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聊天课”成为语文课堂新模式——以《春酒》为例

2016-03-03 13:54徐永平
学语文 2016年2期
关键词:春酒聊天深度

□徐永平



让“聊天课”成为语文课堂新模式——以《春酒》为例

□徐永平

摘要:活跃的课堂气氛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真正做到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春酒;聊天;中心;深度;艺术

新课改实施已有些年头,老师们也使出浑身解数,尽量去诠释新的课程理念,演绎新的课程文化。但回过头重新审视我们的课堂教学,仍旧被大量的“讲读课堂”和“串讲课堂”主宰,老师讲,学生听,缺乏交流,单项传输,学生缺少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学生被当作知识的消极接收器,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毫无学习兴趣,更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可言。

笔者认为,不妨把语文课上成“聊天课”。

什么是聊天课?聊天课就是像聊天一样上课,让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活化气息,散发着自然清新的味道,师生敞开心扉,让课堂里流淌着活泼清纯的语言小溪,让学生徜徉在本色天然的语言溪流中——这是最好的语言郊游!

聊课能激发学生的自信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研究。

那么,“聊天课”需要哪些策略呢?下面,笔者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春酒》为例,谈谈个人的管见。

一、“聊天”要有中心

“聊天课”的“聊天”与日常生活中“聊天”有所不同:日常生活中的“聊天”,话题基本上跟着思维走,脚踩西瓜皮,聊到哪里算哪里;而“聊天课”中的“聊天”,则需要思维围着话题转,师生通过聊天的形式,尽量将话题聊“深”聊“透”。因此,聊课应精心设定“话题”。

话题表面上很平淡,但稍加点拔,便能发现情感意味浓厚,从而激起孩子们“聊”的兴致。在《春酒》一文中,可以在学生阅读了全文后,老师与学生可以聊一聊对春酒的认识,尤其是抓住江南一带过年酿春酒的习俗,学生就会有许多话可以聊,甚至学生自己都有酿春酒的体验。抓住这一点后,再与学生聊琦君小时候对“春酒”的深刻记忆,即读了全文后有什么印象深刻之处——这是一个意义多元的话题,可以让孩子们获得更多的话语自由,更能体会成功的感觉,从而乐于沉浸在“聊天课”的场域中。笔者拟定了“你认为这是一杯酒”的话题。学生们就这个话题,深入文本,自由阐发见解。有的认为“这是一杯希望酒”,家乡的春酒要酿一个月,可以想象,对大人来说,在泡酒一个月的时间里,他们也许暂时忘了那酒。但对“我”来说,那一个月的等待却充满了幸福的期盼。在这样等待的日子里,酒的味道已经不重要了,因为作者已经酿造了一杯纯纯的充满希望与憧憬的心灵之酒。有的认为“这是一杯童心酒”,当酒酿好时,母亲却给“我”小酒杯里只倒一点点。“我”特别珍惜,端着闻着,走来走去。舍不得吃呀,可“我”偏在门槛上摔了一交,一不小心跌倒了,酒是没了,然而,那小花猫舔了“我”倒掉的酒,竟然呼呼睡了。这一倒好呀,把小猫倒成了一个醉仙,这一醉好呀,醉出了“我”的一份童趣,醉出了成长的一份乐趣。这一端一倒,不但端出了一份乐趣,也倒出了“我”的一份满足。这春酒呀,酝酿着对逝去童年单纯时光的无限思念。有的认为“这是一杯母性酒”,有的认为“这是一杯乡情酒”,有的认为“这是一杯思乡酒”……学生们无所不谈,教师也穿插其中,而春酒所寄寓的美好情感也呼之欲出。

二、“聊天”要聊出语文味

语文课姓“语”,她是活动课,不应该是单纯的思想教育课。她应该有浓浓的语文味。余映潮说:“将课文视为一个小小的语言文字的聚宝盆,带领学生在美的语言中徜徉,欣赏优美的语言,进行积累、感悟、熏陶和语感的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发展。”

在《春酒》中,笔者在与学生聊到文中“‘但是你呀,就只能舔一指甲缝,小孩子喝多了会流鼻血,太补了。’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我与学生讨论,既然是不想让母亲知道自己偷喝酒,把手指头伸在酒杯里多浪费时间啊,我觉得把“伸”改为“蘸”更好,这样既能喝多酒,又省时间,免得母亲发现了。同学们觉得呢?学生经过激烈地讨论,认为还是“伸”好。理由是“伸”这个动作也不一定就费时间,可以很迅速地把手伸进酒杯里,还有就是用“伸”,把手指头伸进酒杯里,可以喝更多的酒,但“蘸”就只能喝到一点点,用伸更能写出了我对春酒嘴馋的情态,体现了我对春酒的喜欢。文中“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其实母亲是滴酒不沾唇的”。读这一句时,我就问,这里如果把母亲的神态改成“腼腆”是不是更能表现母亲的淳朴?学生则认为“得意”是得到别人夸奖后一种甜蜜的神态,比“腼腆”更能突出农村母亲的质朴和贤惠。

三、“聊天”要聊出深度

“聊天课”切忌泛泛而谈,使聊天内容总在一个平面上滑行,这就需要教师事先预设好聊天的节点,在具体课堂中,引导学生的聊天向这些节点靠拢,再让孩子们借助这些节点向话题更深处挺进。

语文学习非常重视感悟,新课程也强调珍视阅读主体的独特感受。在课余闲聊中,师生围绕感兴趣的话题亲切、随意地交谈,意气风发时,学生往往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灵光一闪间,往往会有独特的感悟。有时,聊天确有启发、开导的效用。

在情感被唤起的当下更容易情动于心而发于言。在上《春酒》时,学生们聊得最多的是在“我”、母亲、乡邻们身上体现出来的童心、母性和浓浓的乡情,老师有必要把学生的聊天内容内化,让他们聊聊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类似情景,这样一来,学生就有很多内容可聊,因为他们有这方面的体验。从效果上看,是成功的。

如有学生说道:

妈妈打开家门,一见是我便笑开了花:“来来来,快来尝尝这菜。”我一看,桌上全是我平时喜欢吃的菜。

“嗯,好吃。”我一放下书包就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

妈妈看着我的吃相,双手在围巾上绞着,笑盈盈的双颊红红的。

“妈,你也吃。”

“你吃,你多吃一点。”妈妈好像突然回过神来,拿起筷子往我的碗上夹菜,不一会儿,碗中便堆起了一座“小山”。

又如学生说:

……又是一个人独处,唉,我怎么能那么跟妈妈说话呢?这样妈妈会伤心的。我眼前一阵模糊,两滴泪落在眼前的书上。

这时,又响起一阵脚步声,只是比刚才更轻,更脆……这回,母亲端来一杯热气腾腾的茶放在我的书桌上说:“孩子,喝茶吧,提提神,别累坏了身体。

其实,这样一聊,学生就聊出了独特的感悟。把课文的内容内化了。

四、“聊”要聊得艺术

在“聊天课”中,教师必须摒弃“师”的角色,重新设计角色,以使自己能够跟学生对等而艺术地交谈。教师一般可以设计哪些角色呢?一是倾听者的角色。让孩子自由聊天,教师只是倾听,可以适时地插上一两句,主要是指导孩子们语言表达上的问题,最后作总结性发言。

如《春酒》中,学生在说到“阿标叔”和众乡邻们时,聊得很激烈,在聊的过程中,以“阿标叔”为代表的乡邻们的形象已经比较清晰,我适时地插进说,在“阿标叔”们的身上我们看到了热情好客、勤劳能干的形象,更看到了家乡民风的淳朴。这样一来,梳理了孩子们的聊天,使他们对乡邻们的形象就十分清晰。

二是聊众中的一员。教师以“聊客”的身份,参与孩子们的聊天,适时发表自己的见解,目的在于真诚地碰撞,使聊天内容更“逼近真理”。如《春酒》一文中,聊到喝会酒时,针对为什么在我家办会酒这一话题各抒己见。我抛出了自己的观点:能不能从母亲这个任务形象去考虑?这样一来,学生们更加深入文本,以求究竟,聊天气氛也更加浓烈。

三是对聊的一方。教师作为聊天的一方,会常遭“围攻”,此时往往要“舌战群儒”。如《春酒》中,聊天话题是“作者还能不能品尝到这道地的家乡味的春酒”。笔者作为“能喝到”的一方,对学生提出的“再也喝不到”的理由进行反驳。笔者分别提出:春酒到处都一样;把制作春酒的所有材料从家乡寄去;把妈妈接到美国去……这些论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激起了他们探究文本的欲望,

最终水到渠成地把浓浓的思乡情这一主题揭示出来了。当然,这三种角色的设计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以至教师的教学风格或理念的不同而异。

其实,语文课堂“聊天”,遥想孔子那个年代,老师、学生就是在对话形式下相与研讨、学习的,在宽松随意的互问互答中,传道授业解惑的。现代文学史、教育史上,许多学者导师也爱跟自己的弟子围炉夜话,促膝谈心,在这样轻松适意的闲聊中,砥砺学问,广增学识,效果及影响甚或超越课堂上的讲授。在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便是通过这种朴素的聊天方式,以一种无私的精神,让众生领悟事理,产生知识。事实证明,充斥着技术化、形式化、功利化的现代语文课堂,更需要这种语文本应有的抱朴情怀和精神。把语文课上成“聊天课”,让语文课凸显“人”的地位:还语文课以本真的朴素。

不妨把语文课上成“聊天课”,让“聊天”成为语文课堂的常态。

参考文献:

[1]章国华:《行走在遗忘与铭记之间——细读琦君<春酒>》,《语文教学通讯》2008年第5期。

[2]陈林:《让“聊课”展现语文课堂的抱朴情怀》,《教学月刊》2011年第10期。

[3]马建兴:《“闲聊”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 http://www. chwedu.com/IneduPortal/Components/News/ infoshow.aspx?newsid=4255。

(作者单位:浙江绍兴新昌县城关中学)

[责编吴正]

猜你喜欢
春酒聊天深度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美食里深藏着爱与感恩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我就是不想跟你聊天了
敞开门聊天
小小回春酒帮你赚大钱45岁残疾大哥卖回春酒一年赚一套房
10年闯荡两手空空没脸回家从头再来做回春酒终获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