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系统原理在大学英语课程管理中的应用

2016-03-01 18:29徐优明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英语课程分层设置

徐优明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外语与旅游学院, 江苏 无锡 214121)

2012年“互联网+”概念首次被提出,而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又抛出这个话题,“互联网+”迅速成为社会热议词、网络热搜词进入人们的视野。“互联网+”概念的提出,意味着互联网将对中国传统行业进行重构、再构,势必会给教育业带来革新。大学英语作为高校一门重要的公共课,在“互联网+”浪潮下同样面临着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的转型。

系统原理,即系统论,指人们在进行管理工作时,运用系统的观点、理论和方法来对管理活动进行系统分析,以达到管理的优化目标,即从系统论的角度来认识和处理学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1]其基本思想方法就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并优化系统观点看问题。

本文将以教学系统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即高职院校的大学英语课程为研究对象,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从它的课程体系和模式设置等方面来阐述系统原理的运用。

一、高职院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现状

(一)课程设置现状

根据教育部高教司颁布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简称《基本要求》)等系列文件要求,高职高专大学英语教学“要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强调语言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实际从事涉外交际活动的语言应用能力并重”。由此可见,英语课程设置要以实用性为主,即要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或涉外活动中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鉴于此,笔者对包括笔者所在学校之内的无锡及周边多所高职院校进行了相关调查,发现这些学校在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设置和运行都有着各自的实际困难。

1.大学英语课程课时相对偏少:经过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校只开设2个学期,总课时在120学时左右,其中有些学校课程总课时还不足100。

2.课程模块大纲、计划设置单一:各学校在制定课程模块大纲、授课计划等课程相关文件时,基本都沿用或者套用该校多年前的要求和形式,多数都不能适应或满足当今社会信息化、全球化背景下各级各类人员对英语的要求。

3.应试教育现象普遍:根据《基本要求》,规定“入学水平较高的学生应达到A级要求,入学水平较低的学生至少应达到B级要求”。此外,国家相关部门在评定各级各类示范性高职院校时A、B级通过率也是一项重要的指标。因此,学校会要求大学英语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尽可能多地通过A、B级考试,由此在课程设置、课时安排时都会向考级倾斜。更有甚者,特别是国家级的示范性高职院校,对学生大学英语四级(CET-4)也有一定的要求。

(二)学生学习现状

1.学生英语基础较差:进入21世纪以来,各类高校的生源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对高职院校的冲击尤为突出。根据调查,生源地不同、生源类型不同学生英语基础也不同,但总体来说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差、水平参差不齐。不少学生词汇量较少、语法掌握不牢、口语能力很弱,对英语学习产生了厌倦和抵触情绪,学习状态差。[2]

2.学生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主动意识不强:由于高职院校主要培养技能型为主的学生,而且现在的学生自我意识很强,因此不少学生认为只要把自己的专业知识学好,以后好找到工作,其他不是非常重要,更何况是自己不感兴趣又学不好的英语!

(三)英语教学环境现状

在世界信息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地位和重要性日趋突出。但是,在许多高职院校,特别是以理工科为主的学校中,大学英语课程的位置仍显尴尬。

1.英语教学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多数学校用于英语教学的硬件设施少且比较落后,即录音机、黑板,最多就是加上电脑和投影仪。这些基础设施根本无法满足英语教学的需要,特别是听说模块的需要,因而严重影响、限制了教学的发展。

2.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鉴于较为落后的教学设施及传统教学的影响,加之班级总体规模较大,教师大多采用“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法——讲授法。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准备大量资料进行“满堂灌”,课堂教学就是“一言堂”,教师很难了解学生接受程度,也无法进行有效的教学反馈。

3.选用教材相对陈旧且无法突出高职特点:通过调查,大多数学校使用的教材都属于基础类,即不区分专业、行业和用途等,全校几千学生不管文理专业都使用同一套教材;有些学校使用的教材层次或高或低;更多学校使用的教材是无法突出高职院校本身特点。

二、“互联网+”背景下基于系统原理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改革思路

根据系统论原理,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系统,系统是普遍存在的。就教育而言,各个国家的教育是一个大系统,其各级教育行政机关及其职能部门、各级各类学校等可以称为教育教学系统。教学系统又含有若干子系统,即某一门学科系统。大学英语作为高校教学系统中一门重要学科,对大学英语学科的有效管理十分重要。[3]大学英语课程系统管理可以运用系统论的基本观点来分析问题,把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对课程中课程设置、管理、安排等各要素进行综合分析,找出解决实际问题的可行方案。

当前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学出现了上述现象,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造成上述现象和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系统内部的原因,也有外部的原因,这些原因交织在一起,造成了相互制约、相互排斥。因此,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有效利用好“互联网+”的强大背景,围绕《基本要求》,以服务学生个性化英语学习为目标,建设既能兼顾输入与输出平衡,又能体现层次性、整体性的动态课程体系。这一体系要能提供适合学生的最优化课程组合,实现学习效益最大化。根据这一原则,提出以下改革方案。

(一)“课上课下”的双课程设置模式

根据前期调研结果可知,大多数高职院校存在大学英语课程课时偏低的现状,根据这一情况,制定了“课上课下”的双课程设置模式,构成了新的系统。

“课上课下”的课程体系,顾名思义,就是教师在课堂上根据课程大纲和教学计划进行相关课程讲授,课后要求学生完成布置任务,再利用上课时间检查、评价课后任务,反复循环的体系。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在布置课后任务时就可以充分考虑到发达的网络和信息化设施,有效利用某些特定社会或相关高校联盟等组织机构提供的在线学习平台或者学校信息化学习平台,进行“点对点”模式,完成作业的推送,“课上课下”转变成“线上线下”。除了“点对点”模式,教师可以建立讨论组、QQ群、微信群、工作组等形式,分小组、分模块布置任务,作业也不再是简单的书面形式的,取而代之的是PPT、音频、视频等电子形式;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利用手机、IPad、笔记本电脑等设备通过网络接收、上传学习任务。[4]

在这种环境下,此模式可以克服课时少而影响教学内容和目标等困难,课堂已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有学生作品的展示、老师的点评、学生的讨论等积极参与环节,或者说是“翻转课堂”形式。该模式还可以使学生对学习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促进学生参与学习、主动学习,也可以激发教师的热情。

(二)分层分类的课程设置模式

“以生为本、因材施教”是许多学校教学的标杆和指导思想,也是系统论需要达到的均衡。分层分类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模式可以根据学生英语基础和专业特点进行针对性教学设置,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以生为本、因材施教”。

根据调研,许多高职院校生源不足且质量逐年下降,使得各类学校都使出浑身解数来招生。以笔者所在的全国首批示范高职院校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在录取的学生中,有省内高招生、省外高招生、自主招生和对口单招等,各种生源基础相差很大。因此,基本能体现“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理念的分层分类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分层分类的模式有两层含义。第一,分层,亦称分级,即以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前英语的水平为依据,根据自愿原则,将学生分成若干层级。第二,分类,即按照学生所学专业分成不同的类别,有针对性地使用不同教材、制定不同的模块大纲和教学计划来进行教学。

1.分层的课程模式:在系统论的观点下,成绩水平相近的学生在同一班级学习能使系统内更趋于平衡,更加能和谐共存,也更加便于管理。当然,我们在制定分层计划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分层主要依据是学生高中阶段入学考试的英语成绩。但是不同生源地学生其英语入学成绩不能进行横向比较,需要进行分值和难度换算;也可以直接通过入学分层考试按照考试成绩或以入学成绩与分层考试成绩综合评定的方式来分层;

(2)分层时应在高层级中预留一些名额,分配给那些有要求、有兴趣但由于某种原因暂时没有达到高层级要求的学生,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原则;

(3)给各个层次制定模块大纲和授课计划时需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可选用不同难度的教材、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测试形式和难度等;

(4)在进行教师安排和教学资源分配时,要兼顾各个层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学任务可以按照模块划分,不同教师承担不同模块的教学任务,尽量做到资源最优化配置。

2.分类的课程模式:为了使大学英语教学更能贴近学生所学专业,为专业服务,为学生就业服务,在课程设置时会考虑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进行分类教学的课程模式,这也是系统原理整体性和和谐性的体现。在进行分类课程设置时,也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分类的大学英语课程模式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通用英语教学模式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也不同于专业英语或行业英语(Professional English),而是侧重于为学生专业学习需求或为未来工作需求服务的语言教学模式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2)不是所有层级都需要进行分类教学:分层教学中基础较差的层级以打好英语基础为首要甚至是唯一目标,不需要再进行分类教学;

(3)在进行教材选用的时候,需要更加关注教材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权重,专业知识占比不宜过大;

(4)在教师教学任务分配时,需要把教师的专业背景和知识结构考虑在内,把教师安排在最适合的岗位上。

(三)动态的课程管理模式

为了激励上进学生,我们规定按照上述分层分类课程设置各层级各专业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采取动态的班级管理模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目标要求,申请进入高一层级,通过简单测试,如果合格即可于后一学期进入高层级班级上课;如果高层级学生学习情况较差、效果不佳,甚至影响了其正常学习,此类学生也可以申请降入较低层级学习。

当然,由于多数高职院校大学英语课程只开设两个学期,即使这种动态管理效果也不是非常显著,需要进行其他形式的补充。最有效、最现实的方式就是开设相关的选修课程。选修课程的开设要体现出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因此,在选修课的开课内容、开课课时、开课时段等方面需要进行广泛调研以求达到预期效果。

三、结束语

系统原理是教育管理中一个重要的原理,它可以对高职院校大学英语课程进行指导、有效管理和规范。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学校可以利用相关资源充分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同时也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学习兴趣,实现教学相长。只有系统内的各个要素间协调合作,才能实现系统内的优化组合,最大程度实现课程设置的效能。

[1]马仁杰 王荣科.管理学原理[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74-81.

[2]刘艳红.从高职英语教学现状谈高职英语有效教学策略[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24-26.

[3]肖琼.从系统论视角看大学英语教学模式[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278-280.

[4]王丽丽,杨帆.“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8):159-162.

猜你喜欢
英语课程分层设置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船舶防火结构及设置的缺陷与整改
有趣的分层现象
针对岗位需求的高职英语课程改革研究
雨林的分层
有趣的分层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论高校大学学术英语课程的建构
跨越式跳高递进与分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