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损伤控制在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30例中的应用

2016-03-05 21:46钟建安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2016年1期

钟建安

【摘 要】 目的: 观察骨科损伤控制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采取分期处理的骨科损伤控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0%,明显低于治疗组的100%,而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40%,明显高于治疗组的6%,两组差异明显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科损伤控制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的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不稳定骨盆骨折;四肢多发骨折;骨科损伤控制

【中图分类号】R683.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1-0104-02

不稳定骨盆骨折是骨外科常见疾病,患者多伴有四肢多发骨折与脏器损伤,骨折初期失血比较严重,有内脏损伤,容易诱发休克,还容易造成凝血功能障碍、代谢性酸中毒等,严重者甚至引起死亡。因此,疾病初期为患者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至关重要。目前,临床上多采取手术来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患者术后需要进行长期的康复训练,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很大的影响。而骨科损伤控制是采取分期处理的原则对患者展开治疗,该方法能有效控制病情,改善预后。笔者采用骨科损伤控制方法,对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给予分阶段治疗, 取得满意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自2013 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患者60 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男22 例,女8例;年龄25~65岁,平均年龄(45±3.5)岁;患者受伤至入院时间约为20~55 min,平均时间(33±4.5)min;骨折部位:骨盆骨折合并肱骨、尺挠骨骨折10例,骨盆骨折合并胫腓骨、踝关节及足部骨折10 例,骨盆骨折合并股骨、髌骨、胫腓骨骨折7例,骨盆骨折伴股骨上端骨折3例;致伤原因:车祸伤10 例,高空坠落伤5例, 严重挤压5例,砸伤5例,其它5例。对照组男23 例,女7例;年龄26~66岁,平均年龄(46±3.5)岁;患者受伤至入院时间约为25~58 min,平均时间(32±4.5)min;骨折部位:骨盆骨折合并肱骨、尺挠骨骨折12例,骨盆骨折合并胫腓骨、踝关节及足部骨折12例,骨盆骨折合并股骨、髌骨、胫腓骨骨折5例,骨盆骨折伴股骨上端骨折1例;致伤原因:车祸伤12例,高空坠落伤4例, 严重挤压4例,砸伤8例,其它2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的诊断标准,经X 线或CT 检查确诊。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入院时间、骨折部位以及致伤原因等方面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0. 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 包括入院后快速进行初步诊断,制定治疗方案,同时立即建立静脉通道,确定患者的损伤部位及损伤程度,并及时抽血送检,做好血型鉴定和配血,做好四项筛查:乙肝表面抗原,丙肝抗体,抗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A-TP),艾滋病抗体(HIV)等实验室检查,为进一步治疗做好准备,必要时常规输血,给予抗感染治疗,补液维持水电解质稳定、抗体克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骨科损伤控制的分期治疗:首先处理危及患者生命的创伤,对严重大出血者,应密切观察患者骨折的变化情况,有效的控制出血,对骨盆骨折早期实施外固定,对于合并多发性骨折患者应实施骨牵引及石膏托等固定措施。然后将患者转至ICU 病房,实施苏醒及对症治疗,如:复温、恢复血容量、维持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稳定、纠正酸中毒、解除通气障碍、凝血机制恢复等;待患者生理情况稳定后,根据患者病情对其实施分期手术治疗,首先对患者实施四肢骨折的内固定术, 在确定无手术禁忌后进行骨盆骨折的内固定,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

1.3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1] 观察并记录两组的治疗有效率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依据Matta诊断标准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优:X 线平片骨盆分离移位最大距离在4mm 以下;良:X线片骨盆分离移位的距离为4~10mm;中: X 线平片骨盆分离移位距离为10~20 mm;差: X 线平片骨盆分离移位距离> 20 mm。治疗有效率=(优+良+中)/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5.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时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0%,治疗组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治疗有效率明显低于治疗组,两组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 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0%,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7%,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治疗组,两组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近年来,损伤控制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是一种分阶段治疗措施[2], 抢救严重损伤或大量失血患者时,迅速作出判断,然后根据患者的一般情况及生理耐受程度, 医护人员为患者实施相应的治疗措施,采取阶段性治疗,基于疾病的病理特点,可有效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由于伴其他部位的多发损伤, 若直接对其进行修复重建手术,容易对患者的生理功能造成影响,在患者极度虚弱的情况下会导致其生理功能严重紊乱。因此,为患者实施骨科损伤控制非常重要。在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中,尽可能挽救患者生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维持患者良好的生理状态,待患者生理功能恢复后再行手术治疗,而并非将各种解剖结构进行重建,不仅能保证手术治疗的效果,还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患者死亡率,提高治愈率。该措施主要包含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又称为早期处理阶段,主要是关注患者生命体征,挽救患者生命。因为在损伤的器官、组织或细胞等生理机能极度虚弱的情况下,患者是无法承受复杂的Ⅰ期手术,手术创伤会继续加重病情,即便手术顺利实施,手术后患者也有可能产生严重的并发症,或因为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这个阶段的治疗主要是改善患者的休克状态,维持血液循环,为患者补充足够的血容量、吸氧,使机体血液循环和呼吸正常运转。骨科损伤控制能有效控制危险因素的发生,首先控制患者的出血症状,尽可能减少再次额外的创伤, 并对患者进行彻底的清创处理,防止感染,能大大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这一步骤可有效的阻止骨断面继续出血,稳定患者生理状况,促进下一步治疗的开展。第二个阶段又称为复苏治疗阶段,主要是促使患者复苏,使生理机能极度虚弱的器官、组织或细胞恢复正常的生命活动,对患者进行及时补充液体和为患者的进一步治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第三个阶段又称为确定性手术阶段,待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了,就可以准备手术治疗了,此阶段可以进行四肢骨折内固定和骨盆内固定。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0%,治疗组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治疗有效率明显低于治疗组,两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治疗组(P<0.05)。

综上所述,骨科损伤控制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的疗效确切, 保证了骨折治疗过程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并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唐 炼,鲁晓波.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治疗特点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5(04):728-729.

[2]徐爱飞,陈华燕.骨科损伤控制在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治疗中的应用[J].山东医药,2012,52(10):45-46.

(收稿日期:2015.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