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视野下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2016-03-01 18:29陶醉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人本主义创造力创造性

陶醉

(华中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 武汉 430079)

一、人本主义视野下创造力的基本特征

人本主义强调人的主观内部经验,注重人的自我实现与自由选择。[1]它以人自身为目的,多研究人的幸福问题以及如何培养人的创造力等课题,主要从人性、健康的人格角度来看待和研究人的创造力,从而形成了独特鲜明的创造观。

(一)创造力的本质

在人本主义视野下,创造力则是人格正常下人们所创造的一种独特有价值的产品。创造力的表现方式是自我实现,目的是促进个体塑造完整的人格。

(二)创造力的分类

马斯洛在后来的研究中进一步地区分了“特殊天才的创造性”和“自我实现的创造性”。“特殊天才的创造性”指的是某些特殊天才在某些领域取得的创造成果和创造产品。而“自我实现的创造性”是创造性地做事情的一种倾向。自我实现者更为经常地存在于日常的真实生活中。这些人的创造性更多是出于自发的、毫无压力的,他们不怕未知与神秘,倒是常常被它们深深地吸引住。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儿童。当他们在受到鼓舞的时候,即便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他们仍可以创作一些好的作品。一种活动具有社会价值或者有个人价值都可以视为具有创造性。

(三)创造力的层次

创造力的层次分为原发层次、激发层次、整合创造性。[2]原发的创造性主要是来自无意识,非理性的,是真正创造性的根源。激发层次的创造性是在原发创造性基础上运用理性、逻辑等形式形成,具有理性特征。整合创造性则强调个体将原发层次与激发层次的创造性相互融合。在这个融合过程中,原发过程和激发过程两者互相渗透,融为一个真正的整体。例如一件伟大作品的产生不仅需要创造灵感,也需要个体本身的长期训练,广泛学习。最后在结合现实的基础上呈现出一个符合时代创新标准的作品。创造力层次的分类表明创造性的表现具有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具有其独特的重要意义。

二、人本主义视野观下当前课堂教学对创造力培养的阻碍

在人本主义视野下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很多弊端,多以外部强加的训练模式为方式,以目标化和程式化的程序规范学生的发展,严重阻碍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从人本主义的角度去分析影响创造力发展的因素,有助于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

(一)教师观念偏差

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创造力的本质认识过于狭窄,常常将创造力与具有神经症的人联系在一起。不少教师认为创造力只属于特殊天才或者创造力只为少数人有。这种错误的观念会无意识地削弱学生创造的兴趣,甚至会压抑学生自主创造的动力。这种观念偏差也会影响对创造力的发现。当前教师普遍的观念是那些在学科上表现优异的学生就是具有创造力的,将学业成绩的好坏等同于创造力的高低。在一般观念中,教龄25年以上的小学教师更倾向于把学习成绩当作创造力的指标,认为培养创造力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缺乏对自身责任的认定,对儿童的创造力水平及不同的表现形式更缺少正确的认知。关于学生的创造人格,他们更强调遵守纪律的重要性,而不看重自律性、冒险性与不盲从几个因素。[3]

(二)课堂环境压抑

有一所学校高三班的黑板上方贴着这样的标语:“生时何必多睡,死后自然长眠。”[4]何等惊人!类似的标语口号常见于高三毕业班上。这不仅不利于鼓励学生努力学习,而且会增加学生的压力;把学生捆绑在分数的战车上,更不利于学生理解人生的真正价值。当前的课堂环境常常处于一种压抑的状态中,营造一种学生拼命学习的假象。这种课堂环境完全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扼杀了学生的基本需要。试想一个学生的基本需要都无法满足,怎么能主动积极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此外,在当前课堂上存在着教师与学生关系僵硬,甚至毫无情感交流的心理环境,这也影响着学生的创造力发挥。学生在课堂上处于一种提防的心理环境中,无法敞开心怀表达自己的思想。然而,只有在可以表达各种各样别出心裁的看法时,创造性才能慢慢被培养。

(三)教学过程封闭

教学过程的封闭性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的滞后性、教学方法的单一、教学模式标准化等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是完全照本宣科,没有延伸,把教材中的内容当作金科玉律,把参考资料当作原则,把预先设计的教案当作不可更改的向导,教育内容在经验之上,没有融入自我情感,也忽视学生自身条件,这样完全无法正确地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导致时代性的知识很难与课本相耦合。目前的课堂教学模式更像是一种工业教育,把人制造成一个个标准化的教育商品,以群体性压抑个体性,以依赖性压抑主体性。整个教学模式所提倡的教育目的就是“螺丝钉”,完全有悖于人本主义提倡的以人为本,注重学生个体的生命价值。

(四)教学评价不合理

就教师而言,课堂教学评价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导向、诊断及激励功能上。然而现在课堂教学评价往往忽视了对学生的激励导向作用,只是简单地将评价设为学生到达的目标。教师对评价的意义界定存在两个极端:完全忽视评价的作用和评价中心论。关于课堂教学评价的功能也陷入了是发展还是甄别的困境中。其实发展与甄别并不是完全敌对的。根据人本主义对创造力的分类,评价的甄别功能可以让教师发现每个学生不同的创造能力。当老师对其进行合理的评价后,会增强学生的创造动机,进而使学生一步步发展为自我实现者。其次,创造力存在外显与内隐的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创造力的萌芽往往是无意识的,是非理性的。当前课堂教学的评价多以创造力的行为为衡量指标,忽视了对创造力思想萌芽的关注。

三、人本主义视野下对当前创造性课堂构建的建议

毫无疑问,当前课堂教学存在很多阻碍创造力发展的因素。人本主义的创造观则重视让每个人在受教育过程中充分地发挥其创造性,必须摈除课堂教学中反创造性的行为,从根本上培植和发展个人的主体性,确立个人的主体地位。

(一)转变教师观念,树立人本主义创造观

随着对创造力探讨的不断深入,研究者们已经逐步认识到创造力并非那些伟人们所独有,而是一般人共同具有的一种心理能力。教师应该树立“人人均有创造潜能”的观念,区别的只是潜能大小的不同。树立科学的创造观第一步就是突破传统的创造观念。当观念得以改变、更新,并成为内化为自我做事信念时,才能自觉地付诸行动,并在教育过程中体现一定的创造性。教师应该利用各种机会来激发学生的创造动力,并逐步发展他们的创造能力。创造性的可塑性在每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不一样的,有的通过游戏表现创造的萌芽,有的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问题解决的能力,有的则是语言。教师应该树立创造能力的多元观。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该根据每一个体特点加以设计、引导。重要的是要及时给予肯定并因势利导从而使儿童的创新精神和能力获得良好的发展条件。

(二)营造良好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心理安全的环境是有助于学生创造力发挥的因素之一,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与冒险精神。英国卡迪文许实验室的“茶时”漫谈会营造了一种自由讨论的学术氛围、宽松的创新环境,使该实验室培养出2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这种实现和保障学生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环境就是适宜创新能力发展和表现的环境。学生一旦获得了心理自由,他们就敢于向老师、向名家、向权威说不,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罗杰斯认为没有情感的知识不是知识。课堂教学应在一个情感型的环境中进行。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有助于学生思维和创造力的发展。因此,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的布置、设计,大至校园的整体布局、教室的环境,小至学生的居住环境的设计等,要力图有创意,能够引发学生的思索及探究的兴趣。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多一些时间、机会去接触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让学生能够多多接触到高峰体验,不断的高峰体验能使人达到更丰满的自我实现。

(三)优化教学内容,调整教育目的

人本主义强调教育内容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加创新智慧,加强创新能力,发展交往能力,提高应变能力。教育内容的选择一方面应将学生在其他活动中生成的经验引入知识教学,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教师也应该利用启发性原则让学生学会知识迁移,可将在教学中获得的知识应用到其他活动方式,使其既能让学生产生问题意识,也能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发展能力,这种认识、感悟与实践的双向互动,能提高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完善学生的个性素质。人本主义理论视野下的培养目标是学生的自我实现。“自我实现”是人本主义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就是使人的潜能现实化,使这个人成为有完美人性的人,成为这个人能够成为的一切。它否认分数是学生培养的唯一标准,强调应综合考虑多方面能力的培养。人本主义教育家深信,教育之首要目的,不是别的,是受教育者的个人幸福,是个人的发展,是提升个人生命的价值。

(四)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制度

罗杰斯认为来自个人内部的评价是影响创造性的最重要的条件。在真正的创造活动中,一个成果是否具有创造性应该是由个体本身来评价的。创造者当然也会关注他人的评判,但他人的评判只能作为自我评价的参照标准,并不影响个体自身的机体评价。在教学实践中,当学生以自我批判与自我评价为主要依据时,就会促进独立、创造性和自主学习。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外部评价时,外部环境威胁对引起学生心理的压力。人本主义创造观认为在课程评价过程中应多采用发展性的评价方法,例如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提出的情景性测量和自我评价。评价的目的不只是检查学生具体学到了多少知识,而是要让学生明确如何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如何改进自己的学习方式,以便在以后的学习中有所进步。学生应该对自己学习的结果进行自我评价,是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客观、公正的剖析,让这一过程中的经验更好地为今后的学习服务。从现在所设置的课程标准可以看出现在的教学评价是很注重人文关怀的。在整个评价系统中可以感受到一种全新的评价观念和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在传统评价基础上所进行的一种合理的优化。

[1]赵春音.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造力本质观[J].科技信息,2009(14):391-392.

[2]于淼,罗玲玲.马斯洛人本主义创造观及其现象学方法论审视[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0(2):60-63.

[3]杨洪,董秀成,李涛,谢维成.借鉴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造观培养创新人才[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报),2010(4):11-12.

[4]顾明远.要与反教育行为作斗争[J].中国教育学刊,2011(9):卷首语.

猜你喜欢
人本主义创造力创造性
创造力从哪里来? “捣蛋专家”告诉你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对项目化学习的发展意义
弗洛姆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的启蒙价值*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关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几点思考
激发你的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人本主义视域下的城市环境污染与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