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视域中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优化方略

2016-03-05 22:42门献敏
关键词:职业技能城镇化农民工

门献敏

(信阳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南 信阳 464000)



·三农研究·

新型城镇化视域中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优化方略

门献敏

(信阳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南 信阳 464000)

当前,我国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新型城镇化的目标要求相比,在一些方面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问题,客观上制约了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进程。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任重道远,必须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为指导,明确角色定位,优化政府引导协调职能;广掘活水之源,畅通多元化经费投入渠道;增强培训力量,打造优质师资队伍;健全激励机制,共谋双赢培训效果。

新型城镇化;农民工;职业培训

农民工职业技能水平不仅事关我国现代化事业的推进与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而且也决定着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任重道远。如何依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通过有组织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民工掌握专业技能,提升就业能力,创造新的人口红利[1],已成为当前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一、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面临的现实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作为一支新型劳动力大军,农民工正日益发挥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作为人力资本投入的重要方式之一,是推进农民工职业化与市民化,实现新型城镇化的一把金钥匙。当前,我国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必须清醒地看到,与新型城镇化的目标要求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直接制约了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进程。

(一)地方政府认知缺位,掣肘了职业技能培训的统筹规划

认识是行为的先导,只有认识到位,行动才能自觉。正如英国经济学家哈比森所言,“一个国家如果不能发展人民的技能和知识,就不能发展任何别的东西”[2]180。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大批农民涌入城市,农民工日益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生力军。源于我国长期实行的城乡二元制结构,一些地方政府没有真正认识到农民工培训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习惯于将农民与城市分离开来,使得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虽然上级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事关农民工的优惠政策,地方政府在促进农民工市民化方面也做了一定工作,但一些地方政府的认知缺位,致使针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缺乏统筹规划,或者规划内容不科学,集中表现为缺少实地调研,培训政策缺乏合理性与可操作性,相关的培训内容、措施、形式等方面存在着诸多缺陷。由于没有必要的奖惩制度与监督机制,有些政策在实际执行中,往往难以执行到位,使得农民工难以成长为现代产业工人,实现预期培训目标。

(二)培训经费投入不足,制约了职业技能培训层次提升和规模扩大

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与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教育在现代经济增长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凸显。教育需要投入,稳定充足的教育培训经费投入是提升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层次与扩大规模、造就大批具有较高劳动技能和文化水准的产业工人的基本前提。当前,我国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经费总的投入不足,经费来源渠道单一,体制机制不完善,

直接制约了职业技能培训的层次与规模。众所周知,对教育培训的投入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但一些地方政府对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投入要么是根本没有,要么是投入没有落到实处,导致了培训过程的经费拮据,致使必要的培训设施短缺,制约了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层次的提升与规模的扩大。企业对教育培训的投入,作为企业整体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于对“利益”的内在追求[3],是为了实现其利益的最大化。由于一些企业担心自己投资培训后的农民工一旦选择跳槽,企业前期的人力资本投入就会白白流失,并给处于竞争地位的其他企业获得免费人力资本的机会。加之培训需要时间和经费的投入,部分企业为了节约培训成本、减少投资,往往采用“以干带训”“以师带徒”的方式代替系统科学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因此,企业投资培训农民工职业技能的积极性不高。为了保证教育培训经费的投入,国外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在德国,职业培训经费来源多元化,形成了以国家和企业投入为主,其他参与者投入为辅,公共财政与私营经济共同资助的多元混合型经费保障体系。在日本,主要根据培训主体的性质,提供不同财政体制保障,通过立法制定相应的财政措施提供财政保障。

(三)师资队伍力量薄弱,阻碍了职业技能培训事业发展

农村剩余劳动力市民化的转移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健康有序开展,必须依托雄厚的师资力量做保障。但由于种种原因,师资队伍严重不足,直接阻碍了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事业的顺利发展。一方面,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相关师资政策的不完善,导致在具体的教育培训过程中,师资数量不足、水平参差不齐,特别是“双师”型教师的匮乏,客观上降低了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质量;另一方面,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课程的设置上,没有考虑到当下社会的用工需求,存在着与企业的实际需求严重脱节的现象,导致培训内容与实际就业需要的不吻合。加之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过程中,没有兼顾到农民工群体的整体文化素养,大多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单调乏味的理论教学与缺少实训的培训模式,不利于激发农民工的学习兴趣,降低了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实效性。

(四)主体参与程度不高,不利于激发职业技能培训内生动力

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离不开农民的市民化。农民工市民化是一种心理认同与逐步融入的过程,而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主体参与程度,直接关系到培训效果与市民化的目标能否顺利实现。一般来说,大多数农民工家庭积蓄少,底子薄,急于改变现状的心情相当迫切,在收入偏低情况下,不愿付出较高的培训费用到赢利性的培训机构参与技能培训。而公益性的培训免除的仅是培训的直接成本,而间接成本过高也使一些本想参加培训的贫困农民工望而却步。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由于农民工数量庞大,从事的行业多种多样,文化程度普遍较低,不能用同样的培训标准要求不同的农民工,加之与培训相关的政策宣传不到位,农民工对职业技能培训知之甚少,参与培训具有很大的盲目性,许多培训流于形式,对提高农民工职业技能没有太大帮助。而一些地方出现的“交钱发证”现象也导致农民工对于职业技能培训的实效质疑,这些都不利于激发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内生动力。

二、新型城镇化视域中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优化策略

科学规范的培训模式,对于提升农民工职业技能水平具有重要作用。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与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升,原有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客观要求,尤其是不能适应新型城镇化的日益发展所提出的新要求。《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要“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实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4]。因此,创新培训模式,优化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农民工的职业化水平,实现农民工由单纯的体力劳动向技能型劳动转化,加快农民工的非农转移,迫切需要建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多主体融入、相互协作、相互补充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一)明确角色定位,优化政府职能

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关系到亿万农民的生活,关系到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理应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点发展领域。政府要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和职能,将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放在国家的重要战略地位,把其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优先发展,重点扶持。首先,应界定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职责范围,中央政府的主要职责就是从宏观层面,科学规划、引导、保障和评估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地方政府的主要职责就是要从实际出发,给予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以具体的指导与规范。其次,政府应充分发挥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的主导作用,积极引导协调好相关培训机构与市场、企业与农民工之间的关系,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良性培训机制,创新培训载体,丰富培训形式,提升培训实效。再次,政府应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给企业和社会赋予更多的权力,推动教育培训领域的合理分权,引导更多的民间机构与个人进入到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领域,构建多元化的职业技能培训格局,推进各培训主体之间的良性合作与互动。

(二)广掘活水之源,构建多元化经费投入渠道

中国农民工基数大,培训任务艰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事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稳定充足的经费来源。在具体的经费投入上,必须依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广掘活水之源,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完善多元化的经费投入机制。首先,政府应紧密结合我国培训工作起步晚、需求量大的实际,从整体上突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公益属性,将其作为重要的准公共产品来提供,设立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专项资金,大幅增加对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资金投入,规范资金使用管理,提高培训资金使用效益。其次,制定科学有效的公共财税政策,通过多种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积极投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引导民间资本加大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领域的经费投入,构建多元化经费投入机制。再次,在对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变“输血”式帮扶为“造血”式帮扶的过程中,企业应通过提高农民工工资待遇,特别是通过加大对其职业技能培训补助的力度,引导他们积极学文化、学技术,恢复其自我造血功能,增强自我发展信心,通过提供人性化的服务措施减少农民工学员的流失,进而提升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有效性。

(三)增强培训力量,打造优质师资队伍

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顺利开展,需要社会各方力量,特别是高素质师资队伍的密切协作与配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虽然对教师资格、任用、培养、考核等进行了具体规定,但对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来说,尚不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因此,必须多措并举,构建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首先,明确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教师的任职条件,实行严格的资格准入制度,着重从思想道德、专业能力、教学水平等方面进行考核把关,认真执行持证上岗制度,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队伍。其次,整合现有师资资源,建立开放性的师资共享平台,既可以通过发掘各地培训机构的优秀教师资源,也可以通过借助职业院校、网络课程等丰富的师资力量,构建区域共享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师资库,逐步解决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师资不足的问题。再次,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教师的培养目标上,应坚持专业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高校与企业优势互补的作用,鼓励教师半脱产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积极开展教师培训工作,提高职业技能培训教师业务水平与实际操作能力,注重选拔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四)健全激励机制,共谋双赢培训效果

农民工是产业大军中的重要主体,在企业的产业升级与转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职业技能培训不仅需要农民工自身的积极参与,而且需要企业的主动作为,进而实现农民工与企业间经济效益的良性互动。因此,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必须健全激励机制,共谋双赢培训效果。首先,企业要充分调研农民工参与职业培训的真实意愿,主动引导他们进行职业发展规划设计,可釆用技能竞赛、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加强正面宣传,树立优秀典型,以工资上调或职位晋升等激励机制使更多农民工参与职业技能培训。其次,企业要准确评估农民工培训的时间、效果以及培训后所达到的工作效率,将职业技能培训与农民工的切身利益有机结合起来,有效整合培训资源,为农民工的稳定工作与安居生活创造条件,让农民工在企业中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再次,企业要公平对待所有农民工,根据不同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釆用多样化的培训方式,为农民工直接提供职业教育培训服务。目前,企业应以满足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工作岗位的需求为依据,设置培训课程,丰富培训内容,加强岗位技能培训,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切实提高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让农民工尽快熟悉业务,掌握技能,适应岗位,完成培训工作。

[1] 蔡 昉.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刘易斯转折点[J].经济研究,2010,(4):4-13.

[2] 谭崇台.发展经济学[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9.

[3] 孙 颖,于 伟.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2):164-169.

[4]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人民日报,2015-11-03(01).

(责任编辑:蔡宇宏)

2016-07-06;收修日期:2016-10-01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6BKS045);河南省政府决策招标课题(2015B311)

门献敏(1964—),男,河南镇平人,信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信阳师范学院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三农”问题与文化建设研究。

C975

A

1003-0964(2016)06-0045-03

猜你喜欢
职业技能城镇化农民工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人社部将组织开展2021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
大英县职业技能培训调研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试析职业技能鉴定质量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及落实方案
家乡的城镇化
努力开创职业技能培训的新局面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
一群农民工的除夕夜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