方面的,就是要提高高职生的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积极地积累理论知识和提升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个是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就是要激励高职生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理想,追求完善的人格,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所要追求的终极目标。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进行目标激励,要依据高职生的思想道德实际状况来选择和确定目标内容和层次性。第一,从高职生的思想道德情况来确定目标激励内容,注重激励的针对性。由于高职生受其家庭出生、性别、教育背景、生活经历等不同而在思想道德方面呈现出多样化。有的学生思想先进,道德品格优良,在学习、生活等方面表现积极上进,主动地自觉地为学校、他人做出更多贡献。而有的高职生却需要更多地激励和鼓励,并且采用不同的内容,如对于学习缺乏动力的学生就要选择以学习目标来进行激励推动;对于那些缺乏责任心以及道德品质比较差的学生既要教育又要选择具体的道德目标进行激励教育;对于那些各方面表现好的学生,要激励他们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引导他们追求更高层次的目标。第二,从道德激励的目标设置的合理性角度看,道德激励目标在一定程度上是外在于学生的,涉及的是一种社会要求的社会理想化的目标,往往反映了当前社会大多数人的共同理想和愿望,体现了大多数人的共同价值追求和共同的行为标准,它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引导力。

要想实现其作用,就要注重激励目标的合理设置。首先,制定道德激励目标应该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考虑到既有利于集体的发展又要有利于学生个人的发展。其次,激励目标要与学生们的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需求相联系,使高职生从激励目标中能够看到自己的预期收益和效价。所谓效价:“是指个人对他所从事的工作或所要达到的目标的估价。这也可理解为,被激励的对象对目标的价值看得多大。”[2]目标效价越大,对于高职生的激发的力量就越大。最后,注重目标实现的可能性。根据佛隆(V.H.Vroom)提出的期望理论,期望值是影响激励效率的重要因素,也就是被激励对象对于目标能够实现的可能性大小的估计。一般说来,目标实现的可能性越大,目标激励的效果就越好。如果目标设置得太完美、难度大,但是不能实现,这样的目标就不会有任何激励价值。因此,应该很好地将目标导向的前瞻性、挑战性、层次性与目标实现的可行性、真实性协调起来,既不高不可攀,也不唾手可得;既不抽象空洞,也不就事论事,而是既有质的规定,又有量的要求;既重视过程,又注重结果,特别是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层次性。

(二)竞争激励

竞争是指“为了自己方面的利益而跟人争胜”。[3]一般地说,竞争是指主体(个人或者团体)为了达到某种特定的目标,努力争取目标所指向的特定对象的过程。这种对象可能是物质的,如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等;也可能是非物质性的,如获得荣誉等。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竞争激励,“就是通过评比、比较造成一种互相竞赛,不甘落后,争取优胜的状况”。[4]

竞争激励作为道德激励的重要方法,需要把握好几个条件和步骤。第一,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明确的竞争目标。竞争是为了激发高职生学习知识及参加活动的积极性,激励学生追求上进,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共同为学校、班级争取荣誉,而不是仅仅为了学生个人追求名利,更不能为了压制、打击他人。否则,竞争就会迷失正确的方向而导致价值和意义的缺失,还会助长一些学生的个人英雄主义、锦标主义以及弄虚作假等不良作风,更有可能破坏学生间关系而导致不和谐。要通过学生间良好的竞争,形成昂扬向上、充满活力、朝气勃勃的氛围,有效地激励学生形成潜意识竞争,自觉地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从而主动地参与各种有益活动。第二,制定严格的竞争规则,明确具体的要求,展开公平的竞争。各个参与竞争者都适用同样的标准和要求,公平合理地、实事求是地展开竞争。只有这样,才能比出胜负,决出高低。若无统一的、严格的标准和具体的要求,竞争就会难分好坏、难明是非,不仅不能激励先进、促进中游、鞭策和帮助后进,反而会挫伤学生们的积极性,助长落后情绪,形成负面效应。

(三)奖惩激励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奖惩激励,就是对人们的思想行为及其结果给予肯定、褒扬或给予否定、批评。奖惩激励包括表扬、表彰、嘉奖和惩罚、处分、批评等具体方法。

在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奖惩激励法,是实现道德激励的重要手段。奖励是对于学生的正当需要及其行为的肯定和褒扬,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及参加活动的积极性,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目标;惩罚是对于不正当需要及其行为的否定和抑制,以便纠偏学生的思想行为,引导学生做出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目标的行为。因此,在运用奖惩激励过程中,应该坚持以表扬、奖励为主,这是道德激励中以人为本原则的体现。因为,在学生思想道德实际中,正确面、积极面占主流,占主导地位,这一事实要求我们在实施奖惩激励时,必须以奖励和表扬为主。同时,从大多数学生的思想行为表现来审视,学生身上既有优点、长处,也有缺点、短处,但在通常情况下,大多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总是主要的,积极进取精神总是主流,所以应该善于发现学生的思想行为中的优点、长处,调动其主动性、积极性。当然,惩罚和批评也是不可或缺的,但是,批评和惩罚的目的在于克服一些消极因素,促进学生提高思想认识,积极争取进步。

在实行奖惩激励时,首先需要遵循这样的规律,处理和协调好奖励和惩罚的关系。奖励时要力求从小处着眼,善于发现学生的任何一个闪光点;奖励要及时,绝不能拖延,犹豫不决。反之,在处罚方面,要容忍学生的小错误和过失,要惩戒也只是一些不得不惩罚的事件,惩罚时尽量不要急于做出最后决定,应该尽量留有足够的时间,尊重事实将事情真相弄清楚;奖励、表扬可以公开宣传、报道,而大部分的惩罚应该考虑不公开,为了达到教育他人,避免出现更大的损失,可以慎重地公开处罚当事人。其次,奖惩要公平透明。要从有利于实现学校、班集体的整体效益出发,围绕学校的发展所追求的价值目标,奖励那些真正应该获得奖励的学生,惩罚那些真正应该得到惩戒的学生,做到奖惩标准规范化、制度化,不能因人设奖,要一视同仁,坚持同样标准,否则,就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再次,掌握奖惩激励强度、准确度。不管是奖励还是惩罚,是表扬还是批评,都应该实事求是,尽量准确,既不要夸大,也不要缩小,这样才能让学生信服。表扬、奖励过头了,批评、惩罚过分了,都可能引起学生的不服甚至反感。表扬、奖励不适当,就会使受到奖励、表扬者骄傲自满而脱离学生群体;惩罚、批评不适当,同样也会使受到惩罚、批评者灰心丧气甚至破罐破摔。因此,需要把握好奖惩度。

总之,目标激励、竞争激励、奖惩激励等道德激励的方式方法是互相依存的关系。目标激励是竞争激励和奖惩激励的前提和导向,竞争激励的结果是奖惩激励的依据,奖惩激励是竞争激励的必然发展,三种道德激励互为支持形成良性循环以利于实现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注 释:

①《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78年版,第602页。

[1]郭婷.试论激励在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75-78.

[2]俞文钊.现代激励理论与运用[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3]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邵喜武,林艳辉.管理学实用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奖惩高职生惩罚
基于模糊马尔可夫链的奖惩系统*
神的惩罚
Jokes笑话
惩罚
论如何正确对待高校学生奖惩工作
我国纳税信用体系建设研究
如何引导高职生理解《三国演义》中的英雄情怀
真正的惩罚等
基于自律的当代高职生自我教育探析
高职生学习投入状况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