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中触摸永恒

2016-03-03 05:42本刊专题报道组
创造 2016年12期
关键词:玉溪企业

在历史中触摸永恒

在地缘上讲,他,偏安中国西南一隅,不具备沿海省市的先天优势和集聚效应,由于人才、技术和环境的客观限制,其视野开阔不易,融入潮流不易,于某一领域领军标新更不易。

从时间上看,60年前,他还是玉溪县城之外一家小小的烤烟厂,设备简陋、藏身荒山、少人问津;60年后,他已是民族工业的一面旗帜,经过改革的跌宕起落、发展的高峰低谷,在风雨苍茫的岁月磨砺下,成为一家跨国烟草企业。

他,就是红塔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回顾60年成长之路,这个企业历经挣扎、破茧、蝶变,无畏挑战而后赢得生机,否定自我而后超越自我。百转千回、千磨万击,一如海水与火焰交融,又如打铁淬火、凤凰涅槃。

历史中总有属于未来的东西,找到了,思想就永恒——那么,这60年光阴,究竟沉淀为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才成就了这样的红塔?这60年光阴,究竟赋予他一种什么样的性格,才形成了这样的魅力与魄力?这60年光阴,究竟铺就了一条什么样的来路,才延续为今天的轨迹和明天的路标?

胆魄,让红塔抓住机遇

“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一番新的事业。”

上个世纪50年代,玉溪烤烟厂建成,工人们站在几个大箱子搭建起来的“舞台”上,在一幅“为社会主义建设而奋斗”的标语下,激情澎湃地举行了剪彩仪式,表达着新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革命情怀。

那段岁月激情燃烧,那段岁月艰苦卓绝。但就是从那样的岁月里,一个企业涤荡而出。可以说,最初,红塔的胆魄是一穷二白的窘迫逼出来的,是穷则思变的情境压出来的,是梦想焦灼中迸出来的。

初创时期,山上灌木丛生,山下荒坟遍布,野兽时有出没,在这样的环境里,一群年轻人叩石垦土、一砖一瓦开启了建厂之路。他们吃粗茶淡饭、住简易仓库,男女之间以草席相隔,天作被、地为床。老一代红塔人说,那时,从宿舍抬眼便能看见星星,星星很亮,就像他们不灭的梦想之火。

红塔集团全景

因为梦想,红塔人的胆魄带有了一种想象力。这样的想象力,惟赤子才有,天马行空、超越成规,这让他们敢于想别人从未想过的事情,更敢于做别人从未做过的事情。

1959年,玉溪复烤厂更名为玉溪卷烟厂,在土坯围成的厂房中,工人们用热水喷洒烟叶代替润叶,用铁锅炒烟代替烘烤醇化,用糨糊粘纸包装卷烟;没有包装机,也买不起包装机,他们就通过观摩学习去复制、去仿制,没有条件冶金铸件,他们就靠手锯、锉刀来木制,一直干到连筷子都拿不住。在整个中国迈向工业化的时代背景下,手工木制和机械化,竟然以这样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结合到一起……

从这样的一些事件中,我们不难发现那个时代特有的印记——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凭着这样的一股劲儿,红塔人遇水搭桥、逢山开路。一个小小的卷烟厂,承载着一群年轻人的梦,就像一粒种子被抛在石缝,却倔强地在大山中扎根,在寂寞中成长,在荒芜中绽放。

时光转向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催醒神州大地,中国经济开始复苏、崛起,这被称为那个时代“最激动人心的事件”。大潮滚滚而来,个体并无余地可选,要么被裹挟其中经历跌宕摔打,要么主动融入成为原动力的一部分。

1981年,技术引进尚处于低潮,玉溪卷烟厂就引进了一台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MK9-5卷烟机,其花费相当于全厂所有卷烟机价值总和,被批评“胆子太大”。1984年,他们又一次推出2400万美元的订货单,让上级主管部门着实吓了一大跳。

其后,从1984到1988的5年间,玉溪卷烟厂持续推进设备引进、做好技术消化,玉溪卷烟厂的技术生产能力一举跨越了40年,其卷烟年产量从53.7万箱增加到107.75万箱,卷烟制造能力跃居全国第一,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现在,以“两统一、两整合”为契机,红塔集团迈入新的历史阶段,从资源竞争转向能力竞争,通过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在“努力打造世界领先品牌”美好愿景的指引下,着力“打造一流卷烟制造基地”。

玉溪的山,让他们的胆魄带上了一种执拗。不畏惧、不退缩、不放弃,他们认定的事情,想尽千方百计,历尽千辛万险,也要去做。可以说,没有前期密集而大胆的技术引进,也就没有日后红塔集团的发展壮大。没有胆魄,红塔不可能抓住时代赋予的机会;没有胆魄,红塔也无法书写具有时代标志意义的成就。

谈及改革开放的探索实践,邓小平同志曾这样说,“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红塔的创业发展史,正好印证了这句话。

远见,让红塔成于取舍

红塔之所以能成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在合适的时间,他舍弃了自己赖以成功的框架。

从一定意义上讲,红塔的胆魄来自于红塔的远见;而红塔的远见,更集中地体现在企业战略中的取舍抉择。

而如何抉择,则与之所处的时代语境和发展环境密不可分。在具体的历史阶段,如果我们不能辨识决定盛衰元素的消长、事关成败要因的转化,也就不能洞悉趋势、把握规律、明晰取舍。纵观红塔60年,我们不难梳理出其“螺旋式”上升的大致脉络,在对“否定之否定”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的应用中,我们可以窥探到一个企业的远见卓识:

上世纪八十年代,当设备引进成为潮流,硬件比较优势削弱,红塔提出“把烟田作为第一车间”的理念,走上工业反哺农业、工农联合发展的新道路,原料优势得以建立;2003 年初,遭遇营销困境,红塔集团又提出“把市场作为第一车间”,按照订单组织生产,从管理思想、机构设置等人事、用工、分配的“三项”制度改革,到营销推广,彻底变革,为企业再一次激发出勃勃生机。

在主业良好的发展形势下,1996年至2002年,红塔“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多元化实践全方位、大规模铺开,他们提出“十年再造一个红塔”;其后,市场疲软、投资低迷,“归核化”战略应运而生,红塔提出“以主业为主,提质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多元化产业收紧投资、优化结构、清理不良资产,烟草主业实现恢复性增长。

1986年,为解决烟草产业链中农工商、产供销由于环节脱钩导致的内耗问题,玉溪卷烟厂提出并实施了将地区烟草公司、烟草专卖局和工业企业“三合一”的体制构想,使当时行业生产要素得到优化配置;当“三合一”体制在全国兴起,各省市形成了封闭市场,红塔又紧紧跟随国家局步伐,进入深度调整时期,落实工商分开,深化改革,推动重组,行业内第一家进行了构建现代企业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的探索。

……

探寻红塔60年,其历史充满了二律背反的哲学味道。就如同采访过程中一位老红塔人所说,“红塔之所以能成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在合适的时间,他舍弃了自己之前赖以成功的框架”。

60年成长过程,所经历的“取”与“舍”,沉淀为一种红塔特色的企业智慧和远见。

昨天的经验,也许是今天或者明天的陷阱,敢于否定才能善于超越。这就像“走路”——两脚平在一起,不可能往前;但如果左脚迈进,你就走了一步;下一步,如果右脚不能迈到左脚前面,那就还不能往前。这就是红塔人提出的“左脚否定右脚”理论,其实质是,在企业不同发展阶段,不回避矛盾,而推进矛盾双方转化,通过否定再否定,实现发展再发展。

如果说,“左脚否定右脚”是原动力,驱动了红塔人一路进取,那么,在这样的进取中,我们可以梳理出三个相对稳定的决定性因素:一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需要;二是行业改革大局的需要;三是企业持续发展的需要。能否满足第一个需要,事关企业改革发展的成败;能否满足第二个需要,事关企业与行业的同频共振;能否满足第三个需要,事关员工集体的前途命运。

如此,红塔在关键节点上的抉择,才符合了时代潮流,符合了行业规律,符合了民心民意。如此,红塔每一次蜕变和突破,才得到了企业上下、行业内外的支持,才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如此,红塔不断创新实践,虽然遭遇诸多困难诸多问题,仍坚定不移、一以贯之,改革和进取才成为这个企业的共识和信条。

才情,让红塔勇立潮头

对于与外界的“发展时差”,红塔人存在焦虑的情绪、发展的渴望。他们改变企业现状、重塑企业命运心态急切,这最终迸发为这个企业的才情。

人无才,则心思不出。才情,是一个人、一个企业胆魄与远见的最终体现。

就像利刃总是在冰与火的淬炼中锻造,才情往往受问题激发、与困厄相伴。回望红塔60年前的起点,经历封闭、落后之后,对于与外界的“发展时差”,红塔人存在焦虑的情绪、发展的渴望。他们改变企业现状、重塑企业命运心态急切,这最终迸发为这个企业的才情。

为了跟上卷烟制造业的时代步伐,他第一个赌上全部身家大批量引进了国外先进设备;为了打通产业链的管理节点,他第一个推行烟草公司、烟草专卖局和企业的“三合一”体制;为了打破地方封锁,落实“大企业、大品牌、大市场”战略,他第一批推动工商分开、企业重组;为了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规模效益,他第一家进行了构建现代企业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的探索……

困顿中,不断突围;艰难中,不断奋进,这极大地开拓了红塔的视野——他让这个企业得以站在更高的位置观察外面的世界,有了在卷烟工业发展的大格局和大潮流中寻找自身崛起之路的动力;他让这个企业以更宽阔的胸襟、更坚定的决心借鉴成果、吸收转化,最终走上具有红塔特点的发展道路。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增长速度回落、工商库存增加、结构空间变窄、需求拐点逼近”为基本特征,行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周期。面对新形式、新常态、新问题,红塔集团如何迎接挑战、保持优势、寻求突破?

在此时间节点上,云南中烟启动了“两统一、两整合”这一牵动全国烟草行业和云南烟草发展的大动作,红塔集团以大局意识、责任意识统一思想,坚决支持改革,坚决履行政治责任、经济责任、社会责任。

红塔集团领导班子做出了“未来竞争必将是从基于资源竞争过渡到能力竞争”的判断,针对“如何增强精神动力、如何把工厂与市场连接起来、如何全面做到严格规范、如何有效提升管理的效率和效益”等问题进行全面梳理,着力打造一流卷烟制造基地,全面提升综合制造能力。

从卷烟工厂到跨国集团,再到云南中烟“两统一、两整合”改革,红塔在认真努力地走自己的路,也在服从和服务于更高的战略要求。无论是外部环境相对稳定时,还是企业面临重大战略转折时,红塔皆保持了一种前沿的思索、新锐的探索,60年成长进步的每一个脚印,都凝结了一代代红塔人热忱的理想和执着的追求,都伴随了这个企业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强烈愿望。

红塔的才情,折射出行业乃至国家改革与发展的历程。如果我们将红塔的60年成长历程作为一个历史单元,在这个单元的收尾之间、在收尾之间的各个节点,我们就能够比较容易、比较集中地看到这个企业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了自己、推动了企业的发展,甚至影响了行业。如果我们将红塔的60年做一个历时性的梳理,我们就能比较充分地看到他所经历的曲折,看到一个行业曾经共同面对过的问题,以及将要共同迎接的希望和共同面对的挑战。

底蕴,让红塔气度从容

一个甲子轮回的节点,红塔人深深感受到“向前走,莫回头”的使命召唤,以往者,不追,唯历史沉淀的精神气度可传承……

胆魄,远见,才情,检视红塔60年时光之河中跋涉者的人生,我们看到了创业、守业和开拓的轨迹,看到了他的困境与奋斗、困惑与觉醒,所有这些构成了红塔最深沉的精神史,在这个企业的奔流中,沉淀为他的心灵河床。

你可以说,红塔是一个“样本”。

“一滴水里看大海,一朵花中看世界”,红塔的60年里,保存了中国烟草行业发展史中最完整的“切片”,从体制上,从管理上,从品牌上,从制造上,从队伍上……在他各个时期的断代中,在他各个条线的剖面里,我们都不难找到行业性改革的滥觞。我们看到,这个企业对自己的命运在不停思考,这个企业对自己的明天在不断追问。

你可以说,红塔是一个“谜”。

60年前,玉溪山沟里披星戴月的创业者们,不会想到今天这个企业所经历的沧海桑田;60年中,一代代红塔人在奋力追赶这个时代步伐的时候,不会想到这个企业所承载的荣耀尊严。梳理红塔60年的变迁,解析这一变迁的根源,足以让人着迷。

你还可以说,红塔是一本“启示录”。

一度,红塔的困惑是行业的困惑;一度,红塔的问题是行业的问题;一度,红塔的答案成为行业的参考。60年风雨兼程,红塔彷徨着,红塔也在沸腾着;红塔不安着,红塔也在执著着。他在方方面面探索,他曾经回旋低沉,他曾经一路狂飙,所有红塔的轨迹交汇到一起,成为了今天。而对红塔今天的思考,是一个行业的命题,或许,也会有一个时代的答案。

红塔终究还是红塔。

这个企业,在60年发展中,经历多次跌宕、多次波折、多次冲击,却好像他所安身的那座山,淡定从容。红塔人说,眼下的艰难肯定都会过去,因为更大的艰难早已将他们洗礼。60年来,奋斗的艰辛、选择的彷徨、退步的失落、成功的荣耀,起起伏伏,尽阅风雨,岁月磨出了他的强度和韧性。60年,一个甲子轮回的节点,红塔人深深感受到“向前走,莫回头”的使命召唤,以往者,不追,唯历史沉淀的精神气度可传承……

怀揣报国之志,艰苦中创业

20世纪90年代的玉溪卷烟厂

猜你喜欢
玉溪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玉溪 滇中的清流如玉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献给玉溪师院的歌
从好,到美好
从好,到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